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韋伶"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理解與使用
    (2021) 陳韋伶; Chen, We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習得,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訊息來源類型、習得順序、題型效應以及年齡效應。本研究包含兩項測驗:圖片敘述測驗與選擇題測驗,分別測試兒童的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孩童,依年齡三歲及五歲分成兩組,每組二十人;另外有對照組的二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成人。研究結果顯示,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比起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更早習得。其中,視覺和非視覺訊息的標記對兒童來說同樣容易;比起轉述訊息的標記,兒童對推論訊息的標記有較多誤用。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顯著優於他們在圖片敘述測驗的表現,顯示兒童辨識中文示證性用語的能力比起使用相關標記表達訊息來源的能力來得更好。最後,本研究發現年齡是習得中文示證性標記的關鍵因素。三歲兒童已經可以掌握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但仍難以理解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五歲兒童處理間接訊息來源標記的能力比起三歲兒童已有顯著增強,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總言之,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習得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兩位已婚女性精神障礙者家庭生活調適歷程之敘事研究
    (2014) 陳韋伶; Wei-Ling Chen
    在復元理念與社區復健服務的倡導之下,精神障礙者在家庭及社區的生活漸受重視,個人如何於疾病和家庭生活間自我調適、轉化角色並運用資源,實為復健諮商重要議題。 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的方法,藉深度訪談探討兩位在婚後罹患精神疾病的女性,重新參與家庭生活之調適歷程。經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後,分別呈現兩位參與者的家庭生活經驗,再進一步歸納統整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研究參與者在其家庭經驗中,個人感知的壓力超出身心負荷範圍,引發精神疾病,角色功能失調,影響整個家庭系統的運作。在謀求新的平衡狀態之重組階段,家庭成員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家庭生活與疾病之間,彼此牽引,兩位參與者賦予家庭的意義,存在矛盾性。而患病經驗造就轉機,喚起個人自覺,也帶給家庭生活新的風貌。 調適歷程中參與者採行角色轉化與生活目標轉變等策略。家庭角色任務的執行上,涵蓋「下修期待」、「解放自我」以及「轉移職責,量力而為」三種。另以「放緩步伐,坦然接受現實」、「自我照護,兼顧內外需求」、以及「攝取知識、自我精進」、「擔任志工,扶助弱勢」方式,進行心態與生活目標的調整。整體生命走向,朝「與自己和解」之路邁進。 研究亦針對參與者在調適歷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助力、阻力進行討論。得知個人內在、家庭內部與外在環境的支持均相當重要,而阻力則可能促使病症復發。最後,基於研究結果,就復健諮商服務體系、精障者個人和其家庭,以及對未來研究等面向,提出若干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生態烏托邦的崩解:由生態女性批評的角度檢視童妮˙摩里森的《樂園》
    (2015) 陳韋伶; Chen, Wei-Ling
    本文旨在運用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童妮˙摩里森的《樂園》。由於對自然的宰制與對性別、種族與社群的壓迫具有高度相關性,在這樣宰制的邏輯中,文化上較低等的實體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某種可被控制、宰制和殖民的客體。為了除去這種父權中心的意識型態,筆者認為人類應該學習與大自然彼此和諧地相處,並在此生態系統中學習互相關愛與互相尊重。 大致上,本論文主體可分為五個部份,分別是引言、正文與結論。在正文中,筆者試圖探討性別、種族和社群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分三章討論。第一章闡明《樂園》裡自然與性別的相互關係。筆者首先將露比鎮與女修道院的自然環境做比較,透過這兩處自然環境的異同與動物的暗喻,筆者認為自然與女性所受到的壓迫現象頗有相似之處。接著,筆者試圖探討在父權體制下,不同種族與階級的女性在《樂園》中所經驗到的性別壓迫現象。第二章主要著重在殖民的邏輯的議題上,筆者於此章除了探討殖民的邏輯也檢視了激進的排他性對種族延續所造成的負面效果。筆者在此章也檢視了身分認同的衝突問題,特別是在異族混血和世代衝突等問題上。第三章旨在檢視自然與生態烏托邦的關係。本章首先探討人類對生態烏托邦的嚮往與追尋,並討論《樂園》中對生態烏托邦的追尋,筆者也探討生態系統中將自然視為孕育萬物的母親,但筆者認為若將自然視為孕育萬物的母親,人類將會合理化對大自然恣意的剝削與宰制。最後,筆者檢視了生態社群中的集體文化認同現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評估環境靈敏的小分子螢光探針做為偵測不同類澱粉蛋白纖維形成的可能
    (2018) 陳韋伶; Chen, Wei-Ling
    多肽與蛋白質因錯誤摺疊而產生沉積物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病徵,例如:乙型類澱粉蛋白於腦內的沉積被認為與阿茲海默症有深的關聯性;胰島內的胰島類澱粉蛋白之沉積物被認為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病徵之一,除了發展抑制蛋白聚集的藥物之外,偵測類澱粉蛋白纖維的生成是科學家致力研究的方向。目前普遍偵測類澱粉蛋白纖維生成與聚集的小分子為硫磺素T,但硫磺素T的通用性使其缺乏對特定類澱粉蛋白纖維的專一性以及會受到某些抑制小分子的影響而會有錯誤的訊號產生,因此於本研究中,我們利用對於環境靈敏度高的黃酮類化合物,在此命名為3-HF-ene-4’-OMe,作為偵測胰島類澱粉蛋白纖維的小分子螢光探針。從研究中我們確認3-HF-ene-4’-OMe對於胰島類澱粉蛋白纖維的反應性,以及透過結合親和力測試發現3-HF-ene-4’-OMe與胰島類澱粉蛋白纖維的結合力較硫磺素T高。而當3-HF-ene-4’-OMe分別與胰島類澱粉蛋白纖維及乙型類澱粉蛋白的蛋白纖維結合時,兩者的螢光波長明顯不同,表示3-HF-ene-4’-OMe與乙型類澱粉蛋白的蛋白纖維結合位置的環境不同於與胰島類澱粉蛋白纖維結合位置的環境。此外,我們利用3-HF-ene-4’-OMe來偵測胰島類澱粉蛋白聚集,聚集結果與硫磺素T偵測的結果一致。之後,再分別利用硫磺素T與3-HF-ene-4’-OMe偵測白藜蘆醇用於胰島類澱粉蛋白的抑制試驗。雖然兩者的螢光訊號在白藜蘆醇存在下皆有削弱的傾向,但由於3-HF-ene-4’-OMe與胰島類澱粉蛋白纖維的結合力較硫磺素T佳,因此在作為該抑制試驗中,3-HF-ene-4’-OMe是比較適合的探針,依舊可以觀察到蛋白質聚集過程。我們亦建議在類澱粉蛋白的抑制試驗應使用多個探針來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