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于真"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STS模組教學探討高中生「生活型態」、「學習科學信心價值觀」之行動研究
    (2010) 黃于真
    本研究的目的是結合課本中的教材與時下的熱門議題,自行開發『滲透現象』和『生活中的合成聚合物』兩套STS模組課程,並在行動教學後藉由蒐集、分析數據來探討學生在相關概念及學習上的成效,及STS模組教學對於高二學生『生活形態』及『學習科學信心價值觀』的影響。本研究之對象為彰化縣某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共38人,兩實驗模組皆施測於同一班級,本班即為常態編班取樣為方便取樣。研究結果如下: 1.在STS教學活動後,學生在知識層面有明顯成長。研究者自行設計之『滲透現象』、『生活中的合成聚合物』模組,學生的科學概念前、後測平均分數差異分別達到22.6和17.6分,進一步將科學概念成績進行配對t檢定則t值分別為-8.28及-4.0均達顯著(p< 0.05),說明模組活動對於學生知識層面的確有影響。 2.學生在『生活形態』量表的向度一(流行時尚部分)平均分數為3.23,分佈為中等偏正向的態度,說明了學生是願意追求流行及接受冒險的。而向度二(務實取向)方面學生平均分數為3.96為正向的態度,說明了學生在生活態度中偏向務實層面。向度三:(自我成長)平均分數為3.72為中等偏正向。 3.學生在「學習科學信心與價值觀」量表(正向敘述)偏低,平均分別為2.33分與1.61分,說明了受測者對於學習科學的信心及價值觀普遍偏低,但在經過模組教學後,還是可以讓學生對於學習理化的信心顯著增加。 4.大部分學生對於本次教學模組抱持著正面的態度,包括認為本次教學很有趣、覺得這種上課方式比只聽老師講解課本內容好、希望下次還有類似的方式進行教學。 綜合上述幾點,本研究將STS模組教學融入價值相關議題。讓學生成功學習相關科學概念,並改變學生生活形態且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的信心與價值觀,希望日後此類型STS模組可以更廣泛得運用且落實於實際教學中。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國音樂史寫作之先聲―葉伯和《中國音樂史》寫作脈絡探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4-06-??) 黃于真; Yu-Jen HUANG
    葉伯和的《中國音樂史》是目前所知最早以「中國音樂史」為名的專著,上卷出版於1922 年,下卷僅於1929 年刊登在《新四川日刊副刊》中。雖然做為第一本中國音樂史,這本書在出版後沒多久,隨即為人所遺忘,在之後的中國音樂史相關論述中一直未見該書蹤影。直到1992 年上下卷重新合併再版,這本書才又以歷史資料的姿態重新回到世人面前。雖然這本書的論述十分簡單,嚴格來說是屬於綱要式的著作,但它是中國第一本以西方音樂史方法撰寫的音樂史,以今日看來,它反映出來的是二十世紀初期,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學最初碰撞的火花。葉伯和以西洋音樂史觀、比較音樂學、以及音樂學的研究分析方法,重新架構中國的傳統音樂史,在卷秩浩繁的史料中,尋找他所要的「真正音樂」的元素,試圖重塑以音樂本身為論述的中國音樂史。本文將以這本書為文本,以時代背景與寫作脈絡為經緯,來重新審視這本著作,呈現其在二十世紀初中國音樂史發展中的歷史價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國音樂史寫作之先聲―葉伯和《中國音樂史》寫作脈絡探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4-06-??) 黃于真; Yu-Jen HUANG
    葉伯和的《中國音樂史》是目前所知最早以「中國音樂史」為名的專著,上卷出版於1922 年,下卷僅於1929 年刊登在《新四川日刊副刊》中。雖然做為第一本中國音樂史,這本書在出版後沒多久,隨即為人所遺忘,在之後的中國音樂史相關論述中一直未見該書蹤影。直到1992 年上下卷重新合併再版,這本書才又以歷史資料的姿態重新回到世人面前。雖然這本書的論述十分簡單,嚴格來說是屬於綱要式的著作,但它是中國第一本以西方音樂史方法撰寫的音樂史,以今日看來,它反映出來的是二十世紀初期,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學最初碰撞的火花。葉伯和以西洋音樂史觀、比較音樂學、以及音樂學的研究分析方法,重新架構中國的傳統音樂史,在卷秩浩繁的史料中,尋找他所要的「真正音樂」的元素,試圖重塑以音樂本身為論述的中國音樂史。本文將以這本書為文本,以時代背景與寫作脈絡為經緯,來重新審視這本著作,呈現其在二十世紀初中國音樂史發展中的歷史價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史寫作脈絡探析
