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豐祥"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4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七九學年度台灣省暨高雄市公立高級中學招生入學考試社會科歷史試題的選擇題目分析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1-06-??) 陳豐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亞細亞主義與荒尾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1994-06-??) 陳豐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與高中藝術史教材教法研究─以《中國文化史》為中心
    (2007) 鄭鳳婷
    本研究旨在探討藝術史課程對社會、學生的意義和重要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透過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融入與藝術史相關教材的講授,使學生對中國藝術產生更大的興趣、更多的了解及更深的體會;進而知曉藝術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判斷、表達的能力,以期有助於人文主義教學目標的達成。 以教育研究的性質來說,本研究著重於將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學活動設計,藉由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與實際操作為依據,配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所訂定的教學目標,探討如何透過藝術史教學加以實踐。除了以現行教科書內容為討論素材外,也引用藝術史相關資料以為教學活動的補充。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上,採用符合人文主義教育理念且易於闡發情意的問題探究法,透過問答教學法與多媒體教學法兩種教學策略,進行人文主義的藝術史教學。最後並進行認知與情意的評量。同時提出結論與建議,除闡明藝術史的課程設計及教材內容,的確可以達成人文主義教育目標,並對歷史學科認知能力與情意陶冶有所助益外,也針對研究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提供改善或解決之道,作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權教育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美國獨立與建國後的發展」教學單元為例
    (2015) 黃雅麗; Huang, Ya-Li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在國中歷史課程中落實人權教育,研究者透過不同教學方法,討論教學法及影視教學法進行以「美國獨立與建國後的發展」教學單元為主題的教學實驗,以人權教育融入歷史教學為目的,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透過教學活動、從旁觀察和事後評量的過程來了解其成果,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透過觀察、訪談、相關文件資料、學習單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最後加以整理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在認知目標部分,透過美國獨立運動,學生能深切瞭解「人之所以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權利,不容許社會或政府任意剝奪;且從明瞭美國建國後的發展、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中,更深入認識人權的基本概念、價值、歷史發展、重要文件、奴隸制度等系統性的知識,在此部分討論教學法的成效優於影視教學法;而在情意教育部分,學生能發展出自己對人權的核心價值-「人性尊嚴」、「自由」及「平等」的信念,增強對人權之正面感受與評價,在此部分影視教學法的成效頗佳。就整體學習成果而言學生在兩種教學情境中均較以往由老師主導的講述法教學方式來得投入與專注,且能發揮合作學習的精神,透過「美國獨立與建國後的發展」教學單元突顯出人權教育之核心精神,即追求自由、平等、人性尊嚴的奮鬥過程,也相當能彰顯美國以人權立國的建國精神,對學生而言確已落實了人權教育的有效教學,亦即證明歷史課程確能有效落實人權教育的教學目標。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利劍與盾牌─張之洞在鴉片政策上的權變措施
    (2009) 廖正佩; Chengpei Liao
    摘 要 晚清的鴉片,不只牽涉到白銀外漏與社會風氣等諸多問題,更關係到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機。身為晚清重臣之一的張之洞,在長達四十年的官場生涯中,「鴉片」是他所面對的艱鉅任務之一。張之洞出身書香世家,幼受家庭教育薰陶,及長遊學各地,往來師友啟迪惕勵,卓然已有經國濟世之志,他以發揚儒家道統自居,蓄勢待發以期有成。 在不同時空背景,張之洞在擔任督撫時期的鴉片政策上有截然不同的作法。在山西巡撫時代的張之洞,以「劍及履及」的果敢與毅力採取禁種與禁吸雙管齊下的方式,以傳統儒家靜態式的富民與安民為主軸,誓掃過去弊習,是「利劍出鞘」。轉任兩廣總督後的張之洞,歷經中法戰爭使他體認中國近代化的重要,他結合儒家的「權變」及「經世」思想,轉而應用鴉片稅釐於海防籌建、洋款還款、補助文教、整頓治安等,他嚴緝鴉片走私以防偷漏稅已不同於林則徐的嚴禁輸入,張之洞善藉鴉片稅釐,廣集財源,籌建各式「保國」措施,為「保教」與「保種」樹立無形的盾牌。 湖廣總督時代的張之洞,更以通權達變的方式應用鴉片稅釐,除了籌措庚子賠款的財源外,他更以土藥稅釐充當湖北槍炮廠常年經費之一,甚至與鄰近各省合作收取土膏統捐,以地方財辦地方事的模式來建設湖北。在諸多權變措施下,張之洞唯一不變的是「去毒」信念,並在〈勸學篇〉發表「去毒」思想與方法。通權達變再加上張之洞本身「善巧」的為官特質,張之洞在湖廣總督時期的鴉片政策企圖實踐以地方財辦地方事,並圖中國自強,其靈活之法,有如劍盾在手,攻守自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創造思考的歷史理論與實際-以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國共關係演變之教材為例
