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朝恩"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6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2007國中小地理知識大競賽
    (2007/05-2007/11) 黃朝恩; 李明燕; 林聖欽
    除了在學校施行的評量,各式競賽提供了學生發揮專長的另一舞台,如國語文測驗、科展或音 樂、美術等競賽。然而國中小階段的社會領域科目相對卻是最缺乏競賽的!地理科強調自然與人文 環境的互動,著重地方、區域、國家、全球的關連,並且培養使用地圖(含GIS、RS)、環境觀察 等技能,極有助於培養青年學子認識環境和理解世界的另一種角度。我國中、小學階段的地理教學 目標和教材雖然早已因應時代需求而調整,但其社會印象仍亟待改善。有鑑於此,地理學界自2005 年起,配合「國家地理世界錦標賽」(National Geographic World Championship)」之舉行,每年為 6-9 年級的國中小學生辦理地理競賽,每兩年並組隊參加國際比賽,是我國國中小社會領域唯一的 全國性和國際性賽事。活動辦理主要目標為: ‧ 激發國中小學生主動關懷環境與世界,讓地理和環境科學表現優異的學生被表揚的機會; ‧ 促進地理、環境觀察技能的教學正常化; ‧ 藉由國際參賽,提升我國地理和環境教育的水準; ‧ 透過國人地理知識大調查和網路版地理能力檢定,增進社會大眾對環境與世界的關懷。 本競賽參賽對像為全國國小六年級至國中九年級的學生,國內賽分學校初賽、縣市複賽、全國 決賽三階段辦理,各階段測驗均兼顧環境議題、地理技能和區域地理三大面向,命題素材雖以各國 家和區域地理特色與環境課題為主體,但兼含歷史、文化、時事、地科、生態等各面向。本年度的 工作重點,除了辦理三階段國內賽事、組隊參加國際賽,更將建置競賽網頁和設計全民地理能力檢 定(網路版),除了繼續引導學生強化整合學科知識,激發精進專才學習的動力,更將提升我國民 眾的世界觀及環境關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of Chinkuashih Area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90-12-??) 黃朝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and a Comparison with Taiwan Area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9-06-??) 黃朝恩
    本文分別就海南島的自然資源基礎和經濟發展現狀作學理上之探討,並分析二者之間的關係,同時在必要時加入本省的資料以作比較。由數據顯示,海南島的自然資源並不薄弱,自然資源質量亦佳,值得肯定。例如全島十度以下的平原佔地超過三分之二,太陽輻射年總量亦在一百四十千卡/平方公分以上,而礦產豐富,港灣優良,在在都說明可供開發利用的條件充足。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海南島之社經環境仍然停留在相當落後的階段,遠遠比不上面積大小差不多而資源基礎未佔優勢的臺灣,以民國七十三年工業總產值為例,只及臺灣的十分之一,港口吞吐量則只得三十分之一,而固定資產投資額更只得一百分之一,此外基層建設也乏善可陳,即使在整個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來說,海南島也是發展較慢的區域,這無疑與其歷史背景有關,長久以來,海南一直被視為邊陲之地、化外之區,並未得到應有的照顧;再加上接近越南,既為邊防,又屬戰略要點,近四十年擾讓之下,根本無法全力建設。從八十年代開始,在開放政策的影響之下,中共有意加速發展海南,期能與臺灣一爭長短,先是於民國七十二年將海南島列為經濟特別行政區,再於七十七年初讓海南脫離廣東省管轄而升格建省。然而由於政治體制制肘過多,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由此可見,海南島儘管資源豐富,但欲大步向前實在不易,首先當然要在體制上作出大幅的改革,參考臺灣的經驗,揚棄過時的意識形態,走向社經政治的現代化,然後再因地制宜就現有的資源優勢和劣勢作揚長避短的考慮,唯有如此才可以有機會和臺灣省作經濟成長上的競賽。作者本著對故國的關懷,在剖析海南島的自然資源及經濟發展之後,再提出若干該地區發展方向可行性的芻議,以供各界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Geomorphology of the Alluvial Cones near Huoyenshan, Central Taiwan
    (地理學系, 1990-03-??) 黃朝恩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乃以計量方法,針對台灣中部火炎山地區的沖積錐群,作詳細的地形計測、航照判釋,野外調查與粒度分析,實地探索此等地形有關形態特徵及沉積環境的許多問題。全文分為四個部分:首先介紹了沖積錐群及伴生的火炎山景觀之位置、範圍及外貌;接著闡明沖積錐的幾何形態及其營力制約;再其次著重討論構成該地形的沉積物及其各項結構參數,如粒徑、粒形和組構等,當中更採用卡方檢定和曼惠尼檢定等計量方法加以分析,以期將此一具有獨特性的沉積環境作深入及量化之掌握。