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淑華"
Now showing 1 - 20 of 4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Item 一種可視的行動軌跡----線性藝術(2015) 李邱鈞如; Lee-Chiu, Chun-Ju所描繪對象物的選擇,根植於內驅原則。從音樂系背景跨界美術系的心路進程,至對書法和文學的喜好,以線性形式創作為其重要途徑之一。 從五線譜的線條出發,至書法線條,再至油畫創作之線條,逐步解釋客觀元素和主觀表達,援引柏格森及巴赫汀對線條、色彩綿延和主體建構之哲學論述,康丁斯基和荀白克的音樂理論引入繪畫領域,強調視覺構成的純粹性和音樂性,也是引導創作的內在驅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創作大可不必有任何外在限制,只要創作者的內在衝動和需求,可以選擇任何合宜的形式來表達,一如「俳句」。 透過內在驅力不斷外化成外在形式,顯然就能成其風格,但是風格並非全部或者都經得起考驗,真心探求的是藝術的內在精神。從線與音樂的主從關係之互換,做為此文本藝術形式呈現的方法,寫實部份以線的形式為主體,有關音樂的部份,則傾向以「綿延」精神為其詮釋方式,物質感性和精神意念的相互轉換過程,是文本和創作產生的關鍵。Item 使用V圖提升學生科展設計能力初探(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5-08-??) 吳宏達; 陳淑華; Wu, Hung-taChen, Shu-huaItem 凝視身體─女性身體的變貌與潛藏意義(2004) 廖玉芳本論文書寫的方向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理論的建構─「身體」自古以來便被賦予了諸多的意義與象徵,本文試圖從西方哲學、社會學、生物學的角度去探討身體的存在性問題,與身體的政治權力關係,並分析「觀看身體」的方式,以探討女性身體主體性的問題;且就藝術史中身體的呈現、觀看方式企圖歸納出女性身體的被表現形式,與女性身體所承受的壓迫與箝制。西方七O年代興起的女性主義藝術,可視為一種女性自覺的開始,當時的女性藝術家以身體作為撼動男性藝術霸權的工具,讓長久隱身於歷史之後的女性有了希望的出口。而藉由理論的探究與分析,除釐清以往對身體的迷思外,亦藉由整個理論的建構,重新定位女性及女性身體的地位。 第二個部分為個人的創作想法的剖析,作品為創作者想法最直接的呈現,而作品內容形式的演變亦真實紀錄著創作者內心想法的轉換,從作品中反向思考推演出個人的創作動機與企圖,並在回溯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個人的創作理論基礎。 第三部分回歸作品本身,針對此一階段作品,分析創作的意圖與作品內涵,藉由「長刺」的身體,試圖賦予女性身體新的意義,也藉由這樣「長刺」的身體表現形式,試圖尋找出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創作方向。結論則是對身體探討的一個總結,亦是自己對個人創作的一個完成,然而這個階段的完成,並不代表著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Item 動物形象的再現與詮釋:論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權力與支配」和「情感與依賴」(2018) 劉子平; Liu, Zi-Ping本論文旨在透過動物形象的象徵、圖像與文本研究,對於「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權力與支配」以及「情感與依賴」的雙重關係進行更進一步的探討,以分析動物形象的意義被不同的文明、時代、宗教、哲學與文化轉譯為多重且多元的詮釋,進而透過當代視野建構藝術家本身與動物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故,本論文探討的內容與議題涉及:動物形象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被表現?