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均人"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9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926年台灣日蓄與金鳥曲盤研究
    (2010) 劉永筑; LIU YUNG CHU
    自1877年美國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發明了留聲機,人類歷史開始了聲音可被紀錄的時代,一直到二十世紀初,聲音記錄技術的發明與普及,改變了以往的音樂傳播欣賞媒介,聲音得以被紀錄,透過錄音的保存,我們不僅可從內容上去窺探當時的音樂欣賞風潮,甚至從實際聽取錄音,可以得知當時的音樂演奏、演唱風格,進而產生實際演奏、演唱版本的研究。 日治時期台灣也正好處在此一大歷史的一環,無例外的也進入聲音記錄時代。從陌生、接觸、嚮往一直到1926年,台灣終於產生了一批由台灣人演奏、演唱,並且在台灣錄音的音樂商業唱片,同時在1926年也是台灣唱片市場正式進入價格競爭、普及於大眾的關鍵。因此1926年所產生的這一批台灣音樂錄音,其產生的背景、記錄的內容、而後的發展,正是我們欲研究戰前台灣人音樂生活極佳的素材對象。留聲機在戰前台灣被稱為「蓄音器」;唱片則稱為「曲盤」,故本論文以下皆以「蓄音器」、「曲盤」來稱之。 「曲盤」、「蓄音器」,他們和電影相同的都是來自西方結合科技與人文藝術的複合性質的產品。曲盤將聲音、音樂收錄其中,以蓄音器播放,提供與人類資訊及娛樂。同時,曲盤與蓄音器也是一種資本化商品,它的製作與發行都需要相當的資本及流通市場,除了是一種娛樂商品也是一種社會教育傳播的媒介。一般來說,曲盤最大不同於文學作品之處在於其本身所具備的商業特質,除了官方為政治教育目的所製作的非商業曲盤之外,民間曲盤的發行必須有其「市場」,也就是說曲盤的經營業者必須有洞見市場消費者對於曲盤內容種類需求方向的能力。同時曲盤內容代表了一個社會的文化趨勢,作用最大的即是流行歌曲的流行、音樂欣賞傳播的加速普及,同時曲盤的價格、銷路也反映出社會經濟與文化生活的進步繁榮。正因為蓄音器與曲盤的商業性,為了因應「市場」需求而獲利,造就了民間主導音樂文化的力量,也讓做為後輩的我們,在歷經一個世紀後,可以聽到或知道上一個世紀的台灣民間,存在著哪一些聲音呢。 本論文以1926年日蓄與金鳥的這一批台灣曲盤為對象,挖掘了過去研究未曾討論的金鳥曲盤,以及常令人與後來的古倫美亞混淆的日本蓄音器商會(簡稱「日蓄」),同時也發現了些許前人的謬誤,並試圖以民間力量為主體的觀點去分析論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78轉唱片數位優化之探討 -以1926年日蓄唱片《陳三五娘大公》為例
    (2013) 林雨辰; Yu-chen Lin
    本篇論文主要以探討78轉唱片的數位化與降噪技術為主,《陳三五娘大公》(一)~(六) (以下簡稱《大公》)為研究範圍,並以《大公》(二)為研究對象。《大公》這批78轉唱片出版時間為1926年10月6日,由日蓄唱片公司發行的第一批在臺錄製歌子戲唱片。因唱片年代久遠加上保存不良等因素,使唱片嚴重耗損;為了重現當年音樂,筆者將藉由現代的科技技術將原始聲音再現。 本文先根據其78轉唱片《陳三五娘大公》背景做敘述。分成兩大部分:一、圓盤唱片的歷史背景:其78轉唱片屬於圓盤唱片的一個分支,於此將唱片歷史做一簡述介紹,也探討留聲機如何傳入臺灣與此張唱片的歷史意義。二、《陳三五娘大公》唱片介紹:其「陳三五娘」故事極具知名,但其所蒐集唱片卻增加「大公」二字。於此,此部分先回顧「陳三五娘」故事,爾後根據《陳三五娘大公》唱片,從中探討其「大公」的由來,並採譜《大公》(二)進行深入的分析。 此套唱片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其狀況不佳,連帶聲音品質下降。透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的標準化流程,將其78轉唱片數位化,其流程包括「原件清理」、「調整器材」、「類比數位轉換」、「成品監聽」等。並使用兩套軟體:SoundBlade、Nuendo,進行聲音降噪的處理。藉由聲音軟體將過多的噪音及雜音濾掉,逐步重現原音。文中採用圖片輔以文字解說,使人更加了解其數位優化過程。 本研究以實務為核心,透過有系統性的數位化與降噪作業標準流程,希冀提供給相關音樂研究者、音樂科技工作者、唱片修復人員一個前瞻性與建設性的工作指南,讓更多人瞭解其數位典藏的價值與應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日子弟》-紀錄片之製作論述
