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茂泰"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個當代台灣「挽面」文化再興起的探討
    (2010) 王明典; WANG,Ming-tien
    挽面文化是民間最具臺灣文化特色的女子造形大禮,其起源其實來自於人們在各類禮俗及共同生活環境下,因鄉里情感形成的人際網絡所演變來的。回顧成長過程,「挽面」曾陪著許多人度過人生中重要的時刻,其處處都可見到它的芳蹤。因此本論文研究乃以探討台灣挽面產業文化,其背後所隱含的興起衰敗及一個好的文化應該有的延續價值。 本研究透過文獻、採質性研究法中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等方式蒐集資料, 經訪談與文獻資料探討後,將多元面向取得的豐碩資料予以分類、統計、分析,藉此了解挽面產業在台灣發展過程中,它的歷史背景因素、組成要素、經營模式、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台灣社會中建立這種老阿嬷遺留下來特有的傳統美容文化。在挽面產業面臨台灣社會快速變遷的環境中,未來該如何發展才能以新的格局,重新立於美容保養與傳統文化傳承的行列中,什麼樣的策略才得以使挽面產業不被時代洪流所吞噬。 經訪談文本內容,透過確切的數字呈現出台灣挽面產業文化的真實面貌,進一步了解挽面產業在台灣社會中總體環境現況、產業競爭與困境,最後就整個研究過程與分析結果加以歸納整理成結論、建議,並藉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全語言教育歷程之實踐—以青青國小二年甲班學童臺語能力為例
    (2012) 王學靜
    語言是人類傳達情意的工具,要獲得語言整體的概念,必需從日常生活中體驗,產生語言經驗類化與運用語文的能力,透過語言經驗教導學童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進行溝通的能力,提升整體語言素養。 全語言教育是重視學習者和學習、教學、教師四者的教學理念,強調在真實有組織完整的情境下,實施聽、說、讀、寫與整體課程統整的教學,目前國小僅實施一週一節的臺語課程,無法讓學童獲得完整的語言學習。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進行,記錄台北縣國小二年級36位學童,在22週臺語教學行動研究歷程與全語言教育教室的實施實況,透過教學的觀察紀錄以及協同教師對話、省思、修正、再教學,並將研究結果做量化與質性的彙整分析,探究學童臺語能力聽、說、讀、寫的具體轉變成效,以及教師的成長與收穫。 研究結果顯示:(一)全語言教育中學童與教室情境產生互動提供多元探索機會,提升學童臺語學習動機與信心。(二)全語言教育以多元化方式延伸臺語教學主題,增進學童學習互動與成效。(三)全語言教育使學童臺語聽、說、讀、寫能力明顯進步,惟獨閱讀能力需再長時間養成。(四)全語言教育教師角色是多面向性,教學上獲得更多成長與回饋。(五)全語言教育實施臺語教學獲得家長認同,家庭成員族群結構會影響母語教育的學習。 根據研究結論對於課程設計與實施、教師、家長、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期望臺語教育能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運用全語言教育理念將臺語教學發揮更大的效能。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創價學會在台灣:藝文與社區的觀點
    (2014) 張香苨
    創價學會是日本戶田城聖於二次戰後1946年重新創立的,它的前身「創價教育學會」,乃是1930年由兩位從事教育工作的牧口常三郎和戶田城聖所共同成立的,雖然名稱有異,但都是以日蓮佛法的人本主義為依歸,致力於文化、教育以及和平的運動,直到第三代會長池田大作於1960年首度出訪海外,才正式將日蓮佛法傳揚到世界,如今會員分布在192個國家區域。 台灣於1962年自日本引進創價學會,起初的組織只有成立支部,經過戒嚴時期的種種阻力,全體會員秉持做一個好市民,做一個好國民的教導,異體同心地度過艱辛的時空,直到解嚴之後,成為正式法人,即本著文化、教育以及和平三大宗旨,積極地展開文化推廣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2003年起相繼在台灣的9處藝文中心,推動以「文化尋根 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為策展主軸的一系列創價藝術文化展覽。