    (2003) 陳淑芬
    本研究綜合文獻分析法、教育行動研究法、問卷調查法、準實驗法的討論與實驗結果,已獲得如下的結論: (一)就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目標而言,歷次修訂的國中歷史課程標準,即便在當今國中階段實施中的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均一再強調創造思考的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 (二)就歷史教材設計而言,歷史教師必須瞭解歷史知識的特性,以及螺旋型知識體系建構法的基本精神,同時以教科書的教材內容為主軸,輔以清晰、合理而又具體可行的補充材料。 (三)就歷史教學方法而言,為了有效掌握創造思考的教學活動,教師應事先與學生商定課堂公約,課前也給予學生足夠的先備知識作為討論的基礎。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透過口頭獎勵、調整座位並要求輪流發表、每組相互評鑑分工的方式,可以有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實驗的結果來看,即便平時學業成就不高的學生,也多能熱烈參與,主動學習,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當然,在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上,必須循序漸進,充分準備,只要教師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目標應該不難達成。 (四)就教學評量而言,實驗班在有標準答案的紙筆測驗的平均成績 不如對照組,與兩班在教學實驗前的學業成績上表現大同小異。這可能是因為創造思考教學並非著重於求取單一標準答案的反覆練習,教學過程較傳統演講式教學重視情意方面的表現。 在實作評量方面,需要與學生溝通互評的目的,教師並要改良互評的方式,改由循環互評的方式。至於小組合作評量的落實與否,端賴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引導,以及讓學生確實輪流分工。努力程度的評量,對於紙筆測驗表現不佳的學生,可以從中獲得進步的榮譽感及感受到關注。 而在問卷調查方面,無論在量化統計或質性的分析方面:實 驗組學生認為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讓他們在學習動機、學習成效的認知和情意方面皆有所增強。 雖然創造思考歷史教學有其優點,值得推廣應用,但是歷史教師在採用這種教法時,仍須注意到下列幾點:教師心態的轉變是教學創新的關鍵、課程教材的配合是教學創新的契機、調整評量的方式是教學創新的長久之計、未來研究對象及時間可以增加,以加強研究的可信度。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史料證據」與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能力的培養─以「日本統治時期」單元為例
    (2011) 袁天華
    目前實施的《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為《九五暫綱》),與以往的歷史課程綱要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九五暫綱》揭示了高中生學習歷史的目標是要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建構自己的歷史思維,也就是所謂「核心能力」的培養。「史料證據」的運用則是「核心能力」培養的重要工具,本文主旨在探討如何將「史料證據」融入教學,以達成《九五暫綱》的教學目標。 首先,辨明史料的分類及其功能,接著闡述史料證據應用於歷史教學的理論基礎,及「史料證據」的教學活動應該達成的具體教學目標。再以高一歷史「日本統治時期」單元為例,說明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史料蒐集、閱讀、解析、思考、判斷等活動,以落實「史料證據」的教學目標。最後根據教學心得或研究而獲致若干結論,期以供作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史料證據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當代台灣與世界:經濟的成長與挑戰」單元教材教法為例
    (2009) 施曉雯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透過對史料證據的觀察與應用,培養學生理解歷史事實的時序觀念、因果關係並訓練學生分析、批判等思維能力,並藉此檢視新的教材教法能否提升高中學生對歷史科的學習興趣。 本文從各國的歷史教育改革著手,了解史料證據成為作為高中歷史課程核心能力之重要性,並且以「九五暫綱」規定的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四大核心能力為依據,訂定單元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的部份,以多媒體教學法,結合圖片、文字史料、音樂等各種不同材料,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從困頓中的台灣逐漸進入富裕的台灣,透過多元史料讓學生「神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了解冒險進取、吃苦耐勞的台灣人精神;透過小組討論法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統整回顧,並且經由對農業議題的探討,了解經濟成長過程中被忽略的弱勢團體的權益,期望能藉此達到社會關懷的目的,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的情操。在教學評量的部分,除了紙筆測驗之外,另設計口述歷史調查與小組討論兩種作業,透過紙筆測驗、觀察法、晤談法及問卷調查等方式,從認知與情意兩方面進行綜合評量,期望能改變傳統紙筆測驗過於強調知識學習的弊病。最後,針對研究過程中不足的部份,提供改善或解決之道,作為相關研究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合作學習在歷史科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同儕交互發問法」為中心
