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士純"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之研究黃士純; Huang Shih Chun唐代社會的發展特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國事強盛、經濟繁榮的時代背景與兼容並蓄的文化交流,匯集而成為「大道通長安」泱泱大國的國際景象。審美思潮呈現於文學家的情思與思考方向,展現「大漠雄風」的豪情與「詩情畫意」的抒情,發展出自我風格明顯的審美趣味,體現在婦女造形上,出現以「豐腴」為美的特殊審美形式,成為重要的典型象徵。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探討,並從婦女的社會地位與生活狀況做背景式的瞭解。 時代風格特徵與印象,來自於藝術作品的呈現,其中繪畫所崇尚自然與寫實的特性,在藝術發展成就非凡的唐代,體驗唐人發乎生命的自信與感動,「人物畫」發展到成熟階段,從婦女造形的演變中,更見流程與發展,亦跟隨社會的發展呈現興衰起伏的歷程,並從繪畫,雕塑,文學等藝術作品中,探討唐代藝術作品所營造婦女的形象。 從唐代階段性的轉變,到前後期畫作的傳承影響與表現的特徵與時代意義以顯現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的特質:若將唐代的社會發展以人類的成長作比喻,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的階段,繪畫中婦女造形的演變,以體態言,經歷了從「瘦長」到「豐肥」的形態。以現存的畫跡分析,唐代的審美思潮承襲前朝細長風格而來,初唐時期(中宗以降)內外在審美角度已經轉變,玄宗時更具體形象化,影響到中晚唐對於女性美的要求:以妝扮言:從樸素到華麗,從華麗到奢華;體態從「勻稱」、「圓潤」、「豐腴」到「豐肥」。 其女性美在繪畫表現的歷程:從初唐的醞釀時期、盛唐的形質並茂,中唐時期的延續到晚唐時期的形勝於質。從傳統的既定樣式發展成為自我風格的「典型化」特徵,產生「樣式化」的形式摹寫,週而復始的循環。審美心理轉變,有相對性的發展,有別於其他朝代的審美特質引起注目,若能將此特質加以發揮,並能配合民眾心理,便能脫穎而出,成為象徵的典型,形成時代的風格特色。 審美思潮隨著各種因素而改變,如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種族的因素等,是具特殊性、變異性與傳統性的特質。唐代審美型態的轉變,歸納出其中的影響因素:文化的融合:內在與外在的轉變;生活型態的轉變:物質生活的提昇、戶外活動及樂舞的盛行;社會價值的認定:上層社會與物質生活的追求、權力與富貴的象徵。繪畫中唐代婦女造形的特徵和審美意義:「環肥燕瘦」--審美型態的改變;「雲想衣裳花想容」--繪畫題材的轉變;「大唐盛事的迴響」--藝術作品的心理投射。 從唐代繪畫中婦女形象與審美的探討,可視其婦女與時代、社會的關連,審美思潮的體現與藝術創作的經營方式,探究社會美、藝術美與理想美的差距,藉由藝術作品,瞭解社會與藝術發展的心理層面,並以唐代為引作為現代的思考,使婦女在藝術作品中扮演的角色,落實於形質俱美的精神內涵。Item 展覽數位化模式之研究-以「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為例(2017) 姚良婷; Yao, Liang-Ting本研究主要探討數位展覽的內容架構及展出模式分析。目前國內外有關數位展覽的發展模式,是以實體博物館如何進行數位內容展示為研究方向,而面對現今大數據發展的學習型態,數位博物館或數位展覽不再僅以提供知識獲取新知為目標,使用者資訊共享及訊息傳遞將成為未來不可或缺的主流趨勢。本研究以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主題網站為例,就近年來數位展覽型態的發展歷程及使用者行為進行數據分析,並深度訪談數位文化中心核心成員,加上研究者本身長期參與展覽策劃之經驗分析,深究探討目前臺灣數位展覽的運作型態及發展趨勢。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長期推動國內數位人文研究,運用多元化的典藏主題製作實體特展,並建置互動式多媒體網站加以保存及呈現各式主題成果。經由觀察數位文化中心不同主題網站的展示架構、目標族群、使用者偏好及瀏覽路徑,瞭解數位展覽能帶給使用者的是在個人化學習上的知識串連及跨域思維,而展覽要如何有效運用技術強化數位內容特性,強化使用者體驗及學習感受都將是未來數位世界所將面臨的最大挑戰。本研究就展覽數位化的模式架構,歸納出三種網站型態特性,同時提出對於未來數位博物館的展示模組構想藍圖。Item 黃‧金‧葛-黃小鈴墨彩創作研究(2009) 黃小鈴; Huang, Hsiao-Ling傳統水墨畫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創作的經典準則;現代水墨畫融入技法的實驗性與內容的多元性,開拓出多采多姿的創作空間。本創作研究以「黃金葛」這種校園植物的寫生開始,從物像的觀察描繪著手,並透過文獻、期刊、畫家、畫論、畫冊等資源探討中國畫的審美精神及當代的藝術思想,以人的需求理論、心靈的自由為發展核心,逐步形成個人創作的發展脈絡。 創作內容以「黃金葛」藤蔓植物為主,配合景物及人體,以象徵生命力、謙虛、卑微、忍耐、陽光性、欣欣向榮、情感糾葛、纏繞、連綿不絕…等意涵,在水墨方面使用傳統筆墨及半自動技法,在膠彩方面使用礦物顏料及貼箔技法,把心中所感所想產生的意象具體呈現出中國水墨畫作之美。 筆者現任教於國中美術班,此創作研究在校園隨時可展開並教學相長,從微觀中品察生活的趣味,進而實驗創作。藝術是把人類生態化為審美對象的創造,人類生態、美學、創造的發展過程是本研究探索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