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光男博士"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文‧自然與環境─形式美之研究──《樹與我的創作》
    (2003) 林素鈴; lin su-ling
    人文、自然與環境-形式美之研究-《樹與我的創作》 林素鈴撰 中華民國92年6月 就老樹一自然物,以繪畫創作提出一些質疑。 在藝術即為創造的意涵上,為了要達到創作的目的,便期待從名家作品中,探究以「樹」為題材的名作,以別人的經驗作為自己的反思,才能把握繪畫創作的要素,尤其是在形式美與內容美之間的比重‧都在我創作的過程中被討論﹔其次是身體力行、亦即面對現實景物時,如何以最有效最熟悉的技巧來表現畫面上的層次與美感,其中包括了認知與情思部分,兩者交集中的象徵或符號,提供給觀賞者一份共知共感的要素。 研究方法,有部分是理論的史料或史實,如名家創作的理念﹔關於引發哲學或美學的論點,都在實踐作品呈現時的張力﹔有更多的時間‧我在生活上體驗一項實驗上的好奇與喜悅,不論應用何種素材‧只為了畫面上的現代性與現實性。 選擇與我生活有關的「樹」為主要表現的主軸,它是人文、自然與環境共存的物象,有我個人的生命寄託,也對自然界的幻想。所感受的活力超越了時空的限制,「樹」神是我此次投入創作追索的動力,雖然它所牽連的關係不大,但就主題性的選擇,對於與樹有關的生活、情趣就是我所研究的範圍,它包括樹的外在型式,與人文精神的詮釋,如幻夢與現實,用與不用的哲思。 此創作研究,以資料搜集-包括名家作品、史料、史實、哲學、美學論點為支撑主幹,以「樹」為主軸,再則以個人的生活經驗,佐以實驗為創作的架構。 偶遇觸發心靈的自然物-老樹,不僮僅只是一個「它」,而是一個族群的千百年生命體,另一方則則是深刻體会「看透一切、看穿一切」的短暫個體。藉作品的呈現,以回顧創作時的心路歷程;以戰戰兢兢的實驗精神,來反省外在的型式表規,與內在的情感之間的交融;並以創作來驗證本論文的論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公部門志願服務人力資源運用與管理之研究 ─ 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例
    (2008) 高昭美; Jessica Chao-Mei Kao
    本研究係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為研究對象,探討公部門如何因應實際需要、政府組織再造、鼓勵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及順應世界潮流等因素下,依據志願服務法相關規定,運用與管理志願服務人力資源,協助公部門推動各項為民服務業務的歷程與現況。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之文獻探討及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從志願服務政策層面分析公部門運用志願服務人力資源的執行策略;從志願服務法制面探討公部門對法定業務的落實執行;從人力資源管理層面檢視公部門管理志願服務人力的機制,深入分析公部門運用志願服務人力資源之成果與效益,並闡述推動過程中所遭遇困難、限制、未來改進方向與發展遠景,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提供公部門及相關民間組織之決策者、規劃者、執行者,作為擬定政策、規劃各項志願服務方案、志工人力資源管理、未來研究發展及修法之參考。 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志願服務政策制定與執行之建議:1.志願服務政策的訂定,應有一慣性與可行性;2.志願服務政策的執行,需要市府行政團隊的分工合作。 二、對公部門志願服務人力資源管理之建議:1.落實專人專責業務,並加強業務與法規訓練;2.召開各級志願服聯繫會報,加強單位間的溝通、聯繫;3.志工召募應採多管道方式,招募各方專業人才;4.建立專業志工資料庫;5.志工教育訓練的內容與對象應多元化、多樣化;6.建立志工服務之標準化流程,編訂「志工工作手冊」並定期更新;7.提升服務品質,落實志工考核與志願服務績效評鑑;8.志工及志工團隊的激勵表揚,必須遵守公平、公正、公開原則;9.塑造溫暖與接納之工作環境,建立人性化、自主化之志工管理機制;10.敦促中央修正志願服務法。 三、加強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之建議:1.召開志願服務高峰會,邀請公、私部門重要志願服務團體與會,交換意見並廣納建言;2.結合大專志願服務團、促進服務學習效果;3.結合民間企業,鼓勵企業組織志願服務團,建立服務形象;4.擴大志願服務民營化;5.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
    (2003) 龍瑞如
