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淑麗"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2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二年級國語文補救教學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8-07-??) 陳淑麗
    本研究以33 位小二語文低成就兒童為對象,由大學生提供一年的語文補救教學,目的是探究實驗兒童是否能夠在密集的補救教學中受益。主要發現有四,1.實驗組兒童語文能力的進展顯著比對照組好,第一學期兩組的注音能力有顯著差異,到了第二學期,識字能力的差異也顯現,但閱讀理解則都沒有差異;2.實驗組的注音能力已趕上同儕水準,但識字能力僅能避免馬太效應的發生,未能有效縮短差距;3.不同閱讀困難程度兒童,語文能力回到同儕水準的機會,因成分而異:不同注音困難程度兒童,都有高比率的機會拉回同儕水準,但識字越困難的兒童,其回到同儕水準的比率相對較低;4.智力只和前測有顯著相關,不能有效預測成效,對實驗組的成效最具預測力的是前測成績和教學效能。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國語補救教學診斷原住民低成就學童是否為學習障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5-09-??) 陳淑麗; 洪儷瑜; 曾世杰
    對原住民兒童學業表現低落的現象,一般都歸因於缺乏主流的文化經驗或社經地位低下,但有些兒童他們的困難可能來自於個人生理因素,例如學習障礙,在特教的鑑定上,文化造成的低成就或是學障造成的低成就不易區分。本研究對台東市47位國語文低成就的原住民學童進行11週的補救教學,再根據兒童對補救教學的反應,區分出「「」教學反應較差」及「教學反應較佳」兩群,從理論上推估,前者極有可能為學習障礙。本研究旨在檢驗此種轉介前介入的鑑別診斷的效度。本研究從兩方面來檢驗鑑別診斷的效度,先是以心評專家的學障研判結果為效標,再比較兩群兒童在重要變項上的差異,這些重要變項都是學障相關理論中最關鍵的概念。主要發現為(一)以專業心評教師的「學障研判」為效標時,結果顯示,被診斷為學障者,有很高的比率是對教學反應較差的,偽陰性的比率很低。(二)以學障定義中的「內在差異差距」為效標時,結果顯示,教學反應分類有不錯的診斷敏感度,且犯偽陰性的比率低,但教學反應分類診斷的特定性較低,且犯偽陽性的比率較高。(三)以學障定義中的「認知缺陷」為效標時,「教學反應較差」群體,其「聲韻覺識」和「唸名速度」比「教學反應較佳」者差,但兩組的工作記憶差異不明顯;研究結果大致支持轉介前介入具有區分「一般低成就」和「學障」的區辨效度。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初任補救教學大專生的專業成長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0-03-??) 曾柏瑜; 陳淑麗
    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任補救教學的大專生,其專業成長和教學效能的改變情形。27位曾修習 過補救教學理論課程的大專生,分別進入三所國小執行一學期的補救教學,每星期平均授課6節,並接受三位專家老師的密集教學督導。研究者以質、量並重的方式 蒐集、分析資料,包括問卷、教學觀察、文件分析等,以描述其專業成長的情況。研究主要發現有三:1.在一個學期期間,大專生在教師專業成長的四個層面,包 括教學技巧、教學規劃、專業發展及班級管理等能力,均有顯著的進步;2.一學期間,大專生的補救教學效能有提升,根據大專生在一個5階評量表上的自評,有 96%的大專生至少進步一階,其中近一半的大專生進步了兩階;督導他評分四等級,分別有63%和33%的大專生進步一和兩個等級;3.大專生認為在教學的 初期和後期,分別是教學督導和同儕討論,最能幫助他們解決教學問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初級與次級國語文介入對弱勢低學力學校的成效研究:不同介入長度的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2-11-??) 陳淑麗; 曾世杰; 蔣汝梅; Shu-Li Chen; Shih-Jay Tzeng; Lu-May Chiang
