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龍廷"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6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960年代台語諜報片之敘事與符碼研究
    (2017) 王柵穰; Wang, Shan-Rang
    本文的研究範疇主要是以現存於國家電影資料館中的台語諜報片為基準,以「敘事理論」解析台語諜報片中的敘事結構、內容、人物等,並以「符號學」相關的理論與概念為輔,探究其電影鏡頭中的意象與影象背後所指涉的文化符碼,例如電影中有特寫許多各種「服裝」、「造型」和「武器」鏡頭等,都有其表象意涵與深層意涵,而影片中男女性別關係(階級、愛情觀等)也是著重的焦點之一,藉由主客體的置換,詮釋出1960年代台語諜報片中的敘事策略與電影圖像中文化符碼的意涵。台語電影雖是代表台灣時代的另一種風情與轉變的社會紀錄,研究者認為可以擴大研究台語電影的深層意涵,讓時人透過此研究能更深入了解台語諜報片在台灣影壇中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以豐富台語電影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也希冀未來能夠廣泛引發更為深入的討論與探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的延伸─報馬仔的臺灣口頭文化研究:以布袋戲《儒俠小顏回》為例
    (2011) 簡鴻綿; Chien, Hung-Mien
    正如早期車子為了肆應道路或靈活方便,車輪由四輪變為兩輪。人類的祖先南猿屬和人屬,也為了適應地球氣候和環境的變遷,演化出以兩足行走的直立姿勢,因而能空出雙手以採集、獵取更多的食物。因為食物的增加,也增加了腦容量,使得直立人得以成為自然界中前所未有的發明高手,有了多樣化的工具和武器及充分的肉類供食用,直立人才成為第一個能適應全球各種環境的人類祖先。 比起工具,機器是一種過程的延伸或外展,工具延伸了拳頭、指甲、牙齒或手臂。輪子則延伸了雙腳的交替移動或連續移動,而印刷是第一個完全手工機械化的產物,它也打破了雙手移動的狀況,使手的移動變成一系列分離的步驟。這一系列分離的步驟,和輪子的旋轉一樣都是重複性的。進入電的時代,通過電磁帶,不同動作的數碼,都可以在同一時間達到。因此和裝配線原則一樣,以系列分析的機械性原則也要告一段落了。這個時代,連做為腳延伸的輪子也正在成為過時的東西。和用筆書寫或印刷術,以及人退化後的腳指頭與飛機的機輪一樣,輪子正在文化中退居輔助的角色。 而媒介可能一直都有下述三種意涵: 其一,普遍的舊意涵是指仲介機構,或中間物; 其二,指技術層面的意涵,例如將聲音、視覺、印刷等視為不同的媒介; 其三,專指資本主義的意涵,在這個意涵裡,報紙或廣播事業──被視為像廣告之類的一種狹義媒介(媒體)。 媒介被廣泛使用,是當廣播與新聞報紙在通訊傳播上,重要性與日俱增之時。做為人類延伸的傳播工具或媒介報馬仔(Pò-bé-á)等符號,及其本身所傳遞的訊息內容,曾支配人類社會文化的變遷和發展,臺灣也不例外。 通過農業生產方式的原型,建構「鬆緊模型」來重構人的延伸,以重新喚醒我們曾經有過的原初、有機口頭文化的部落記憶,並召回屬於聽覺的想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他者的歌與文化翻譯:日治時期臺灣歌謠採集的考察
    (2011-09-06) 陳龍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那卡西為核心看北投溫泉文化變遷
    (2011) 王秀鳳
