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義芝"
Now showing 1 - 20 of 5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隻或許的手--寫詩自述(一九七二~二○○二)(創世紀詩雜誌社, 2010-03-01) 陳義芝Item 交會的眼神和聲音──陳黎、陳育虹詩作中的中西承傳與轉化(2009-12-18) 陳義芝Item 以杜甫詩融入中學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2023) 簡丞佐; Chien, Chen-Cho本研究以杜甫詩為教學素材,選取十二首杜詩代表作 ,先進行文本賞析,透過知人論世,進入杜甫的生命歷程,展開其文學版圖,既而依循「尋杜甫」、「仿杜甫」、「記杜甫」、「問杜甫」等四個步驟,藉由「實述」與「虛構」的寫作反思,建構適合中學生之寫作教學模式以供課堂實踐,冀能透過杜詩的創作歷程、作品特色與文學思想,將古典文學之精粹運用於寫作教學上,研擬一套承繼杜詩傳統且能符合中學國文課程綱要的寫作實踐教材,期能創新寫作教學模式,供教師於教學上之參考,啟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從而搭配108課綱國語文加深加廣選修課程之設計原則,將研究成果彙整作為「專題閱讀與研究」之課程設計。研究方法以教學行動研究為主,輔以文本分析法擬定教學策略與流程,實施對象以筆者任教之新竹縣某國立高中三年級35名學生為樣本,利用文本閱讀與討論、影片欣賞與分析、資料蒐集與聯想、分組討論與寫作等活動,以108課程綱要中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專題閱讀與研究」之設計理念,規劃六週共四個單元之課程。研究歷程透過文本分析、學習單設計、教學實踐、觀察記錄與省思、學生作品及回饋單分析,探討以古典文學之當代詮釋融入寫作教學並開設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專題閱讀與研究」之可行性。本論文預期研究成果如下: 一、藉由知人論世、尚友古人引發學生對文學之鑑賞能力。 二、以杜甫詩為素材,增加學生寫作動機並厚植創作能力。 三、建立以古典文學融入寫作教學的操作模式。 四、透過教學實踐歷程反思當前學生寫作問題。 最後,綜整本研究之學生作品、教師回饋及成效分析,提出結論與建議,作為開設專題閱讀與研究課程之教材,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住在一千個世界上--楊牧詩與中國古典(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2010-12-01) 陳義芝楊牧心懷傳統,尊重古典,以學問為後盾從事創作,如濟慈所謂「住在一千個世界上」,為學院詩人範型。本文論其美學觀照、學術師承,申說他對《尚書》、《詩經》中憂患意識的發揚,對初民聲籟的掌握,與魏晉抒情美典陸機〈文賦〉的輝映,進而詳析他選取古典人物史實或文本角色作自我內省的心象,說明他兼容抒情、敘事所創發的體式。 作為華文世界傑出的詩人,楊牧的心路歷程與成就深具啟示意義。Item 余光中的身分認同(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08-05-01) 陳義芝Item 余光中詩與中國古典(2008-05-25) 陳義芝Item 借象徵的方式:王文興短篇小說人物分析(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2009-12-01) 陳義芝王文興最受推崇的作品為197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家變》。在此之前他所創作的短篇小說,相對未獲重視。五十年來,王文興堅持的藝術理念一貫,《家變》所表現的存在境況、生存主題,在青年時期寫就的短篇小說,已多方探索;儘管篇幅、結構、情節不同,但作為一位「思考」型小說家的主題,早經確立。重視文字的精確獨特,講究文體的沉深穩重,追求詩的語言效果,借用象徵的方式,都是他短篇小說的特色。米蘭‧昆德拉說:「所有的小說家或許只寫一種主題,用的卻是許多變奏。」王文興的短篇是其一生繁複藝術面貌的源頭,深具研究價值。本文藉精神分析學,針對王文興小說人物的表呈面向,試探王文興短篇小說的特色。Item 台灣「學院詩人」的名與實(2007-09-29) 陳義芝Item 台灣「學院詩人」詩學初探(2011/08-2012/07) 陳義芝●第一篇論文<為一個時代抒情立法──覃子豪研究資料綜述>摘要本文全面蒐檢、論述有關覃子豪的研究資料,以多重視角評定覃氏引領台灣現代詩發展的貢獻。既觀察覃子豪詩集自序、題記等基座,復佐以詩友門生感性紀實文筆、覃氏病中珍貴錄音,及批評家對其詩藝與詩史影響之論斷,分析覃子豪作為詩壇領袖的原因、為一個時代抒情立法的成就,歸結於詩壇對他的懷念。●第二篇論文<詩人批評家:?弦詩學初探>摘要本文以「詩人批評家」的特質,探究?弦詩學,凸顯他敏慧的眼光、歷史縱深的學養。題曰「初探」,乃因前此未見學界探討過。論述根據?弦所著《中國新詩研究》(1981)、《聚繖花序I》(2004)與《記哈客詩想》(2010)三書。《記哈客詩想》部分篇章採取與前賢對話的方式,筆觸近似於古人的詩話。?弦主張詩批評的第一要義是詮釋作品,第二要義是探照出創作趨向;其批評特色展現在大座標的衡鑑,以及對詩的抒情本質、社會意義的思省,落筆誠摯,品味卓然。Item 台灣學院派詩人研究(2008-01-01) 陳義芝Item 台灣學院詩人研究(Ⅰ)---楊牧詩與中國古典(2009/08-2010/07) 陳義芝Academic 意指「與學院有關的」。