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曉雰"
Now showing 1 - 20 of 3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n Investigation of Piano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Preparing Secondary School Music Teachers in Taiwa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0-10-??) 陳曉雰; Hsiao-Fen Chen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音樂師資培育與實際教學需要之關係,特別針對高等教育鋼琴課程規定、授課方式、及鋼琴相關課程開設狀況進行調查,同時瞭解國中音樂教師對其所受鋼琴訓練及教學中使用鋼琴之看法,以期有助於確保音樂師資培育課程之一致性,並顧及國中音樂教師對鋼琴的實際需要。 本研究共使用兩份問卷:第一份寄予九位音樂系主任,九所大學皆自民國八十三年師資培育法修訂後參與培育中學音樂師資。第二份寄予自七二一所國中隨機抽樣之二四一所國中,每所國中各由一位音樂教師填答問卷。有效回收率:第一份問卷達100% (N=9) ,第二份問卷達79.32% (N=188) 。 主要研究結果包括:(1) 台灣高等教育已逐漸全面培育師資,但師資培育的目標卻附屬在強調音樂演奏的課程內,且並未反映在鋼琴課程規定中;(2) 大學音樂系主任對於團體鋼琴授課之看法趨向負面,團體鋼琴課程在培訓師資的潛力亦尚未受到肯定;(3) 音樂系主任與國中音樂教師一致認為“視奏”、“配和聲”、及“伴奏”係一般音樂課教學中最重要的三種鋼琴技巧;(4) 國中音樂教師普遍需要大學中強調實用鋼琴技巧之課程,如“伴奏法”、“鏈盤和聲”與“即興演奏”。 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1) 在強調音樂演奏的課程中,開設涵蓋教育與專業領域規定之教師資格專修課程;(2) 設訂針對音樂能力之基本要求,以確保培育師資的一致性;(3) 以小班授課方式,強調實用鋼琴技巧的教學,以嘉惠未來音樂師資;(4) 增加高等教育主導者與音樂教師之溝通,以彌補師資培育與實際教學需要之差距。Item 中等學校音樂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師資生學習滿意度與授課教師之建議(2024) 張淨淳; Chang, Ching-Chun本研究旨在瞭解中等學校音樂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之實施現況,以問卷調查藝術領域音樂專長師資生修習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之學習滿意度,並透過訪談瞭解《教師專業素養暨課程基準》頒布後,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授課教師之相關建議,最後綜整歸納論述我國中等學校音樂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之實施現況。研究結果如下:一、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之開設情形1. 學分數以最低門檻之規劃占多數。2. 課程開設趨於多元,少數學校採跨課程整合規劃科目。二、藝術領域音樂專長師資生修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之學習滿意度情形1. 藝術領域音樂專長師資生修習教育專業課程之學習滿意度屬「普通」程度。2. 藝術領域音樂專長師資生修習藝術領域音樂專長專門課程之學習滿意度屬「普通」程度。3. 不同背景變項之藝術領域音樂專長師資生在學習滿意度上無顯著差異。三、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授課教師之相關建議1. 教師認為學用落差的現象觀察是可被預見的,師資生仍需透過教育實習、兼課等累積實際教學經驗,從而獲取實務相關知能。2. 教師認為衝堂問題難以解決,需要學校各單位評估與討論,且不同的套配措施都有其優點以及需克服的難題。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師資培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以音樂劇《悲慘世界》落實九年級音樂素養指標之行動研究(2011) 楊喻如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以音樂劇《悲慘世界》落實九年級音樂素養指標,以行動研究法完成。