    (2023) 黃琬心; Huang, Wan-Hsin
    本篇報告主題以臺北社子地區的北管社團「並歡樂社」作為主要紀錄的起點,試圖觀察從此社團的經營模式檢視北管文化圈目前的學習狀態與困難。在書面報告中,首先以地方的信仰與源流來探究社團與地方之關係,而後討論「並歡樂社」的歷史淵源,瞭解社子傳統藝文活動的發展脈絡。過程將以動態民族誌的方式紀錄其曲館發展、組織經營、教學狀況、重要活動以及出陣過程等,並藉由現有的資料,從中探討北管子弟的凝聚力是如何產生?他們的社團態度又是為何?自2019年起,全球受冠狀病毒的影響持續至今,各類藝文活動延期或取消。尤其屬於團體活動的北管樂,COVID-19第三級疫情警戒時更是連練習都被禁止,筆者在疫情趨緩狀態下,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並將期間過程拍攝成紀錄。此次計畫由筆者親自進入北管社團中學習,透過直接互動的方式,更清楚理解「並歡樂社」的社團活絡度以及在整體傳統藝術活動中的參與度。再者,筆者能夠從社團參與各式藝文活動過程中,深思北管當前所受到的關注以及保存狀況。希望藉由此次紀錄能更加理解北管社團在地方上的真正意涵,以及分析北管社團在現代社會中所產生的不適應與產生的改變。這項紀錄片與本書面報告除了為「並歡樂社」的發展過程留下一份紀錄之外,也期盼能呈現其北管社團對於當地的特殊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世紀末維也納"探討馬勒音樂中的死亡思維
    (2008) 林子甯
    十九世紀末,歐洲文化正從過渡成熟的頂峰慢慢趨向頹廢、沉淪,當時的奧地利政體由哈布斯王朝(Habsburg dynasty)轉變成奧匈帝國,思想上出現許多新思潮,當代人民對生命的意義感到疑惑,世紀末的恐慌也成為當時人們共同的心理現象。如此的大環境影響了馬勒的人生,進而影響他的音樂。 本文藉由探究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Fin-de-siècle Vienna)之大環境對馬勒音樂的影響,從其音樂中對死亡思考的角度,發掘馬勒的音樂如何反映世代。本文共有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探討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與馬勒之間的關係,(一)從奧地利政體的改變,探究馬勒所處的政經背景。(二)透過與畫家克林姆的比較,了解音樂與美術所共同具有的時代性。(三)探討反猶主義對馬勒人生與音樂的影響。第三章探究馬勒的二元性,從人格、音樂身分與音樂屬性的角度分析。第四章則是探討馬勒音樂中的死亡思維,(一)探究交響曲中葬禮進行曲樂章的意義。(二)針對歌曲集中的死亡思維,與其人生經驗的關聯。(三)以《大地之歌》的〈告別〉樂章與第九號交響曲的終樂章探討馬勒晚年面臨死亡的心境。第五章為結語,總結大環境對其音樂影響之因果,並統整具有死亡思維音樂中之特質。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德國民謠探討音樂與地理之統整教學
    (2002) 許慧寧