    (2007) 邱玉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應用於歷史科教學時,所能達成的學習成效與影響,希望能藉由研究的成果評估,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學策略,冀以達成「群性化適性教學」的教育目標。 本研究採用分組、討論、同儕交互發問等五種教學方法,運用學習成就測驗、學習手冊、口語錄音等七種教材工具,並以「行動研究」的步驟,因應各種教學情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活動歷程和學習策略,最後並透過對學生歷史認知與情意陶冶的評鑑,去分析「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在歷史教育上的教學價值。 本文首先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從合作學習的理論切入,最終導出群性化且適性化的歷史教學目標。接著,為讓此目標能夠具體的實施,研究者分析了教材組織架構,並設計出適宜的教學模式,以作為實際教學活動之前置準備。進入正式的教學活動後,一方面依循前述的教學目標與教材設計,完成規劃中的教學歷程,再方面因應課堂中的突發狀況,適時地調整策略並反省教學設計上的不足。迨所有的教學活動結束後,分別從歷史科認知與情意目標的評量設計中,探究「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在歷史科教學成效上的優點與缺失。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除闡明「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歷史科認知能力與情意陶冶有所助益外,也針對實驗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提供改善或解決之道,作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
    (2010) 吳嘉琪
    本論文擬透過實證研究,探討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表現--對歷史的認知,以及歷史認知如何影響他們的歷史學習。然而,歷史思維的內涵,包括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等歷史學科概念;為免心有餘而力不足,本研究重點主要置於「歷史理解」的思維能力,冀望透過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瞭解學生具備「歷史理解」的能力程度如何,以作為筆者日後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成效之依據。教師唯有瞭解學生的歷史理解情形,才能確實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及時發現並澄清學生對歷史的誤解。 配合研究旨意,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綜合教學法來進行實證研究。文獻分析的部分,即參考國內歷史思維的相關文本資料。實證研究部分,參考我國九年一貫課程之分段能力指標、英美國家課程標準(綱要)的內涵,以及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並援引新版布魯姆認知目標中的「瞭解」認知歷程作為教學之參考,以97學年度國一南一版社會教材單元三:「鄭氏治臺時期」為教學範疇,來擬定「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進而以此教學目標作為課程規劃、實施與教學評量之根據。教學方法部分,運用直觀教學、問題探究以及講述等方式來進行,配合相關學習活動單的設計,將鄭氏治臺相關資料作一轉化及編寫,以「資料」配合「問題」的形式,擬定關乎歷史人物行動的動機等課題,冀由學生的回應來檢視他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有無困難之處,並從中瞭解學生歷史理解的程度與其特徵。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歷史課堂的導言設計
    (2010) 盧雨芯
    歷史課常被認為枯燥無味,或僅是年代的背誦,尤其國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對於周遭事物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愛惡分明,常因對某學科的喜惡而左右了學習成效。有鑑於此,本研究擬將焦點鎖定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導言設計」部份,也就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引起動機」,探討其理論根據、設計類型,期能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本研究分別從理論與實務兩方面進行探討。首先從「學習動機理論」以及「導言設計原理」的理論切入,嘗試從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方面確定導言設計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也證實導言不應是天馬行空,任意而為,而應有其明確的目的、時間的規範。其次,根據課堂教學的實務經驗,本研究將歷史課堂的導言系統化地分為「實體直觀類」、「影音鑑賞類」及「活動討論類」三大類型,其下再細分十三種次類型,如「實體直觀類」之下的「漫畫」、「照片或圖像」、「紀念品或模型」;「影視音響類」之下的「流行歌曲」、「改編歌詞」、「時尚電影」、「電玩遊戲」;「活動討論類」之下的「時事分析」、「猜謎遊戲」、「歷史趣事」、「心得分享」、「創意思考」及「引起疑問」。每一主要類型均以國中歷史教科書教材內容為例,提供教案與導言設計實例。 為評估歷史課堂的導言設計成效,本研究實施「國中歷史課堂導言設計成效評估問卷」,並利用「教師教學日誌」進行分析統計。研究結果發現,歷史課堂上的導言,的確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且越貼近學生生活的導言設計,越能引起學生共鳴。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歷史課程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以目標及歷程模式為中心
