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鏗任"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是故鄉,還是異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陳鏗任; 吳建華為了經營與生活的兼顧,越來越多臺商在前往中國投資的同時,放棄短期兩地奔飛的模式,改而在中國大陸定居。舉家搬遷所帶來的子女教育銜接問題則透過臺商子 弟學校的辦理,來磨合中國大陸與臺灣兩方法規、銜接兩地生活、與兩地升學制度接軌等需求。 學校是形塑認同的重要機構,而臺商及其子女一直也都是兩岸政府所極力爭取的對象。社會環境、家庭、學校文化、師資來源、課程經驗等因素所帶來的拉扯與影 響,使臺校學生在認同問題中有更多的敏覺。研究者以臺校學生從學習經驗中所理解的故鄉與異鄉認同為範圍,以參與式觀察與訪談,輔以文件分析來進行探究與報 導,並據以提出相關建議,希望政策當事人能以積極措施與支持,以促進臺商子女的臺灣認同。Item 資源班數學教師合作式省思專業成長團體研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3-??) 李?吟; 趙曉美; 李孟文; 蔡曉楓; 陳鏗任; Lee, Yun-yinChao, Hsiao-meiLee, Men-wenTsai, Haiao-fengChen, Ken-zenItem 資源班數學教師合作式省思專業成長團體研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3-??) 李?吟; 趙曉美; 李孟文; 蔡曉楓; 陳鏗任; Lee, Yun-yinChao, Hsiao-meiLee, Men-wenTsai, Haiao-fengChen, Ken-zenItem 香港中小學教科書公民教育內涵之分析(2003) 陳鏗任; Chen, Ken-zen香港在政治上回歸中國的處境,帶來了港人公民身份的改變,也讓公民教育在香港成為重要的議題。殖民地時期的教育不重視民主社會的公民參與能力的培育,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政治設計,需要積極、有效能的香港公民來加以落實。因此特區政府在回歸前後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目標,修改各科的課程大綱,勾勒出未來的香港公民的形貌。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即在瞭解香港中小學公民教育的內涵以及問題。論文之發展軸線,一是以文獻回顧,理解香港公民教育的社會背景、發展與問題,以及港人對於公民教育內涵的爭論、困境與願景;二是透過內容分析法,蒐集目前香港中小學(小一至中五)所使用的相關教科書,分析文本中的公民教育內涵。 本研究對於香港公民教育有如下的結論: 一、香港公民教育的面貌 香港對公民教育較過去更為重視,《學校公民教育指引》的公布成為學校推動的指導原則,所採用的教材內容有助於香港中小學生瞭解香港社會,鼓勵學生願意與政府配合。整體來說,公民教育雖然受到政治力量的影響,但仍有不錯表現。 二、香港中小學教科書的特點 香港政府對於教科書中的「學」與「教」非常重視,顯示了教科書在香港的學校教育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從物理層面來說,本研究所分析的香港中小學教科書的外貌精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照顧學生閱讀的便利;從內容層面來說,香港中小學教科書的內容與輔助教材豐富,有錄音帶、學習光碟、地圖集、學習網站,學生能夠從中學會對自己有幫助的學習策略等,是香港中小學教科書的特點。 三、香港中小學教科書的公民教育內容分析 公民教育的養成端賴常識、經公與政公科。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社會知識、價值德行與參與能力三個層面中,以參與能力的內容佔比例較高。其中社會知識的培養以經濟知識最為完整,價值德行多為社會所認可、較不特殊,參與能力旨在讓學生瞭解政府運作,願意與政府配合,顯得被動。 基於研究發現,本研究分別針對香港公民教育,香港中小學教科書之發展,以及對臺灣公民教育之啟示等提出建議事項.最後,本研究並且提出後續研究之建議。 關鍵字:公民教育、教科書分析、香港教育Item 香港公民教育的歷史與重要問題(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2-10-??) 單文經; 陳鏗任; 洪泉湖; Shan, Wen-jingItem 香港語言教育政策及問題評析(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3-12-??) 