    為因應即將於民國九十一年九月實施的國中九年一貫教育,配合教改之基本理念與精神,本研究嘗試以德國民謠做為「藝術與人文」和「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設計之橋樑,目的在將音樂投射到地理的大環境來欣賞,並帶入人文層面的認知,引發學生對人文的關懷,養成接納多元文化的國際觀;透過跨領域的協同教學或單元主題的課程統整教學設計,提昇音樂教師的教學效能。 本研究第一章首先探討德國民謠與當時社會歷史的發展背景,比較北、中、南德在人文、地理環境上的差異所造成各區民謠風格的獨特性。第二章則從十一位德國作曲家的出生地,分析民謠和地緣對作曲家創作的影響情形,並研究其引用德國民謠之作品。第三章再依據前兩章的發現,設計完整的課程統整方案架構、教學活動計畫、學習目標、教案與學習單;透過教學實驗的檢視,證實由德國民謠導入音樂與地理課程統整的可行性。 本研究結果將提供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和「社會」跨領域整合之教學模式,做為教科書出版商或有意開發跨領域統整課程設計的教師參考之用;不過,教學實驗也發現這項統整教學雖可橫向連結不同領域的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增進學習成效,但是教學時間較長,對於有進度和升學考試壓力的「社會」領域而言,的確不易配合實施。因此要落實九年一貫的理念與精神,唯有教學正常化一途。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柯普蘭的電影音樂作品The Heiress論電影音樂的敘事功能
    (2010) 伍怡亭; Wu, Yi-Ting
    柯普蘭 (Aaron Copland, 1900-1990) 不僅為知名的美國作曲家,也實際參與當代的好萊塢電影音樂寫作,並留下了許多相關的著作和對電影音樂精闢的觀察。他曾在《如何欣賞音樂》一書中,歸納出五個明顯的電影音樂理論,定義了好萊塢傳統電影中的理想音樂功能。 柯普蘭寫作的最後一部電影《女繼承人》 (The Heiress, 1949) 為他奪得了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並且被譽為柯普蘭最精妙的電影作品之一。筆者探討柯普蘭在《女繼承人》一片中,如何運用作曲的手法,達到以音樂輔助電影敘事的目的。此外,也從當時的電影音樂發展、好萊塢的電影工作者環境、以及柯普蘭寫作電影音樂的現況…等等,來剖析影響柯普蘭最後的音樂作品的環境因素。 在分析上,筆者以電影敘事為研究的主軸,再將音樂分成不同動機和主題,來探討其旋律、音色、節奏、速度和調性、曲式…等與電影敘事的關係。研究發現,柯普蘭善於運用音色和曲式,來創造敘事體中的時間與地點氣氛;使用動機的變化,加強或製造角色人物心理上的精細度;再運用音樂段落的連接,建立場景的連續性;並且運用音量和結構支撐場景中逐漸累積的戲劇效果、使之結尾有圓滿的感覺。 甚至在畫面需要時,運用旋律鋪陳作為填補對話空隙的背景音樂。 最後,以《女繼承人》的音樂寫作手法,呈現出了柯普蘭的音樂對電影敘事的貢獻,並驗證了本片在電影音樂理論上的重要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伯恩斯坦輕歌劇「憨第德」之音樂素材運用
    (2006) 薛雅琦; Ya-Chi Hsueh
    伯恩斯坦的《憨第德》為一齣在百老匯上演的輕歌劇作品,此劇開創出一種橫跨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劇的新形式,與伯恩斯坦一生致力於將古典音樂推廣普及化的想法不謀而合。其作品有輕歌劇中的詼諧對話、音樂劇華麗的服飾與場景、諷刺的劇情以及深刻的人物角色刻畫,並將伏爾泰的原著中的哲學思想簡化,以詼諧諷刺的方式探討人性中的弱點。 本文共包含五章,第一章探討《憨第德》的定義。第二章探討《憨》劇的創作背景與演出概況。第三章與第四章著重《憨》劇中音樂素材的運用與探討,包括充滿異國風情的舞曲素材以及其他素材的運用,顯示作曲家伯恩斯坦善用各種音樂素材的功力。第五章結論歸納作曲家所使用的音樂素材,以及此劇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在戲劇表現上,《憨》劇多元豐富的音樂素材易帶領觀眾進入劇情,也使得之後的重演獲得好評與讚賞,成為一齣具有音樂劇與輕歌劇血統的成功之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來自遠方的禮物-「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紀錄片