    本研究在五所偏這地區國小執行一個反敗為勝方案,提供初級及次級的國語文介入,初級介入目標為提升普通班的教學品質,次級介入則提供低成就學生密集的補救教學,研究冒在檢驗此方案能否有效地解決弱勢學校園語文成就低落的問題。本研究共有1 ,471 位學生參與,分為三組,其中有兩組為實驗組,分別提供一年和兩年的介入,有一組為對照組。主要研究發現有三:一、在初級和次級兩層級學生語文能力的進展,整體而言,實驗組比對照組好,但成效主要在識字層次,高層次的閱讀理解成效則不明顯;三、初級介入:整體而言,實驗組兒童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較對照組低,連同儕水準的機率則較對照組高;在次級介入補救教學層級,實驗組兒童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則明顯較對照組低;三、介入時間愈長,成效愈好,介入兩年的學校成效整體比介入一年者好;介入的時間愈長,見童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愈低。國內目前極為看重弱勢學生成就低落的問題,但介入努力的層次大多停留在班級或個別學生的短期介入,少見全校動員的長期介入。本研究結果指出,在全校動員、普通班及補救教學班級合作的情況下,全校見童的語文能力都有較佳的進展,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降低,而且方案執行的時間愈長,成效愈佳。方案的成效目前僅限於識字層次,閱讀理解教學是否有成效?仍待更長時間的觀察。本研究提供了一個執行的範例,只要方法得當,即使是最偏遣、弱勢的學校,也有機會把兒童的國語文能力帶起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初級與次級國語文介入對弱勢低學力學校的成效研究:不同介入長度的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2-11-??) 陳淑麗; 曾世杰; 蔣汝梅; Shu-Li Chen; Shih-Jay Tzeng; Lu-May Chiang
    本研究在五所偏這地區國小執行一個反敗為勝方案,提供初級及次級的國語文介入,初級介入目標為提升普通班的教學品質,次級介入則提供低成就學生密集的補救教學,研究冒在檢驗此方案能否有效地解決弱勢學校園語文成就低落的問題。本研究共有1 ,471 位學生參與,分為三組,其中有兩組為實驗組,分別提供一年和兩年的介入,有一組為對照組。主要研究發現有三:一、在初級和次級兩層級學生語文能力的進展,整體而言,實驗組比對照組好,但成效主要在識字層次,高層次的閱讀理解成效則不明顯;三、初級介入:整體而言,實驗組兒童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較對照組低,連同儕水準的機率則較對照組高;在次級介入補救教學層級,實驗組兒童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則明顯較對照組低;三、介入時間愈長,成效愈好,介入兩年的學校成效整體比介入一年者好;介入的時間愈長,見童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愈低。國內目前極為看重弱勢學生成就低落的問題,但介入努力的層次大多停留在班級或個別學生的短期介入,少見全校動員的長期介入。本研究結果指出,在全校動員、普通班及補救教學班級合作的情況下,全校見童的語文能力都有較佳的進展,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降低,而且方案執行的時間愈長,成效愈佳。方案的成效目前僅限於識字層次,閱讀理解教學是否有成效?仍待更長時間的觀察。本研究提供了一個執行的範例,只要方法得當,即使是最偏遣、弱勢的學校,也有機會把兒童的國語文能力帶起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初級與次級國語文介入對弱勢低學力學校的成效研究:不岡介入長度的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2-11-??) 陳淑麗; 曾世杰; 蔣汝梅; Shu-Li Chen; Shih-Jay Tzeng; Lu-May Chiang
    本研究在五所偏這地區國小執行一個反敗為勝方案,提供初級及次級的國語文介入,初級介入目標為提升普通班的教學品質,次級介入則提供低成就學生密集的補救教學,研究冒在檢驗此方案能否有效地解決弱勢學校園語文成就低落的問題。本研究共有1 ,471 位學生參與,分為三組,其中有兩組為實驗組,分別提供一年和兩年的介入,有一組為對照組。主要研究發現有三:一、在初級和次級兩層級學生語文能力的進展,整體而言,實驗組比對照組好,但成效主要在識字層次,高層次的閱讀理解成效則不明顯;三、初級介入:整體而言,實驗組兒童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較對照組低,連同儕水準的機率則較對照組高;在次級介入補救教學層級,實驗組兒童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則明顯較對照組低;三、介入時間愈長,成效愈好,介入兩年的學校成效整體比介入一年者好;介入的時間愈長,見童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愈低。國內目前極為看重弱勢學生成就低落的問題,但介入努力的層次大多停留在班級或個別學生的短期介入,少見全校動員的長期介入。本研究結果指出,在全校動員、普通班及補救教學班級合作的情況下,全校見童的語文能力都有較佳的進展,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降低,而且方案執行的時間愈長,成效愈佳。方案的成效目前僅限於識字層次,閱讀理解教學是否有成效?仍待更長時間的觀察。本研究提供了一個執行的範例,只要方法得當,即使是最偏遣、弱勢的學校,也有機會把兒童的國語文能力帶起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陳淑麗; 曾世杰; 洪儷瑜
