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美芳"
Now showing 1 - 20 of 8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BINGO在英語教學上的運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80-06-??) 陳美芳Item 不同性別與發展階段資優生故事寫作的內容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1-07-??) 陳美芳; 林宜駿; 林一真; Mei-Fang Chen; Yi-Chun Lin; Yeh-Jen Lin寫作是複雜的認知活動,一方面反映作者對外界人事物的觀察和認識,另依方面也反映其內在情感與思維;有學者建議寫作是實施資優生情意教育可善用的工具。本研究分析不同性別與發展階段資優生書寫的故事內容,並探究資優生情意教育值得注意的議題。參與本研究之資優生來自各台北市國小、國中、高中,共計167位,他們在50分鐘內書寫一篇以「他/她今天沒有出門」為首句之文章,學生自選以「他」或「她」起始。本研究由故事中的角色、主題、情緒和結局分析學生作品。研究結果顯示,故事中的角色最能展現性別差異,無論是男生或女生都有較高比例創造與自己相同性別的角色;此現象在男生群體更明顯,男生創造的男女角色比例更懸殊;不同發展階段學生創造的故事角色未出現系統化的差異。寫作主題分析顯示,不同階段資優生最常出現的主題都是「情感/關係」;「生命意義」主題出現的百分比隨發展階段遞升,「奇幻」及「懲罰及厄運」隨發展階段降低。在故事展現的情緒方面,最常出現的情緒是「快樂」,正面情緒在中學階段微升;小學生「悲傷」、「恐懼」及「憤怒」三負向情緒的比例接近,中學以後「悲傷」的比例增加,其他負向情緒減少。不同性別學生在故事主題或情緒方面並未出現系統化差異。在故事結局方面,女生故事以正向結局的百分比稍高於男生;男生負向結局的百分比高於女生;男女生中性結局的百分比相近;故事結局未發現系統化的發展階段差異。本研究並討論資優生情意教育與後續研究宜關切的議題。Item 不同教育階段資優生環境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導向與學業情緒之研究(2018) 蕭培以; Hsiao, Pei-Yi本研究由成就動機理論出發,以數學科作為特定領域,探究不同教育階段、不同身分類別學生之環境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導向與學業情緒。並進一步探究資優生所知覺之環境目標結構對、個人目標導向與學業情緒之交互影響。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以「環境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導向」及「學業情緒」為工具,研究對象包括11年級資優生62人、普通生276人;8年級資優生75人、普通生197人;5年級資優生47人、普通生158人。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階層迴歸分析分析資料,所得結果如下: 一、不同教育階段學生之差異情形: (一)5年級學生所覺知到之教師、同儕與家家長之精熟目標結構顯著高於8年級和11年級學生。 (二)5年級學生持趨向精熟目標之傾向顯著高於8年級和11年級學生。 (三)5年級在愉悅、希望和自豪三項正向情緒顯著高於8年級和11年級學生;而11年級學生之無聊情緒顯著高於5年級學生。 二、不同身分類別學生之差異情形: (一)資優生所覺知之教師精熟目標結構顯著高於普通生。 (二)資優生趨向精熟、逃避精熟和趨向表現之傾向皆顯著高於普通生。而普通生在逃避表現目標之傾向則顯著高於資優生。 (三)資優生在愉悅、希望、自豪三個正向情緒上皆高於普通生。而生氣、焦慮、無望和無聊四個負向情緒,則是普通生高於資優生。 三、環境目標結構對個人目標導向與學業情緒之預測效果: (一)大致上來說,環境目標結構可預測資優生相對應之個人目標導向。 (二)整體來說,教師與同儕之精熟目標結構可正向預測資優生之正向情緒;教師與同儕之表現目標結構可正向預測資優生之負向情緒。其中,同儕精熟目標結構同時正向預測了資優生之自豪與焦慮兩種情緒。家長環境目標結構對資優生之學業情緒不具有預測效果。 四、環境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導向與學業情緒之中介效果: (一)資優生所覺知之教師精熟目標透過趨向精熟目標導向之部分中介或完全中介,對其學習數學之愉悅與希望情緒產生正向的預測效果。 (二)資優生所覺知之教師精熟目標結構完全透過逃避表現目標導向之中介,對其希望情緒產生正向的預測效果。 (三)資優生所覺知之教師精熟目標結構透過逃避表現目標導向之部分中介或完全中介對其生氣、焦慮、無望與無聊情緒產生負向的預測效果。 (四)資優生所覺知之同儕精熟目標結構完全透過精熟目標之中介,對其學習數學之自豪情緒產生正向的預測效果。 (五)資優生所覺知之同儕表現目標結構完全透過逃避表現目標之中介,對其學習數學之焦慮情緒產生正向的預測效果。