    (2019) 黃思婷
    1964年臺灣音樂家史惟亮與瑞士籍神父歐樂思,在波昂成立「華歐學社」(Chinese-European Study Group),此單位以推動東西文化交流為宗旨,兩人在此段合作而衍生之文物稱為「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然而於1977年史惟亮過世後,歐樂思與臺灣不再有連繫,使此段歷史鮮為人知。 本研究以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回溯史惟亮與歐樂思如何透過接納和參與他人文化而產生跨國界的連結,並在過程中努力完成各自所追求的理想。再者,透過自身觀點反思保存文物之意義,進而讓觀者對此議題產生感受與省思。本論文首先爬梳史料並參考相關紀錄片,再將前述探討轉化為製作理念與規劃,並紀錄拍攝之各項作業,包含前期規劃以及後製剪接之歷程,補足無法收錄於影片的細節。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傑洛米‧肯恩 作品《戲船人生》 (Show Boat) 研究:其創作手法與美國流行歌謠音樂風格特徵之關聯
    (2007) 李韶齡; Shao-Ling Li
    《戲船人生》在諸多的文獻當中,顯示位處輕歌劇 (Operetta) 過渡到音樂喜劇 (Musical Comedy) 的時間點,正由於該劇扮演聯繫的角色,因而被賦予如同橋樑般的歷史地位。不過,本論文並不探究該劇所具備的輕歌劇或音樂劇的特徵為何?而是以文獻當中提及,傑洛米‧肯恩 (Jerome Kern, 1885-1945) 對音樂劇的創新看法:著重在音樂和劇情的結合,必須融合一體的理念驅動,為求能達成自我對音樂劇的理想,因而針對當時流行歌謠既有的旋律、形式、節奏,在吻合場景、劇中演員性格的前提下,加以適度地格革。同時,由於本劇將美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社會寫實呈現,讓總是不被論及的黑人奴隸、異族通婚,以及賭博酗酒等主題,在劇情當中不加矯飾的出現,超越音樂喜劇的既有印象,而讓「Musical」從原本的形容詞,轉而成為名詞,也就是現今我們對音樂劇的代稱。 本論文將以《戲船人生》的六大主軸歌曲,運用「美國流行歌謠」(American Popular Ballad) 的特徵,針對旋律、形式、節奏、和聲四大面向,討論肯恩的作曲手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述音樂在音樂劇所具備之功能,以及1920年代的美國流行音樂環境;第二章針對相關背景探討:著重作曲家簡介、戲船的發展、以及本劇由同名小說而搬上舞台的創作始末;第三章闡述美國流行歌謠之特徵,也就是當時盛行的慣例範本;第四章針對該劇當中的六大歌曲逐一分析,深入探討為求達到結合劇情和突顯人物性格的目標,肯恩如何將歌謠既有特徵沿襲和創新;第五章則為結論。藉由這樣的分析,不但知曉此作品在音樂劇發展史的前期,如何將當時的戲劇風格加以革新,更掀起後輩音樂家,對音樂劇前仆後繼的革命潮流!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傳承・蛻變《亞洲迴聲》音樂會紀實
    (2018) 黃佩君; Huang, Pei-Chun
    音樂會與活動當下的影音紀錄現在已經隨手可見,市面上也可見到花絮的製作,但是這部分的花絮細看下來大多是演出現場的幕後紀錄,鮮少有一場活動從前置期、製作期、排練到宣傳期的製作全記錄。展演的成果被紀錄下來,但製作過程也相對重要,過去卻時常被忽視,紀錄下一場活動是如何從無到有的成形,除了是對活動進行保存紀錄之外,也可以讓未來再策劃類似活動有參考方向。恰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十五週年,舉辦了一場代表過去也展望未來的代表性音樂會《亞洲迴聲》,不僅限於臺灣本土音樂的範圍,拓展至亞洲鄰近國家的傳統音樂,讓學生接觸不同的音樂素材,且此場音樂會製作,從臺前演出人員到幕後工作人員與影音紀錄,皆是由民音所師生共同合力完成,難得多樂種民族音樂同時展演之外,更對民音所具有意義。 筆者特紀錄下此場音樂會的完整製作過程,從訪談策劃者對音樂會的發想,到展演人員耗時半年從無到有的排練過程,以及為了此場製作所特別訂製的樂器與服裝紀錄等等,除了文本以外,更輔以紀錄影片,透過兩者的參照比對,更能瞭解到《亞洲迴聲》是如何成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傳統器樂的當代探索:采風樂坊1991-2006