動物形象在科學研究與自然史的圖像中如何被再現?動物形象如何在文學中被詮釋?動物形象在西方的宗教與神話中象徵的意涵?繪畫中的動物形象扮演的角色是象徵、點景、人類財產;抑或是主體?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從問題意識的產生,採取視覺文化分析、圖像學、圖像分析、比較文學等研究方法,得以讓動物圖像相關的藝術作品連結到多元與跨領域的文本,同時對於動物形象主題進行探討,重新審視基督教的創世紀(Genesis)、亞里斯多德的創造論(Creationism)以來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並理解自18世紀的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至20世紀的動物權學者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1946-)與湯姆.雷根(Tom Regan, 1938-2017)所推動的動物權與動物解放運動,進而對於繪畫中動物形象與人類文明再現動物形象的表現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與省思。 由於動物形象的意義與詮釋反映著藝術家凝視動物的角度或個人情感的投射,因此,本篇論文最後回歸自創作者本身的生命經驗與對非人類物種的反思,對於動物形象進行創作實踐,從擬人化的動物到城市空間中動物與人類互動關係的真實處境等。筆者作為藝術家及實地的田野觀察者,本創作論述將探討當代社會文化中「人性」與「動物性」的互文關係,並視覺再現為個人繪畫創作的語彙。 關鍵字:動物形象、人類中心主義、動物權、動物解放、擬人化、人性、動物性Item 化學式與平衡方程式創意教學法(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2-04-??) 陳淑華Item 台北獎的時代意義--台北獎獎項機制與預期成效關係之探討(2003) 李其霖八、九○年代為台灣社會、經濟變遷最快速的時期,筆者身為在台灣的首善之都--台北市--成長,自然會對台北市的各種變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文化活動方面。「台北獎」為台北市最重要的官方文化活動之一,在時間軸上橫跨八○、九○年代,地緣上為台北市文化變遷代表性的指標之一。因此,「台北獎」對於深入瞭解台北市文化活動的目的而言,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種:1.文獻探討,2.比較分析,3.量化統計。在微觀方面,藉由檢視歷屆台北獎中的各項要素,如展覽宗旨、組織發展、運作方式、評審制度與展覽機制的演變。在巨觀方面,藉由歸納整理八○、九○年代整體台灣文化活動的變遷與趨勢,以及分析比較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其他獎展、台北地區其他著名的獎展與台北市以外的台灣地區之著名獎展之間的機制與結構差異,企圖對「台北獎」進行綜合時間、空間與獎項間等多方面的審視、瞭解與分析。 此一主題在資料收集上較為困難,主因為目前尚未有類似主題的相關研究文獻。因此,除了第一手資料,如各屆展覽專輯、相關藝文網站與相關活動報導之外,只能參考其他極少數的評論性文章。此外,囿於筆者個人所學,加上為了避免研究主題的模糊,因此專注於獎項機制的制度與結構來著手進行研究,對於涉及作品本身的美學層次的部份與關於藝術評論的部份,則不在本研究的範圍之內。 本研究的架構上共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八○年代以後台灣美術發展概況〉為研究背景的介紹;第三章〈台北獎的歷史發展與源流〉、第四章〈台北獎的預期成效與作品類別、作品評論分析〉與第五章〈台北獎得獎的主客觀因素〉則將「台北獎」從機制與結構等各種角度進行詳盡與更深入的分析討論。