Item 中學國文差異化教學的有效策略:以高中職國文科教學範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6-12-??) 陳美芳; 林容萱; Mei-Fang Chen; Jung-Hsuan Lin近十年國際與國內幾項大型測驗均顯示臺灣中學階段學生學習表現差異甚大,居世界前端,引發社會憂慮;加上政府挹注經費推動教師增能以提升學生學習品質,近年「差異化教學」是教育熱門議題,無論論文數量或線上資源都逐漸累積。本文針對目前論述仍偏少的國文領域,分析差異化教學的有效策略。為求策略貼近教學現場,本文由五個高中職教學範例進行分析。歸納發現,教師進行差異化教學可分兩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教師先診斷班群學生,針對學生困難或需求,設定精簡清晰的核心目標,教學過程中以此核心目標為主軸,進行結構化或多層次的分組活動,促成全體學生最大的參與、練習及展現。第二層次,針對班群內的差異,進一步設計線索或開放程度不一的任務;或以同儕為鷹架,讓學生先透過分組活動,有機會觀摩學習,再獨立表現。提昇學習動機方面,運用行動載具與資訊科技、讓學習貼近或可用於生活,都是可行的策略。Item 中學學術性向資優學生生涯阻礙、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5-09-??) 溫進明; 陳美芳; Jin-Ming Wen; Mei-Fang Chen本研究探究中學學術性向資優生生涯阻礙、生涯自我效能及生涯發展之關聯,及其在性別、教育階段及資優類別等背之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485 位中學學術性向資優生,以自編問卷量表進行調查。研究發現資優生之生涯發展、生涯自我效能及生涯阻礙,在性別、教育階段及資優類別上,有顯著差異。生涯發展與生涯自我效能有正相關、與生涯阻礙有負相關,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有負相關,生涯自我效能在生涯阻礙與生涯發展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研究者並提出教育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中學學術性向資優學生生涯阻礙、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2014) 温進明; Wen Jin-Ming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生涯阻礙、生涯自我效能及生涯發展相關情形及中介效果,並藉由性別、教育階段及資優類別等背景變項,檢視其差異情形。 研究對象為臺北市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共計485位,以自編問卷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研究所得資料,以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分析資料,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之生涯發展,在性別、教育階段及資優類別上,達顯著差異。在生涯發展分向度生涯認識,男性資優學生較女性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人文資優學生較數理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在生涯發展分向度生涯探索,國中女性資優學生較國中男性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男性高中資優學生較男性國中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女性高中資優學生較女性國中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在生涯發展分向度生涯規劃,男性資優學生較女性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高中資優學生較國中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 二、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在性別、教育階段上,達顯著差異。男性資優學生較女性資優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程度為高;高中資優學生較國中資優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程度為高。 三、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之生涯阻礙,在性別、教育階段及資優類別上,達顯著差異。