最後,更把其他相類似的營力和沉積成果展現作一比較,藉以提供值得繼續研究的學術題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Impact of Mine Development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Chinkuashih Area in North Taiwan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89-12-??) 黃朝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Mangrove Landscape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s along the Right Bank of Tanshui River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91-12-??) 黃朝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Suspended Sediments of Taiwan Rivers and Their Geomorphological Significanc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2-06-??) 黃朝恩
    本研究旨在究明臺灣河川之輸沙特性及其相關現象。分析所依據者乃全省四十九個主要流域及七十六個水文站之累年輸沙記錄,並以地形計測、野外實察及統計處理等研究方法配合進行。所獲資料有助於吾人對台灣河川輸沙之強度、規模、作用、空間差異以至時間變遷等之認識,由此達成多項結論。為求條理分明,全文乃針對下列四項題先後闡述:(1)輸沙量及含沙量之特性;(2)物理剝蝕率之推估;(3)輸沙及流域形態之關係;(4)輸沙及流域營力間之關係。由種種證據觀之,均顯示臺灣地區的輸沙問題至為嚴重,尤其就單位面積輸沙量而言,各大河川在10000M.T./km2/yr以上者比比皆是,二仁、曾文、濁水諸溪流域更超過20000M.T./km2/yr,高出世界上其他大河甚多。再看物理剝蝕率,全島平均每千年為3526mm,正代表著臺灣自然環境的獨特性。至於輸沙和其他流域特徵之間,每每呈現密切之關係,例如年逕流量及年輸沙量之相關係數更高達+0.8159,證實流域系統中確有其動力均衡特性。另由輸沙-流量關係加以深入分析,更發現二者呈現C=aQb之方程式,惟各集水流域之經驗公式並不一致,隨時、空而異,本文乃以a值及b值為準,將輸沙-流量關係分為六大型,得之各型均有其空間及中之趨勢,故在處理台灣地區的輸沙問題時,區域觀念確實不容忽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errai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in Suburban Environments of Hong Kong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88-12-??) 黃朝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oward a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Geography Education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92-12-??) 黃朝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學地理科、戶外教學活動的編寫與實施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1-02-??) 黃朝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綱要基本內容地理部分的評介和運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6-09-??) 黃朝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1989-04-??) 黃朝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及其時空差異(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1991-04-??) 黃朝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及其時空差異(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1991-10-??) 黃朝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類活動所激化的自然災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2000-02-??) 黃朝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地區納骨堂榙選址及地理景觀構成之研究
    (2005) 陳燕釗