陳鏗任; Chen, Ken-zenItem 馬來西亞高等校院的停課不停學—大學在 COVID-19 行動管制令下的結構與行動(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1-09-??) 陳鏗任; 林炳洲; 王子華; Ken-Zen Chen, Peng-Crew Lim, Tzu-Hua Wang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多重資料,梳理在 2020 年 8 月底前,馬來西亞行動管制令下所影響的高等教育活動;特別是以微觀角度,檢視馬來西亞的大學生在因應防疫所遭遇的挑戰。研究者從行動者與結構互動的理論框架,歸納發展中的大馬防疫案例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研究採取兩種資料蒐集方式:線上田野觀察與線上訪談。研究者追蹤馬來西亞高等教育,含政府紀錄與大學官方網站、新聞媒體、WhatsApp 學生社群、記者會影像等;線上訪談則邀請四位大學生分享行動管制令之前的學習樣態、校園中的疫情、行動管制令後的個人經歷、以及線上學習經驗。研究者亦邀請他們扮演深度報導人的角色,請其提供可能有助於本研究的訊息。研究發現或結論本研究從行動者,也從結構,提出兩個角度的發現。行動者在防疫行動中與結構互動,他們雖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認識力,但仍然有其侷限;線上教學從倉促上路到漸入佳境是師生共創的新常規;大學生除了受疫情影響,也積極行動貢獻。高教中的一些結構,例如成績是不可動搖的;雖然線上學習是結構快速在各大學複製的新常規,但行動者除了適應也可能撼動;面對謠言透過結構中流傳,系統會吸納行動者發展的溝通常規來加強自己身為防疫權威的結構正當性。研究原創性/價值COVID-19 的社會科學研究雖然受到諸多踏入現場的限制,但透過網路訪談與研究參與者的協助,仍可蒐集到寶貴的資訊。本研究之創新點除了議題本身,也把焦點主要放在了大學在政府的防疫運作框架下的制度回應,以及身在其中的大學生的感受與行動,讓在疫情中較無機會被聽到的聲音能呈現在學術界的討論。教育政策建議或實務意涵從本研究之結論出發,研究者提出三個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建議:一、防疫社會的系統應有危機治理的思維;二、防疫社會的線上學習強化大學應對災變的韌性;三、防疫社會的校園重建需理情兼顧。Item 馬來西亞高等校院的停課不停學—大學在 COVID-19 行動管制令下的結構與行動(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1-09-??) 陳鏗任; 林炳洲; 王子華; Ken-Zen Chen, Peng-Crew Lim, Tzu-Hua Wang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多重資料,梳理在 2020 年 8 月底前,馬來西亞行動管制令下所影響的高等教育活動;特別是以微觀角度,檢視馬來西亞的大學生在因應防疫所遭遇的挑戰。研究者從行動者與結構互動的理論框架,歸納發展中的大馬防疫案例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研究採取兩種資料蒐集方式:線上田野觀察與線上訪談。研究者追蹤馬來西亞高等教育,含政府紀錄與大學官方網站、新聞媒體、WhatsApp 學生社群、記者會影像等;線上訪談則邀請四位大學生分享行動管制令之前的學習樣態、校園中的疫情、行動管制令後的個人經歷、以及線上學習經驗。研究者亦邀請他們扮演深度報導人的角色,請其提供可能有助於本研究的訊息。研究發現或結論本研究從行動者,也從結構,提出兩個角度的發現。行動者在防疫行動中與結構互動,他們雖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認識力,但仍然有其侷限;線上教學從倉促上路到漸入佳境是師生共創的新常規;大學生除了受疫情影響,也積極行動貢獻。高教中的一些結構,例如成績是不可動搖的;雖然線上學習是結構快速在各大學複製的新常規,但行動者除了適應也可能撼動;面對謠言透過結構中流傳,系統會吸納行動者發展的溝通常規來加強自己身為防疫權威的結構正當性。研究原創性/價值COVID-19 的社會科學研究雖然受到諸多踏入現場的限制,但透過網路訪談與研究參與者的協助,仍可蒐集到寶貴的資訊。本研究之創新點除了議題本身,也把焦點主要放在了大學在政府的防疫運作框架下的制度回應,以及身在其中的大學生的感受與行動,讓在疫情中較無機會被聽到的聲音能呈現在學術界的討論。教育政策建議或實務意涵從本研究之結論出發,研究者提出三個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建議:一、防疫社會的系統應有危機治理的思維;二、防疫社會的線上學習強化大學應對災變的韌性;三、防疫社會的校園重建需理情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