    本研究的目的是檢驗補救教學是否能夠有效提昇原住民低成就學童的語文能力。研究以臺東市78 位國語文低成就的原住民學童為對象,採準實驗設計,實驗組和控制組各有47 和31 人。補救教學以小組進行,教學實驗共進行75 節。研究主要發現有四:(一)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的語文能力,經過補救教學有顯著的提升,但二年級主要在低階的識字能力進步較明顯,三年級則在聽寫以 及高層次閱讀理解也有明顯的成效;(二)實驗組在語文能力的學習成效比控制組佳,但以前測為共變的成效比較,兩組學童只在高層次的寫作能力有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有23.4%的學童,經過補救教學其國語文能力可以回到同儕水準,如排除身心障礙兒童,僅分析一般學童,則有40% 的學童達到一般學童的水準,而控制組僅有3.2%從低成就回到同儕水準。(四)成本效益分析指出,和轉介至特殊教育後的花費比較起來,本研究所提供的轉介 前閱讀補救教學,不但低成本高效益高,而且及早協助學生達到同儕水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學生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前驅研究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6-12-??) 陳淑麗; 洪儷瑜; 曾世杰; 鍾敏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在五年級國語課實施差異化教學:教師適應與學習成效的個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11-??) 張明珠; 曾世杰; 陳淑麗; Ming-Chu Chang, Shih-Jay Tzeng, Shuli Chen
    本個案研究蒐集質性及量化等多元資料,描述兩位五年級教師在班上國語課實施11 週(每週5 節,共55 節)差異化教學的經驗,兩位老師任教的兩班為介入組,學生共45 位。在研究團隊密集的協助下,介入組兩位教師嘗試以彈性能力分組、不同難度的學習單,以及差異化的提問等方式,在教學中加入差異化教學的元素。本研究目的有三:一、報告兩位老師的適應歷程;二、以另外兩位老師任教班級的45 名學生為對照組,藉標準化的語文成長測驗及期末成績,分析差異化教學的整體成效,及成效是否會因學生程度而異。三、研究以問卷、訪談、觀察等方式,了解介入組同學,包括一名特殊需求學生,對差異化教學的反應。研究結果指出:一、介入的初期,兩位教師雖有研究團隊密集的協助,仍然遭遇許多困難與挫折,直到中期,教師熟悉了差異化教學的執行方式、覺察到自己提問技巧的提升、且更能關注學生的差異,才逐漸脫離困境。兩位師教師也發現學生學習品質及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都有提升,這樣的覺察與發現,讓教師更願意投入這種新型態的教學。二、量化分析結果指出,接受差異化教學的學生,不論原來的程度為何,其詞彙能力後測均顯著優於對照組,但兩組的閱讀理解能力及期末考分數沒有顯著差異。三、問卷、訪談及課室觀察的結果顯示,學生喜歡差異化教學的設計,認為自己學習更為投入、主動,介入組唯一的特殊教育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況則有明顯改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專生初任補救教學的教學困難與成長歷程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09-??) 曾柏瑜; 陳淑麗; Pai -Yu Tseng; Shu-Li Chen
    在國內,不論是公、私部門資助的補救教學,都大量採用大專生擔任師資。大專生初任補救教學會遭遇哪些困難?又會有什麼改善?本研究的參與者是27位高年級的大專生,他們在研究者的密集教學督導下,於三所國小執行一學期補救教學,研究者以參與式觀察和文件分析蒐集參與者的教學困難與進展。研究者將大專生的成長歷程分為三期,初期主要的困難有無法進行診斷式教學、無法判斷學生的學習目標、教材與教學活動顧此失彼、學生鬧脾氣的情況頻繁等。但在密集的專業督導下,到了中期,大專生的教學開始穩定,但精緻度不夠,還無法根據學生的反應做調整。期末,約有八成的大專生已能做出有效的補救教學,但有兩成進展緩慢甚至停滯,兩群大專生的教學能力的差距持續加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專生初任補救教學的教學困難與成長歷程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09-??) 曾柏瑜; 陳淑麗; Pai -Yu Tseng; Shu-Li Chen