在第六章〈台北獎與其他展覽機制之比較〉中,更進一步地擴大分析比較的對象,將「台北獎」與相似性質的「高雄獎」,不同性質的「省展」、「申請展」,以及新興的「台新獎」、「C02台灣前衛文件展」作機制與結構方面的比較與討論。最後在第七章的〈結論〉中,綜合並歸納上述各方面的分析結果,認為「台北獎」若欲達成其預期成效,必須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轉型與舉辦回顧展等,並且建議於台北市立美術館中成立一常設單位,專門負責「台北獎」的所有相關事宜以達成「台北獎」特有經驗之傳承。同時,透過朝雙年展模式之轉型更可以重新定位其獨有之台北市本土藝術價值與建構嶄新之時代意義。Item 台灣意象:寶島四季吟 寂寞沐光行(2018) 陳美珠; Chen, Mei-Chu台灣以一個小島之姿,傲然的擁有 269 座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是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同時可觀察熱帶、亞熱帶、亞寒帶的自然生態景致,更因此擁有生物多樣化的天然資源,又因過去複雜的歷史,島上的人文、族群受多樣文化的薰陶,而呈現錯綜的融合;藉曾經兩年旅居海外,有了異國文化相互比較的視野,更深刻的體會這塊土地的珍貴與對她的眷戀。 繪畫經過為君王、貴族及宗教服務的演變,到今天可以完全由繪畫者的自由意志,通過個人的主觀思維來創作。歷史不斷前行,一個流派的產生,象徵ㄧ個新觀念的發生,也同時是表示對過去的反動或否定,但並不意味現在比較優秀。 本文針對筆者生長的台灣,效法里昂・加斯帕德 (Leon Shulman Gaspard 1882 – 1964)的精神,以寫生的方式來實踐對土地的關懷和認同,探討油畫寫生的價值,不只單純的物象再現,而是透過觀察重新安排,以線、面、造形來表達心有所感,是個人知性思考的總結,重申素描基本功的重要,並藉作品縮短與觀者的距離,直接讓作品說話。 作品強調台灣的風景與人文的價值,同時關懷生命多樣化和環境的議題,藝術的價值,是以誠懇的心記錄生命的體現、情感的投射,讓具象繪畫回到藝術本位。Item 四層塔與火山爆發(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2-03-??) 陳淑華; 吳宏達Item 回憶之於藝術創作:不間斷的思緒(2019) 陳運亭; Chen, Yun Ting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像自己書籍中某一章的新頁面。每個新冒險可以帶來新的可能,新的體驗、新的互動、新的思想、新的想法,並最終獲得新的回憶。 每天創造的經驗都會變成回憶,等碰到某個類似的經驗時會透過記憶想到,提醒自己應該怎麼處理。這些回憶可以幫助我們每天學習和適應各種不同的狀況和環境,應用記憶來學習和辦別不同的語言,了解湯匙、叉子、刀子和筷子之間的區別,以及如何使用它們,或者是讀這句話。 記憶和回憶能讓我們學會建立和管理關係。我們學習如何跟其他人互動與相處。我們也會了解自己對哪些顏色喜歡或討厭。每天的新經驗創造全新的回憶都會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記憶與回憶對於每個人的個性養成很重要,因為會影響我們的成長。 日常生活中的記憶和感覺可以通過創作的藝術來表達。在實際發生過程可能會覺得沒什麼特別,往往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會發覺影響其實是很深的。童年時光的記憶漸漸消失,可是很多小時候的生活都是我們很珍貴的回憶。當然有些回憶可能會讓人想到便覺得痛苦,甚至希望可以忘記。至於對我們影響特別深刻的回憶可能在生活的每一天突然浮現,勾起我們對於事件記憶。 本篇論文主要的內容是研究記憶和回憶對於人,特別是對藝術家的影響,包括其學習、觀察和創作。個人也會分享自身的經驗,以及所創作的作品和應用技巧。