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高宜宏"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戰爭記憶之形塑--以1937年淞滬會戰為例(2015) 高宜宏; Kao, I-Hung歷史記憶為近年相當熱門的研究議題之一,相關理論經1980年代以後的開展已漸趨完備,並逐漸地受到人文與社會學科的注意,而近現代史學者尤其關注戰爭記憶。 戰爭記憶與國家塑造及認同有相當大的關係,尤其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使國家當權者相形重視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於是透過宣傳與教育手段,使人民對某個時期的歷史有共同的記憶,進而達到目的。1937年爆發的淞滬會戰,即於中華民國政府的營造下,透過報刊與紀錄片等文字及非文字的宣傳,成為中國全面抗戰的象徵。儘管會戰本身以失敗坐收,然而會戰所出現的英雄人物卻並未在戰後消失,而是加諸於教科書、影像與紀念活動當中,使會戰本身的失利被淡化,並對臺灣民眾加以文化、教育灌輸,從中建立以中國國民黨為中國合法繼承者之史觀,並連結臺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 然而,戰爭記憶形塑的過程,因不同時期,面對不同敵人而有所波動。尤其到了1980年代以降,臺灣本土意識高漲,更是對過往以中國認同為軸心的戰爭記憶形成嚴峻挑戰。不過中國認同為主體的戰爭記憶並未因此消逝,而是與日籍臺灣兵等臺灣認同之記憶並存。至今,臺灣認同與中國認同對於戰爭記憶的詮釋,仍是學界內外各勢力的必爭戰場。Item 臺灣「紀實攝影」研究回顧與展望:藝術觀點以外的論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7-06-??) 高宜宏; Kao, I-hung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係攝影技術出現後的表現風格之一,約略始於十九世紀中葉,並影響臺灣。歷經一個多世紀眾多的社會事件,該領域之名家輩出、照片檔案豐碩。然而長期以來對它的研究較聚焦於藝術層面,直到近十餘年才在歷史學界受到廣泛地重視與應用。大致上,該領域若撇除藝術層面,其研究可以分為「紀實攝影史」與「紀實攝影理論」來研究。前者在歐美學界已有許多專著介紹各時代的攝影師與作品,臺灣學界受限於過去中華民國政府的攝影相關法規以及現今政治因素導致的史觀等影響,尚未有完整而宏觀的論著。紀實攝影理論之研究與討論,則以Susan Sontag 等歐美學者的論點為基礎,並陸續融合藝術史學界、新聞學界及臺灣攝影圈等相關領域,進一步地闡述理論。當今紀實攝影對臺灣歷史學界最顯而易見的影響為「歷史記憶」。歷史記憶儘管已被廣泛研究與運用至少三十餘年,但透過紀實攝影的影像力量,更能讓史學界發揮想像空間。史學家若能將紀實攝影作品與文獻相輔相成,則紀實攝影研究將不再是社會科學與藝術領域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