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光男 博士"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研究--以北投七虎新村為例
    (2011) 高淑玲; kao shuling
    本研究從人文地理學「地方感」概念的脈絡之下,以北投地區眷村—七虎新村為研究場域,探討七虎新村內、外居民的地方經驗所形成的地方記憶中,眷村設施如何轉變為一個認同的地方或場所的社會文化建構邏輯。 本研究探討地方之愛形成因素,可以歸結出以下重點: 1、眷村內、外的不同社群,因為各自在不同生命時期(主要是青少年時期)於七虎球場活動的殊異體驗而存在不同的記憶內容;從居民的經驗和感受所形成的記憶,是地方意象的再現機制,而透過敘述,地方再次被經歷、被實踐,與敘述者間發生更濃郁的情感與依附關係。 2、七虎新村地方感的形構過程,是以七虎球場為核心,連結多重轉化因素,例如社會地位、角色,情感婚姻、職業生涯、師生情誼,空間參與者與地方的情感關係往往與自我價值、生命經驗有關。而空間體驗、活動參與程度,與受訪者所表現出來的地方之愛與後續在地方保存運動中採取的態度有所不同。 3、不同於其他社區營造模式,本研究中眷村內外族群相處的多元模式與地方感生發過程,非為國家政策被動操作下的結果,而是透過文化空間、經常性的休閒活動、儀式活動為中介,使處於自然情境中,不同社會權力關係的本省/外省、軍人/平民百姓、成人/兒童,基於人性關懷情操,而成就的一段地方歷史。 4、空間經過生活實踐而產生意義,這個意義亦同時鑲嵌為空間的社會性質,成為身分認同與歸屬感的來源。深刻的地方經驗,無論物質空間如何改變,仍然會在記憶的群體之間轉化為精神空間而繼續存在。 最後本研究認為,所謂封閉、邊緣化眷村文化間,會因為特定時空、社會情境因素,因為特殊地景、事物的自主性運作,成為公共論述生產或建構社會關係的重要場所,並且主導地方上一部分地域文化內容與歷史。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