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馮理詮"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COCO 模式為例的資優生創意思考課程設計與實施—彷彿若有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7-06-??) 馮理詮; 陳甯; 潘浩天; 羅志森; Li-Chuan Feng, Ning Chen, Hao-Tien Pan, C. Owen Lo本文旨在說明以 COCO 教學模式之框架,建構創意思考課程之歷程,期待提供對於創造力教育有興趣之教育人員參考。內文首先介紹 COCO 教學模式,繼而闡述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最後說明教學實施成效與學生回饋。Item 國小資優教育教師課程意識之探究(2022) 馮理詮; Feng, Li-Chuan本研究採詮釋學取向,探討國小資優教育教師的課程意識。研究者先藉由文獻的整理,析理出課程意識的向度及覺察層次,再邀請四位國小資優教育教師為研究參與者,並蒐集多元資料以理解其課程意識;透過詮釋循環的歷程,進行教師課程意識的歸納,以了解四位研究參與者的課程意識覺察層次、發展脈絡,以及其對資優教育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原則的覺知與轉化。研究發現如下:一、研究參與者對課程的掌握及學生的覺察的課程意識上,皆達到了很高的層次,顯示課程與學生是資優教育教師的共同考量。二、研究參與者對資優教育理論概念及鉅視體系環境的覺察偏低。三、教師課程意識雖各有其不同發展歷程,但隨著時間推移,大致呈現向上的趨勢。四、教師課程意識的發展特別受到環境改變及角色轉換的影響,若教師能敏於覺察這兩種改變積極以對,便有很大的機會提升個人課程意識的覺察層次。五、資優教育教師對資優教育素養導向課程的理解與轉化,促使其更加重視資優教育的價值。六、資優教育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原則,促發研究參與者更加重視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課程,進而產生了理解其他領域專業的需求,研究參與者以自學或主動進修的方式積極提升自身課程設計的專業。最後,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師資培育的課程中,可強化教師對資優派典理論的認識;鼓勵教師跨系選修或持續進修;尊重資優班團隊成員並充份賦權;以分散式領導的方式,為資優教育團隊中的教師賦權;教師要能看見自身角色價值,發展教師的主體性;增加對自身文化脈絡的哲學性理解,參與資優教育下一階段的發展;擁抱對資優教育素養導向課程的詮釋,積極的付諸實踐。Item 從全方位服務的理念論資優生之鑑定與安置服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3-??) 馮理詮; 林秋萍; 陳昭儀; Li-Chuan Feng; Chiu-Pig Lin; Chao-Yi Chen本文以均衡發展的觀點,探討目前臺灣各縣市資優學生之鑑定和教育安置服務的實施現況,先比較我國與美國之鑑定精神與方式,並對於後續教育服務的架構進行說明,整理學者在此架構下所提出的細部規劃,最後以Renzulli所提出之「全方位才能發展的連續性服務」模式為藍圖,檢視我國資優教育鑑定與安置的現況,並以需求為本位提出相關建議。Item 資優教育均衡發展之規劃及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12-??) 陳昭儀; 林秋萍; 李家兆; 陳偉仁; 馮理詮; Chao-Yi Chen; Chiu-Pig Lin; Chia-Chao Li; Wei-Ren Chen; Li-Chuan Feng為培育資賦優異人才,發展資優學生之多元潛能,有效整合資優教育資源,並同時關照資優教育品質之提升及量的擴充,各縣市、各類資優教育之均衡發展為其關鍵要素。本文從均衡發展理念與指標、資優教育實施現況以及均衡發展實施歷程之探討,提出國內資優教育均衡發展的展望。Item 資優班系統思考課程之規劃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20-08-??) 馮理詮; Li-Chuan Feng高層次思考的教學一直是資優班教學的重點之一,有鑑於過去資優班在思考技能上的教學,探討的議題成因最後多以線性的因果關係做結,系統思考的專家指出,線性思考的結論,容易產生「今日的問題,來自於昨日的解」現象,且長此以往易流於見樹不見林之虞。因此本文以系統思考作為工具,將技法教學融入於資優班的特殊需求課程中,引導學生能以「系統觀」取代「線性觀」,以此探看事件的全貌,最後再整合過去思考技法的舊經驗進行問題的闡釋及嘗試解決。文中先介紹系統思考的工具:流量儲量圖、反饋迴路圖,文末筆者提供一份教案設計示例,教案內容主要以 DFC 問題解決課程設計架構,融入系統思考工具,引導學生覺察事件背後的系統及各要素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