Item 圓圓不絕-創作論文(2005) 陳姝慧「圓圓不絕」系列作品以「生命」創作主題,用「圓」來表現源源不絕的生命狀態。創作論文的主題:「圓圓不絕」取「源源不絕」同音之妙,是在雜亂的思緒中反覆梳理之後的結果。生物的源源不絕的循環得以使得各物種在天地之間將生命延續,各物種有自己的循環方式與狀態,生命的源源不絕就是靠著自己的循環,它是一個「圓」的狀態,起點和終點是接在一塊,終點也就是起點,不斷的交相循環延續生命,因此筆者把「圓」抽出,作為自己詮釋生命的形象,從這個切入點來表現生命,開始發展「圓」的作品。 文中研究的範圍與方法大致劃為幾個面向。 1. 理論的建構 2. 版畫創作的背景條件 3. 創作理念與發展方向 4. 創作的內容與形式 5. 作品解析 理論的建構依照筆者創作的需要,找出三個切入點做研究討論。第一小節談中國哲學思想對「圓」的詮釋。第二小節談女性主義對「圓」意象的選擇與詮釋。第三小節簡述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起源及其特質,以及在後現代主義藝術特質中影響筆者最深之處。 在版畫創作的背景條件方面,研究範圍涉及中國凸版畫的發展概述、台灣凸版畫的發展概述、台灣現代版畫發展概況及趨勢。 果實種子的剖面究竟有什麼希望在裡面?果實選擇的依據是什麼?為何作此系列的發展?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之下,果實被如何重塑一個新的形象?這些問題,將在創作理念與發展方向來探究。 作品內容與形式是列入研究論述的第四部份,內容包含作品中最主要的形式—「圓」的討論,以及構圖上空間的安排,色彩的表現。 第五部分是作品解析,內容將細說創作的過程,以及作品的詮釋。Item 大稻埕故居歲月的追憶(2023) 楊美女; Yang, Mei-Nu大稻埕,台北市城市發展重要的起源地之一,發展成文化、藝術、戲劇、音樂、娛樂等最活躍的地帶,並成為臺灣民族運動的發源地。早期文化界人士在此聚會、舉辦文化講座,喚醒臺灣人對社會和政治的自覺。政治因素、社會結構的變遷、大環境的經濟、現實環境、交通、生活習慣、價值觀的改變等等,影響著大稻埕的興盛與沒落。晚近的人口流失,都市變遷,不斷的蛻變,帶給大稻埕很大的衝擊。大稻埕與本人的淵源很深,從孩童、求學、成長都是在大稻埕,甚至當本人開始教書生涯時,又回到大稻埕的中興國小教書。從孩童直到成年,成長的記憶刻劃著生長的點滴。本論文以自身的經歷去發想,探討大稻埕的人文、歷史、社會、藝術、建築、庶民生活的變遷,這對本人而言比較有感情,並深具意義。走訪現今留存的建築遺跡,穿梭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街道小巷,藏匿著不為人知的陳年往事與風光的流金歲月,去追尋、探討,是本人以大稻埕為創作題材的源由,並以大稻埕的建築山牆系列、庶民生活系列、及淡水河等繪畫作品呈現,作為緬懷與期許。Item 巨大無名物(2011) 魏澤; Wei, ze本研究以釐清自身認知世界的方式為構思起點,目的在以創作實踐為途徑,同時藉由文字撰寫分析創作理念與創作過程中的思考,探討繪畫將無形的知覺世界具現至現實世界,此過程中的轉化環節與成果,由高空視覺經驗啟發所繪製的系列作品與其創作過程,則為此論文探討的案例與研究對象。 對於知覺的分析方面由現象學角度切入,以自身詮釋世界的方式為主軸,提出「無名物」與「看見」、「事件」與「元素」這四個要點進行探討。「看見」(seeing)並非單純意指由視覺感官所得之觀看經驗,作為動詞是追求「無名物」的方法,意指自發地改變自身對世界的認知,以破除人對世界慣常使用的詮釋方式;作為名詞則是尋求另類可知覺詮釋所達到的境界,為探討「無名物」的目的。 在詮釋自身生活經驗方面,筆者以「事件」的理解觀點,作為自整體角度掌握知覺詮釋的方式;另外以「元素」,及連結「元素」使成為「元素群集」的「關係鎖鍊」概念,做為將前述知覺詮釋拆解,並轉化為創作零件的方法。此知覺中「元素」經過轉化,成為創作中構成畫面的要素。 平面繪畫媒材作為連結知覺與現實世界的載體,其特質具體表現在畫面所呈現的繪畫語言系統。此處以符號學觀點加以探討,並將繪畫與文字語言系統的知覺運作方式互為比較。