    (2008) 黃天音
    本文以采風樂坊為研究對象,在寫作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意圖,就是對於國樂概念的思索與整理。這裡將現代國樂詮釋為「傳統器樂的當代探索」,在此詮釋下采風樂坊則因其理念與展演突破而具有代表性;於是藉由這樣的研究,能更了解國樂以傳統器樂來探索當代的概念與本質。 第一章架構出采風樂坊的理念脈絡與時空背景,第二章和第三章則從兩個不同的面向切入采風樂坊這十五年的展演。第二章著眼於絲竹室內樂型式下對於音樂內容的嘗試,選取了三個主題:「傳統的學習與創發」、「歌樂的改編」和「現代作品」,試圖從中釐清一些國樂概念,同時從中了解采風樂坊的一些重要理念。第三章則是表演型式上的嘗試,以器樂劇場《十面埋伏》為中心來了解采風樂坊的跨領域表演。 經由這樣的研究,更加了解到國樂工作者如何詮釋自身所屬樂種,對於國樂的發展十分重要。就如同采風樂坊因為認為傳統器樂有各種可能,所以在這十五年中能呈現出多元的樣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傾聽與紀錄-臺灣在日治時期下的日本童謠
    (2018) 孫曼琳; Sun, Man-Lin
    「唱歌」是音樂教育的要項,也是最自然的音樂表現方式,由於筆者目前身為一位母親,一天中需長時間與小孩相處互動,互動方式不外乎是說故事、唱歌、唸詩、跳舞。在這過程中,每當想唱童謠給孩子聽時,腦子都會想該唱哪首童謠呢?哪首童謠是適合他又是值得他學習的。這樣的疑惑,直到某次帶著孩子去上課時,老師唱起了一首歌:「唏哩唏哩嘩啦嘩啦下雨啦;媽媽撐著雨傘來接我…」,並介紹說這首歌是日本童謠改編的…。這時,突然像是解開所有謎團ㄧ樣認定「就是日本童謠了」!為什麼不唱日本童謠給孩子聽呢?類似小星星這種音樂、英文童謠或是臺語童謠,以後他在學校也會學,可是日本童謠他在學校學不到,這時候可以唱給他聽呀!老一輩的人很多都會唱,如果能繼續傳承下去不是很好?就這樣萌生了這個念頭後,便開始很想知道:「日治時期臺灣人都唱些什麼童謠?」進而發展出了想研究日治時期的臺灣兒童到底都聽了一些什麼歌曲? 因此,本文將以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作為背景,了解當時的孩童(1918~1945年左右出生,2018年的現年為73~100歲)都聽哪些「日本童謠」,其他語言的童謠與戰後這段時間的日本軍歌童謠則暫不討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再來一曲金色風華》:互動多媒體藝術之創作研究
    (2017) 蔡威逸; Tsai, Wei-Yi
    2012年的夏天,作者獲選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尋找樂活創意家,體驗礦山新文化」藝術駐村計畫,於是前往金瓜石居住了一個月,並在期間創作出《再來一曲金色風華》的原型;同一年,作者進入師大民音所多媒體應用組就讀,兩年的在學期間,接觸、並學習了互動多媒體藝術,作者因而有感於自己的作品尚未臻至完美,便將所學應用在自己的作品上,完成了《再來一曲金色風華》互動多媒體作品。   本創作研究將完整呈現作者創作作品的歷程,描述作者第一次藝術駐村的經驗、生活經歷,以及作品與金瓜石的連結;詳細說明本作品的創作理念、創作方法,並剖析作品中影像、音樂與互動設計的組成。在理論上則從總體藝術的概念談起,連結至互動多媒體、跨領域整合的藝術前景。   希望本創作研究透過一個學生的大膽嘗試,能鼓勵本所同學積極探索互動多媒體與跨領域藝術的各種可能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十九世紀前半 杜林學派製琴風格之研究
    (2015) 楊瑩玲; Yang, Ying-Ling