Academicism的意思包括:引經據典,純理論性 思考,在藝術、文學上保持傳統主義。西方雖無確鑿的學院詩人稱號,但有scholar-poet 一詞。華文世界自1990年代起,則屢見「學院詩人」、「博士詩人」之說,2007年更召 開了「台灣學院作家學術研討會」。近年筆者曾撰〈台灣「學院詩人」的名與實〉、〈余 光中詩與中國古典〉兩篇論文,參與這一課題研究,試圖勾勒學院詩與學院詩人的特色, 但僅止於初步商榷,未有充分文本,亦未含括多位傑出的學院詩人代表。 有關學術研究與創意思維究竟是相長或相齟齬,學院詩人與非學院詩人的表現有何 異同,海內外並無深入的實證論述。本計畫選定最有代表性的學院詩人楊牧,擬以其詩 集序跋、散文篇章觀測他的學思歷程;以其論著理解他對歷史意識、古典的思索;以其 詩作察探他對傳統的守護發揚、創新轉化。 楊牧的學院性不僅中國古典一路,還有西方古典一路,本計畫名稱於「學院詩人研 究」之後標示(一)的原因在此。學院詩人代表不只楊牧一人,還有余光中、葉維廉、 張錯、簡政珍、蕭蕭等,本計畫若得逐步開展,可形成一互相發現的參照體系。揭示楊 牧作為學院詩人的知性、深厚度、詩藝錘鍊技巧、形式的節制,有助於各大學「文學創 作學程」建立方法學。而大學中文系、外文系,甚至其他人文科系,究竟應給予學生何 等訓練,也有一生動實例印證。Item 台灣學院詩人研究(Ⅱ)---楊牧詩作中的花蓮語境(2010/08-2011/07) 陳義芝楊牧為華文世界傑出詩人,已出版詩文創作、評論集四十八種。1996年從美國 返回台灣,籌備東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召集知識菁英研究區域文化,帶動花蓮文 學研討。其詩作時有鮮明的社會情境、文化背景;旅居國外時期的作品,也常有鮭 魚迴游、涉足入海的意象,或借延陵季子掛劍典故,在遙遠的異地為故鄉塑形。詩 人出國前、旅居國外時與返台後,因時間遷移、環境變化,其詩作之情感結構、表 現方法必然不同。 研究楊牧詩作中的花蓮語境,不僅為呈現具代表性的台灣意象及「地域的感 性」,更在於追蹤學院詩人的精神嚮往,探察知識鄉愁帶他走向世界的追求,與文 化鄉愁帶他回返故鄉的生命悸動。文學語境研究成果,兼可用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上,提供地方社會「軟體建設」思維。 本計畫接續前一年對「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研究,是從另一角度探索閱歷眼 界對詩人的潛在影響與宏闊塑造。Item 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覃子豪(臺南市:臺灣文學館。, 2011-03-01) 陳義芝Item 周夢蝶詩風格生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2014-04-01) 陳義芝1950年代周夢蝶發表而未輯入詩集的詩超過六十首,在曾進豐編成《風耳樓逸稿》之前,這批為詩人剔除的稿,讀者很難看到。這批稿子固不足以言周夢蝶詩的風格,但在研究周夢蝶創作歷程時,卻能證明詩人的風格非一朝生成。周夢蝶詩風,形塑於《還魂草》,大成於《十三朵白菊花》。本文以其才性、身世、環境、學習,陳述他在體制外流亡、作為「圈外人」的心境,進而闡釋他詩中「煩惱即菩提」的靜態悲劇,分析其晚年轉折叩問、如環往復、自成一格的表意語系。歸結曰:沒有舊學的根柢,不能成周夢蝶風格;沒有佛經的體悟,不能成周夢蝶風格;沒有孤苦的身世遭逢,不能成周夢蝶風格;沒有自外於繁華情愛的「流亡」意識,亦不能成周夢蝶風格。Item 周夢蝶詩風格生成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4-04-??) 陳義芝; Chen, I-chih1950年代周夢蝶發表而未輯入詩集的詩超過六十首,在曾進豐編成《風耳樓逸稿》之前,這批為詩人剔除的稿,讀者很難看到。這批稿子固不足以言周夢蝶詩的風格,但在研究周夢蝶創作歷程時,卻能證明詩人的風格非一朝生成。周夢蝶詩風,形塑於《還魂草》,大成於《十三朵白菊花》。本文以其才性、身世、環境、學習,陳述他在體制外流亡、作為「圈外人」的心境,進而闡釋他詩中「煩惱即菩提」的靜態悲劇,分析其晚年轉折叩問、如環往復、自成一格的表意語系。歸結曰:沒有舊學的根柢,不能成周夢蝶風格;沒有佛經的體悟,不能成周夢蝶風格;沒有孤苦的身世遭逢,不能成周夢蝶風格;沒有自外於繁華情愛的「流亡」意識,亦不能成周夢蝶風格。Item 商禽紀念特集(創世紀詩雜誌社, 2010-12-01) 陳義芝Item 存在的探勘者──王文興小說人物的符碼(2009-02-21) 陳義芝Item 學者作家曾永義散文風格初探(國文系, 2017-03-??) 陳義芝; Chen, I-chih曾永義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除以戲曲研究貢獻於學界,亦寫作散文、新編劇本,發揮學術以外的影響力。本文以「學者作家」身分論之,查閱他已出版的八冊散文集,從古典起興、文化風情、名義辨析、逍遙本性、生命本體形塑等多重角度,論說曾氏散文代表作的風格,歸結於知識分子對公共事務的關懷、對寫作技藝的重視,及「學者亦為創作者」的傳統至今未絕。Item 實體,夢想與形上--故園母題論瘂弦(新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2009-03-01) 陳義芝Item 從時代的矛盾出發--戰後世代《笠》詩人的現實意識(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 2008-06-01) 陳義芝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