    「那卡西」緣起於溫泉,在熱愛泡湯的日本殖民文化下興起,更在1960至1980年代,因台灣經濟起飛而被推上最高峰,卻在多元娛樂文化的興起及廢娼政策下,受到影響而進入式微期。那卡西,日文「流(なが)し」(nagashi),意思是有如水流動般的行業,走唱於各旅館、酒店間。新北投地區擁有溫泉,平埔族應是最早知道溫泉的存在。1697年,郁永河來台勘察硫磺礦,在今天的新北投大磺嘴一帶找到硫磺坑,但只有開採硫磺來用,卻對溫泉視為是毒水。直到日本殖民台灣,發現新北投豐富的溫泉資源,開始對北投的溫泉的重視並進行開發建設,方才促進北投溫泉文化的發展和興起。 新北投地區因日本人帶來溫泉泡湯文化,所產生文化變遷帶動北投溫泉產業興起,譜出那卡西文化的誕生,從此為台灣溫泉文化展開新面貌。並譜出美妙的新文化樂章,經濟產業因而興盛、變動,並牽引出北投那卡西文化。 本研究主要以文化、經濟、政治的各種不同角度分析那卡西在台灣社會之變遷、興衰;探討那卡西如何伴隨溫泉文化而生,如何共同創造迷人的溫泉鄉文化,又為何走向沒落。歷經歲月、社會的變遷,那卡西已不再如往日般燦爛輝煌。 雖然本研究有關那卡西的相關文獻史料稍嫌薄弱,但筆者仍透過1.曾經從事那卡西的相關業者2.地方耆老訪談3.收集並找尋與溫泉或那卡西相關的博、碩士論文、期刊,和專書作為研究基本素材,並整理對照進行交叉分析。以期了解那卡西在台灣社會之變遷、興衰之因素;喚起地方政府再度重視那卡西文化,讓豐富的溫泉資源文化繼續發光茁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傳統與流行:劉福助歌謠的雙重意義
    (2011-12-17) 陳龍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傳統與流行:劉福助歌謠的雙重意義
    (臺灣風物雜誌社, 2013-06-01) 陳龍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典範的轉移:嘉義新港溪北的庄頭神信仰研究
    (2022) 徐裕盛; HSU, YU-SHENG
    本論文試圖探討嘉義新港溪北庄的庄頭神信仰,亦以分析溪北庄兩大間宮廟—「鎮武宮」、「六興宮」的發展歷史做為主體,佐以口訪記錄及庄內的重要祭祀禮儀。其次,筆者也梳理溪北庄的開發歷史以及庄頭神如何受到庄內居民崇拜及背後所隱藏的互動群體關係。另外,筆者也將著重於探討自水師提督王得祿將黑面三媽請回溪北庄建廟供奉後,對於該庄頭的信仰情況產生何種改變。在王得祿提督將黑面三媽請回溪北庄後,庄內的信仰中心似乎有被轉移的情況產生,玄天上帝在庄民心中的地位因黑面三媽的到來,產生了莫大的變化。黑面三媽的信仰起於王提督而逐漸興盛,影響了玄天上帝在庄內居民心中的地位,致使後來媽祖神威逐漸凌駕於玄天上帝之上,背後信仰「典範轉移」的原因值得探究。溪北庄位於嘉義縣,因此研究者除了蒐集文獻資料外,亦會親身至溪北庄進行田野調查,記錄第一手的祭祀禮儀過程。從中發現庄內居民與兩大公廟彼此的關係,一方面鎮武宮的玄天上帝才是「開庄之神」但六興宮的黑面三媽又似乎發展得較為興盛,因六興宮的建立原因較為特殊,也形成異於其他廟宇的民間信仰特色。本論文將呈現溪北庄百年來信仰的特殊之處,並將其放置於人文歷史的庄頭信仰脈絡下做探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劉福助創作歌謠研究
    (2012) 賴明澄; Lai, Ming-Cheng
    本論文是以研究分析劉福助的創作歌謠,從開始收集劉福助的創作,到分析創作的過程,建立台語的語料,而這些珍貴的的語料,成為新世代年輕人日後對台語的疑惑指引,乃是本論文的目的之ㄧ。另外,第一手流行音樂文獻的整理很欠缺,對於深入研究者是一大阻礙,本論文的研究剛好可以彌補,並為所引用的歌曲加以台羅拼音註記,建立流行音樂文獻。 論文為兩大部份,一是整理劉福助的演藝生涯,包括了劉福助如何成為電台歌手的開始與過程、及創作的重要夥伴整理、創作中的得獎作品分析、以及西元兩千年後的作品。另一部分是分析劉福助的創作特色,這些特色創作表現,包括科諧幽默的創作、語言腔調的創作、家庭社會觀點的創作、以及台灣習俗的創作、台灣地景的創作。 劉福助的創作是以生活層面為題材,細至生活小事,大至社會的鎂光燈事件,都是創作的題材。以台語為主要創作語言,也見混合語言於創作中,善用語言的表現及逗趣的口吻,增加創作的精采。本論文對劉福助的創作分析,進而達到了對本土語言的教育功能,以及文化傳承的功能。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北海岸褒歌採集與分析
    (2012) 王忠義