    從十六世紀開始,義大利克里蒙納學派名家們締造了製琴史上的黃金年代,將製琴產業發揚光大,他們所打造的樂器成為後世製琴家學習的典範,而皮德蒙學派的製琴家不僅延續著製琴古城克里蒙納綿延不絕的影響力,更因為政治歷史的特殊性而與法國製琴學派產生關聯,他們巧妙融合了義大利和法國的風格,以精湛的手藝印證了皮德蒙製琴學派的不朽傳奇。緣此,筆者期盼本論文的完成,能夠從浩瀚無涯的製琴歷史脈絡中,揭開皮德蒙學派的神秘面紗,並詳實呈現其無可取代的歷史價值與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十九世紀末浪漫主義的最後神童康戈爾德之研究-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為例
    (2020) 趙晏瑩; Chao, Yen-Yin
    康戈爾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 1897- 1957)為猶太血統的奧地利作曲家,1943年入籍美國,自幼就被稱為是「最後的神童」,因為有別於其他早期的神童作曲家,康戈爾德從小就展現了高超的作曲技巧,作品複雜與前衛。1906年,康戈爾德彈奏他創作的第一部作品《黃金》(Gold, 1906)清唱劇給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聽,他的才華因此受到馬勒的賞識,除了受到馬勒的讚賞之外,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 , 1825-1904)也曾稱他為「小莫札特」,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更說:「他是個早熟的天才。」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認為「他是德國音樂的最大希望。」然而,1933年,希特勒掌權,納粹主義的影響擴及各領域,致使許多歐洲音樂家紛紛逃至美國,康戈爾德便是其中一員。1934年,康戈爾德前往好萊塢發展,開啟了他長達十年的電影配樂寫作之路,爾後回到先前創作的學院派音樂,《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 1945)便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當今音樂會中常見的曲目。如此重要的音樂家卻很少人知道,對於他的相關文獻也相當稀少,因此,此篇論文主要是藉由了解康戈爾德的創作歷程,以及各重要音樂家與樂評家對他的評論,搭配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分析,進而探討他在音樂歷史上的定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南勢阿美族Ilisin 豐年祭 田野檔案之數位化保存-以1999 年錢善華、林道生採集的水璉、月眉、光榮部落為例
    (2010) 陳佳宜
    在西元2000年之後,數位化概念與實施成為國家的重要發展目標之一。經過幾年間的籌備與推動,於是有了「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在這國家型計劃之下又有其他類別分項,筆者曾參與了內容發展分項計劃的「提琴理想國-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與「原音之美-阿美族與排灣族歌謠數位典藏計劃」,有了此經驗,讓筆者更著力於典藏前人所採集的資料,不只是幫忙轉換過去舊有格式的檔案,也是在典藏現在所發生的歷史,不論是以前珍貴的檔案,或現在正在發生的重要資訊,皆是可以典藏的對象。不只是音樂方面,其他領域方面都是。 本研究以1999年採集花蓮縣壽豐鄉的水璉、月眉、光榮部落的豐年祭為主要的典藏對象,不論是文字、聲音、影像,經過數位化轉檔的方式後,將舊有的資料一一數位化建檔,除了可比原來的檔案保存更久且讀取方便,亦可為台灣的原住民文化資產做好保存的工作。 另外此研究不同以往的紙本資料,還有動態的影音光碟成果,影片的部份包含了,典藏的緣起,數位化轉檔步驟及過程,還有轉換檔案的片段成果,以及林道生先生採集者的人物訪談。