    南越王墓的發現亦再一次讓我們認識了中國的生死觀。「未知生,焉知死」 的說法表現出中國人對生命的樂觀與熱情。對於人生的開始與結束、誕生及死亡,中國人均以隆重的禮儀制度迎接,現存世界和死後生活佔有相同重要地位,而且是一種歡欣正面的方式。這已日積月累成為民族的生命共同体,不可輕易抹滅的。 在玉器文化中,南越王墓顯然站在器物史學、美術史學、考古學方面的重要歷史地位。南越王墓難得可貴的完整性,是中國玉器發展的指標,也是玉器文化的分界點之一,為今後中國玉器的研究過程,有重大的輔助效應與實證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博物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
    (2008) 梁筱梅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之功能性與影響力,以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為例,探討其推動社會藝術教育之現況、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解決途徑。首先研析相關文獻,據以形成研究架構,並採質 性研究方法,以自編的訪談大綱作為研究工具。訪談對象採立意抽樣,結果自史博館抽取相關業務人及博物館學專家學者數人進行訪談。另外,也選擇具有推動社會藝術教育實例的「他」館,探討其實施現況與史博館做比較,一方面證明「藝術」確實是史博館推動社會教育中的重要元素,另方面期望能藉以提供史博館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現況上的參考意見,因此訪談他館相關業務人員,並將其訪談資料納入本研究中。最後經過對史博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的研究發現與S.W.O.T的分析,獲得以下的結論:(1)擁有豐富藝術品物件及歷史賦予的優越性等優勢(Strengths);(2)受限於館內場地狹小,展覽物件無法完整呈現、典藏空間不足,以及2008年實施「館務基金」的營運方式,募款壓力增大的劣勢(Weaknesses);(3)持續爭取發展「大南海計畫」,共同打造台北都會成為創意的文化休閒、藝術欣賞、觀光休憩的國際都市以及結合異業團體共同開發、經營「華燈博物館」是其可開創的機會(Opportunities);(4)在博物館降級的聲浪中,史博館名列其中,國際地位面臨考驗以及同業異業的競爭是其威脅(Threats)。 基於上述結果分析,本研究對史博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提出下述建議 :(1)保存在地歷史文化的產業,開發創意,突顯特色;(2)繼續爭取「大 南海計畫」的實行是徹底解決場地狹小的根本途徑;(3)強化展覽及活動的 深度與廣度,關注各項產出的長期性與持續性的影響效果,以發展特色功能; (4)及早做好對「行政法人化」的認知與準備,加強內部企業管理訓練。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之研究
    黃士純; Huang Shih Chun
    唐代社會的發展特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國事強盛、經濟繁榮的時代背景與兼容並蓄的文化交流,匯集而成為「大道通長安」泱泱大國的國際景象。審美思潮呈現於文學家的情思與思考方向,展現「大漠雄風」的豪情與「詩情畫意」的抒情,發展出自我風格明顯的審美趣味,體現在婦女造形上,出現以「豐腴」為美的特殊審美形式,成為重要的典型象徵。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探討,並從婦女的社會地位與生活狀況做背景式的瞭解。 時代風格特徵與印象,來自於藝術作品的呈現,其中繪畫所崇尚自然與寫實的特性,在藝術發展成就非凡的唐代,體驗唐人發乎生命的自信與感動,「人物畫」發展到成熟階段,從婦女造形的演變中,更見流程與發展,亦跟隨社會的發展呈現興衰起伏的歷程,並從繪畫,雕塑,文學等藝術作品中,探討唐代藝術作品所營造婦女的形象。 從唐代階段性的轉變,到前後期畫作的傳承影響與表現的特徵與時代意義以顯現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的特質:若將唐代的社會發展以人類的成長作比喻,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的階段,繪畫中婦女造形的演變,以體態言,經歷了從「瘦長」到「豐肥」的形態。以現存的畫跡分析,唐代的審美思潮承襲前朝細長風格而來,初唐時期(中宗以降)內外在審美角度已經轉變,玄宗時更具體形象化,影響到中晚唐對於女性美的要求:以妝扮言:從樸素到華麗,從華麗到奢華;體態從「勻稱」、「圓潤」、「豐腴」到「豐肥」。 其女性美在繪畫表現的歷程:從初唐的醞釀時期、盛唐的形質並茂,中唐時期的延續到晚唐時期的形勝於質。從傳統的既定樣式發展成為自我風格的「典型化」特徵,產生「樣式化」的形式摹寫,週而復始的循環。