研究對象為彰化縣某國中九年級A、B兩班各35名學生,自2010年9月13日至10月26日實施為期六週之行動研究,以研究者自編「九年級學生欣賞音樂劇《悲慘世界》之學習心得調查」為研究工具,並以聯絡簿、學習單及教學日誌進行資料蒐集。 研究發現如下: 一、以九年級素養指標為依據,進行音樂劇《悲慘世界》之行動研究。 二、藉由音樂劇《悲慘世界》之行動研究,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九年級音樂素養指標之落實情形。 (一)學生樂於挑戰樂曲中複雜的升降記號指法,在實際練習的過程中也瞭解了轉調的意義。 (二)透過本課程,學生學到以分析樂曲結構的方式來欣賞音樂。 (三)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從認知的角度以主導動機、轉調等方式欣賞音樂,也從情意的角度欣賞演唱家的音色、唱腔及詮釋。 (四)學生能比較不同文化中戲劇與音樂結合的表演藝術;且為了分組上台報告,學生能以多元的角度瞭解音樂作品的意義,並與別人分享心得。 (五)學生對四大音樂劇的作詞、作曲、製作人以及相關的人事物感到熟悉並且產生興趣。 (六)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皆能保持安靜,並對演唱家的演出表現出高度的讚賞。 (七)學生十分認同及喜歡音樂劇這樣的表演藝術,對其它的音樂劇也同樣展現出興趣,並能安靜聆聽分組報告的內容與曲目。 最後,本研究對課程設計、教學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Item 兩岸音樂系師培生教學信念之研究 —以兩所師範大學為例(2017) 董安琪; Dong, An-Qi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師範大學與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二至四年級師資培育生之教學信念,在了解兩校音樂師培課程概況後,實施教學信念之問卷調查,包含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評量以及教室管理四個層面。共發放27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39份(87%)。研究結果如下: 一、兩校音樂系師培課程皆包括普通課程、教育專業課程以及音樂專門課程三個類別。 二、兩校音樂系在教育專業課程之開課科目與數量有差異。臺師大教育專業課程提供師培生之選擇較多;南師大教育專業課程僅有五門必修課程,未開設選修課程。 三、兩校音樂系師培生之整體教學信念均呈正向積極之認同度。在教學目標與教學評量兩層面,皆認同音樂美感教育對音樂教學的重要,但對「創作」融入音樂教學的教學信念認同度較低;在教學方式層面,皆對「學習情境」教學方式之認同度較高;在教室管理層面,皆對「學生輔導與管教」的認同度較高。 四、兩校音樂系師培生在背景變項——性別、年級、主修以及主修學習年數之教學信念並無顯著差異。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音樂師培生、師培相關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教學信念、音樂系師培生、音樂師資培育、臺灣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Item 包文《F 小調奏鳴曲,作品七十二》 之樂曲分析與詮釋報告(2017) 徐佳郁; Hsu, Chia-Yu英國作曲家約克.包文(York Bowen, 1884-1961)一生致力於鋼琴演奏、創作及教 學,在音樂風格多元的二十世紀,包文以後期浪漫之創作風格留下大量作品。 包文所作約百首之鋼琴獨奏曲涵蓋多樣曲種,如:奏鳴曲、前奏曲、即興曲、練習 曲、敘事曲、幽默曲、無言歌等。本論文所研究之第五號《F 小調奏鳴曲,作品 72》(Sonata in F Minor, Op. 72)為包文最著名的鋼琴作品之一,亦是其六首鋼琴奏鳴曲中規模最大 且結構完整之作,然文獻尚屬缺乏,值得探究。 本論文逐章探討約克.包文的生平與創作特色,及《F 小調奏鳴曲,作品 72》三樂 章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了解包文藉由傳統的奏鳴曲架構,融合英國、俄國、法國之 音樂特色所呈現之創作手法。Item 國中音樂課程即興教學之行動研究(2004) 黃宇平Item 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之內容分析(2009) 李宛蓁; Lee, Wan-Chen本研究旨在針對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之音樂欣賞教材進行內容分析,研究者選擇96學年度教育部審定通過之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包含育成、南一、康軒、翰林等四個版本為研究對象,自編「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之音樂欣賞教材分析類目表」作為研究工具,期望藉由對音樂欣賞教材之分析,瞭解各版本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之教材內容比例、教材內涵與音樂欣賞曲目。