    在國內,不論是公、私部門資助的補救教學,都大量採用大專生擔任師資。大專生初任補救教學會遭遇哪些困難?又會有什麼改善?本研究的參與者是27位高年級的大專生,他們在研究者的密集教學督導下,於三所國小執行一學期補救教學,研究者以參與式觀察和文件分析蒐集參與者的教學困難與進展。研究者將大專生的成長歷程分為三期,初期主要的困難有無法進行診斷式教學、無法判斷學生的學習目標、教材與教學活動顧此失彼、學生鬧脾氣的情況頻繁等。但在密集的專業督導下,到了中期,大專生的教學開始穩定,但精緻度不夠,還無法根據學生的反應做調整。期末,約有八成的大專生已能做出有效的補救教學,但有兩成進展緩慢甚至停滯,兩群大專生的教學能力的差距持續加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習障礙國中學生在不同差距標準差異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3-03-??) 陳淑麗; 洪儷瑜
    「差距標準」在國內外學習障礙的鑑定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但也存在許多的爭議。差距標準的研究在國外一直受到廣泛的研究與討論,國內87年新的定義也擴大差距標準的定義。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障學生在不同的差距標準之表現,以及不同的學障類型在不同的差距標準下之比較,試圖探討適合的差距標準的運用。本研究使用臺北市八十九年國中學障鑑定資料庫,經過篩選有效資料共計155名,其中男生120名,女生35名,測驗工具包括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中文年級認字量表、閱讀理解篩選測驗、以及基礎數學概念評量等四種測驗,本研究利用「智力與學業基本能力間差距」、「智力內差距」、「學業基本能力內差距」、「學業基本能力間差距」等四個角度,分析上述資料,作為瞭解學障學生的差距特徵。研究主要發現為:(1)四種差距方式中,以「智力內差距」中的「因素間的差距」達差距標準的比率最高,達差距標準比例最低的是「智力與學業基本能力間差距」;(2)沒有任何一種差距標準讓有100%學障學生的符合率;(3)學障學生有99.3%至少符合3種差距標準以上;(4)不同學障困難類型,差距表現差不多,(5)學業基本能力的認字與橫式運算在學障的各項能力之相關差距標準中,較為重要。本研究的結果支持Kavale和Forness所建議的模式,學障的鑑定應採多元的差距標準之主張,以及除了差距標準之外,另應包括其他相關特質,而且鑑定時差距標準應該注意不同困難類型的差異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習障礙國中學生的智力特質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3-10-??) 洪儷瑜; 陳淑麗; 陳心怡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障學生與二對照組在魏氏智力測驗上的差異,並進一步比較不同類型的學障兒童的智力特徵。本研究的「學障組」選自臺北市八十九年國中學障鑑定資料庫之有效資料共計144名,其中男生111名,女生33名。「一般兒童組」則是使用WISC-III臺灣常模樣本中全量表智商在70以上的1076 位兒童,另從常模樣本中選取144名「控制智商之一般兒童對照組」。除了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外,學障組另蒐集中文年級認字量表,以及基礙數學概念評量。本研究主要分析三組的智力分析,以及「 Bannatyne組型」、「ACID組型」、「ACIDS組型」、「SCAD組型」及「POI/SCAD差異分數」等特殊組型的出現率。研究主要發現為:(1)學障學生的智力整體偏低,智商大多在85~99的範圍;(2)學障組智力出現人在差異或在「Bannatyne、ACID、ACIDS、 SCAD以及POI/SCAD差異分數」等特殊組型的出現率均高於一般兒童;(3)四種學障類型中,認字困難組出現各種特殊組型的比率曘高,橫式困難組的比率最低;(4)在五種特殊組型中,以「POI/SCAD差異分數」組型對學障學生的鑑別度最佳,支持學障定義中的差異特質;(5)本研究在認字困難組發的結果與一般文獻較為相似,現在文獻的組型對於基本的認字困難的區別較好,對於高階能力困難的橫式運算困難學生的特質研究較少,值得未來進一步探討。此外,研究結果也對於智力測驗在學障鑑定的諼能與限制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提升教育優先區國民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讀寫能力─多層級教學介入模式之探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3-11-??) 曾世杰; 陳淑麗; 蔣汝梅; Shih-Jay Tzeng; Shu-Li Chen; Lu-May Chiang