此展覽正值台灣非營利組織意識抬頭、社區營造受到重視以及政府文化公民權的推動等時代潮流,使得有如「魚幫水,水幫魚」般地受到大眾的青睞,紛紛響應藝文展覽。 筆者針對此創價藝文展覽,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從非營利組織、社區營造與文化公民權等三方面,想要了解觀眾對此三方面的認知和認同以及此項藝文展覽的意涵,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人有下列的看法: 1. 認同非營利組織利他行動所推動的藝術文化展覽。 2. 認同應主動參加社區營造以及社區需要有藝術文化的融入。 3. 認同每個人有參與藝文活動的權利和義務、藝術文化可以超越政治和 經濟以及觀眾是藝術創作品的重要角色。 4. 在社區推動藝術文化展覽會高不可攀的認知,看展覽之前和之後有顯 著的差異,即主動積極的實際行動,觀念會隨之而改。 5. 展覽現場導覽員是不可或缺的。 根據研究結論對於觀眾、推展單位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期待台灣有更多團體一起推動藝文展覽,更多的民眾喜愛親近藝文,這塊土地能蔚為一股「以文化立國」的風氣,而真正成為「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的美麗寶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山本氏記念碑」 探究在台日人的移民生涯事蹟 —以山本義信為例
    (2010) 葉美英; Yeh, Mei-Ying
    「員山淨水池『現中和瑞穗配水池』」見證了地方水源開發史;「山本氏記念碑」刻記著街民感念山本義信街庄長之卓越貢獻。此縣定古蹟蘊含珍貴文史及豐富的教學資源。 本論文嘗試以人文關懷無分國族秉持自由主義之教育哲學理論探究渡臺奮鬥歷程。方法上以日治時期之文獻檔案探討為主,輔以相關人士之私文書、私領域探討、田野調查等交叉印證,以寫實手法呈現一位日人渡臺生涯事蹟。 論文主題分為「山本氏記念碑與中和瑞穗配水池」、「山本義信在臺之事業」、「山本義信參與之地方行政、地方自治與公共事務」、「山本義信與臺灣人士之情誼」、「還原史實活化文化資產」五大部份: 一、「山本氏記念碑與中和瑞穗配水池」:重構了臺灣日治時期飲水衛生、自來水道鋪設工程、記念碑文的發掘與整理,試圖還原山本義信對板橋街庄之卓越貢獻。 二、「山本義信在臺之事業」:論述山本義信渡臺初期倚賴臺灣人之協助,而安身立命於臺灣,繼而創立炭鑛、砂金事業。心繫國人體力弱,建設公共公園(羽衣園)以回饋第二故鄉—臺灣。 三、「山本義信參與之地方行政、地方自治與公共事務」:闡述街庄升格,社會教化全人品德,拯救臺灣炭鑛命脈,更致力於地方建設,捐獻經費,奠定板橋街繁榮發展之基礎。 四、「山本義信與臺灣人士之情誼」探究其渡臺期間,為人豪邁重情義理之人格特質奠定與小鑛商、昔日員工、大富豪、地方仕紳、林本源家族建立優質人脈及情誼為其在臺衝撞事業之動力來源。 五、「還原史實活化文化資產」:論述何義麟教授之「臺灣少年工」、日本保坂校長之「望鄉的鐵鎚」與本研究之「山本氏記念碑」,三者異曲同工之自由主義取向之人本精神理念與做法,期望能藉由教育資源及人道關懷能還予當事人該有的尊嚴。 踏尋山本義信之軌跡後,除緬懷山本義信對臺灣之奉獻,更期以教學資源活化古蹟再現山本義信之榮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復振經認同到發展—一個平埔族村落的探索研究
    (2010) 吳昭慶; WU,CHAO-CHING