根據內容分析之結果與討論,獲致結論如下: 一、各版本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之內容分析: 育成版音樂欣賞教材圖片比例高,教材內涵著重音樂欣賞曲目的基礎介紹,包括作品分析、各國音樂家的介紹;南一版音樂欣賞教材內涵以作品分析之樂曲簡介為基礎;康軒版音樂欣賞教材譜例數量多,使用多元的教學評量方式與音樂欣賞曲目;翰林版教材內涵較重視時代背景與文化脈絡的介紹,音樂欣賞曲目以本國音樂與流行音樂數量較多。 二、各版本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之比較: 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內容比例均超過五成,以南一版教材比例最高,教學建議時數在各版本中皆佔四成以上,為音樂教科書之主要內容;各版本音樂欣賞教材圖片比例以育成版最高,譜例比例以康軒版為最高。在音樂欣賞教材內涵方面,正文以作品分析為主,補充教材內容則以教材延伸、人物介紹與詞彙為主,教材說明多為作品分析與各國音樂家的補充資料;教學評量皆以形成性評量為主,教學法則以簡介性欣賞法與主題欣賞法為主要實施類型。音樂欣賞曲目則以原曲為主,著重西洋古典音樂之欣賞,演出型態多以器樂演奏為主。 藉由對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之教材比例、教材內涵以及欣賞曲目的探討,研究者發現國中階段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對音樂欣賞教材之重視,音樂欣賞教學不啻為當今與未來音樂教育之重要課題。Item 國民中學音樂課「古典音樂融入流行音樂」之行動研究(2007) 盧麗蓉本研究旨在探討具有「古典音樂融入流行音樂」特色之課程,對國中學生古典音樂學習態度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輔以觀察、問卷調查與訪談等完成研究。研究對象為台北縣某國中八年級39名學生,研究時間共九週,自2006年10月23日至12月25日實施。本研究以學習單、「學習心得調查」與「古典音樂態度調查」為研究工具,並輔以教學日誌、學生訪談記錄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發現如下: 一、「古典音樂融入流行音樂」之課程設計,強調與學生音樂經驗結合 研究者以九年一貫課程理念及多年教學經驗為依據,強調課程設計與學生音樂經驗結合,並且以音樂要素—旋律為取向,藉由相同古典旋律在不同流行歌曲中的運用手法,作為學習的刺激,熟悉古典音樂的旋律,進而擴展學生對古典音樂的學習興趣。 二、「古典音樂融入流行音樂」之課程設計對學生古典音樂學習態度有正面之影響 (一)在本行動研究中,學生呈現正向之學習反應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古典音樂融入流行音樂」之課程特色感到驚喜且期待;此外,課程內容多樣化,學生參與度高。整體而言,學生呈現正向之學習反應。 (二)「古典音樂融入流行音樂」之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生對古典音樂之學習態度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仔細傾聽音樂中古典音樂旋律之融入及其使用之樂器,對作曲家與其作品希望有更深一層之認識;課堂外學生能主動欣賞古典音樂,提升對古典音樂的學習態度。 三、研究者之省思 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的語言,有助於提升學生對古典音樂的了解,進而建立良好之學習態度;教師於課程中安排多樣化教學活動,增進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建立學習成就感。此外,教師於教學中提供豐富之視聽欣賞資料,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古典音樂融入流行音樂」之課程,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古典音樂之學習態度。 