在生涯阻礙分向度資優標籤效應,高中數理男性資優學生較高中數理女性資優學生覺知阻礙程度為高;女性數理國中資優學生較女性數理高中資優學生覺知阻礙程度為高;女性國中數理資優學生較女性國中人文資優學生阻礙程度為高;女性高中人文資優學生較女性高中數理資優學生阻礙程度為高。在生涯阻礙分向度社會價值觀念,國中資優學生較高中資優學生覺知阻礙程度為高。 四、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在生涯發展與生涯自我效能有正向關係,在生涯發展與生涯阻礙有負向關係,在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有負向關係,且生涯自我效能在生涯阻礙與生涯發展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以上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供教育輔導及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中學階段資優生與普通生樂觀傾向、自我效能與解釋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5-03-??) 王蕾雁; 陳美芳; Lei-Yan Wang; Mei-Fang Chen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探究不同性別與發展階段資優生與普通生在樂觀傾向、自我效能與解釋型態間的差異。對象包括295 位資優生、437 位普通生。主要發現如下:國中資優生較普通生正向解釋型態得分高;普通生較資優生負向解釋型態得分高;高中資優生較國中資優生負向解釋型態得分高。資優生較普通生具較佳的自我效能;女性較男性具較佳的自我效能。資優生與普通生樂悲觀傾向無差異,但女性較男性具較高的樂觀傾向。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正向與負向解釋型態可能屬於有關聯但向度不同之構念。最後,本研究並針對研究發現,提出對未來研究與資優生輔導方面的建議。Item 中學階段資優生與普通生樂觀傾向、自我效能與解釋型態之研究(2010) 王蕾雁; Lei-Yan Wang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性別與發展階段的資優生與普通生樂觀傾向、自我效能與解釋型態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樂觀/悲觀傾向量表」、「自我期望量表」與「中學生解釋型態量表」為工具,研究對象包括295位資優生、437位普通生,共計732位中學生。以獨立樣本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分析資料,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在中學生樂悲觀傾向方面,資優生與普通生沒有顯著差異,女性較男性具有樂觀傾向;結果支持樂觀傾向與悲觀傾向是相關,但為兩不同向度。在中學生自我效能方面,資優生較普通生具有較佳的自我效能,女性較男性具有較佳的自我效能。 中學生解釋型態研究結果較為繁複。在正向解釋型態方面,大致而言,中學女性較男性具有正向解釋型態;國中資優生較國中普通生具有正向解釋型態,高中資優生與高中普通生正向解釋型態沒有顯著差異;高中資優生與國中資優生正向解釋型態沒有顯著差異,高中普通生較國中普通生具有正向解釋型態。在負向解釋型態方面,大致而言,中學男性較女性具有負向解釋型態;普通生較資優生具有負向解釋型態;資優生在高中階段較國中階段具有負向解釋型態。 在自我效能中介樂觀傾向與解釋型態方面,資優生的樂觀傾向能藉由自我效能顯著地影響正向解釋型態,但為不完全中介模式;樂觀傾向能藉由自我效能顯著地影響負向解釋型態,為完全中介模式。普通生的樂觀傾向能藉由自我效能顯著地影響正向解釋型態,但為不完全中介模式;樂觀傾向不能預測負向解釋型態。研究結果發現正向與負向解釋型態是相關,但為兩不同向度。Item 中小學學童生活口語理解評量工具建構與效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8-11-??) 陳美芳; 吳怡潔本研究主要在建構評量中小學學童生活口語理解能力的測驗並進行效度分析。本測驗除可用於評量3 至9 年級學童生活口語理解能力外,並期望能協助診斷有閱讀困難者的優勢能力。測量的成份包含表面理解(對話或敘述中提供明顯線索)及推論(需由對話或敘述推論而得)。測驗分為國小中年級(G3-4)、高年級(G5-6)及國中(G7-9)三版本。本研究在台灣北、中、南三區選取1290 位3 至6 年級國小學童、905 位7 至9 年級學童建立全國樣本;由於考量東部地區的特殊性,本研究特別在東部地區選取學童建立東部地區常模。在信度方面,本測驗各年級的內部一致性α係數大致在.70 以上,各年級相隔兩週的再測信度在.66-.80 之間。在效度方面,本測驗與閱讀理解的相關大致在.40 至.69 之間,與識字量的相關在.34 至.58 之間,與聲韻覺識的相關在.25 至.42 之間。大致與閱讀理論及過去相關研究結果一致。