    (2015) 黃于真; Yu-Jen HUANG
    關於中國古代的音樂記載,自古以來一直禮樂制度的面貌,在正史的書寫中占有一席之地,歷代正史樂志中的記載,也成為中國自古以來重視音樂的象徵與證明。然而自十九世紀末開始,西方音樂與音樂思想,伴隨著其他各種的西方文化,開始大量傳入中國。中國學者面對西方音樂文化的衝擊,開始逐漸反思自己的固有音樂,藉由傳入的西方音樂概念與方法,來檢視中國既有音樂的本質,與發展歷程的問題。「中國音樂史」的寫作,即是在這種中西音樂文化衝突的背景之下,於1920年代逐漸開展出來的新學術範疇,葉伯和1922年出版的《中國音樂史》,就是第一本在當代音樂史學觀點下產生的音樂史著作。不同於傳統正史樂志,只做為一朝音樂制度的記載,於傳統中國史觀中亦非「史」而為「志」的寫作類型,二十世紀出現的「中國音樂史」,以當代史學講求歷史連貫性發展,以及音樂史中以音樂元素為主體的觀點,做為音樂史寫作的基礎。作者們憑藉著他們對於中國音樂的了解、對於史料的掌握,以及關於音樂史寫作的不同觀點,完成了各種論述觀點相異的「中國音樂史」。其中有如許之衡、童斐、鄭覲文等人以固守中國傳統音樂內容為本的「國粹派」觀點,有如葉伯和、王光祈、蕭友梅等人,從對於西方音樂史的理解中,主張以西方音樂史寫作方法為前提的「西化派」觀點,此外亦有受到日本現代化影響的日書譯本-田邊尚雄以比較音樂學為基礎的《中國音樂史》,以及匯集二十世紀上半葉成果,並開啟中國音樂史寫作後續發展的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 本論文以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八本中國音樂史著作為主體,就作者、中西音樂與歷史觀點,以及時代背景等不同的脈絡元素,來分析每一本中國音樂史的寫作脈絡,如寫作目的、內容架構、論述觀點與方法等,以及成書過程、評論與問題等反映時代背景面向的歷史詮釋。並從結構歷史的觀點,以寫作觀點與時間等複合因素為序,呈現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文化相互衝擊與融合下,中國音樂史寫作初發展的歷史樣貌。經由各本文本的分析,本論文在結論中提出十九世紀末以來中國音樂在西方音樂文化影響下,於中國音樂史寫作的範疇中所形成的三個音樂史學論題:雅俗樂的歷史辯證、中西音樂美學的根本差異,以及音樂學範疇拓展對於音樂史觀的影響。這些論題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中國音樂史寫作與音樂史學中,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基本議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弗雷德里克‧蕭邦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八之研究》
    (2017) 黃于真; Huang, Yu-Chen
    蕭邦(F.Chopin, 1810– 1849)是十九世紀浪漫樂派中,鋼琴音樂的代表人物。本論文研究主題為他的鋼琴作品《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八》(Piano sonata No.3, Op. 58),由五個方向深入探討與統整。首先,在第一章節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對於作曲家的生平背景探討,並自學習與創作歷程中瞭解作曲家的時空背景及他的鋼琴奏鳴曲特點;第三章為蕭邦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背景介紹,分為當時鋼琴的發展和一些音樂家對蕭邦的影響;第四章則對於《第三號鋼琴奏鳴曲》進行曲式架構、和聲、節奏與旋律進行深入分析;第五章在演奏詮釋上,將彈奏技巧的方法與樂曲思維的表達,做整體性的呈現;第六章為本篇論文的總結,將本篇論述之內容歸納整理出個人的觀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蕭友梅的中西音樂觀點探究《舊樂沿革》之寫作脈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4-11-??) 黃于真; Yu-Jen Huang