審美心理轉變,有相對性的發展,有別於其他朝代的審美特質引起注目,若能將此特質加以發揮,並能配合民眾心理,便能脫穎而出,成為象徵的典型,形成時代的風格特色。 審美思潮隨著各種因素而改變,如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種族的因素等,是具特殊性、變異性與傳統性的特質。唐代審美型態的轉變,歸納出其中的影響因素:文化的融合:內在與外在的轉變;生活型態的轉變:物質生活的提昇、戶外活動及樂舞的盛行;社會價值的認定:上層社會與物質生活的追求、權力與富貴的象徵。繪畫中唐代婦女造形的特徵和審美意義:「環肥燕瘦」--審美型態的改變;「雲想衣裳花想容」--繪畫題材的轉變;「大唐盛事的迴響」--藝術作品的心理投射。 從唐代繪畫中婦女形象與審美的探討,可視其婦女與時代、社會的關連,審美思潮的體現與藝術創作的經營方式,探究社會美、藝術美與理想美的差距,藉由藝術作品,瞭解社會與藝術發展的心理層面,並以唐代為引作為現代的思考,使婦女在藝術作品中扮演的角色,落實於形質俱美的精神內涵。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校經營生態博物館的經驗與省思─以臺北縣汐止國小為例
    (2006) 楊曉雯; Yang, Hsiao-Wen
    有鑑於社區博物館及生態博物館等新興博物館概念,成為地方文化傳承與教育的觸媒,故欲促成地方文化傳承之落實,除了學校教育之外,生態博物館強調與居民合作的運作模式,正是保存及傳承地方資產的極佳資源。 臺北縣汐止國小「水返腳人文生態博物館」運用社區參與之力量,保存並展示地方的自然及文化資產(heritage),其目標不僅要成為汐止地區的生態博物館,亦要利用三度空間的展示手法及生態場域模擬,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學校成為生態博物館的相關作為,以汐止國小「水返腳人文生態博物館」為例,包括設館緣起、規劃及執行的歷程、參與成員的理念及態度、展示策略及其產出目標與未來經營方向等等,經實地訪問和記錄,有以下發現:博物館志在推動屬於社區居民的「記憶與物件保存」工作,而透過組織校友會及志工等團體來運作,讓博物館不再是一間堆砌古物的地方,而是與在地緊密結合並反映當地歷史的場域。雖然展示策略及其產出尚未完全符合當初設館的目標,但參與成員對未來都有共同的信念以及努力的方向,而校友及社區民眾的加入,亦使博物館有條件作為生態博物館的基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社教機構(1998~1999)國畫教學與學習現況調查研究
    劉旭原; Liu,Shu-Yuan
    社教機構(1998~1999)國畫教學與學習現況調查研究 摘要 藝術研習課程是社會藝術教育實施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社會藝術教育的推展上有具有一定的地位與功能。因此如何藉由透過社教機構的社會藝術教育,能得以宏揚中華文化,增進國民的文化陶冶,提高國民的生活素質與涵養。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教機構國畫教學與學習現況,教學現況方面,教師教學項目分為:教師教學行為和教師國畫欣賞教學。學習現況方面,學生學習項目分為:學生學習現況、學生學習需求、學生滿意度和學生國畫欣賞學習現況。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問卷調查之研究工具為自編之「社教機構國畫教學現況調查問卷」、「社教機構國畫學習現況調查問卷」兩種。研究對象設定為社教機構之社會教育館,採用普查的方式,以參加社會教育館國畫研習課程之全體教師與學生,做為調查問卷施測的對象。調查問卷所回收之資料,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中位數和無母數單因子變異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之分析。本研究所獲得之結論如下: 一、 教師專業知識與態度方面良好。 二、 「應具有任教科目的專長」、「具有鼓勵成人學習的特質」、「具有成人教育的經驗」是國畫研習班的教師應具備的資格。 三、 教師教學內容以「國畫創作」、「國畫欣賞」佔多數;在輔助教材的使用上,以「畫冊」、「圖片」佔多數;關於學生的國畫作品處理方式則是以「修改」佔多數;教師最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以「示範法」佔多數。 四、 「與生活結合,增進審美的能力」、「培養國畫欣賞能力」是國畫課程配合時代潮流所應著重的方向。 五、 「上課時間不夠」最常是教師無法施行國畫欣賞教學的原因;「圖片」是教師實施國畫欣賞教學最多的使用方式。 六、 「自編教材」教師實施國畫欣賞教學的教材最常來源。 七、 「培養興趣」、「增加藝術涵養」、「調劑生活」是國畫研習班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 八、 「臨摹」是教師上課時最常採用的教學方式;採用臨摹方式教學時使用的教材,是以「老師的教學稿」佔多數。 