本測驗評量的是非正式語言理解能力,以小學三年級及五年級學生為樣本的研究顯示,本測驗與正式語言理解能力的相關分別為.49 及.69,顯示兩者雖有關但不同,兩者在聽覺理解評量方面或可提供不同的訊息。最後研究者並由閱讀簡單觀點模式,檢驗本測驗對閱讀理解的解釋力與調節功能。Item 中小學學童生活口語理解評量工具建構與效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8-11-??) 陳美芳; 吳怡潔本研究主要在建構評量中小學學童生活口語理解能力的測驗並進行效度分析。本測驗除可用於評量3 至9 年級學童生活口語理解能力外,並期望能協助診斷有閱讀困難者的優勢能力。測量的成份包含表面理解(對話或敘述中提供明顯線索)及推論(需由對話或敘述推論而得)。測驗分為國小中年級(G3-4)、高年級(G5-6)及國中(G7-9)三版本。本研究在台灣北、中、南三區選取1290 位3 至6 年級國小學童、905 位7 至9 年級學童建立全國樣本;由於考量東部地區的特殊性,本研究特別在東部地區選取學童建立東部地區常模。在信度方面,本測驗各年級的內部一致性α係數大致在.70 以上,各年級相隔兩週的再測信度在.66-.80 之間。在效度方面,本測驗與閱讀理解的相關大致在.40 至.69 之間,與識字量的相關在.34 至.58 之間,與聲韻覺識的相關在.25 至.42 之間。大致與閱讀理論及過去相關研究結果一致。本測驗評量的是非正式語言理解能力,以小學三年級及五年級學生為樣本的研究顯示,本測驗與正式語言理解能力的相關分別為.49 及.69,顯示兩者雖有關但不同,兩者在聽覺理解評量方面或可提供不同的訊息。最後研究者並由閱讀簡單觀點模式,檢驗本測驗對閱讀理解的解釋力與調節功能。Item 中小學學童生活口語理解評量工具建構與效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8-11-??) 陳美芳; 吳怡潔本研究主要在建構評量中小學學童生活口語理解能力的測驗並進行效度分析。本測驗除可用於評量3 至9 年級學童生活口語理解能力外,並期望能協助診斷有閱讀困難者的優勢能力。測量的成份包含表面理解(對話或敘述中提供明顯線索)及推論(需由對話或敘述推論而得)。測驗分為國小中年級(G3-4)、高年級(G5-6)及國中(G7-9)三版本。本研究在台灣北、中、南三區選取1290 位3 至6 年級國小學童、905 位7 至9 年級學童建立全國樣本;由於考量東部地區的特殊性,本研究特別在東部地區選取學童建立東部地區常模。在信度方面,本測驗各年級的內部一致性α係數大致在.70 以上,各年級相隔兩週的再測信度在.66-.80 之間。在效度方面,本測驗與閱讀理解的相關大致在.40 至.69 之間,與識字量的相關在.34 至.58 之間,與聲韻覺識的相關在.25 至.42 之間。大致與閱讀理論及過去相關研究結果一致。本測驗評量的是非正式語言理解能力,以小學三年級及五年級學生為樣本的研究顯示,本測驗與正式語言理解能力的相關分別為.49 及.69,顯示兩者雖有關但不同,兩者在聽覺理解評量方面或可提供不同的訊息。最後研究者並由閱讀簡單觀點模式,檢驗本測驗對閱讀理解的解釋力與調節功能。Item 「中華智力量表」編製初步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994-06-??) 吳武典; 林幸台; 王振德; 王華沛; 何榮桂; 邱紹春; 胡致芬; 陳美芳; 郭靜姿; 張蓓莉; 張正芬; 蔡崇建本量表係編製小組參考「修訂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之架構及其他相關智力理論及個別智力量表,歷經三年餘編製而成,為一適用於五歲至十四歲的個別智力量表。本量表之內容分語文及非語文兩大部份,各又包含六個分測驗,其中一為交替測驗。標準化樣本取自全臺灣地區,共計1600人,自五歲半至十四歲半,每一年齡組各取160名。施測結果可轉化得各分測驗、語文、非語文及全量表標準分數。本量表已進行內部一致性係數、重測信度、效標關連效度(以比西第五次修訂版為效標)及因素分析等信、效度研究,結果尚稱理想。Item 作業範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1991-02-??) 陳美芳Item 「修訂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在國中資優學生鑑定之運用效果及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987-06-??) 陳美芳Item 「修訂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的診斷功能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985-06-??) 陳美芳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經由傳統分類方式及Bannatyne之分類方式探討「修訂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之診斷功能。