最後,本研究對課程設計與內容、教師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Item 國立桃園高中學生音樂學習興趣與自我決定需求之調查研究(2011) 賴琦; Chi Lai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國立桃園高中學生之音樂學習興趣與自我決定需求,並且比較不同背景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與自我決定需求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使用研究者自編「國立桃園高中學生音樂學習興趣與自我決定需求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98學年度第二學期國立桃園高中高一與高二學生 (N = 550) 為研究對象,實施問卷調查,共得有效問卷524份,回收率為95%。研究結果如下: 國立桃園高中高一與高二學生1. 有音樂學習經驗的學生以參加管樂團及學習鋼琴為多數;2. 學生在音樂潛在興趣中最同意「音樂課常常可以使其感到快樂」;3. 學生在音樂現實興趣僅同意「上過音樂課後,我會主動聆聽與音樂課有關的樂曲」;4. 學生在音樂文本興趣最同意「當音樂教科書的內容呈現情境圖片時,我會較喜歡學習它的內容」;5. 學生在音樂任務興趣最同意「音樂作業若與我的生活經驗相關,我會更樂於學習」;6. 學生在音樂知識興趣最同意「當音樂課的主題是我熟悉的內容時,我會較有興趣學習」;7. 學生在音樂自主需求最同意「我可以自行決定要與誰討論音樂學習上的問題」;8. 學生在音樂勝任感需求最同意「我常因為完成音樂作業而很有成就感」;9. 學生在音樂連繫感需求最同意「班上大多數的同學對我很友善」;10. 學生在音樂學習興趣與音樂自我決定需求有顯著正相關。而不同性別、年級、類組與音樂學習經驗在「音樂學習興趣」與「音樂自我決定需求」之情形皆有顯著差異。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學校行政、家長、音樂教師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大學音樂系學生「和聲學」反省思考之研究(2017) 陳美妤; Chen, Mei-Yu本研究旨在探討「和聲學」之課程特色及音樂系一年級學生於「和聲學」反省思考之程度與差異情形。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以問卷為主,訪談為輔,選取蔚藍大學、書林大學及藝曲大學(化名)音樂系,以和聲學3位授課教師及13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首先訪談授課教師以呈現「和聲學」課程特色,再以「大學音樂系學生『和聲學』反省思考之調查問卷」瞭解學生的反省思考程度與差異情形,共回收12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7%。 本研究獲致結果如下: 一、和聲學授課教師的教學策略以課程目標為導向,各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學習教材為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並大致以該書目錄作為課程大綱,學習概念包含基礎音樂要素及各種和弦的配置,並強調音感的訓練。 二、大一生「和聲學」反省思考程度在「理解」及「反省」較高,在「習慣性動作」及「批判反省」較低。 三、反省思考程度僅有「整體學習」與「習慣性動作」、「理解」、「反省」及「批判反省」向度之間呈現正相關,尤在「整體學習」與「反省」呈現高度正相關。另外,不同音樂班學習經驗的學生其反省思考之「理解」顯現差異。 四、反省思考程度僅達到「習慣性動作」及「理解」,從訪談結果推測學生可能是態度不佳或學習動機不足所造成。 五、「和聲學」教師之教學策略以及學習概念之練習,可能使學生的反省思考程度提高,但更細微的影響因素有待進一步探討。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和聲學」授課教師、音樂系學生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大學音樂領域評比指標建構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6-11-??) 陳曉雰; Hsiao-Fen CHEN近年來國際間各大學排名系統之評比結果漸受重視,成為高等教育重要的參考,然而部分領域卻因學科特性,至今仍欠缺具公信力之評比機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有鑑於校內多元之特色領域,乃進行指標建置計畫,以結合音樂、藝術、運動與休閒三個學院在教學、研究、展演及比賽等方面之特點,建構特色領域之共同指標。本研究係計畫子項研究之一,首先探討國際評比系統,並從東亞教師教育國際聯盟及亞洲音樂校系中取樣,進行音樂校系特色分析,並初擬大學音樂領域評比指標。在初版指標形成後,遂以德懷術法向11位校外專家施以問卷調查,並透過多次校內會議完成指標訂定。