    台灣地區地狹人密,死亡火葬後將骨灰寄存於「納骨堂塔」之方式漸增, 「納骨堂塔」已成為各地常見的一項地理景觀。惟民間習俗上重視風水,冀希 納骨堂塔設置地點是廕福子孫之福地,於是選址時常依風水術擇山坡地或都市 邊緣而設,多未考量對周遭環境及地理景觀產生衝突影響。然此長期適用於陰 陽宅之傳統風水術,為綜合考慮自然、人文環境因素而發展出一獨特「人與環 境」之互動評估方法,其與透過地形、地質、水文、生態、景觀等環境因子予 以科學化系統化評估擇址之法相較,並非完全毫無可取之處,由此引發其是否 被「納骨堂塔」在擇址時大量使用之探討,進而觸動意欲探討了解「納骨堂塔 能具福地之象者則必擇優良地形及地理景觀為基址」之實際性究有多少的動 機;據此探討了解納骨堂塔之「選址」及「地理景觀」構成法則究竟為何,遂 成為本研究之主題及內容。 整項研究先從歷史過程探討,了解納骨堂塔空間在構成本質、意涵及外顯 文化語彙,同時亦分析了解台灣地區納骨堂塔設置分佈之結構性因素。之後, 再由現況調查統計或計量分析對選址解析出三個層面構成法則,包括:1.人文 社經條件(供需狀況、分佈狀態及法則、社經特徵);2.自然環境因子(地質、 坡度、土壤、水文、氣候、高度、植被及週遭土地使用等因子);3.風水因子 (巒頭派、理氣派、形煞及禁忌等)及其影響,並由現況景觀調查及透過視覺 景觀理論解析出影響地理景觀構成之三個層面及內容,包括1.空間本質意涵所 外顯於外觀及造型上之文化語彙;2.座落地點之地形、地勢與周遭環境於不同 景深下所形成視覺景觀面;3.納骨堂塔所細分之景觀元素在組織及變化上於不 同景深下所形成構景、視覺感受。各項分析結果亦透過分別對政府部門首長、 私人業者、寺廟住持(或負責人)、設計建築師以模糊層級分析法問卷所獲得 之偏好態度權重比例,予以檢驗印證其各項事實分析結果確為相符存在。 關於納骨堂塔在區位及地理景觀的特色,本研究之主要結論為:1.公立設 置者地點大多係舊有公墓更新而來,地點形成受制於台灣聚落拓墾等結構性因 子影響,然因乃位於平原地者居多,擇址上較無受自然環境因子所帶來的影 響,而以理氣三元派之堪輿擇址立向佔有較大影響,並主導擇址,常透過以建 廟奉祀、公園化或改變在外觀上具傳統文化語彙造型,化解或降低與週遭環境 產生衝突之手段。2.私立者多設置於群山之中,且更是以傳統風水術主導擇 址,以期獲得商業利益,較不考量可能遭自然環境因子帶來災害侵襲,且常常 透過改變為「文化會館」、「福座」之形象及增進優美庭園景觀手段,以化解或 降低與週遭環境的衝突,惟許多堂塔仍直接矗立山頭與其波浪性山脊稜線產生 扞格不協調景觀。3.寺廟附設者地點因受僧人修行所需,喜於有山有水之地擇 址興建寺廟,其擇址行為實際上仍暗藏符合風水術之要求,而所建塔型以八角 塔及方塔為主,更顯突出及強化佛教文化景觀之語彙。 調查分析結果也得知:納骨堂塔在分佈上受人口及社會經濟繁榮發展之影 響而呈現出規模愈大者愈向郊區之農村聚落及偏遠山區設置,致鄰避緩衝距離 加大而減輕其影響性,而鄰避緩衝距離低於五百公尺者只佔三成比例,又以寺廟附設納骨堂塔居多,但其因設置量體規模甚小,干擾市街各種活動及市街景 觀整體性甚小。 此外,針對納骨堂塔興建之決策者,本研究以模糊層級分析法問卷,了解 其偏好態度。得知大多數皆認為自然環境因子仍是在選址考量上佔有最重之權 重比例,風水因子才次之,與實際之情況不盡相同。本研究指出,在納骨堂塔 選址上實施傳統風水術主導力量,較大於以現代科學化地理學之評估選址主導 力量。而本研究提出結合二者所形成之兼具理性及理想性選址模式,只有學者 專家呼應,在實務界往往無法獲得多數贊同與實施。 至於地理景觀構成之研究方面,得知不同類別主體之納骨堂塔,其內外人 文活動及空間本質內涵對設置時周遭環境產生衝突的化解考量,將連帶對選址 及地理景觀之構成產生影響,且選址如受實施風水術而定,立地之環境場內容 於地理景觀上亦顯現出風水景觀之內容,風水景觀內容與巒頭派選址理論內容 形成互為表裏,卻成為實施風水術選址時之重要依據。 最後,本文提出火葬後骨灰寄存納骨塔之法並未符合《葬經》中「反氣入 骨廕福子孫」的要求,無存在風水適用之問題。希望能夠藉此改正大眾對納骨 堂塔選址應符風水之錯誤認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中學地理科環境價值教學之研究
    (地理學系, 2000-11-??) 黃朝恩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pply the idea of multidisciplinary infusion method to incorporate environmental values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a as well as Geography subject. The entire project has proceeded in three steps for two years. The first step involves a preparation step, in which the researcher and some junior high teachers work together to discuss and clarify the meaning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its instructional models. The second step focuses on developing instructional models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It includes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contents of each school subjects to infuse environmental values, develop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finally constructing a well-structured instructional model for environmental value education. Basically, the