    本論文旨在採集北海岸四鄉鎮──萬里、金山、石門、三芝之褒歌,進而瞭解歌謠誕生的社會土壤,並分析其歌詞如何將具體的生活器物、動植物等庶民辭彙轉換為表達情感的修辭隱喻。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為主,歌仔冊不列入討論;研究對象,以採錄到三十位北海岸褒歌吟唱者作分析。第二章討論褒歌與茶文化的關係,由製茶產業興起,到褒歌與採茶活動:茶寮、茶籗、沓米、茶園、茶山地形、採茶時機、奉茶習俗等。第三章以褒歌吟唱者為主題,分析吟唱者的特質、知識來源與社會地位。第四章描寫褒歌美醜的隱喻結構,探討歌詞中借用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器物做「來源域」,影射男、女的美、醜或抽象情感的「目標域」。第五章敘述褒歌與情慾,由約會號頭、性暗示、欺騙感情、到移情別戀;末項的「反梟報應:落油鼎」,是吟唱者借陰間地府的各種刑罰,導引庶民道德觀與恪守感情忠誠的罰則。 北海岸褒歌可唸,可唱,題材廣泛,是動人的歌謠組曲,也是耆老的智慧結晶。本論文配合歌詞實物,計有100餘張圖。總結提到期供北海岸推展城鄉風貌,營造新北市發展一區一特色,以提昇民間文學藝文特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去中心化的整合:我對文化部的期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12-02-01) 陳龍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土地的歌詩:臺灣北海岸的褒歌
    (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2012-08-01) 陳龍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報紙.唱片.廣播劇:陳和平的歌謠論戰與台語實踐
    (2018) 張毓玹; Chang, Yu-Hsuan
    陳和平是台灣歌謠發展的見證人,更是傳揚台語歌曲的關鍵推手。1948年出生台南的他,15歲時看到《台灣日報》上批評台灣歌謠的文章,無理的批判台語歌曲,促使他憤而執筆反抗,遂開啟他的歌謠論戰之路,成為引領大眾重視台灣歌謠的導路者。年僅16歲的陳和平已成為各大報的專欄作者,《中華日報》、《台灣日報》、《台灣晚報》……等,都能見其身影。他在文章中記錄台語歌壇的新鮮事與歌星們努力的故事,積極提升台語歌曲的形象。 因為他的發聲,引起台語歌曲創作名家的注意,獲得他們的欣賞,陸續認識了周添旺、林禮涵、姚讚福、葉俊麟和楊三郎等傑出作家,開啟了陳和平寫詞譜曲的契機。1968年他加入海山唱片公司,負責宣傳工作,首創向廣播節目購買時段的打歌手法,締造傳奇佳績。 陳和平的歌曲創作生涯始於1970年,因布袋戲大師黃俊雄的邀約,他為電視布袋戲創作插曲與角色主題曲,創造了台語流行歌曲的新潮流。此後他又陸續開拓創作題材,庶民生活、城市景象、民間故事都被他視為靈感來源,歌曲傳遞台灣多元的文化脈動。 本文以陳和平的歌謠評論與介紹、台語歌曲創作及廣播劇為主要分析依據,探討他的敘事模式與如何實踐傳承台語文化的理想,了解他對時代的意義。透過陳和平的作品留存並發揚台語文學的藝術價值,展現台灣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差異與創意:布袋戲改編戲齣的創作論
    (2009-10-17) 陳龍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差異與語意:布袋戲口頭表演的詮釋可能性
    (2008-11-23) 陳龍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布袋戲的敘事模式及其可能性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2011-04-01) 陳龍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常民文化與隱喻:臺灣客家山歌的植物意象之研究
    (2012) 范姜淑雲
