Browsing by Author "陳建偉"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高三學生液體界面現象迷思概念之研究(2009) 陳建偉本研究探究高三學生液體界面現象的迷思概念以及可能的來源。研究的對象為桃園市某國立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共40名,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及事後晤談。問卷為研究者自行設計含14題的開放性問卷,題目經過八位專家教師審查,具專家效度。研究發現迷思概念的來源及迷思概念如下:(一)概念誤用:1)『表面張力與浮力』之概念混淆:認為受表面張力作用的物體在水中會有部分的體積,受到浮力作用的物體則沒有在水中的部分;2)『內聚力與水壓力』之概念分不清楚:以水壓力的觀點來解釋內聚力,認為離液面越深,內聚力越大;3)『大氣壓力現象與毛細現象』之概念混淆:以先前所學的托里切利實驗來解釋管內液面上升或下降的情形;4)『濡濕現象與浮力』概念分不清楚:認為毛筆在水中不成尖形是因為受到浮力作用;(二)概念連結有缺失:例如對『能量』概念不甚了解,導致對許多概念的連結上有缺失:諸如『溫度越高,表面張力越大』、『沸點越高,表面張力越大』、『溫度越高,毛細作用越大』等;(三)對定義的不夠了解:例如1)物體在水面上才有表面張力;2)特殊液體不用放置物體就有表面張力;3)密度大的液體凝聚成球珠狀、密度小的液體灘成水膜;4)固體沒有表面張力;(四)由語言造成迷思概念例如認為『內聚』力就是作用力向內;(五)直覺的想法:自認為溫度越高,表面張力越大;(六)受經驗影響:沒看過水銀成薄膜,因此認為水銀皆凝聚成球珠狀;(七)教科書的影響:因看過類似的概念而影響即將學習的概念,如先前在教科書上看到力的方向為物體運動的切線方向,因而認為內聚力的方向是沿液面上升或下降的切線方向。本研究建議教學時要注意下列各項:1)強調相似科學概念之間的差異及原理;2)液體界面現象單元裡的許多概念皆與能量相關,要特別釐清其間的關係;3)以圖表幫助學生了解中文科學名詞的意義;4)課文中概念之間的關係需介紹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