研究結果獲致特色領域在聲譽20%、教學35%、研究/展演/比賽35%、國際化10%之共同構面與權重,及其對應之主指標及次指標,音樂領域之次指標則因學術與專業特色而與其他兩個學院有所不同。最後,本研究對評比指標後續之研究與實施提出建議。Item 女性樂團指揮家生涯發展歷程之敘事分析(2016) 曾靜雯; Tseng, Ching-Wen本研究旨在探討三位女性樂團指揮家—許瀞心老師、張佳韻老師及鍾安妮老師之生涯發展歷程,研究者運用敘事分析,透過訪談、帶團觀察錄影、音樂會演出及研究者反思札記蒐集資料,撰寫成女性指揮家生涯發展歷程的故事。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 生涯發展歷程之脈絡 (一) 三位女性樂團指揮家音樂生涯發展歷程起步甚早,經年累月逐步累積成為指揮家,屬於女性生涯發展風格中的「穩定職業型」。 (二) 留學異國的經驗,受到文化與教育理念的衝擊與震撼,對在臺灣接受音樂教育的三位研究參與對象,日後在追求音樂專業發展路上皆帶來關鍵影響。 (三) 三位研究參與對象除了專職的工作,從早年至今,都分別跨足多元類型與領域的工作。 (四) 在轉任高等音樂教育教職之後,都成為熱愛教學、極富教學熱忱的高等音樂教育工作者。 (五) 本研究三位研究參與對象皆未婚,無法得知婚姻及育兒對全力發展指揮專業事業是否產生影響。 二、 在專業領域的成功因素 (一) 個人與心理因素:三位指揮家都具備了:1. 自信而熱情;2. 講求原則得以受到團員尊重;3. 深具領導魅力;4. 大器、誠懇與就事論事等個人心理特質。 (二) 社會與人際因素:包含來自關鍵重要師長或友人的重要他人的啟蒙與啟發,以及與家人關係親密,在指揮專業路上的發展得到家人全力的支持。 (三) 教學與帶團策略:對音樂懷抱熱情,以及自律與自我要求的能力之教學與帶團策略,是走上成功指揮專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參、身為女性的性別經驗 一、 生涯發展歷程並無因身為女性而被打壓或受到歧視的經歷,不過三位研究參與對象都曾經從女性友人得知對方被歧視的經驗,認同指揮領域仍存在性別刻板印象。 二、 運用身為女性指揮家的身分,轉化對女性身分及性別刻板印象。 三、 給有志從事指揮女性的建言,專業樂團指揮家的養成無關性別,成功的關鍵在於專業能力與人格特質。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數項建議,供家庭教育、學校音樂教育、音樂從業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宜蘭縣國華國中音樂班學生聽寫成績與相關因素之研究(2008) 周志菀; Chou Chih Wan本研究旨在瞭解北區音樂班音樂基礎訓練課程的實施現況,並探討影響音樂班學生聽寫成績之因素。研究目的有三:一、瞭解北區音樂班音樂基礎訓練課程的實施現況;二、探討宜蘭縣國華國中音樂班學生主修樂器類別與聽寫成績之相關性;三、探討宜蘭縣國華國中音樂班學生性別、年級、學習經驗與聽寫成績之相關性。 本研究首先藉由文獻探討瞭解臺灣音樂班之發展及北區國中音樂班音樂基礎訓練課程的實施現況,並以宜蘭縣國華國中音樂班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N=36),利用研究者自編之「宜蘭縣國華國中音樂班學生音樂學習經驗之調查」及「宜蘭縣國華國中音樂班聽寫測驗」為研究工具,進行音樂班學生主修樂器、性別、年級、學習經驗與聽寫成績的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有關1984年《特殊教育法》公布前後音樂班設置的發展情況,就全國校數來看,全國總共增加了105所設置音樂班的學校,各級學校的成長皆以五倍以上的速度增加,尤以國中階段最為驚人,從1984年至2007年間設置音樂班的國中校數約呈現十倍的成長。 二、視唱聽寫是國中音樂班持續三年每週進行2-3小時安排的課程之一,從法規對課程的規範與對北區各國中音樂班課程實施之調查得知,視唱聽寫課程實為培養音樂人才基礎且重要的課程。 三、音樂班學生主修樂器成績與聽寫成績呈現正相關。 四、音樂班學生二年級學生在聽寫總分、音程及二聲部旋律項目皆優於一年級學生。 五、音樂班學生開始接受聽寫訓練時間的差異對測驗總分、節奏項目、非調性項目及二聲部旋律項目成績之影饗達到顯著。 六、學生國小就讀班別的差異對測驗總分、音程、節奏、調性、非調性及二聲部旋律項目成績之影饗達到顯著。Item 客語生活學校施行客家歌謠教學之個案研究(2006) 張哲榕; CHANG, CHE-JUNG二十世紀中葉開始,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想在國外因移民與族群問題興起。台灣自1987年政治解嚴之後,本土意識復甦,開始正視不同族群之語言與文化。因應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台灣各族群文化在音樂教育中也逐漸受到重視。 歌唱是音樂教學中重要的項目,也是落實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活動。