    (2009) 余芳
    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學年度開始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配合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的角色成為課程改革的推動者與研究者。因此,為了深入瞭解課程理論、增進教材教法的專業知識,俾使教學活動達成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目標與能力指標,本研究擬藉由目標模式及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並以台北縣立文山國中七年級各三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兩種課程模式的教學實驗,實驗後並進行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同時對學生實施問卷訪談,以評估兩種教學模式的得失利弊。 根據本研究的分析結果顯示,在教學過程中,採行歷程模式的教學活動,由於師生參與互動的機會較多,學生的學習成就明顯優於目標模式。但由於過程複雜且費神耗時,在現行國中教學環境中,教師只能偶一為之,難以長期實施。本研究也因此針對師資培育學校、現職歷史教師及未來擬從事相關課程設計研究的學者,分別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期國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品質能獲得有效的改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中的歷史作業設計研究—以《社會》第三冊歷史教材為中心
    (2007) 葛康馨
    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的,無論在課前、課後、或課內、課外,所要學生從事的工作和課業,都是作業。它是教師教學活動及學生學習歷程中的一部份。本研究首先統整歸納有關作業的功用、種類、設計原則等內容,希望能藉助教育心理學、課程設計等理論基礎,並結合歷史教育獨特的學科特色與目標,幫助教師確實掌握歷史作業的意義與功能,成為作業設計與評選的依據。其次,以平行的架構分章探討國中階段較常用的「問題與討論」、「習作」、「學習單」等作業型式,並以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國中八年級南一版《社會》教科書的歷史教材內容為出發點,進行此三類作業的實施規劃,並由學生實際成果回饋設計目標,並修正作業內容。最後提出結論,認為教師應善用課堂討論作業,甚至可以不用歷史習作,而自行設計學習單為課後作業,更能讓歷史作業活潑多元,也更有助於教師在教學目標上的評量。然而在授課時數及教師工作負擔的現實考量下,仍需要教育當局及教科書出版社的配合,故提出五點歷史作業改進建議:一、建置歷史作業交流、分享平台;二、評鑑出版社回饋機制;三、重視整體教科用書研究;四、開放習作市場競爭;五、推動學生社會科學競賽。以期能正視歷史作業的重要性,力求歷史作業的持續改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圖像教學對國中生歷史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日治時期台灣史教學為例
    (2011) 陳正田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與資訊爆炸的時代,近來圖像式思考的應用日趨普遍。本研究發展出以圖像導向為主的歷史教學,探討圖像融入歷史教學與一般教學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的歷史認知、理解、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之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研究法之「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groups design),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學校的國中一年級三個班級,有效樣本共91人,兩班為實驗組接受圖像融入歷史教學,另一班為控制組進行一般教學。以自編之學習成就測驗、歷史科圖像式教學學習成效及情意量表及歷史科學習態度量表進行獨立樣本、相依樣本考驗及雙因子共變數分析(Two-Way ANCOVA)以界定歷史科圖像教學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提供歷史教學之參考,本研究的發現為: 一、圖像教學方式對中低能力水平學生的學習成就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二、圖像教學方式對中低能力水平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情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三、圖像教學方式對中低能力水平男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趨於正向變遷且高於女生; 四、高能力水平學生實施圖像教學方案可顯著提升學習興趣,但對其學習成就並未有顯著影響; 五、歷史圖像教學可以提升學生歷史認知學習的成效; 六、歷史圖像教學模式的使用,可豐富教師教學活動的運作內容,且可視學生的學習狀態對活動方式彈性調整; 七、學生對歷史圖像教學抱持肯定的態度。   