對自身系列創作進行剖析時,則更進一步將作品中的繪畫語言系統歸類為「造型」、「線條」、「色彩」與「視角」。此四要素分別象徵作品的體、骨、膚、眼,論文前半部所探討知覺詮釋與創作意識,則可比擬為賦予作品生命的靈魂。Item 「形」、「塑」真實寫實繪畫技巧在複合媒材創作上的應用與表現(2005) 曾俊豪人類漫長的歲月裡,繪畫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管是影像記錄或是事物的記載,繪畫它皆能詳實地刻畫出一幕又一幕「真實」的影像,文中筆者試圖從美術史的角度中去論述寫實繪畫的發展,藉由古典技法與材質的探索去剖析寫實繪畫中漫長的歷程變化,重新在我們已知的範籌中學習古典繪畫的表現方法及應用在現代複合媒材創作中的可能性。 在東西方思維的探討下,文中重新了解東西方彼此之間的表現方向與思維模式,並觀察繪畫呈現方式的差異性,企圖再次建構自我創作觀點及在美學基礎上的表現方式,以提供創作時的基本依據。然在面對不斷改變的社會環境中,了解繪畫形式的改變與發展,探討「形式」與立體空間中的對映關係及雕塑繪畫的可能性,進一步創作出個人的表現張力,也正是筆者研究中十分關注的對象。而這些便是本次創作研究中主要的方向。 面對諸多形式藝術的表現方式裡,筆者試圖創作寫實繪畫的新視覺感受,當重新思考繪畫能否產生新發展時,嘗試與社會脈動相關連的表現形式結合,在媒材與單純寫實對像物上對立與衝突所產生的畫面碰撞張力下,表達出虛實思維、造形及色彩的力量,在形式創作上揉合了東西方思想的優缺點與表現方式,再次整理及創造出屬於自己與這時代的相連接的寫實繪畫。Item 從「私寫真」到「私創作」──林一先創作論述(2019) 林一先; Lin, I-Shian本研究以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所提出的「私寫真」概念為研究的出發點,「私寫真」為攝影界的獨特分類風格,以圍繞周身的人事物作主要的拍攝題材,並藉由生活影像探討自身的定位,以及個體與世界的關係。 研究者以攝影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所著之《私寫真論》作為主要的理論依據,探討「私寫真」概念當中的「私我」意涵。「私我」涵蓋了照片中拍攝者有意識為之的操控痕跡,以及無意識中對拍攝物所持有的態度等,諸多透露藝術家個人訊息的線索。因為「私我」代表作品忠實反映創作過程價值觀與心境的部分,經由分析「私我」,有時甚至會揭露出超越創作者預料之外的意義,「私寫真」的理論探討稱此種落差為「背叛」。因此,研究者先行就「私寫真」的攝影家作品類型以及創作型態進行研究,其中特別針對在「私我」概念呈現上具最有代表性的兩位攝影家,荒木經惟與中平卓馬作的創作歷程和思考深入瞭解,接著將「私我」的概念置於其他藝術形式的語境當中,擴展其意義範疇,發掘「私我」用於原本攝影領域以外的媒材作品上,其討論的可能性。 最終回歸筆者自身的創作分析,以「私我」的概念為利基,發展出繪畫作品裡的小人物圖像,重新以「私我」的角度去檢視作品裡面所承載的訊息,釐清創作過程中抱持的態度,以及影響創作當下的內外部要素,並以「私創作」稱呼此系列作品以及背後的概念。期待透過研究使理念的脈絡更臻於完善,並且累積更多未來創作的能量。Item 從寫生到寫意――油畫風景之色彩與意境表現(2006) 陸慶熊在西洋繪畫中,「風景畫」最早並未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在文藝復興時期,它尚僅為人物畫烘托、陪襯之點綴。但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佳作紛呈,已蔚為大觀。 從創作方式來看,「風景寫生」在油畫風景創作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對自然中四季變換,風、雨、晴、晦的感動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各種藝術形式的抒發中,「寫生」就成為視覺藝術裡較為原始、直接和真切的表達方式了。 