    植物意象是臺灣客家山歌的重要素材,它呈現了客家常民文化的內容,更塑造了臺灣客家山歌「藉彼喻此」的隱喻性語言,反映了客家人從個人生活到整個族群的理想、感情和願望。 以語言表達的觀點來看臺灣客家山歌中的植物意象,其實是以隱喻的結構性語言來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植物意象的隱喻性語言之運作,是以人們日常生活為基礎,來陳述對於抽象的概念之部分瞭解。植物意象作為來源域的隱喻素材,多半是以植物的生長週期作為攝取角度,尤其是開花、結果等意象,因其外在特徵明顯,並與人們的生活經驗密合,因而與歌詞的喻意產生極為密切的連結。 從語言的認知層面來看植物意象所形成的隱喻性語言,可以發現山歌的歌詞反映出一個文化裡的價值觀中,所強調與所忽略的各個層面。亦即臺灣客家山歌的植物意象,其隱喻性語言的攝取角度與部分映射的特性,反映出臺灣的客家族群之思維模式,也顯現出客家族群日常的行動和決定。 臺灣客家山歌的植物意象所反映有關客家人在物質、精神、社會等常民文化的內容,是人對環境適應及利用的具體呈現,而客家人選擇特定的植物意象以隱喻的方式詮釋抽象的概念,其認知的基礎同時也是深受到物質、精神、社會等常民文化所影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庶民生活與歌謡 : 臺灣北海岸的褒歌考察
    (高雄市 : 春暉出版社, 2010-01-01) 陳龍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康丁的口頭表演研究
    (2023) 韓佳芳; HAN, Chia-Fang
    1960年代的臺灣,大眾重要的娛樂方式有欣賞歌廳秀、聆聽唱片專輯、廣播劇或欣賞臺語電影。筆者因研究臺語文學作品而認識康丁這位藝人,以田野調查進行探索,並研究康丁的口頭表演,透過訪談康丁的友人與整理其作品逐字稿,分析作品呈現的通俗及描繪社會底層心聲的世界,並分析康丁口頭表演中所彰顯的臺語笑詼特色。本文以康丁的唱片專輯中,有口白的口頭表演作品為分析文本,發現康丁的口頭表演,大多採有主題的歌曲演唱,伴隨著具有故事性描述的口白,且單人口白為主要作品的形式;而在雙人口白中,由康丁曾與多人合作,可看出他提攜後進之心。筆者訪談康丁的朋友,並撰寫康丁的成長經歷,從其作品中,發現以下幾點:一、康丁的作品呈現當時社會現象的描述,具有(一)市井小民的職業寫實;(二)嫌貧愛富的愛情觀;(三)臺灣人愛湊熱鬧的性格。二、由康丁的鹿港腔特色,可窺見臺語音調語音之美,也可看到運用顛倒、諧音、以及譬相(phì-siùnn)與供體(king-thé)的表演手法,感受到臺語貼近生活日常之美。最後,筆者透過本研究將作品內容記錄成文本,找到運用臺語語言的趣味及可愛之處,讓大家認識康丁的「口頭表演」,欣賞臺語的美麗與敦厚,以展現康丁的藝術價值;企盼大眾更能體會臺語文學的美,對於臺語文化的保存盡一份心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廖峻「三百六十行」系列口頭表演文本研究
    (2022) 邱丹霓; CHIOU, Dan-Ni
    1980年代是餐廳秀風行的時代。在西餐廳,觀眾可以邊用餐邊看脫口秀表演,後來因大受歡迎還錄製成錄音帶販售,紅遍全台。而「餐廳秀」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廖峻(廖滋源)。本文首先要研究是廖峻的成長歷程以及餐廳秀崛起,其次廖峻的創作靈感來源與相關有聲作品,最後就是他所錄製的《三百六十行》系列。這系列共38個單元,闡述不同職業、不同面相的情境故事。本論文將了解與廖峻共同合作的女藝人,分別為高玉珊、王莉、許秀年。他們三人都曾經是炙手可熱的電視歌仔戲明星或歌廳藝人,在這個時代為什麼會受邀來共同演出?而表演文本所再現的這些職業,反映著什麼樣的社會現象?並探討其口頭表演如何活用語言的發音差、諧音、雙關,將其變成一種表演?如何透過不同國家的外來語來製造笑料,設計出只有台灣人才懂得的「梗」?而旋風式的火紅為什麼後來會走向衰退?透過研究其作品,可以讓我們尋找到語言的趣味可愛之處。因此筆者盡力將其口頭表演藉由文字記錄下來,進而分析其中的奧妙。透過整理後的口頭書面化資料,可提供更多語料,幫助學習台語的人了解關於台語的語音差異、語言轉換、語言混雜等現象。相信對於母語文學、口頭藝術、語言學的研究及推廣,具有相當的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傳統民謠到流行歌曲:回應全球化的在地聲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12-02-01) 陳龍廷
  • «
  • 1 (current)
  • 2
  • 3
  • 4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