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顏吉鴻"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利用干涉陣列搜尋河外次毫米波源的策略研究
    (2003) 顏吉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恆星形成區的多波段觀測
    (2014) 顏吉鴻
    了解恆星如何形成一向是天文物理學中重要的課題。在恆星形成區中,有系統地研究剛形成的年輕恆星,有助於增進對恆星形成過程的了解,例如:恆星形成率及年輕恆星體在不同演化階段的生命期。這些參數,也有助於研究銀河系中恆星形成的物理機制。在過去數年中,我們利用不同波段的望遠鏡及數據資料,如:加法夏望遠鏡的紅外線相機、亞歷桑納電波天文台的次毫米波望遠鏡及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研究蛇夫座及Sh 2-235分子雲中的恆星形成區。藉以研究低質量及大質量恆星形成區中的環境及恆星形成的活動。 我們根據年輕恆星體的光譜,加上一系列的過濾方法,發展了一個尋找年輕恆星體的新方法。我們利用SWIRE河外天體資料,及已知的年輕恆星體進行可靠度測試,該方法能夠偵測到92\%已知的年輕恆星體,而誤測率小於1\%。利用此方法,我們在蛇夫座分子雲中找到總數432個年輕恆星體,較c2D計畫增加45\%,光度較暗。Class I及Flat年輕恆星體數量的增加,說明兩者的演化生命期分別應為1.0及0.9百萬年。根據此生命期估計得到的每百萬年恆星形成率較低,但恆星形成效率較高。利用本研究估計所得的Kenncutt-Schmidt關係,與c2D計畫所得的結果一致。 我們也觀測兩個位於Sh 2-235分子雲中的大質量恆星區,利用統計方法選擇星團成員星並去除背景星,據以估計此星團的年齡及質量。Sh 2-233IR SW 及 Sh 2-233IR NE的年齡分別約為0.3及0.5百萬年,而G173.58+2.43得年齡約為0.8個百萬年。在Sh 2-233IR的核心,恆星形成效率可達40\%,而G173.58+2.43的平均恆星形成效率為20\%皆大於低質量恆星形成區。相較於Salpeter初始質量函數,兩個年輕星團的初始質量函數斜率較為水平,說明大質量恆星在兩區域的形成機率較高。兩恆星形成區的年齡,及初始質量函數的相似性,似乎說明兩者幾乎同時開始形成,且周圍的物理環境相當類似。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