客家是台灣的族群之一,客家歌謠是客家文化獨特的資產。因此,本研究遂以探討客家歌謠教學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為目的。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以客語生活學校之春景國小(化名)為研究對象。首先藉由文獻探討了解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客家歌謠之意涵,接著參與客家語言班與客語歌謠班一學期(2/14/2005~6/28/2005)之觀察,並訪談該校任課老師及教務主任。根據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之意涵 多元文化教育以達到公平受教與尊重他人為目標;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藉由音樂欣賞、演唱演奏與統整課程等方式,讓學生欣賞、尊重與包容不同之文化。台灣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始於民歌採集運動,解嚴後對不同歌曲的選擇在音樂課程綱要中漸趨明顯。 二、客家歌謠之意涵 客家歌謠的內容繁雜,有「九腔十八調之稱」,依曲調可分成老山歌、山歌子、平板與小調等四類;客家歌謠在演唱、歌詞、曲式與調式上,具有特殊之藝術性。 三、客語生活學校施行客語歌謠教學之背景 客語生活學校之實施需要政府政策與教育政策之配合,如客委會提供經費補助,辦理客家歌謠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鄉土語言之實施;另外,客家歌謠教學也需要學校行政配合。 四、客語生活學校施行客家歌謠教學之方式 客家語言班教師施行歌謠教學之理念為引起學習動機、讓學生容易學習與營造學習環境,其教材與課程設計活潑;客語歌謠班教師之教學理念為自然、生活化與結合奧福律動之教學,其教材與課程設計具多樣性。歌謠班學習成效良好,對學校、教師與學生皆有正面影響。Item 實驗國民小學一年級主題課程音樂教學之個案研究(2020) 葉芃均; Yeh, Peng-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公立國小──創新國小(化名)106學年度夏學季一年級故事大玩家主題課程之課程內涵,以及三位班級導師與音樂教師的教學內涵,探個案研究,針對三位班級導師、音樂教師與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觀察法、訪談法與文件分析的方式,進行研究資料之蒐集與彙整。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壹、研究個案的課程內涵 一、主題的形成要素為「社會」、「學習者」、「素養」三者的結合。 二、合適的教材能彰顯主題的特質。 三、先擴散後聚斂的課程發展,有助於學生自廣至深的探討主題。 貳、三位班級導師的教學內涵 一、教師依據課程發展三階段,實施不分科的教學活動及深化探討主題。 二、良好的學校組織支持,有益形成主題課程統整發展的教學環境。 三、質性且多元的評量方式有助師、生、親注重學生的學習歷程,回歸主題本身的探討。 參、以Reimer七階段全面課程模式探討音樂教師教學內涵 一、價值階段:讓學生發現音樂/藝術就在生活之中。 二、概念化階段:以兒童發展理論為整體教學的依據,以兒童音樂發展理論與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的脈絡為音樂教學的依據。 三、系統化階段:以《十二年國教生活課程綱要》與《十二年國教藝術領綱》的學習重點,作為創新國小音樂/藝術學習序列之依據。 四、詮釋階段 音樂教師於研究個案「故事大玩家」的主題實施音樂/藝術的教學,以生活中的閱讀故事活動,引導學生從故事中發現、體驗、感受與理解音樂/藝術。其教學內容符合一年級兒童的音樂發展,並以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的律動、音感訓練與即興創作,以及歌唱、說白節奏、樂器演奏、音樂知識、肢體開展與戲劇,豐富學生的學習項目。 五、運作階段 音樂教師實施音樂與主題的連結為「多學科課程統整模式」,音樂與表演藝術(肢體/戲劇)的連結為「跨學科課程統整模式」。音樂教師以「音樂要素」發展音樂教學脈絡,並運用「共同核心概念」(角色/背景/情節),構成音樂/肢體/戲劇與研究個案之《西遊記》教材連結。音樂教師實施的教材來源與類別以「即興的聽覺教材」與「自編的視覺教材」為主。音樂教師透過「實作評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意願,從「觀察評量」中進行差異化教學。 六、經驗階段:學生習得的《十二年國教生活課綱》核心素養面向以「溝通互動」為主。 七、期望階段:社會對音樂教師教學內涵之期望以《十二年國教生活課綱》為代表;創新國小的教師們期望「藝術能種在每位孩子的心裡」,音樂/藝術能在每一次的主題課程中逐漸加深加廣。 