研究受是包括80明國小六年級學童,其中閱障組與非閱障組各40名。研究結果發現:(1)兩種分類法中性質與屬於語意的知能運作方式屬於認知及記憶的智力變項與閱變能力變項間都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2)兩種分類法智力變項間之線性組合,皆能有效的分別預測三種閱讀能力變項,其預測力介於53.8%~67.8%之間;兩種分類法也都能有效的解釋三種閱讀能力變項整體的變異,其解釋量分別為37.2%~57.4%。(3)閱障組及非閱障組學童在傳統分類法之語文智力、作業智力及Bannatyne分類法之智力三方面皆有顯著差異存在。(4)兩種分類方式均能有效的區分閱障組與非閱障組學童。(5)閱障組學童在傳統分類法中作業智力變項之得分大多高於語文智力變項;在Bannatyne分類法中則有空間之得分高於系列,系列又高於概念及獲得知識之現象。非閱障組則在以上幾方面皆未顯現明顯的差異。Item 「修訂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的智力組型分析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988-06-??) 陳美芳本研究旨在探討個別化分析魏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R)智力組型的途徑,並以參加七十五年北區國中資優班甄試學生為樣本,應證該項分析。研究方法及主要發現如下:1.運用我國修訂WISC-R標準化樣本資料,推算出進行個體內在能力差異分析時,受試在各分測驗得分和其本身量表平均數具顯著差異所應達到的差值,可作為分析智力組型的參考。2.約90%智力較優學生可在WISC-R顯現其能力強或弱處,60%學生既可分析出強、也可分析出弱處,顯示運用WISC-R宜進一步分析受試內在能力的差異及組型。3.由各分測驗看來,智力較優學生較常在「詞彙」及「圖形設計」分測驗顯現強處,易在「類同」顯現弱處,「符號替代」測驗則顯現強、弱的情況不一致。研究者並提出分析受試在WISC-R內在能力差異的簡單途徑,及在解釋時可參考的能力因素;最後,並提出對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傑出合唱團團員音樂才能發展及相關因素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03-??) 陳昭蓉; 林忻叡; 陳美芳; Chao-Jung Chen; Hsin-Rui Lin; Mei-Fang Chen本研究旨在探究音樂才能發展與相關影響因素,邀請臺灣三大傑出合唱團中五位來自不同聲部與音樂教育背景的團員為研究對象,透過半結構訪談蒐集資料。研究第一部分撰寫每位受訪者音樂才能發展故事,並進行音樂發展階段的整體探究,結果大致符應音樂發展階段理論。受訪者在啟蒙階段展現感官天賦與對音樂的興趣;發展階段開始和未來領域直接相關的學習,除音樂班外,合唱團和校外活動也很重要;在轉折階段精進技能,認同自己音樂家身分,並正式踏入領域專業活動;目前階段已投入音樂領域一段時間,雖獲得成功,但也常面臨經濟困難等難題。此外,受訪者啟蒙較一般職業古典音樂家晚,也需要古典音樂外的涵養。研究第二部分由個人與環境、有利與不利四向度分析影響音樂才能發展的因素,結果發現無論個人或環境層面,有利因素很相似,受訪者均在啟蒙段階段展現優秀音樂潛力或興趣;在各階段皆展現強的內在動機,因而能在不同狀態下選擇進入音樂專業領域;隨發展階段晉升,更多受訪者展現強韌的意志,能克服困難,持續留在合唱專業發展;到能力趨於成熟的現階段,受訪者均有敏銳的覺察力,了解自己的特殊性。重要他人是最有利的環境因素,啟蒙階段最重要的是母親,其後則是音樂領域的同儕、師長或專業人士,這些專業夥伴也和受訪者能獲取環境資源密切相關。不利因素異質性較大,例如:找尋聲音定位、經濟因素、時間分配等。根據結果,本研究並提出對未來研究、藝術教育及音樂政策方面的建議。Item 傑出合唱團團員音樂才能發展歷程及相關因素之個案研究(2015) 陳昭蓉; Chen, Chao-Jung本研究的目的在探究音樂才能發展的歷程與相關影響因素。為探究音樂才能發展的多樣可能性,特別選擇接觸音樂背景異質性較大,音樂專業門檻要求較具彈性的合唱團為研究場域。本研究選擇臺灣三大傑出合唱團,九位來自不同聲部與音樂教育背景的團員為研究對象,透過深度訪談了解傑出合唱團團員在音樂發展過程萌芽階段、教育階段以及進入傑出合唱團階段的音樂才能發展歷程及影響其才能發展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由兩大部分呈現研究結果。第一部份描述不同傑出合唱團團員音樂才能發展的故事,包括幼年接觸音樂的起點、音樂相關教育與經驗、參與傑出合唱團的過程、及在音樂才能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或困境。第二部分以才能發展理論為基礎,由「個人」、「環境」及「機運」三面向,進行跨個案的整體分析與討論。研究整體發現如下: 一、本研究傑出合唱團團員在幼年展現個人音樂興趣與天賦,並且天生具有好的歌唱能力以及表演的喜好、歌唱能力深具信心。心理層面具備與人合作、啟發他人的特質;生理構造影響其聲部的選擇及是否能成功駕馭。