在筆者個人的油畫創作經歷中,曾嘗試過各種不同的創作形式,其中風景寫生,一直是筆者心靈中深層的需求。寫生時週遭環境、氣氛的感染,地理、人文的體驗,常能激發創作之靈感,因此有時過程雖然艱辛,筆者卻依然樂此不疲。依照筆者個人的體驗與理解,風景寫生非並僅將景物照搬照抄在畫面上而已,還應發揮各種「繪畫元素」的表現力,才較能使畫面激盪出動人的效果。當中包含的層面甚廣,筆者認為以「色彩」元素較難掌握。 以西洋繪畫中「印象派」的發展為例。「印象派」的產生,標誌著色彩表現的一個高峰,而印象派許多作品中對色彩的新觀念及表現方式,便是從風景寫生的實踐中來。印象派一些畫家將寫生視為現場創作,捨棄已往在畫室中靠想像細嚼慢嚥的經營方式,轉而面對大自然,要表現當下「寫出」的新鮮氣氛與感覺。而大自然的變化是豐富而微妙的,古典油畫中素描式的色彩語言已無法盡情表現大自然的千變萬化,於是色彩語言的重要性大為提升。 如果說風景畫像一首詩,那麼「色彩」就有可能使這首詩「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而發揮感人至深的力量。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 1866-1944)說:「色彩是一個媒介,能直接影響心靈。色彩是鍵、眼睛是槌、心靈是琴弦。藝術家便是那隻依需要敲鍵而引起心靈變化的手。」 說明了色彩的情感作用。而風景寫生正如音樂一樣,可說是難度很大的「即興曲」。因為要在一定的時間內用色彩表達大自然無限空間中的「情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透過風景寫生,研究大自然瞬息萬變、豐富微妙的色彩印象,正是提升創作者色彩感覺與表現層次的良好途徑。 相對於西方的「風景畫」,中國的「山水畫」雖然同樣以大自然的景物為題材,在「意境」的表現與創作方式上則有不同的追求。身為東方人,在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成長,當我們面對景物時,自然和西方畫家的感覺會有所不同。「楊柳依依」、「曉風殘月」等詩詞畫意,對境界的表現或許會有所啟發。而中國書畫理論對「意境」表現的探討,「文人畫」中強調的「筆墨」功夫與「寫意」表現方式,如果能在油畫色彩上得到解決,相信應能在油畫風景的表現上有新的拓展。 基於此,本論文擬就「從寫生到寫意――油畫風景之色彩與意境表現」這一主題,以寫生的創作方式為切入點,先對自然光色的變化做較深入、多面向的探討,進而結合中國山水畫中的筆墨意境理論與油畫色彩的表現特性,嘗試在西方思維之外探索一條新的油畫風景創作道路。 本論文的第一章,闡述個人研究色彩與意境表現的原因、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則以寫生的觀察為基礎,研究油畫風景的自然光色之變化。從冷暖色之表現、物體光色變化的原理、及色調表現等各方面分別探討。 第三章是本論文之核心,進一步探討山水意境與油畫表現的問題。 最後一章是本論文的創作實踐,從寫生創作到利用資料的寫意表現,驗證本論文中對色彩與意境表現研究之心得與體會。Item 恍恍行之-吳冠德的藝術之道(2010) 吳冠德; Wu Kuan-Te本論文以「恍恍行之」為題,主要闡述筆者在創作中所體會的一種無為、無我、無念、恍惚的精神狀態,並以此狀態呼應筆者對生命與自然的哲思。期望透過論文書寫回朔創作的心路歷程、思維路徑與創作概念,透過文字梳理平日所作的思考與領悟。 筆者在第一章中闡述「悟」的意義,探討甚麼是「道」,以及藝術創作與悟道的關係,並以創作為實證,思考如何以「悟」直觀本心,在悟道的過程中尋找創作原點。 第二章藉由「渡」引申出「引領」與「救贖」的涵義,透過創作,面對自我,潛入心靈的幽暗,探索生命本質。也將「渡」喻為身體、心靈、自然、天地之間的循環,吐納生命之氣與天地之氣,得到心靈解脫的歷程。 第三章探討每個創作當下,忘卻此身、明心見性、直取本心、脫離意識、物我兩忘的美妙歷程。 第四章中闡述如何在創作中將「身體動能」轉化為「心靈靜能」,以及筆者如何在自然中透過寫生深刻體會、實踐自然之道;如何讓藝術成為一種無止盡的修行。 論文最後,回顧研究歷程及對自己創作的省思與期許。