最後,本研究針對課程統整之實施、課程統整之音樂教學,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調查研究(2015) 林鈺雯; Lin, Yu-Wen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音樂社團學生其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差異,進一步瞭解音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研究者自編之「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透過立意抽樣的方式進行調查,發出451份正式問卷,回收392份問卷,回收率87%,有效問卷384份。 本研究結果如下: 1. 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對參與動機各構面均表示認同,以休閒放鬆認同程度最 高,學校環境認同程度最低。 2. 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對社會支持各構面均表示認同,以社員支持認同程度最 高,教師支持認同程度最低。 3. 不同性別、音樂社團,以及是否有課外音樂學習經驗的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在 參與動機上皆有顯著差異。 4. 不同年級、類組、社團參與時程的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在參與動機上皆無顯著 差異。 5. 不同類組、音樂社團、社團參與時程,以及是否有課外音樂學習經驗的屏東縣高中 音樂社團學生在社會支持上皆有顯著差異。 6. 不同性別、年級的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在社會支持上皆無顯著差異。 7. 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呈顯著中度正相關。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學校行政、教師、家長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德布西、拉威爾、葛利菲斯鋼琴水曲選曲之研究(2014) 陳怡潔「水」無窮的發展性吸引了許多作曲家為其創作,尤其自李斯特的鋼琴水曲開始,對後來的作曲家造成深遠的影響,一直到法國作曲家德布西、拉威爾達到巔峰,甚至美國作曲家葛利菲斯也參與其中。德布西以獨樹一格的創作手法,成就他在二十世紀初期法國的地位;同時代拉威爾之創作,雖以古典時期的型式寫成,然而和聲與鋼琴技巧卻是遠遠超越當代,可謂古典型式的現代化;而葛利菲斯印象主義時期的作品,則是以連續七、九和弦、八度音程、調式音階、半音階、琶音、多連音、交錯節奏等音樂語彙呈現水的變化,以上之創作手法與德布西、拉威爾的鋼琴水曲有著不謀而合的共通性。 德布西、拉威爾與葛利菲斯藉音樂表現水精彩的變化,並將水與音樂的發展性充分發揮到淋漓盡致,以鋼琴水曲傳達了對於水的崇敬與喜愛。不過,儘管三位作曲家在創作手法運用上有類似的巧合,但作品之間風格的差異則呈現了他們的個別特色。 研究者以德布西、拉威爾與葛利菲斯的鋼琴水曲,作為本論文探討之主題,並從中節選出三位作曲家寫於二十世紀的六首鋼琴水曲作為本論文之研究曲目,以作曲家之創作風格與手法,深入探討此六首鋼琴水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Item 新北市指導國小客家歌謠比賽音樂教師自我效能及教學行為之研究(2015) 龔如珊; Ju-Shan Kung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新北市指導國小客家歌謠比賽音樂教師之自我效能及教學行為,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音樂教師於兩者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兼採調查法及訪談法,以研究者自編之「新北市指導國小客家歌謠比賽音樂教師自我效能及教學行為調查問卷」及「新北市指導國小客家歌謠比賽音樂教師自我效能及教學行為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以九十九至一零二學年度曾指導新北市國小客家歌謠比賽音樂教師(N=28)為研究對象,實施問卷調查,再根據教師接受訪談之意願,進行個別訪談(N=5)。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新北市國小客家歌謠教學現況為1.接受訪談教師之任教學校其客家歌謠比賽團隊多為學校合唱團,主要以公開甄選方式招募團員;2.