    本研究在台東縣5所教育優先區國民小學執行一個學校本位的語文能力提升方案,對一年級學生提供初級及次級的國語文介入,初級介入目標在提升普通班的教學品質,次級介入則在提供低成就學生密集的補救教學。研究檢驗這個早期多層級的介入方案,是否能有效提升教育優先區學校學生的基礎語文能力。初級介入共有239位學生參與,實驗組134人;對照組有3所國小參與,105人;次級介入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有29人及17人。主要研究發現有三:一、在初級和次級兩層級,學生注音和識字能力的進展,在整體上,實驗學校比對照學校好,成長趨勢也比對照組學校好。智力對注音和識字能力的前測分數有影響,但在介入後,智力對後測分數的影響就近乎消失,尤其在次級介入層級,智力對後測更不具影響力。二、初級介入:實驗組學生在「脫離讀寫困難」和「達同儕水準」兩項指標均有良好表現,實驗組的識字能力介入前有54%的學生符合研究者界定的讀寫困難評準,介入後,僅剩下12.9%的學生仍為讀寫困難,有71.8% 的學生達到同儕水準。三、次級介入:實驗組學生發生讀寫困難的比率明顯較對照組低,介入後,實驗組的拼音和識字分別有62.1%和58.6%的學生回到同儕水準,但未經介入的對照組學生,其後測的識字能力達同儕水準的比率,反而低於前測。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永齡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及補救教師專業背景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讀寫進展之成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06-??) 陳淑麗; 曾世杰; 張毓仁; 蔡佩津; Shu- Li Chen; Shih-Jay Tzeng; Yu-Jen Chang; Pei-Chin Tsai
    本研究旨在探究永齡希望小學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在國小二年級的實施成效,以及執行補救教學的師資背景是否會影響學生的讀寫能力發展。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一共有382 位國小二年級讀寫低成就學生參與,實驗組學生有198位,接受永齡方案16 週,每週六節課;對照組學生則有184 位,他們和實驗組學生同校,但是未接受永齡方案的服務。實驗組的參與教師共有36 位,依其專業背景,可分為現職教師(16 人)、儲備教師(12 人)和大專生教師(八人)。研究者以階層迴歸分析評估永齡方案對後測讀寫能力進展指標的影響,同時也評估實驗組中三類不同專業背景師資所教授的學生,在後測上有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當控制社經、智力及前測分數後,除了識字量之外,實驗組學生在國字聽寫、閱讀理解能力及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科技化評量系統(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technology-based testing, ASAP)國語成績都明顯優於對照組,顯示介入是有成效的。其次,從教師的背景來看,三種不同專業背景教師所教授的三群學生,僅ASAP 後測具有差異,現職教師及儲備教師顯著優於教學經驗較弱的大專生教師;而在後測識字量、國字聽寫及閱讀理解等標準測驗的分數,三組均無顯著差異。本研究最值得看重之處,除了指出永齡希望小學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能顯著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國語文能力之外,同時發現不同師資背景並未顯著影響其教學成效。據此,研究者進一步提出相關的討論與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花東地區學生識字量的特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陳淑麗; 洪儷瑜; Shu-Li Chen; Li-Yu Hung