instructional model contains four components: structural sequence of contents, teachers' role, teachers' responses to students' learning, and supporting systems. The final step concerns an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in which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practice the instructional model in their classrooms and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has been adopted to assess the instructional result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re discussed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Hopefully, this research may well collaborate with other subjects such as Biology, Chemistry, Home Economics,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etc. in close relationship, and dedicate together to the promotion of value educatio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中學師生的環境意識及環境教育需求研究
    (地理學系, 2002-05-??) 黃朝恩; 陳燕釗; 王淑芬; 洪肇呈
    由於我國學校教育過於著重升學考試,以致一向重視認知領域的知識教育而忽略情意領域的價值教育,因此,培養學生之環境價值觀成為當務之急。另一方面,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在即,嘗試以合科統整和基本能力的養成為其標榜的兩大精神,而環境價值教學適可在此發揮重要功能。換言之,九年一貫課程的合科統整精神可由環境價值教學切入。因此本研究旨在針對環境價值教學進行前置作業探討,了解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角色,並且從目前現況、日後需求及未來展望等面向,作出有效和妥切的評估與規劃。 透過文獻蒐集、問卷調查和訪談,本研究探討了目前國中生的環境意識和環境價值的一般狀況、內部差異和影響因素,並且進一步了解校方及教師在推行環境教育時所面臨的狀況與困難。最後,以上述發現為基礎,提出了強化國中環境價值教育的方向和途徑。經由研究得知:國內學童已具備相當程度的環境意識,但知識面的得分顯然高於態度面,而預期行為、承諾和參與面的得分更低。另外也發現,多數學校對環境教育的重視仍然不夠,時間要財政、場地、行政配合及教師能力等均為主要的障礙因素。受訪老師也有意願竭盡一己之力。但如何能針對學生需要,在課程、教材、教法與評量上有效地搭配,當為未來的重點所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中學戶外鄉土地理教學模式及其評量之行動研究
    (2003) 王淑芬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永續發展教育與多元智慧理論結合之行動研究
    (2005) 黃雅萍
    本研究首先旨在探討國中社會領域課程中永續發展教育之現況,及對其需求做調查,以利未來之發展。接著進一步分析國中社會領域課程中的永續發展概念及環境教材內涵,調查國中學生對永續發展的認知、態度與行為以及國中教師對永續發展教育實施現況的認知;同時更以多元智慧理論為基礎,編製永續發展教學模組,將其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中,再透過準實驗研究,來探究教學成效。研究結果顯示:社會領域現行各版本教科書所含之永續發展概念以地理及公民較多,而有關環境面向的環境、資源、生態、人口及社會面向的城鄉、文化發展有頗多論述,但經濟面向的生產取向、綠色消費以及社會面向的社會參與、民主政治、法律問題則著墨不多;問卷調查得知國中學生對永續發展的認知,大致已達到一定的程度,但態度及行為表現上,有些學生則呈現不足的狀況。依交叉比對分析得知,與學生參與環保課程或活動的頻率、父母是否要求、年級及性別等,有顯著之差異。另一方面,國中老師覺得目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和教材中包含的永續發展內容比重不算多,且老師自認對於永續發展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知道的也不夠多。因此,如果有機會修習有關永續發展教育的課程,大多表示會參加。在準實驗研究當中,學生運用多元智慧學習的實驗組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對永續發展之認知、態度及行為均優於對照組,且學生對教師以多元智慧理論為基礎所進行的教學或評量,感受均優於傳統講述教學方式。
  • «
  • 1 (current)
  • 2
  • 3
  • 4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