Item 恢復室護理人員術後交班作業完整性之改善(臺灣護理學會, 2012-04-01) 王美文; 黃麗鳳; 台麗珍; 陳淑華背景 : 詳細的護理交班內容,可以提升護理照護的完整性。本研究收案單位多次接獲病房反應病人自恢復室返回病房,曾有胸腔引流管阻塞及假牙鬆脫甚至遺失等不良事件,共計 22件。為維護病人安全及提升單位護理人員交班品質,故激發成立專案小組,藉由現況資料的收集來擬定改善的方案,來改善交班作業的缺失,避免因一時疏忽影響病人安全,同時提昇個別化的整體護理照護。 目的 : 提升恢復室護理人員執行術後病人交班作業完整性達 91%。 解決方案 : 修訂麻醉後恢復期護理標準作業規範、製作恢復室術後交班指引、舉辦在職教育課程及建立定期稽核機制。 結果 : 恢復室護理人員執行術後病人交班作業完整性由改善前的 73.5%提升至 98.6%。 結論 : 術後完整性的交班,可增進團隊間的溝通並能提供病人持續性的護理,進而提升護理照護品質。Item 悠游天地間基隆河畔風情畫(2005) 張勝冠論 文 提 要 蜿蜒曲折的河川,是大地的血脈,更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如世界四大聞名古國皆誕生於大河邊,此乃由於河流從上游夾帶大量泥砂,在下游形成肥沃的沖積扇平原,最適合農牧業的發展,而現今世界上各大都市,如紐約、巴黎、倫敦等等也都位於某一大河流域,在台灣島上也不例外,如台北市的淡水河、台中的大甲溪、嘉義的八掌溪,這些河流提供給人類珍貴的資源,使人類生命得以延續,也帶給人類美麗的視界。 透過畫家敏銳的觀察力與感受力及靈巧的雙手,便能捕捉與表現河川美麗的容顏,在中西繪畫史中,從早期的人物畫中便不難發現以河流當作背景的構圖,而中國的山水畫與西方十九世紀的風景畫,河流更成為繪畫表現的主題,成為畫家歌頌與表現的對象。 筆者自小即常至河邊游泳、嬉戲,享受河水所帶來的歡愉,及長,北上求學、就業,結婚後,因緣際會,住家緊鄰台北市松山區基隆河畔,每日上下班都必須經過基隆河,途中便得以感受它的美,不論晨昏或陰晴,皆展露不同的風情,令人興起駐足靜觀的衝動。因此,擬以朝夕相處的基隆河畔風情做為創作研究主題,經由歷史、人文與生態等不同角度,深入認識與瞭解河畔居民與基隆河互動的關係,此外,藉由十九世紀英國自然主義與法國巴比松派及印象派畫家以河流為主題的畫作之探討,瞭解畫家的美學思想、創作理念及技巧表達,以提升自我的創作思維與內涵,最重要的是,期望能透過畫作傳達筆者對河流的情感,增進觀者對河流的情感與感受它的美好,共同保護自然景觀,留給後代子孫一個純淨無污染的生存環境。 本論文之研究架構共分六章,內容主要探討:文獻理論、創作主題背景及個人創作理念與實踐。Item 想像的共同體:島嶼未來─黃旭辰繪畫創作論述(2015) 黃旭辰; Huang, Syu-Chen本研究以「主體意識」及「認同」兩條軸線為探討方向,試圖在平面繪畫之媒介描繪、刻畫自我想像的台灣主體樣貌,並透過視覺文化及後殖民理論加以詮釋、論述,目的在反思後殖民情境下的台灣主體性,以及在歷史脈絡以及集體記憶的爬梳當中尋找島嶼未來共同之想像─想像的共同體。 無論從政治或是藝術發展的脈絡來看,台灣始終深受多方外來文化的牽引與制約,然而主體性的呈現,必須回到在地文化及其認同之上才得以進行。台灣歷經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夾雜在各方文化霸權之凝視,觀看台灣近四百年來的歷史,可以詮釋為「持續遭外來政權殖民統治」的一部殖民史,而在社會及政治不確定性的焦慮中,反映台灣在去中心及認同矛盾的集體意識,因此今日處在後殖民狀態的台灣,在「認同」與「主體性」的建構即深具意義,筆者盼透過創作實踐,藉以油畫媒介表現水墨山水畫風格,在貓熊、台灣黑熊擬人化的角色扮演圖像以及風景背後的文化表徵中描繪出台灣主體樣貌,並在文化政治學等理論之梳理、歷史脈絡與集體記憶的情境之下點出台灣主體性的困境,或針對今日政治時局展開批判;或畫出島嶼人民對於未來及共同體的想像,成為未來命運的見證者、書寫者、創造者。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