本研究並針對圖像教學方式以及未來更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幾項建議為: 一、圖像教學的應用要注意採用時機需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能力與教學目標; 二、在圖像教材的選擇方面應兼顧趣味性、歷史性及教育性; 三、使用歷史教學平台; 四、教師需提昇圖像資訊處理能力; 五、宜增加教學實驗的週期; 六、宜擴大教學實驗的對象; 七、宜提升教學實驗的嚴謹度; 八、宜擴展教學實驗的範疇; 九、運用適切的統計方式與熟悉統計軟體的操作。 上述九項可做為圖像教學研究需要注意的條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圖文示意教學法在歷史課堂上的應用
    (2016) 葉至玲; Yeh, Chih-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圖文示意教學法的理論與類型,進而將之應用在歷史課堂的教材教法上,期能落實提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課程目標;最後再經由一系列合理有效的評量試題評估本實驗教學的可行性,做為後續自我改善教學的依據,同時地,盼能對同為歷史教學的同仁提供借鏡參考。故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四: 一、瞭解圖文示意教學法的理論與類型 二、設計與應用圖文示意教學法,以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根據課程目標設計圖文示意類型試題,進行教學評量 四、檢討並省思圖文示意教學法的成效與改進之道 本文採用經驗總結法,研究結果發現: 一、 圖文示意教學法符合學習理論 二、 圖文示意教學法有助於學生理解教材,提升歷史思維能力 三、 圖文示意法可以應用於評量,且具有鑑別度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實踐-以「隋唐五代的盛衰」單元教學為例
    (2017) 蔡美如; Tsai, Mei-Ju
    因應全球化加速發展與台灣多元族群文化的環境,為了讓下一代國民具備適應未來生活的素養與能力,「多元文化教育」成為國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教導學生肯定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尊重人權,促進社會正義與公平機會的實現。然而目前發展多集中在國小端,此次研究嘗試在國中階段運用可行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延續多元文化教育並呼應與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目標。 本研究擬以現有的課程結構和教學時數為基礎,以八年級歷史課程之「隋唐五代的盛衰」單元做為歷史素材與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價值結合,進行實驗教學與研究,並期盼研究成果能作為其他歷史教育工作者的參考。綜觀本次研究目的為: 一.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多元文化觀 二.確立具體可行的多元文化歷史教學目標 三.設計適合國中生學習的多元文化歷史教材內容 四.應用可行的教學方法落實多元文化有效教學 五.設計適當的評量方法檢視多元文化歷史教學的成效 六.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可行建議,提供其他歷史教學工作者參考 研究者運用多元文化課程理論建議的「問題探究法」和「合作學習法」進行實驗教學與評量,研究成果發現: 一.本研究制訂出符合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的認知與情意目標,同時呼應配合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的課程目標,說明多元文化教育在國中歷史教學實施上有其適切性。 二.「問題探究法」和「合作學習法」均以學生為中心,結合生活化實例進行討論,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都足以在歷史單元教學中承擔多元文化教育的責任。 三.實施「問題探究法」,教師要能臨機應變,依學生課堂回應給予符合多元文化理念的立即回饋,並引導其他同學共同參與討論,達成有效教學。 四.實施「合作學習法」,教師要充分確認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適時引導討論的方向,助其合作討論聚焦。教學時間充裕前提下,更能確保合作學習的完整與成效。 五.依據評量結果,兩組學生在多元文化歷史單元認知及情意學習目標都有85%以上的達成度,可見「問題探究法」和「合作學習法」都為有效教學法。 六.實施「問題探究法」的學生對於師生共同探究的多元文化信念更具信心水準;而「合作學習法」的學生則在回答開放性的問題時能展現更多創意與自我想法。 因此,若授課時間有限,建議可優先採用「問題探究法」,仍以學生為主體但由教師擔任問題探究的引導者,較能掌控課程節奏與時間;而「合作學習法」要能更有效運用並發揮學習成效,期待教育主管機關給予社會科足夠的彈性時數。就教學過程而言,善用教學媒體有助提升學生學習動機;面對學生閱讀理解力不足,教師在教學過程要積極給予說明與講解;設計具開放性又能與生活情境結合的多元文化議題頗能吸引學生投入討論與思考,使平時較欠缺學習動機的學生在課堂都能得到表現與被肯定的機會,歷史教學也因為多元文化教育的帶入而更活潑生動,真正活化歷史教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在高職歷史課堂上的應用 ─ 以「法國大革命與維也納會議」的教學單元為例