      本研究探究台南縣佳里鎮北頭洋平埔村落從文化復振到自我認同的歷程以及村落未來的發展。 從1990年平埔熱潮掀起後,北頭洋在當時蘇煥智立委(現台南縣縣長)的扶植下於1999年初次舉辦夜祭活動,由於北頭洋的西拉雅傳統祭典流失已久,其夜祭模式完全複製自同屬於西拉雅蕭壟社系統的吉貝耍。基於北頭洋平埔村落的文化復振是由外力的扶植而非從部落內部自發籌辦,北頭洋居民的自我認同與對夜祭復振之態度與看法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平埔族群在歷經荷西、鄭氏王朝、清帝國、日本強權與國民黨大中國沙文主義的多重統治,現今雖處於殖民者遠離的多元論述時代,但平埔族裔在長久歷史污名與備受歧視的自卑情感下,卻不敢承認自己是這塊土地原先主人的現象,研究者針對這些影響平埔文化復振運動的族群自我認同阻力予以分析詳述。   此外,研究者訪談村落居民的集體記憶,透過其記憶中的西拉雅文化,找尋北頭洋能藉以凝聚族群認同的元素,而非經由政府、專家學者的霸權再現,創造出讓北頭洋居民誤以為是歷史傳統的傳統。而在認同度的調查上,研究者以訪談式的問卷調查法(interview survey),對居民進行問卷訪談,在血緣認同與文化認同兩層面上,訪查部落居民的自我認同,並以統計表方式呈現再以質性方式分析結果。   最後探討北頭洋平埔村落在社區發展協會規劃下及行政院勞委會的人力支援,其經營發展模式與困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戲劇教育策略融入閩南語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
    (2010) 呂淑霞; LU,SHU-HSIA
    本研究旨在探討戲劇教育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閩南語課程,對學童學習動機及語文能力表現之影響,採行動研究方式,以五年級學童共兩班六十七人為研究對象。 在戲劇教育策略活動中,教學者應預擬不同的教學狀況,營造開放、安全之學習情境,充分掌握教學流程與進度,透過省思自我檢視、及時修正,以達到戲劇融合語言學習之教學目標。並以適切的態度,引導學生尊重、欣賞他人的表演。 教學過程中,透過觀察、訪談、紀錄及教學省思日誌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研究與歸納,發現戲劇教育策略能引起學生學習之動機與興趣,並有效提升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提供學生運用語文能力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機會。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對學校和教師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社會文化變遷衝擊聚落發展過程之研究─以新北市金山區為例
    (2013) 李鴻謀
    本論文旨在探究新北市金山區於社會文化變遷中衝擊聚落發展過程之始末。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除了相關文獻的探討外,本研究是以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實際參與觀察為主軸。蒐集到的資料經彙整後,做為論述與質性分析的基礎。第二章經由了解金山區地理環境與人文歷史的特色,進一步探究:(1)先住民和後移民的關聯性。(2)聚落的形成。第三章乃回溯至清領時期與日治年代,金山區的行政區劃分沿革與原初型聚落,以及二戰後聚落類型的區分與分佈略圖。第四章是探討在地文化變遷對聚落的衝擊-以芑豐居(單一的特色聚落)為例,先詳實論述其沿革,次言興衰變遷,再介紹其保存之文物,前述另輔以圖文對照說明。所建立之資料,既可對內傳承,對外亦能為其他聚落之範式。另有文史工作者對該建築形制和雕刻物寓意的銓釋,更加彰顯聚落文化資產特色。進而再擴大論及金山區經濟活動的發展歷程以及婚喪禮俗的演變,來印證經濟因素與社會文化變遷,對各聚落產生變化之衝擊。第五章則針對外來開發與台北縣改制後分別對聚落所造成的影響,此二大議題對地方人士進行訪談。為求臻公允、客觀,採行察納正反意見,彙整後具體呈現其表述,以符反映實情。同時全文總計收載100餘張圖表,期供各界賢達鑑古知今。本論文更冀望有司能予納參,用以制定政策復振興盛聚落,強化其功能,永續保存既有的文化資產,積極推展城鄉新風貌,營造新北市一區一特色的願景,為活化聚落帶來新契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續修台北縣志卷三住民志第三篇宗教
    (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2005-10-01) 蔡錦堂; 陳茂泰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