另外,各項資料亦有資料光碟保存,原住民族的檔案資料不侷限於紙本論述,也可讓研究的成果或資料加以運用,此研究的成果,如照片、樂譜等亦可承續運用。 為了承續更多的應用面向,將此批檔案建立完善的資料描述,也是典藏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在此研究亦論述如何為建立描述資料,如何應用所學將檔案一一數位化保存,為日後的數位檔案資料預設可以被轉換儲存或應用的準備,資料的數位方式與詳細建立描述資料是此研究的目的,同時亦藉此研究來豐富原住民數位檔案的多樣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童謠的典藏紀錄─探洪國勝的田野採集工作
    (2013) 曹佐柔; Tsao Tso Jou
    近年來,由於民族意識的抬頭及文化多樣性議題的崛起,使得原住民文化逐漸受到重視,原住民族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資產,代表先民胼手胝足的奮鬥史,而如何保存與延續臺灣原住民文化,已成為政府政策思考的重點。 洪國勝先生,在地方上默默紮根的文史工作者,畢生致力於原住民文化的人文溯源、民俗祭儀、社區關懷,以錄音、記錄等方式進行原住民史料的研究與保存,足跡遍及全臺各大小部落。1984年成立的「高雄市山地文化研究會」,以選取瀕臨消失的原住民文化,進行採集、整理為宗旨,近期更參與國家型數位典藏計劃的推動,出版了一系列原住民傳統童謠書籍及有聲資料,在保存原住民文獻與文化推動方面的貢獻是有目共睹。 本文主要探討洪國勝先生對於原住民童謠保存所做的貢獻,從其生平與思想的背景來探究「高雄市健行會」至「高雄市山地文化研究會」的成立及其宗旨,並以近年來所著關於原住民傳統童謠的系列著作為核心,討論傳統歌謠在部落裡的傳統意義與其對於原住民童謠之保存貢獻、回顧其田野採集的路線與歷程,最後以影片方式呈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南B.B.B.兒童弦樂團發展歷程探究
    (2007) 江巧雯; Chiao-Wen Chiang
    成立於一九六一年,台南B.B.B.兒童弦樂團為國內兒童樂團之濫觴,也是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兒童弦樂團。創團十年間,在團長高聰明醫師、指揮鄭昭明先生,與眾人們的努力下,歷經六十多場演出,屢獲國內音樂界的高度讚賞。一九六九年,與數位國內樂界菁英共同組成的「中華民國訪菲兒童交響樂團」,冠蓋雲集的菁英素質與轟動國際的演出水準,放眼現今國內音樂界,很難有能與之並駕齊驅的兒童樂團。三B樂團不僅是培育國內弦樂界菁英的搖籃,其所創造出的「奇蹟」,也帶動六Ο年代,台灣地區學習音樂的風潮,對音樂風氣與音樂教育的推廣,有相當大的貢獻。 本篇論文,共分為五個篇章:第一章緒論,闡明本篇論文之寫作動機、意義,以及研究方法和目的。第二章「樂團創團歷程」部分,以文獻探討及專訪記敘的方式,概述一九六Ο年代台灣地區西式音樂的發展狀況、三B樂團創團歷程,以及創團團長高聰明醫師,與創團指揮鄭昭明先生的生平記敘。第三章與第四章的部份,則以資料收集和專訪整理的方式,分別詳述台南三B兒童弦樂團與中華民國訪菲兒童交響樂團的發展狀況:以練習場地、演出場次、曲目探究、以及各界的評論……等,作為此二章節陳述的主要架構。第五章結論的部份,將針對前述四章作一總結與統整。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當代箏壇發展影音典藏─以黃好吟為例(民國六十七年至民國九十七年)
    (2009) 馮苾瑩