    花東是國內典型的弱勢縣市,本研究旨在瞭解花東地區學生的識字能力特徵。研究主要以花東小一~國三2,144 位學生的識字量評估測驗資料進行分析,但由於該測驗建立常模時所用的取樣方式易忽略小型學校,本研究特別再對台東縣4 所偏遠小型國小實施識字量評估測驗,小一至小五共523 人。研究結果發現,花東地區學生的識字量隨著年級漸增,但低識字組學生的識字問題相當嚴重,小五至國一低識字組學生,僅有一般學生小二的程度;國三低識字組學生,平均未達一般學生小三的程度。另外,花東學生的識字能力從小一開始就落後全國兒童,在小四後差距有擴大的趨勢,且識字能力越弱的學生,落後的情況越嚴重。進一步的分析指出,偏遠小型學校的識字問題更為嚴重,有29.5%的學生落入低分組,花東常模16.2%多了近一倍。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花東兩弱勢縣市兒童的識字量低於全國常模,而且,偏遠小型學校學生尤為弱勢中的弱。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花東地區學生識字量的特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陳淑麗; 洪儷瑜; Shu-Li Chen; Li-Yu Hung
    花東是國內典型的弱勢縣市,本研究旨在瞭解花東地區學生的識字能力特徵。研究主要以花東小一~國三2,144 位學生的識字量評估測驗資料進行分析,但由於該測驗建立常模時所用的取樣方式易忽略小型學校,本研究特別再對台東縣4 所偏遠小型國小實施識字量評估測驗,小一至小五共523 人。研究結果發現,花東地區學生的識字量隨著年級漸增,但低識字組學生的識字問題相當嚴重,小五至國一低識字組學生,僅有一般學生小二的程度;國三低識字組學生,平均未達一般學生小三的程度。另外,花東學生的識字能力從小一開始就落後全國兒童,在小四後差距有擴大的趨勢,且識字能力越弱的學生,落後的情況越嚴重。進一步的分析指出,偏遠小型學校的識字問題更為嚴重,有29.5%的學生落入低分組,花東常模16.2%多了近一倍。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花東兩弱勢縣市兒童的識字量低於全國常模,而且,偏遠小型學校學生尤為弱勢中的弱。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轉介前介入在學障鑑定之可行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7-06-??) 陳淑麗; 洪儷瑜; 曾世杰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個轉介前介入方案,來區分在特教鑑定上,難以區分的學障與一般低成就兒童。本研究對47 位國語文低成就的原住民學童進行11 週的補救教學,根據研究執行的歷程,本研究將轉介前介入的流程設計分為五個階段,階段一:低成就學童的篩選;階段二:提供轉介前的介入方案;階段三:評估轉介前的介入成效;階段四:根據成效的判斷,決定後續的服務型態;階段五:學障鑑定。本研究再以多元方式檢驗此模式的可行性,主要發現為(一)補救教學可以在學習障礙診斷工作流程實施;(二)學障鑑定透過轉介前介入,能有效篩檢一般低成就,各階段人數逐漸降低,具有篩選功能;(三)轉介前介入能有效降低轉介特教鑑定的數量,且成本低效益高;(四)以專業心評教師的「學障研判」為效標,結果顯示被診斷為學障者,有很高的比率是對教學反應較差的,偽陰性的比率很低。研究結果支持轉介前介入是一個有效且可行的方案,唯,以補救教學為轉介前介入的方式,也會遭遇一些執行上的問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轉介前介入在學障鑑定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0-06-??) 陳淑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999-06-??) 陳淑麗; 曾世杰
    本研究旨在探討閱讀障礙(簡稱閱障)學童聲韻能力的表現情形。研究以國小二至六年級學童為對象,採配對方式選取閱障學童及配對學童各88名。本研究使用「聲韻分割」、「聲韻結合」及「聲調覺識」三個測驗測量聲韻覺識能力;使用「聲韻轉錄測驗」測量聲韻轉錄的程度。結果顯現,閱障學童在聲韻分割及聲韻結合上與配對組沒有差別。但閱障組的聲調覺識能力普遍不如配對組,且聲韻轉錄現象比配對組不明顯。在相關方面,兩組學童各認知成份與閱讀理解的相關普遍未達顯著水準。在年級間的差異情形方面,聲韻覺識能力在年級間,普遍未呈現顯著差異,然而涉及記憶能力的注音記憶,押韻的狀況,年級間的表現呈顯著差異;不押韻的狀況,年級間的表現則未呈顯著差異。 從以上的結果,研究者推測在國小階段,閱障學童閱讀困難的原因可能是在「和聲韻處理有關的記憶能力」,而不是「CV層次的聲韻覺識能力」(C表子音,V表母因)。亦即,閱障學童主要的缺陷是,與聲韻相關的記憶表現不佳,比較不能有效地將文字視覺刺激以「聲韻的形式」保留在短期記憶中,造成閱讀上的困難。過去的研究認為,閱障學童聲韻覺識能力普遍不佳的看法,在本研究中並未完全得到支持。但由於本研究的聲韻覺識測驗,作業難度偏低,又未進一步測量較複雜層次的聲韻覺識能力,因此,以上的推論,有待未來的研究進一步驗證。
  • «
  • 1 (current)
  • 2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