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曉嵐"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優秀女性教育人員之創造性人格逆境轉化與創造表現(2010) 黃曉嵐本研究是以八位在工作領域表現優秀的女性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藉由深度訪談以及重要他人的訪談了解其生涯發展、人格特質、逆境經驗轉化及其創造表現。研究資料則是將訪談內容轉成文字稿,經由反覆閱讀、分析、交叉比對、歸納、綜合,以理解這些優秀女性教育人員的人格特質、逆境經歷轉化與其創造表現,藉由她們的生命故事啟發後進者。家庭環境方面,受訪者的父母教育態度在要求中有空間,適時地提供支援或協助,即使無法提供支援,也不壓抑女兒的發展。受訪者的求學過程都很順利,在校成績皆有中上表現,深受老師的影響與啟發。工作歷程方面,有受訪者從小就立志從事教職,也有受訪者基於因緣際會、自身興趣與能力而進入教育界。對工作的不滿足以及渴望工作上的變化促使她們盡其所能在工作中求新求變並樂在其中。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人格特質 受訪者具有獨立的、為人誠摯的、能幹的、對自我有信心的、不滿足的、誠實的、有禮貌的、深思的、堅毅的、主動積極的、跨領域的各項個人特質。在家庭因素上,父母親的身教與言教深入受訪者的生活、工作。對於父母都懷抱著感恩、感謝的態度,與父母維持深厚的感情,與家人之間的關係良好。就環境因素而言,受訪者表示所屬教學環境對於教師的專業皆予以尊重,給予教師相當大的自主空間,鼓勵受訪者發揮創造力;在這樣支持的環境下,受訪者藉由創造力的發揮而達到暢流狀態,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二、 逆境轉化 受訪者在生命中所遭逢的逆境種類有:1、他人不公平地對待導致有被歧視的感覺。2、親人的過世。3、生命遭受威脅。4、被告上法庭。5、離婚。工作中的逆境有:1、自己貢獻的歷史定位不明或是遭忽略。2、當場被羞辱。3、投稿被退稿而且是非建設性的批評。4、同儕的刁難、不合作、質疑、忌妒與合作步調不一。5、任教科目的不受重視。6、政策的錯誤。7、他人非理性的對待。 性別壓力部分,有七位受訪者認為在教育界男女之間工作能力差異不大,主要的差異在於個人對於工作的認知、工作的熱誠以及個人的能力。隨著時代進步與社會演進,女性受重視的程度將逐漸與男性相當。而逆境之於受訪者的意義有:(一)正向思考;(二)增加自我轉化、調整的能力;(三)事後看事情的角度更寬廣;(四)學習到更多解決事情的方法;(五)承認逆境的存在,投入自己認為重要或有趣的事。 三、 創造表現 在創造表現上,受訪者的創造成就可分成:國外期刊的投稿、典章制度的建立、教案寫作、敎學表現以及工作內容的轉換。內在動機則有成就感的獲得、目標管理、將工作的投入當成學習、克服困難之後的特殊喜悅、自身的成長、自身的使命感、自身的責任感、對教師工作價值的肯定、好強不服輸的個性、對不朽的渴望、自身敬業的特質、對工作的熱愛、對新奇的好奇、挑戰自我、測試極限、看到學生成長改變的喜悅。在多樣創意上,受訪者皆表示會想要在生活中展現自身的創意,但同時都表達對工作有很強烈的使命感,儘管創意點子多,仍然是先想到工作,會優先把新的想法或是念頭運用在教學、研究或是行政工作上。Item 我國二年制專科學校與日本專門學校美容科課程之比較研究(2009) 黃曉嵐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二年制進修專校與日本專門學校美容科兩國課程目標、課程架構及課程科目之異同。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文獻分析與比較教育研究法,茲將研究所獲得結果臚列如下: 一、課程目標方面,訂頒機關皆為教育部層級,兩國同樣以傳授實用技藝,培養職業或實際生活所需之能力,以及健全國民為目的。相異處則為我國至二專階段,以為學歷的取得為主,證照資格為少數非美容科本科畢業者或本科未在高職階段應試者才需取得,而日本專門學校則以取得證照資格和通過檢定為教學的核心目標。 二、課程架構方面,兩國皆下放權力給學校來自訂,由此可開發各校學校本位課程並有最低畢業學分數和時數的要求;相異處為日本的美容學校只針對美容專門技術的傳授,而我國尚需顧及學生升學之需要,配置有共同科目考科之考量;日本的必修科目則是為因應國家美容證照考科科目。我國卻是因教育目標不同而有所差別;美容科目標為培養美容造型專業及管理人才,而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科目標為培養具化妝品專業人才。 三、課程科目方面,兩國皆明文規定科目之名稱,使學校有所依循;相異處為日本科目取向,倍培養學生美容內涵及素養,課程設計上核心課程一致性和標準化,專業課程則多元化;我國的科目取向因顧及學校升學錄取率之緣故,所以各校都設計該科的特色課程。 根據上述結論,針對我國進修專校美容科課程之目標、架構及科目提出建議,並對後續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美容教育系統理論之相關文獻非常缺乏,研究者建議未來多多研究美容專業方面課程的領域。 二、建議加入量化研究,以廣泛蒐集各校之資料與意見,以博採眾議, 建立共通性之課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