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品瑄"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跨理論模式探討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之研究(2020) 黃品瑄; Huang, Pin-Hsuan目的:肌力活動行為是高齡者維持日常活動及預防失能的重要因子,亦能夠帶來許多健康益處,如增加肌力、減少骨質流失等。然而國內探討肌力活動行為與疾病關係及關聯因素之相關文獻卻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欲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旨在瞭解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現況,以及其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關聯性。方法:本研究採用橫斷式調查法,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的方式,蒐集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慢性疾病狀況,以及社會人口學變項,共取得1,064份有效樣本,並以二元邏輯斯迴歸進行分析。結果:一、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有24.0%的人處在維持期,有18.0%的人是處在意圖期-行動期,而有58.1%的人處在無意圖期,即近半數之高齡者從未考慮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二、在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肌力活動之關聯性方面發現,年齡超過85歲以上、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者,較不容易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三、處在無意圖期的高齡者,相較處在維持期者,增加1.52倍的機率有高血壓及1.50倍的機率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結論:本研究發現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高血壓及糖尿病之風險有關。然而目前臺灣高齡者人口仍有58.1%的人未考慮從事肌力活動行為,建議未來政策執行者在擬訂預防慢性病及相關政策時,能夠將肌力活動行為納入考量,運用跨理論模式中的改變過程,來為處在不同行為階段的對象設計適合的策略,並且優先針對年齡超過85歲、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者進行介入,以利提升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人口,進而達到活躍老化之願景。Item 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2015) 黃品瑄; Huang, Pin-Hsuan初任教師在離開師培機構、進入教育現場之後,往往容易深陷初任教職的泥淖,產生所謂現實震撼。在教學過程中,透過不斷的調整與轉化,初任教師才慢慢摸索與試圖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科教學知識。然而,以國中公民科而言,學生不論在公民知識、公民態度或公民行動實踐的能力培養,都必須仰賴公民科教師的教學轉化,可見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發展學科教學知識的重要性。 是以,本研究旨在透過探討兩位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發展學科教學知識之歷程、困境,及面對困境的因應之道。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蒐集資料的方法以深度訪談為主,輔以觀察及文件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論: 1. 學科教學知識從實習階段開始具體發展,進入初任階段後受現實因素影響,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漸趨效率化。 2. 兩位初任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偏向生活經驗中心、學習者中心、教科書中心。 3. 學科教學知識發展困境與教育現實因素有密切關聯,兩位初任教師面臨困境時因擁有正向教師信念而能積極面對、不停尋找因應之道。 希冀藉由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給予相關研究者或教學者作為參考,亦期能回饋母校之師培單位。Item 旅遊vlog對閱聽眾旅遊意願及造訪目的地意圖之影響(2024) 黃品瑄; Huang, Pin-Hsuan隨著社交媒體平台的蓬勃發展,作為具有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台之一,YouTube促進全球各地使用者透過影片表達他們想法或觀點,提供包括旅遊vlog在內的多元化內容。YouTuber藉由獨特呈現方式分享旅遊經歷與相關資訊,對潛在旅客的旅遊意願與訪問目的地產生重要影響。有鑑於此,本研究基於共鳴理論,探討YouTube旅遊vlog如何透過認知共鳴(感知訊息有用性、感知同質性、訊息獲取、來源可信度、影片質量)和情感共鳴(娛樂、靈感、逃避現實、自我一致性)影響閱聽眾的旅遊決策行為,並檢視社會臨場感扮演中介角色的效果,以及不同旅遊vlog內容類型對於認知和情感共鳴與社會臨場感之間的干擾作用。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數據,針對曾在YouTube觀看過旅遊vlog的閱聽眾進行調查,共計有效樣本262份,運用結構方程模型(SEM)進行分析驗證。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內容類型的旅遊vlog在引發閱聽眾共鳴反應及產生社會臨場感中介效果上存在各別獨特影響,但整體來說,引發閱聽眾的共鳴反應有助於增強其社會臨場感,進而提升閱聽眾之旅遊意願與目的地訪問意圖。 本研究結果為影片內容創造者(YouTuber)和旅遊業從業人員提供實務見解,建議運用旅遊vlog作為行銷或經營媒介時,配合個別類型特性調整vlog內容設計策略,強化閱聽眾的共鳴反應與社會臨場感體驗,以最大程度提升其參與度,有效促進旅遊意願及前往造訪該目的地意圖,以推動觀光旅遊與目的地推廣發展。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