    (2015) 侯安亭; Hou, Ant-ting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威廉思教學策略應用在高職歷史教學上,本文以「法國革命與維也納會議」的教學單元在教學歷程中以多媒體影視、角色扮演、討論教學法融入威廉思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使學生了解法國革命的核心知識。本研究以研究者服務的學校,隨機選取某一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男生21名,女生20名。最後以前、後測為認知教學評量,心得寫作為情意的教學評量,並以李克特量表分析教學成效。 經研究者實驗教學後結論如下: 一、威廉思創造思考的有效策略如下:激發法、探索的技術、直觀表達法、創造性的傾聽技術、視覺化技術、創造性的寫作技術是本研究中最有效的策略。 二、運用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歷史教材教法中的多媒體影視教學法、討論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學習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核心知識。 三、以高職商經科進行「法國大革命與維也納會議」的教學單元,透過行動研 究記錄下來。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有意進行歷史教學實驗活動的歷史教師及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習檔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研究-- 以高雄市翠屏國中小(國中部)為中心
    (2004) 黃嘉玲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以學習檔案的理論方法應用在歷史教學上的行動研究,包括學習前 — 歷史科學習檔案的認識與建立、學習中 — 歷史科學習檔案的內容建構,以及學習後 — 歷史科學習檔案的成果與評鑑,培養學生「從做中學」的精神,俾能主動建構歷史知識的思維能力。同時,也藉由本實證研究的經驗,提供歷史教師一種整合「目標模式」與「歷程模式」的教學方法,以期能有效改善以往偏重知識記憶,忽略思維能力的偏差現象。  筆者根據學習檔案的教學理論,以高雄市翠屏國中小(國中部)一年級學生為對象所進行的歷史教學研究,發現學生藉由「知道是什麼(Knowing What)」、「知道為什麼(Knowing Why)」以及「如何知道(Knowing How)」的實作過程,可以培養從做中學的「歷史活智慧」,建構單元主題的史實知識、概念應用與批判思考的能力。同時,學生藉由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也能充分展現個人的學習歷程與成就,例如:將教材內容與圖畫、地圖、歷史古蹟、讀書心得、鄉土考察、角色扮演、新聞報導等相連結,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終身學習的動機,同時也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團體討論與合作學習,以及建立個人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 經由學習檔案歷史教學法的實證研究,筆者也發現不少的困難與限制,包括:教學時數縮減、學生課業負擔、學校行政的配合度、家長過度重視成績…等,建議未來在應用學習檔案進行教學時,可彈性斟酌客觀環境的需要,擇取學習檔案的部分內容,以減少教師教學負擔,並增進學生學習成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布魯納(Jerome S.Bruner)「發現學習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戰後初期與二二八事件」單元為例
    (2013) 鄒婷婷
      本研究嘗試將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的教育理念於國中歷史課堂上實踐。該理論強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思考與探究問題,進而發現知識,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從事「發現學習」教學活動時,需配合學生的認知表徵階段進行教材設計,才能有效的協助學生「從發現中學習」,筆者以任教學校的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並將其分為三組,讓學生在「發現學習」教學活動中,分別探究「文字」、「圖表」與「影視」等三種不同類型的歷史資料,藉此瞭解學生對不同類型歷史資料的學習狀況。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及行動研究法來進行研究。本研究發現: 一、「發現學習」教學活動中,圖表與影視資料組對教材的理解狀況較佳 二、「發現學習」教學活動中,圖表與影視資料組對教材的學習興趣較高 三、「發現學習」教學活動後,圖表與影視資料組的整體學習成就較高 四、探究歷史資料的過程中,國中生「歷史解釋能力」仍極薄弱 研究結果顯示國中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程度雖已達到布魯納定義的符號表徵階段,但對教材的抽象思維能力亟待加強,學生進行抽象思考時,教師若能提供具體的教材(如圖片或影像)供學生觀察,更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及思考。而在探究歷史資料方面,學生不論是在因果關係的推論或是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上都遭遇到較大的學習困難,顯示國中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仍極薄弱,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要循序漸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建構主義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國二中國現代史教學為例
    (2003) 江蕙如
  • «
  • 1 (current)
  • 2
  • 3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