九、 學生學習成果符合社會教育館藝術教育的重點。 十、 「教學方式」是學生認為國畫研習班之教學,最重要的部份;「老師能送畫」是學生認為在國畫研習班之教學過程中,最不重要的部份;「教學方式」是學生認為國畫研習班的教學,最滿意的項目。 十一、 師採用的教學方式、教材選擇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程度。 十二、 學生就自己的學習成果以及就課程整體而言,對於國畫研習課程感到滿意。 十三、 「老師的作品」、「同學的作品」是學生在國畫研習班中,最常欣賞的國畫作品。 十四、 「與國畫創作一起進行」是學生在上國畫研習班時,所希望的國畫欣賞的進行方式;「講述法與討論法同時使用」是學生希望國畫欣賞使用的方法。 十五、 若是單獨開設國畫欣賞課程,學生會報名參加者,超過半數。 基於文獻探討及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高社教機構國畫教學與學習品質與規劃國畫課程,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參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北縣中小學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之研究
    (2009) 彭盛佐; Peng Shengtso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縣中小學推展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方案之執行情形,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編製「臺北縣中小學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方案問卷」實施問卷調查,蒐集相關資料。研究對象以臺北縣縣立中小學現任主任、組長、教師為範圍。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臺北縣縣立高中職、國中及小學,參與臺北縣93學年度「服務學習---我的家鄉文化寶貝」學校與博物館合作之43所學校為調查範圍,以推動服務學習的計畫執行者,包含方案統籌與執行教師、行政人員作為研究的樣本。共回收有效樣本214份,問卷可用率達85.60%,再分別以平均數、標準差、描述統計、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等統計方法對研究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臺北縣中小學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的執行現況尚稱良好。 二、臺北縣中小學推動本方案之教師或行政人員對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有正確認知。 三、臺北縣中小學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與課程具有高度結合。 四、「無相關經費資源及適當時間安排」乃當前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之最大困境。 五、增列經費、加強服務學習相關進修管道及協助家長及社區積極參與,以解決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的困難。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應與課程作適度的結合。 (二)提供學校充足的經費推動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 (三)建立資訊網絡提供服務學習經驗交流的平臺。 二、對學校單位的建議 (一)結合社區資源推展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 (二)永續推展社區服務學習活動。 (三)強化教師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知能。 三、對教師的建議 (一)應重視學生社區生活中心,使服務學習能融入各領域教學。 (二)加強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與課程結合的統整能力。 (三)激發學生服務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參與。 四、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進行質的研究 (二)擴大研究範圍 (三)擴大研究對象 (四)擴充研究領域 (五)整合研究變項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