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高明士"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唐律中的「理」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1-06-??) 高明士; Kao Ming-shih
    唐律乃至唐令條文中,常見到「理」,就立法意旨而言,泛言其義者多。從唐律看來,「理」實是律、令(含格、式)之外第三種具有法律效力的斷罪依據,使犯人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其義基本上仍須由先秦典籍,尤其儒家經典去理解,間參唐以前諸儒立論,因為這是當時人的基本教養與共識。淺見以為唐律中的「理」,廣義指道理,狹義為義理。唐律本於禮,此處之禮,析而言之,具有三義:禮之儀、禮之制、禮之義;唐律中的理,大多指禮之義而言,尤其是禮所規範人際關係的義理社會價值。理不可為而為者即有罪,以此法意斷罪,影響至明清律,是傳統法制一大特質。但因「理」為抽象意義,具有不確定性,不免受到後人詬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日本」國號與「天皇」制的起源─以最近發見的墓誌、木簡為據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2-12-??) 高明士; Kao, Ming-shih
    「日本」(yamato)國號與「天皇」(sumera-mikoto)號成立於何時?學界說法紛紜。拙稿以為「日本」國號在668 年頒行所謂《近江令》之際,當已出現。670 年,武則天從日本第七次遣唐使得知改國號一事,乃諭令將「倭」(yamato)改稱「日本」(yamato,hi-no-moto)。2011 年在西安發現的「(百濟人)祢軍墓誌」(卒於678 年),誌文中提到「日本」,是到現在為止所發現的金石文當中最早提到「日本」的,也是在時間上最接近670 年成立「日本」國號的證據。就當時的唐朝官方的認定而言,「日本」國號在670 年成立,應可塵埃落定。隨著國號的改稱, 到天武朝( 673-686) 時, 也將以往的王號或大王(ōkimi)號改稱為「天皇」(sumera-mikoto),此由最近在奈良地區發現的木簡,出現「天皇」一詞,可作旁證。所以日本的「天皇號」,當初定於681 年進行編纂的《淨御原令》。到702 年《大寶令》、757 年《養老令》頒行時,更為完備。由「日本」國號及「天皇」號的出現,可知自大化革新以後,日本積極仿唐建設法制國家;八世紀之際,日本的律令國家建設,已建制以天皇為頂點的「專制君主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歷史教育與教育的目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高明士
    近二十年來,歷史教育變革甚大,從大學入學考試題型的改變,到近十多年來在教改旗號下所進行的國、高中歷史教育改革,尤其是91 學年度起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歷史」統整併入「社會」,「歷史」課程名稱自此在國中部消失。高中歷史課程方面,則以84、95 學年度變動最大。就近十多年來國、高中歷史教育問題,歸納起來有如下三大失誤:一、國中「歷史」統整融入「社會科」;二、95‧98課綱背離歷史教育原則,包括以下諸問題:同心圓教學、國中「社會」合科、高中專題化教學、「史料證據」的教學;三、迷失歷史教育特有的教育目的,此即「史鑑」教育。今人學習或研究歷史,不外「以史為鑑」,減少錯誤,增強決斷的智慧。國、高中階段的歷史教材,宜以人與事為主,進行通貫設計,而非作專題跳躍式陳述。95、98 課綱,實難達成歷史鑑戒作用,應全面進行修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歷史教育與教育的目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高明士
    近二十年來,歷史教育變革甚大,從大學入學考試題型的改變,到近十多年來在教改旗號下所進行的國、高中歷史教育改革,尤其是91 學年度起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歷史」統整併入「社會」,「歷史」課程名稱自此在國中部消失。高中歷史課程方面,則以84、95 學年度變動最大。就近十多年來國、高中歷史教育問題,歸納起來有如下三大失誤:一、國中「歷史」統整融入「社會科」;二、95‧98課綱背離歷史教育原則,包括以下諸問題:同心圓教學、國中「社會」合科、高中專題化教學、「史料證據」的教學;三、迷失歷史教育特有的教育目的,此即「史鑑」教育。今人學習或研究歷史,不外「以史為鑑」,減少錯誤,增強決斷的智慧。國、高中階段的歷史教材,宜以人與事為主,進行通貫設計,而非作專題跳躍式陳述。95、98 課綱,實難達成歷史鑑戒作用,應全面進行修訂。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