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虹仰"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學齡前嬰幼兒之社會情緒能力-與嬰幼兒語言能力及父母教養之關聯(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6-09-??) 程景琳; 涂妙如; 陳虹仰; 張鑑如; Ching-Ling Cheng; Miao-Ju Tu; Hung-Yang Chen; Chien-Ju Chang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齡前嬰幼兒之語言能力及父母教養方式分別與學齡前嬰幼兒之社會及情緒能力的關聯,並進一步了解不同教養方式在學齡前嬰幼兒之語言能力與其社會情緒能力之關聯間,是否具有調節效果。研究設計/方法/取徑研究參與者為235 位學齡前嬰幼兒(男孩122 名、女孩113 名),平均月齡為18.99 個月(標準差為10.83);由學齡前嬰幼兒之主要照顧者(89.4 為親生母親、10.6 為親生父親)填答相關量表。研究發現或結論本研究發現,學齡前嬰幼兒之語言能力、父母之回應教養皆與學齡前嬰幼兒之社會及情緒能力呈現正相關。此外,在特定情況下(即年幼子女有明顯不當、逾矩或反抗行為),父母之責罰教養與學齡前嬰幼兒之社會及情緒能力呈現正相關;同時,父母責罰教養亦在學齡前嬰幼兒之語言能力與其社會情緒能力之關聯間,具有調節作用;亦即,對於語言能力相對較差的學齡前嬰幼兒而言,當父母針對其不當行為採取責罰方式進行管教之傾向較高時,其社會情緒能力相對較佳。研究原創性/價值性具負向特性(如:行為責罰)之父母教養方式的功能與影響,需在考量孩子的發展階段及發展特性上,加以深入探討。Item 家長支持自主性教養與青少年目標感—潛能信念與基本心理需求滿足的作用(2024) 陳虹仰; Chen, Hung-Yang此論文以中期青少年階段的臺灣樣本,探討家長支持孩子自主性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目標感之關聯性。本論文的三個研究中,家長自主支持區分為促進自發意願(promotion of volitional functioning)和促進獨立性(promotion of independence)兩個面向。青少年目標感在三個研究中皆包含了兩個目標發展向度—目標探索(purpose exploration)與目標投入(purpose commitment),並在研究三檢驗了與目標內涵相關的另外三個向度—意義感(meaningfulness)、目的導向(goal orientation)和超越自我的意圖(beyond-the-self intention)。研究一以高職學生為樣本所進行的交叉延宕模式分析結果顯示,家長促進獨立性正向預測青少年一年後的目標探索,而家長促進自發意願與青少年一年後的目標探索或投入沒有顯著關聯。研究二參考社會認知理論框架,檢驗了青少年的潛能信念能否解釋家長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目標感的預測效果。結果顯示,兩種家長自主支持正向預測青少年的內控信念和自我效能,並再進一步正向預測青少年的目標投入。青少年的內控信念也解釋了兩種家長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目標探索產生的間接效果,但青少年自我效能並未在此關聯間扮演中介角色。上述間接效果雖然同時存在於高中及高職青少年的橫斷資料,但沒有在縱貫資料上獲得支持。研究三根據自我決定理論,檢驗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能否解釋家長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目標感的預測效果。分析結果不僅支持研究假設,也發現青少年特定需求的滿足在各種目標向度中發揮了不同效果。當兩種家長自主支持預測青少年的能力需求獲得愈多滿足,可進一步預測青少年的目標投入、意義感和目的導向。當兩種家長自主支持預測青少年的連結需求獲得愈多滿足,可進一步預測青少年的目標探索與其超越自我的意圖。在上述的間接效果中,多數能夠於高中及高職學生上同時被觀察到。Item 母親回應教養與學齡前兒童奮力控制及攻擊行為之關聯:交叉延宕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1-12-??) 程景琳; 鄭蓉; 陳虹仰; Ching-Ling Cheng, Jung Cheng, Hung-Yang Chen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透過交叉延宕模式的分析,探討母親溫暖回應、學齡前兒童奮力控制及其攻擊行為在幼兒三歲至五歲之間的縱貫關聯性。