覺察力、動機及意志則是影響未來音樂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參與者普遍受家庭環境影響,雙親給予支持與自主的空間,母親則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三、研究參與者來自不同教育背景,合唱團經驗為共通因素。文化環境差異,造成早年音樂學習資源的差異與限制,而社區資源(如教會詩班、合唱團)則能成為另一種替代途徑。跨文化的音樂學習環境,開啟音樂學習更多元的想法。 四、研究參與者透過與大師與指揮指導,形塑他們對藝術的想法與風範,並給予專業上的成長。 五、機運跨越相關因素影響,成為關鍵時的臨門一腳,帶領個體跨越進入下一個階段。 六、對於受訪者而言,參與合唱團在聲音融合、經濟與時間方面,為重要挑戰。目前國內無職業合唱團,特別對於已婚團員,需面臨兼顧工作、家庭與音樂理想的挑戰,家人的支持是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研究並對於家長音樂教育觀點、臺灣音樂教育環境、社會音樂文化發展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建議。Item 內向性格資優生學習風格與學習需求之探討(2021) 駱湘儒; Lo, Hsiang-Ju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背景性格、不同身分別、不同類組以及不同生理性別大學生之學習風格與學習需求。本研究對841大學生進行調查,並以「性格量表」、「成人學習風格量表」、「學習需求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差異考驗,研究結果如下:一、內向性格資優生之學習風格與學習需求內向資優生最喜愛「組織與邏輯」之學習風格;在學習需求方面,對「獨立學習」的需求最強。內向資優生喜歡老師提供清楚的指引、有組織的課程架構、有脈絡的教學以及有程序的學習,他們也擅長利用個人經驗來幫助學習。在學習需求的部分,內向資優生則是需要安靜且獨立的學習空間以利深度思考。相對於內向資優生的學習需求,非內向資優生在「聯想與架構」較有需求。二、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學習風格差異情形 內向性格學生在「組織與邏輯」與「計劃與執行」兩種學習風格皆顯著高於非內向性格學生,但在「創意與開放」以及「直覺」兩種學習風格則無顯著差異。由結果可推論內向性格學生的學習風格是依賴有組織、有架構的教學及思考方式,當他們在團體討論時,需要先整理思緒才能順暢的表達。 其他背景變項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學生在學習風格「計劃與執行」的偏好顯著高於女性學生,但在「組織與邏輯」、「創意與開放」以及「直覺」並無顯著差異。資優生與非資優生的學習風格並無顯著差異,文組學生與理組學生的學習風格也沒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學習需求差異情形 內向性格學生在三種學習需求「摘要與表達」、「聯想與架構」以及「獨立學習」顯著高於非內向性格學生。由結果可推論內向性格學生的學習需求是需要教師清楚的指引、透過連結過往經驗來幫助學習以及需要獨立的學習空間。 其他背景變項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結果顯示,資優生與非資優生在「摘要與表達」有顯著差異、女性學生在「摘要與表達」的學習需求顯著高於男性學生。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有些學習需求則無顯著差異,資優生與非資優生在「聯想與架構」及「獨立學習」無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學生在「聯想與架構」及「獨立學習」等兩種學習需求並無顯著差異、文組學生與理組學生的在所有學習需求均無顯著差異。四、對教育實務的建議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教育實務的建議,首先教師須充分瞭解學生的性格特質並依據性格特質評估其學習需求。第二是提供內向性格學生有結構的學習以及獨處的空間,讓他們能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最後教師須留意教室中安靜的學生,除了回應主動談話的學生,也須留意團體中相對安靜的學生之學習表現以及特質展現。Item 出席2005第16屆世界資優兒童教育會議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5-12-??) 郭靜姿; 盧台華; 王振德; 陳美芳; 吳舜文本文描述臺灣代表團參加2005 年8月6至10日於美國紐奧良舉辦之第16屆世界資優兒童大會的經過。作者群除了介紹大會重要社交活動、報告主要專題主講、特色講座、專題研討內容摘要之外,亦報告宣揚第9屆亞太資優會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