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于玲"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951-1957我國童軍教育的課程改革(2016) 黃于玲; Huang, Yu-Ling本研究以1951-1957年間童軍教育改革之法案為主軸,分析此階段童軍教育課程改革之歷史背景。 研究者以歷史研究法為主,並運用口述史方法,先瞭解童軍教育的歷史背景、並蒐集童軍教育文獻進行分析,以瞭解童軍教育改革歷程及改革內容,亦運用口述歷史的方法,訪談教師及學生,瞭解課程改革的歷史背景、形成原因、改革具體內容及對童軍教育與童軍運動之影響,最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童軍運動創始於英國,盛行於歐美,1912年我國童子軍第一團成立於武昌文華書院,為中國發展童軍運動之濫觴。1929年教育部頒行之「中學課程暫行標準」,設置「童子軍」科目,自此童軍具備學校正式課程地位;而後於1934年教育部通令全國以童子軍訓練為初中必修科目,是全國學校實施童軍教育之嚆始,1937年頒佈「初級中學童子軍管理辦法」要求所有初級中等學校學生不分年級一律實施童子軍管理,所有初級中學學生一律接受童子軍訓練,欲將學生形塑為三民主義的少年兵。 值得注意的是,1951-1957年間教育部先後頒佈「初級中學童子軍組訓改進辦法」、「中國童子軍教育改進方案」、「初級中學童子軍實施綱要」及「初級中等學校童子軍教育實施計畫」,明確劃分學校童軍教育與童軍運動,將全校學生接受童子軍訓練作為組訓學生的「普訓」方式,變更為自願參加的「選訓」方式。此一變革確立學校童軍教育課程係採用童軍運動之原理及方法,而非強迫全體學生宣誓成為童子軍;童子軍團之成員皆為自願參與,以符合童軍運動自願參與之基本原則。Item 台灣油畫市場贗品問題研究(2007) 黃于玲; Yu-Lin, Huang贗品,始終被視為藝術市場最大的問題。台灣畫廊產業曾經就贗品氾濫造成的市場衝擊,多次進行檢討與呼籲。贗品問題之研究,無論是站在藝術產業、收藏家、文化政策面,都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尤其將它放在文化經濟角度來觀察,更具有創新的意義。 在源自1980年代油畫贗品發生的脈絡中,我曾經以業者身分經歷多起贗品事件,對我而言,如何保持客觀的立場,提綱挈領,是首要工作。以畫廊業的觀點來看市場問題,則可以更準確描述問題癥結所在。由於我在經營畫廊時特別重視行銷,所以本文在分析贗品的誘因、以及市場何以走入畸形發展時,也加入藝術行銷、品牌經營的概念,以全新的角度來探討贗品與市場的因果關係。 本文第二章,從台灣的油畫市場看贗品的歷史背景、誘因、歷年發生的贗品事件以及影響例如:產生信心危機與市場畸形發展等,同時研究贗品的製造與鑑定技術。第三章,觀察各界對贗品的立場,如產官學界對贗品處理的方式、爭議性作品的法律處理、業界面對贗品時所扮演的角色等。第四章,從品牌行銷看贗品與市場的因果關係。第五章結論,最後建議建立政府官方、法律與藝術互動機制,以及藝術品鑑定中心和藝術資料庫。 市場存在偽作者與鑑定者技術的競賽,台灣的贗品糾紛頻傳,產官學界的立場與態度往往是問題的關鍵。由於油畫贗品的產銷涉及刑責,本文在撰寫的時候,最困難的部分也落在法律面。本研究重點不是鑑定、或法律,所以對於本文所稱為贗品者,泛指無法證明為真跡的作品,相關資料引自126篇以上報紙輿論的撰述,希望拋磚引玉,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 近年,文化經濟熱門,經濟學者費里說:「沒有健全的經濟基礎,藝術無法生存;沒創造力,經濟無法繁榮。」,「人們仿製最渴望的事物」。贗品是市場興盛的產物,贗品問題是市場不健全的結果。為了藝術市場的健全,所有參予者:藝術家、畫廊、拍賣公司、收藏家、美術館,都有維護油畫市場整體利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