客家歌謠教學方法與一般歌曲教學方法相近,一般課堂實施之客家歌謠教學教材為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指導客家歌謠比賽教材則以教師補充教材為主;3.客家歌謠教學教師具有一般音樂教師知能,以有客語背景為佳,客語能力不足者則進行協同教學;行政支持度高對客家歌謠教學及比賽有所助益;4.在一般課堂實施客家歌謠教學可增加學生接觸多元文化音樂的機會,參加客家歌謠比賽則可以凝聚團隊向心力,增加學生表現機會;現有教材適合國小學童演唱之客家歌謠不足,教材未考量學生程度,亦非各年段皆選用客家歌謠,編選方式缺乏順序性及連貫性。新北市指導國小客家歌謠比賽之不同背景音樂教師在「不同學經歷」、「不同任教總年資」、「不同客語能力」、「是否為客語生活學校」無顯著差異,在「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師教學行為」有顯著關係。碩士學歷、一般型學校畢業、指導客家歌謠比賽經歷越久及非客語生活學校教師自我效能較佳;碩士學歷、一般型學校畢業、指導客家歌謠比賽經歷6-15年及非客語生活學校教師教學行為較佳。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學校行政、音樂教師、相關單位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李斯特四首鋼琴改編曲之分析與詮釋(2018) 陳佳伶; Chen, Chia-Ling身為作曲家兼演奏家的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為了因應巡迴演奏工作中大量的曲目需求,將眾多著名的樂曲改編,使得許多重要的曲目得以重新展現於世人眼前,後代學者認為其對改編曲之創作有莫大的貢獻。在改編技法方面,李斯特除了將原曲完整地移植到鋼琴上外,並擷取原曲中的片段加以發展,添加不少繁複的鋼琴演奏技巧,使全曲保有原曲的輪廓與內涵外亦能呈現全新的樣貌。 研究者先介紹李斯特的音樂養成背景,及十九世紀鋼琴改編曲之分類,參考文獻中對李斯特改編曲之分類,分為藝術歌曲改編曲、器樂獨奏改編曲、歌劇改編曲及管弦樂改編曲四大類,並就上述四類分別挑選出《奉獻》(Widmung)、《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獵歌》(La Chasse)、《弄臣音樂會模擬曲》(Concert Paraphrase of Rigoletto)及《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四曲加以分析與詮釋,以期更了解李斯特改編曲之特色與意義。Item 東部區域「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2010) 林純淳; Lin, Chun-Chun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東部區域「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課程實施現況,並且比較不同背景之教師實施課程與教學現況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使用研究者自編之「東部區域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課程實施現況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98學年度花蓮、臺東兩縣市公立國民中小學擔任「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科教師為研究對象,每間學校(N=238)寄發一份問卷,回收率為66%。研究結果如下: 東部區域音樂科教師(1)以非音樂相關背景者為多數;(2)多數需兼任其他職務及課程;(3)授課時數分配因各校而有不同;(4)以音樂課單一教學方式為主;(5)教學以教科書為主,部分加上自編教材;(6)最常使用「歌唱」教學,最不常使用「創作」教學;(7)最常使用「藝術與人文領域內統整」之統整方式;(8)最常使用「真實評量」;(9)所使用之教學設備以鋼琴為多數;(10)約五成認為教學設備不足;(11)最缺乏之設備為音響、投影設備(單槍投影機)及電腦等設備;(12)希望獲得「欣賞教學」之研習資源與資訊;(13)對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課程師資不足的情形感到困擾。 不同性別、教學年資、職務、所在縣市、教學階段、學校類型、專業背景教學之音樂科教師在「教學方式」、「教學資源」、「研習需求」、「實施教學所遭遇困擾」之情形皆有顯著差異。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音樂教學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