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研究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36月齡組樣本第一、二、三波的資料。研究參與者為學齡前兒童的母親,他們在三波施測時分別進行問卷填答。幼兒(N = 1,144,女生佔49.4%)在此三波施測時分別為三、四、五歲。在控制幼兒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的情況下,本研究採用結構方程模式檢視母親溫暖回應、幼兒奮力控制和攻擊行為於兩年間的長期關聯性。研究發現或結論研究結果顯示,母親溫暖回應正向預測幼兒隔年的奮力控制,而幼兒奮力控制亦正向預測母親隔年的溫暖回應,顯示兩者之間具有雙向關聯。然而,母親的溫暖回應雖負向預測幼兒隔年的攻擊行為,但幼兒的攻擊行為並沒有顯著預測母親隔年的溫暖回應;顯示在母親溫暖回應和幼兒攻擊行為的關聯中,僅出現單向的家長影響力。本研究亦發現一個顯著的中介途徑,即幼兒三歲時的奮力控制,會透過母親在幼兒四歲時所展現的溫暖回應,進而預測幼兒在五歲時的攻擊行為。另外,雖然幼兒四歲時的奮力控制顯著負向預測其五歲時的攻擊行為,但母親在幼兒三歲時所展現的溫暖回應,透過幼兒四歲時的奮力控制,進而預測其五歲時的攻擊行為之中介途徑僅達邊緣顯著。研究原創性/價值雖然過去已有研究探討臺灣母親溫暖回應與學齡前兒童奮力控制或其攻擊行為的關聯性,但因為這些研究幾乎皆使用橫斷資料,因而難以確認變項之間的前後關聯。為能補足這方面的不足,本研究透過代表性樣本以及縱貫設計探究此議題。本研究發現,母親對幼兒所展現的溫暖回應與孩子未來有較高程度的奮力控制及較低程度的攻擊傾向有關,而幼兒的奮力控制亦是母親得以提供溫暖回應的前置因素。本研究也同時發現,幼兒攻擊行為並未顯著預測母親隔年的溫暖回應,但此關聯性是否因孩子的發展階段而有所差異,值得後續研究進一步澄清。教育政策建議或實務意涵藉由親職教育教導母親具體表達其關照孩子需求的態度及行為,將得以提升孩子之後的自我調節能力及減少其外化性行為問題;無論是提升母親的溫暖回應或是孩子的奮力控制,都將有助於二者之正向循環,而增進幼兒的良好適應。Item 父母心理控制與子女關係攻擊:檢視時間關聯與親子關係品質的調節角色(2015) 陳虹仰; Hung-Yang Chen本碩士論文以父母心理控制與兒童關係攻擊之關聯為主軸,檢視兩者的時間關聯性(研究一),以及親子關係品質在父母心理控制與兒童關係攻擊之間所扮演的調節角色(研究二)。研究一中,研究參與者為406位學童(男生215位、女生191位)。學童分別在五、六年級下學期以自陳式量表填答其所知覺之父母心理控制程度、以同儕提名進行關係攻擊之測量。結果發現,父親心理控制正向預測兒子隔年的關係攻擊傾向;母親心理控制正向預測女兒隔年的關係攻擊傾向。然而,子女關係攻擊對於父母隔年的心理控制傾向不具預測效果。研究二中,研究參與者為193位學童(男生92位、女生101位)及其家長。學童在五年級下學期以自陳式量表填答其所知覺之父母心理控制程度,並在五、六年級下學期以同儕提名進行關係攻擊之測量;父母則在學童六年級上學期評估其親子關係品質。結果發現,親子關係品質的調節效果僅存在於母親心理控制與女兒關係攻擊之關聯。當母女關係品質不佳,母親心理控制正向預測女兒隔年的關係攻擊傾向;當母女關係品質愈佳,母親心理控制則負向預測女兒隔年的關係攻擊傾向。最後,本碩士論文亦提供相關討論、實務建議、未來研究方向及研究限制等說明。Item 父親及母親心理控制行為與子女同儕受害的關聯:社交焦慮的中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3-??) 程景琳; 陳虹仰; Ching-Ling Cheng; Hung-Yang Chen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子女同儕受害之關聯,澄清父親及母親心理控制之影響差異,並檢視青少年社交焦慮之中介角色。研究參與者為716 位國小高年級學生(男生366 位、女生350 位,平均年齡為11.44 歲)。本研究以自陳式量表測量高年級學生所知覺之父母心理控制、社交焦慮程度及同儕受害情形。研究結果發現,父母心理控制傾向與子女之同儕受害有正向關聯,且父母心理控制行為會透過子女社交焦慮的中介途徑,而影響子女的同儕受害情況,亦即父母親使用心理控制行為的傾向愈高,其子女社交焦慮程度愈嚴重,並進而導致子女有較多的同儕受害情形;其中,母親心理控制傾向在此路徑上的影響大於父親心理控制傾向。Item 青少年社交焦慮與肢體及關係受害之關聯:探討性別之調節效果(2013/10/19-20) 陳虹仰; 程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