    蕭友梅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的首要人物,他在音樂教育與新音樂創作的卓著貢獻,奠定了中國現代音樂發展的基礎。蕭友梅借鑒西方音樂教育及創作方法,致力於音樂教育體制的建立,以及中國新音樂創作的開拓。人們常忽略蕭友梅做為音樂學家的身分,身為中國第一位以音樂學取得博士學位的學者,他也是第一位掌握音樂學方法進行中國音樂史研究的中國人。他以其音樂學之長,對於中國音樂發展的歷史進行研究與反省,希望以歷史為借鏡,由此尋得中國新音樂的基礎與發展途徑。蕭友梅在致力推展西方音樂方法近二十年後,於1939 年規劃開授「舊樂沿革」課程,並撰寫課程講義《舊樂沿革》。《舊樂沿革》事實上即是一部中國音樂史,該書除了呈現了蕭友梅所受的歐洲音樂學專業訓練,亦反映出他在發展新音樂之時,對於中國傳統音樂所進行的反思。本文將以《舊樂沿革》為對象,從蕭友梅的中西音樂觀點出發,探究該書之寫作脈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蕭友梅的中西音樂觀點探究《舊樂沿革》之寫作脈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4-11-??) 黃于真; Yu-Jen Huang
    蕭友梅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的首要人物,他在音樂教育與新音樂創作的卓著貢獻,奠定了中國現代音樂發展的基礎。蕭友梅借鑒西方音樂教育及創作方法,致力於音樂教育體制的建立,以及中國新音樂創作的開拓。人們常忽略蕭友梅做為音樂學家的身分,身為中國第一位以音樂學取得博士學位的學者,他也是第一位掌握音樂學方法進行中國音樂史研究的中國人。他以其音樂學之長,對於中國音樂發展的歷史進行研究與反省,希望以歷史為借鏡,由此尋得中國新音樂的基礎與發展途徑。蕭友梅在致力推展西方音樂方法近二十年後,於1939 年規劃開授「舊樂沿革」課程,並撰寫課程講義《舊樂沿革》。《舊樂沿革》事實上即是一部中國音樂史,該書除了呈現了蕭友梅所受的歐洲音樂學專業訓練,亦反映出他在發展新音樂之時,對於中國傳統音樂所進行的反思。本文將以《舊樂沿革》為對象,從蕭友梅的中西音樂觀點出發,探究該書之寫作脈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選擇新加坡系銀行為台商前進東協之金融夥伴之可行性分析
    (2020) 黃于真; Huang, Yu-Chen
    隨著世界局勢的改變,美中貿易戰加上在中國投資成本逐年提高,部分台商已將產能轉回臺灣或是轉到第三地投資,有些台商趁機布局國際市場,擴大營運版圖,將危機變成轉機。由於臺灣是高度倚重外需市場,台商必須將分散其供應鏈,重新設廠或移轉到相對具競爭力的地區如東協或印度等地。 新加坡系的銀行是台商企業轉戰東協市場可加以善用的金融投資伙伴,雖然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國內銀行業亦積極往東協拓展,因為設立時間及規模未及新加坡銀行完善,加上東協國家民情風俗差異頗大,因此前往東協發展必須在當地找一個合適的銀行。新加坡三大銀行均在台設立分行並主要提供企業金融服務,台商可選擇其中的新加坡系銀行,與其建立良好的往來及夥伴關係,成為其前往東協市場發展時有利的幫助。 亞洲金融風暴後,新加坡政府促進國內銀行合併,因此2001年後,新加坡的銀行就整併為星展銀行(DBS)、華僑銀行(OCBC)和大華銀行(UOB)三家本地銀行。星展銀行原為新加坡政府主要投資的銀行,華僑銀行及大華銀行則為華資銀行。後因銀行競爭加劇,新加坡政府大力支持國內銀行向外擴張。因此,在新加坡政府及金融管理機構支持新加坡本地銀行積極海外擴張發展之下,新加坡銀行也成為台灣本地銀行前進東協國家之學習對象。 台灣三家新加坡系銀行之母公司均為亞洲最安全的銀行,在歷年財務績效表現、金融科技的投資創新及企業永續發展均為亞洲金融業之翹楚。因此,本研究從歷年財務數據、金融科技之投資發展現況及企業社會責任來檢視新加坡三大銀行集團及其在台分行之綜合表現,以期提供台商前往東協市場尋找金融夥伴之參考。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