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華玟"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北海岸和東海岸濱線變遷研究
    (2010-04-01) 林宗儀; 翁健三; 陳華玟; 江婉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西北海岸濱線變遷研究
    (2011-05-09) 林宗儀; 翁健三; 陳華玟; 郭麗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尋找近期臺灣沙質海岸侵蝕熱點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1-07-01) 林宗儀; 陳華玟; 陳勉銘
    我國所擁有的福爾摩沙二號衛星,每天通過臺灣上空二次,且其黑白影像對地解析度可達2公尺,具有短時距內重複產出影像及高影像解析能力之特性,可實際應用於海岸環境的監測與災害的評估。對於沙質海岸而言,其海岸濱線常隨著自然營力及人為活動的影響而產生變動,濱線的前進或後退可以分別代表海岸的堆積和侵蝕。由於海岸侵蝕容易引發海岸災害,因此本研究乃嘗試利用福衛二號開始運作(2004年5月)至2008年間所產出之清晰海岸影像,分析臺灣沙質海岸濱線的變化,尋找在這四年期間發生侵蝕的熱點區域,以提供海岸防護的相關單位積極作為的參考。研究結果發現主要的侵蝕區域包括桃園竹圍漁港以南至草漯沙丘一帶、新竹金城賞鳥區、苗栗通宵漁港附近、雲林箔子寮漁港外側沙洲、外傘頂洲、嘉義好美里八掌溪口的沙洲、台南北門的王爺港沙洲,台南七股網仔寮沙洲、曾文溪口野鳥保護區、台南二仁溪口、宜蘭蘭陽溪南北兩側等地。其造成侵蝕的原因,大部分和鄰近海岸工程設施的建構及相關河川輸出沈積物的減少,所導致的整體海灘沈積物收支失衡有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彰化平原區晚第四紀沉積物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研究
    (2010) 陳華玟; Hua-Wen Chen
    由於沉積盆地的相對海水面變化(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是由大地構造(tectonic),全球海水面(eustatic)變遷及沉積物供應(sediment supply) 等的交互作用所產生。而沉積的地層紀錄則可反應此一相對海水面變化的結果。因彰化平原及八卦台地位處褶皺逆衝斷層帶最前緣,為一構造活動活躍的區域,若以一系列依序向西遷移的逆衝斷層而言,彰化斷層應為中臺灣最年輕的逆衝斷層,且彰化平原又緊鄰臺灣海峽,實為研究大地構造及全球海水面變遷對沉積盆地相對海水面變化影響的最佳區域。故本研究主要目的為藉由彰化平原地區晚第四紀鑽井岩心紀錄的研究,來了解全球海水面變遷及構造活動對本區作用影響的相對重要性,並重建本區的沉積演變史。 本研究主要利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下水觀測網及區域地質調查於彰化平原地區鑽探的30口岩心(多數岩心深度約200公尺)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可辨識出25種岩相,由相岩相組合可區分出九種主要沉積環境。包括遠濱過渡帶屬於大陸棚(shelf)沉積體系,濱面、河口灣、潟湖、潮道、潮坪屬於邊緣海(marginal marine)沉積體系,河流相(包括河道及泛濫平原)及沖積扇則併屬於陸地(terrestrial)沉積體系。 研究結果顯示,井深200公尺左右之岩心依層序地層分析可定出三個層序界限(SB),由上而下分別為SB1, SB2及SB3,即可分出層序1(SQ1)、2 (SQ2)及3 (SQ3)三個層序,反應了三次主要的相對海水面上升、下降的循環。根據碳十四定年資料指示SQ1之沉積年代在海側約為16 ka至現代,陸側約10 ka至現代,SQ2約為20至40 ka之間。兩層序之界限為不整合面,時間間隔約4 ka至10 ka。 本區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40-0 ka)的沉積演化史可綜述如下:4萬年前,彰化平原全區為陸相沉積物所覆蓋,之後可能由於彰化斷層不同區段活動性的差異造成盆地在花壇以北較以南為高的形態。在此時期,平原中部的海側有一下切谷地(incised valley)的生成。40 ka以後,相對海水面上升,下切谷地有河口沉積物的充填,南端海側為遠濱過渡帶環境,其它海側則為邊緣海環境。之後相對海水面持續上升,約至35 ka左右河口灣填滿,濱面砂及大陸棚沉積物覆於其上並向陸側退積(retrogradation),海水面於30 ka左右達到最大海漫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MFS),此時期之沉積物係屬海進體系域。約30至20 ka期間,海水面持續下降,大陸棚、邊緣海及河流–沖積扇陸相沉積物向海側加積(progradation),屬高水位體系域沉積。而古濁水溪河道主要位於平原中央。大約在20 至18 ka之間為全球末次冰期的最大冰期(LGM),本區除八卦台地邊緣外並無沉積紀錄,顯示SB1的不整合面是與末次最大冰期的不整合一致,此時期有4個下切谷地生成,而在18至16 ka期間,本區仍為一侵蝕區。之後開始海進,約16至10 ka之間下切谷地為河口灣沉積物所充填,是屬於SQ1的下部海進體系域。而在約10至6 ka間持續的海進,於河口填滿後再上覆屬於上部海進體系域的大陸棚及邊緣海沉積物,並持續向陸側退積,約在7至6 ka海水位上升達到MFS。高水位體系域的沉積年代約為6 ka至現代,海退的大陸棚及邊緣海以及河相沉積體系向海側加積,但1千年以來的河相沉積物並未持續往海岸加積,而被侷限於平原中央,海側則為邊緣海沉積物的向上加積(aggradation)所填滿。且在1 千年以後,平原中央的河道沉積物轉為沖積平原沉積物,濁水溪主要河道乃向南遷移。 在全新世時期本區為相對的構造活動較安靜期,但沉積物堆積速率則明顯的較之前快很多,顯示末次間冰期彰化平原區(除了八卦台地邊緣外)沉積體系的變化及分佈主要受控於全球海水面的變化因素。但此時期彰化平原的東南側即使於海水面達最大海漫面時期,全區幾乎覆於海水面的狀況下仍保持陸相的沉積形態,則可能是受控於該區濁水溪沉積物供應速率較快的因素。而在2萬年至4萬年 SQ2 沉積期間,沉積物的堆積空間主要由盆地的下沉所提供而非全球海水面的變動所提供,則指示在末次冰期晚期時,構造活動為影響本區沉積形態的主要控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衛星影像看臺灣的海岸變化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010-03-01) 陳華玟; 林宗儀; 陳勉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應用福衛二號影像發展海灘剖面調查新方法
    (2006-01-01) 林宗儀; 羅毓芳; 陳華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海岸濱線指標的判識與應用
    (2010-04-01) 林宗儀; 翁健三; 江婉綺; 陳華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福衛二號影像於海岸侵蝕監測的應用
    (2007-01-01) 林宗儀; 陳勉銘; 陳華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江風華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010-12-01) 陳華玟; 吳樂群; 林宗儀; 陳翰霖; 張瑞津; 陳麒麟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