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顏士清"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棲地適合度模式與GPS遙測技術探討臺灣水鹿之空間使用及不同尺度下之棲地選擇方式
    (2013) 顏士清; Shih-Ching Yen
    欲擬訂有效的野生動物保育與經營管理策略,必須先了解動物的空間使用與棲地選擇。臺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由於遭受到棲息地的破壞以及狩獵的壓力,被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但目前對其族群狀況及生活史的了解仍十分缺乏,因此本研究首先以棲地適合度模式(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ling)探討其在臺灣的分布情形,並找出影響其分布的關鍵因子,接著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追蹤技術,探討水鹿在活動範圍尺度(home-range scale)、活動範圍內尺度(within-home-range scale)、時間尺度(temporal scale)的棲地選擇,並了解其空間使用方式。棲地適合度模式顯示水鹿偏好棲息在海拔高於1,500 m及遠離公路的地區,臺灣具有7,865 km2 適合水鹿生存的棲地,這些適合的棲地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但被三條山區省道切割為五個主要區塊,我們建議監測部分靠近公路的水鹿棲地,未來可嘗試協助其建立亞族群間的交流。此外,我們於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間藉由GPS項圈追蹤了12隻水鹿(6雄6雌),發現水鹿具有季節性移動行為,冷乾季(11月到4月)棲息在海拔較低的地區(平均2,483 ± 406 m),熱濕季(5月到10月)移動到海拔較高的地區(平均2,984 ± 222 m)。在活動範圍尺度,水鹿偏好使用較平坦的地形及較潮溼的坡向(338-67°),在冷乾季偏好使用闊葉林、針闊葉混淆林、開闊地、及鐵杉林,在熱濕季則偏好冷杉林、箭竹草原、及鐵杉林,整體而言,水鹿能夠廣泛適應各種植被類型。在活動範圍內尺度,水鹿在冷乾季偏好使用太陽照射時數較高的地點。水鹿的棲地選擇也發生在時間尺度上,其在日間距森林的距離明顯短於夜間,顯示森林為水鹿重要的掩蔽處所。在空間使用方面,以最小凸多邊形法(minimum convex polygon)評估水鹿活動範圍大小,發現雄鹿平均年活動範圍為1,078 ± 501 ha,雌鹿平均年活動範圍為1,001 ± 346 ha,活動範圍間的重疊度可高達80.2%,顯示水鹿並未建立排他的領域。雄鹿平均日位移268 ± 90 m,最大日位移6,435 m,雌鹿平均日位移317 ± 135 m,最大日位移4,422 m。活動範圍與日位移在性別間、季節間都沒有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我們建立了水鹿棲地選擇與空間使用的完整資訊,並推測未來水鹿族群擴張的主要限制是人為干擾的相關因子而非自然環境因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梅花鹿發情期吼叫行為之探討
    (2008) 顏士清; Shih-Ching Yen
    本研究以台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為對象,探討其於發情期(1)兩種吼叫聲Moan與Howl之聲音特徵與(2)數量的日、月變化,(3)吼叫行為之功能,並以(4)回播實驗測試頻率(frequency)、吼叫率(rate, roars per minute)對吼叫聲功能之影響,(5)最後嘗試以吼叫聲辨識個體。結果顯示台灣梅花鹿此兩種聲音聲音頻率富有變化並有許多泛音,具備易於定位的特質,且音量亦大,在距離7 m測量下,Moan音量為81 – 88 dB(A),Howl音量為92 – 96 dB(A)。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間,在社頂地區共進行8次觀察,記錄吼叫聲的類型與數量,發現6時與17時為Moan出現的兩個高峰,11時與0時另有兩個小高峰,而6時也是Howl出現的高峰,在20時與1時亦有兩個小高峰;兩種吼叫聲數量均在10月中旬開始漸漸上升,於11月中下旬達到最高峰,隨後迅速下降,至1月中旬結束。關於吼叫聲功能的探討,在小墾丁渡假村及台北市立動物園對圈養鹿群分別進行93.5小時與70小時的行為觀察,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吼叫聲都是由位序最高的雄鹿所發出(小墾丁渡假村:Moan = 100%,Howl無記錄;台北市立動物園:Moan = 97.3%,Howl = 75%),且位序越高的雄鹿展現發情相關行為的次數也越多(小墾丁渡假村:r = 0.90, P<0.01;台北市立動物園:r = 0.26, P = 0.74);由吼叫行為及其伴隨行為顯示,Moan為位序高的雄鹿驅離其他雄鹿時發出,Howl則與雄鹿間互相競爭有關,當雄鹿朝雌鹿吼叫Moan時雌鹿並無反應,因此無法確認是否有吸引雌鹿之功能。以回播實驗測試頻率與吼叫率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吼叫聲之功能,結果顯示雄鹿對吼叫率較高的Moan投以顯著較多的注意力(P = 0.027),推測吼叫率高的Moan可能更令其他雄鹿感到威脅。分析各項聲音特徵於個體間之差異,再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作個體辨識,結果以Moan Part I可正確辨識97.1%的聲音,以Moan Part II可正確辨識80.0%的聲音,以Howl可正確辨識95.2%的聲音,顯示不同個體的聲音有明顯的差異且能正確的被區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太魯閣國家公園台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分布之預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9-12-??) 顏士清; 王穎; 歐恒佑
    台灣水鹿(Rusa unicolar swinhoii)之數量在近年有增加趨勢,但國內目前對水鹿之分布情形仍不十分了解,造成經營管理上的困難。本研究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為樣區,進行穿越線調查獲得181筆水鹿分布資料,以地理資訊系統結合海拔、坡度、坡向、規整差植生指標、環境型態、與道路距離、與水源距離等七項環境因子,利用軟體DK-GARP 進行遺傳演算法之運算,建立台灣水鹿生態區位模式及分布預測圖。結果顯示南湖山區、奇萊與磐石山區、陶塞溪流域、耳無溪流域等地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最適合水鹿生存的地區,而合歡東峰及合歡北峰等地是未來水鹿可能擴散之區域,但中橫公路帶來的干擾可能使其沿線較不適合水鹿生存。此外,太魯閣國家公園北側之和平南溪與闊闊庫溪流域緊鄰園區內之水鹿熱點,但未受到生態保護區保護,未來應進行調查了解該區狀況。本研究成功的預測太魯閣國家公園之水鹿分布情形,未來可應用到其他地區,以增加對本種之了解。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