    摘要 國樂自民國三十七年在台灣發跡以來,發展至今約莫六十年,期間各項樂器亦獨立發展;而在台灣箏樂發展中,古箏演奏家黃好吟在箏壇中佔有相當的影響力。黃好吟就讀中興大學經濟系期間,參與箏樂社活動,由此奠定其對箏樂的濃厚興趣。由於喜愛與積極的學習熱忱,黃好吟中興大學畢業後,考取中國文化學院國樂組(現今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本文研究範圍為黃好吟由大學時期(民國六十七年)迄今(民國九十七年),在箏樂壇發展的這三十年間,筆者將此三十年經由資料蒐集與研究後,將黃好吟個人的演奏歷程,分為三個重要時期:(1)黃好吟箏樂技巧發展期(民國六十七年至七十五年)、 (2)黃好吟個人演奏活躍期(民國七十六年至八十五年) 、(3)黃好吟學術發表與教學期(民國八十六年至九十七年)。 接下來以黃好吟歷年作品與相關文獻作為研究主旨,由上述分類統整筆者所蒐集到的資訊,如靜態資料(節目冊、新聞報導、樂譜手稿、照片、期刊論文、著作書籍);多媒體資料(歷年演出記錄影像、有聲資料、訪談) 等相關文獻,將之按年份分類編號與保存。 接著撰文重點偏重於黃好吟箏樂演奏風格特點敘述。黃好吟對於樂曲詮釋有著獨到且明確的分析,發表論文皆有深入探討現代樂曲之曲式及特點。 兩岸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箏曲廣為台灣習箏者廣泛使用,台灣箏樂作品相較之下屈指可數,黃好吟近十年積極邀請樂界知名作曲家,為箏樂創作不少新曲,親自演譯與灌錄專輯。黃好吟多年在教學方面,學生亦始嘗試新作品,在課堂中的肢體課程安排,務使學生能融入音樂的氛圍裡,鼓勵後輩習箏者嘗試新作品。 最後以成果短片製作流程為主旨,撰寫初期腳本設定、畫面挑選、聲音錄製過程與後期製作,詳述短片內涵與目標。蒐集之珍貴資料,經過黃好吟同意,發表於筆者架設之網站中,期望能達到推廣箏樂與典藏之目標。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高等專業音樂教育之領航者:師大音樂系1946~1985
    (2007) 蔣韻如; Yun-Ru Chiang
    台灣光復後,本土的教育體制及師資面臨一重大轉折,在日籍教師遣返與中國化政策的實施下,中小學師資嚴重短缺,而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即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所成立的專責師資培養機構。民國三十五年,省立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成立,為國內第一所高等專業音樂學府。三十七年八月,省立台灣師範學院音樂學系正式成立。六十年來,師大音樂系的教師以及所培養出上千位的畢業系友,廣佈於台灣的各個角落,除了擔任中等學校的音樂教師、各大專院校音樂相關科系之教授之外,國內外各大職業樂團或音樂機構等皆有著師大人的足跡。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的進步,師大音樂系亦在台灣的音樂史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直至今日,師大音樂系在台灣音樂界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及份量,亦是許多音樂學子們嚮往的目標,而這樣一所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不論是其萌芽時期,抑或是發展過程,這些歷史確實是值得被回溯保存及研究探討。 此篇論文將分成五章,除了第一章為緒論之外,第二章為時代背景之鋪陳,以及概述並比較四所間接影響了師大音樂系發展的音樂學校: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東京音樂學校(上野音樂學校)及武藏野音樂學校;第三章則是本論文之重點部份,以音樂系的歷屆系主任作為分期點分成六節論述,內容為師大音樂系的創立、發展及革新;第四章將從中等學校音樂教育師資培育、台灣早期及中生代重要音樂家之培養以及社會功能三方面,探討師大音樂系在台灣音樂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歷史定位;第五章結論則包含了音樂系六十年來的發展重要階段,並探究過去的種種危機和突破,以及結合受訪教師系友的期許與筆者淺見,對於現今所面臨的危機與未來展望給予建議。
  • «
  • 1 (current)
  • 2
  • 3
  • 4
  • 5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