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楷茹"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六年級資優生對兩性生活事件處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1-03-??) 黃楷茹; 黃佩伊; 楊翠凌; 陳欣瑗 林香如為了想了解國小高年級資優生在兩性互動及相處時的思考和行為模式,作者將兩性生活事件問題依美國SIECUS在1991年「完整性教育指導手則」中性教育的六大概念做分類,以秀朗國小高年級自然組資優生個別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資料的蒐集,再將訪談結果加以質性分析。 結果發現男女差異:男女資優生對兩性生活事件的作法上較無差異,而女生以不理睬方式應對較多;在理由上女生偏向考慮自身、他人、長輩的感受,而男生較重視社會價值考量。在感覺上,女生的情緒反應較男生多。以高年級資優生來說,對於兩性事件較少採取負面方式應對,理由也偏向社會價值,而自身考量次之;在感覺上,資優生的反應較強烈,可能是相當關心兩性話題及表達能力佳。此次研究,由於是以國小的高年級資優生12人為樣本,有推論上的限制,僅以此報告提供大家參考即再深入探討的開端。Item 創造良性競爭的環境導引才能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5-03-??) 黃楷茹; Kai-Ju Huang教育情境對於競爭的態度往往曖昧不明,使得競爭無法發揮其正面的教育價值。本文先透過個人參與動機與競爭環境的辯證來看待競爭議題,理出影響競爭學習的關鍵;接著,據此構想出良性的競爭環境設計要素,包括:支持自主的設計、豐富有效的回饋訊息、適切的競爭難度及對參與者的認知訓練;最後,從資賦優異人才培育的角度來看,良性的競爭環境設計如何在各個發展階段中發揮效果,協助資優者從發現潛能到發揮才能。Item 「問題本位學習」中資優兒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展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5-03-??) 呂金燮; 陳偉仁; 黃楷茹; 黃珮琇; 陳靜芝九位資優教育相關教師以問題本位學習的精神為立足點,分別在六所國小的資優班進行一年的協同行動研究。在此行動研究中,我們將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結合為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單一複雜概念,課程行動的焦點在於善用資優兒童的遊戲特質,透過問題本位學習的探究,引領出學生的自主性,將創造力化為問題解決的行動力。從學習歷程與結果的表現中,我們發現問題本位學習顛倒教學的特質,啟動了資優兒童的自主學習;角色責任的賦予,促發了資優兒童敏銳的認知與情意特質,繼而展現他們多元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不過,為了增加問題情境中學術思維與認知複雜度的內涵,以及參與實際問題解決的困境,團隊教師選擇以擬真情境的經營下,資優兒童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問題只是被擬真的解決了。如何讓創造力化為實際的行動力,是我們後續要克服的困境。Item 學校本位才能發展方案之建構與實踐(2018) 黃楷茹; Huang, Kai-Ju資優教育才能發展派典強調潛能的發展性與才能的多樣性,從潛能到才能的發展是與環境脈絡互動下,不斷累積與轉化的歷程,系統性的環境支持是促成才能發展的重要助力。本研究在一所國小,以資優資源班為平台、資優資源班教師為主要行動者,透過行動研究的方法,建構與實踐學校本位才能發展方案。本研究首先進到學校中,解析學校環境脈絡對學生才能發展的支持現況,並據此規劃與實施才能發展充實課程並進行成效檢驗;研究進一步探討資優資源班教師的實踐歷程,並反思行動歷程中的專業成長。研究參與者包含資優資源班教師、普通班教師、經篩選推薦的31位學生、研究觀察檢核者與外部諮詢顧問。蒐集資料含文件資料、觀察、訪談、省思資料。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學校環境對學生才能發展的支持現況 1.學校資料經適當的篩選與重組,能建立出學生才能檔案。此檔案透過資優與普教教師共同詮釋,能成為辨識學生潛能與才能的工具。 2.普教教師認為心智能力(智力、創造力與社會能力等)為學生主要的潛能面向,才能是在某方面展現並獲得認可的能力。教師認為影響才能發展的因素多元,生活經驗提供才能發展的養分,才能發展的關鍵在情意,才能發展需學生專注投入並在日常生活中涓滴累積。 二、 學校本位才能發展的課程規劃與實踐 1.學校本位才能發展充實課程以學校環境為基礎,經資優班課程提煉,規劃出以轉化能力為主要目標、任務導向為歷程、真實產出為結果的充實課程,並建構出課程原型。 2.研究參與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與調整,逐步補充課程原型內涵,並發展出五種引導學生才能發展鷹架,包括:範例分析、思考策略、行動程序、組織結構與後設認知。 三、 學校本位才能發展課程的實施成效 1.學生在目標能力的展現方面,透過教學前後的實作評量及三階段課程的成果評量,發現學生在目標能力上持續進展,且學生間的能力變異也縮小。 2.學生的才能發展樣貌方面,整體而言,學生在各階段呈現不同的發展重點,第一階段為「學習與思考習慣的改變」、第二階段在「能力的躍進」,第三階段則發展出「目標導向的行動」、「享受思考」及「自我挑戰與追求卓越」;個別學生的才能發展則因其潛能與發展需求,展現出不同的發展路徑與面貌。 3.本研究的課程結構與課程實施要素,對於學生才能發展的個人內在因素產生互相激發作用,成為學生才能持續發展的能量。 四、 資優資源班教師的專業成長 行動過程中資優資源班教師面臨許多挑戰,透過持續反思辯證的歷程,教師的專業成長展現在三個面向: 1.從資優教育教師轉化為資優教育的倡導者。 2.從資優兒童的教師轉化為引導才能發展的教師。 3.資優資源班」轉化為學校才能發展的支持系統。 最後,本研究針對才能檔案、才能發展課程與方案建構等議題,提出實務上與研究上的建議。Item 影響高中優秀學生寫作表現的因素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7-09-??) 陳美芳; 謝佳男; 黃楷茹近年寫作教學的研究受社會認知及社會文化理論的影響,強調對學生寫作的研究應考慮學生寫作情境的複雜性。本研究採取以上觀點,嘗試在異質的情境中,發現寫作的共通核心要素。研究參與者包括8 位來自國文、教育心理與資優教育教師組成的研究小組、兩個不同型態的語文學習班級及8 名異質的學生。研究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生訪談、學生的作品與教師對作品的回饋或評量及研究小組定期討論錄音,所有訪談與會議討論資料均經轉錄為逐字稿。本研究先將每位學生的文件與轉錄資料分別撰寫成個案故事,再進行跨個案的分析,形成初步概念後均經研究小組討論、延伸與修正。本研究主要發現包括:學生寫作順利均與自身經驗能順利連結有關,寫作時「活化的知識」的質與量可能是順利寫作的關鍵。學生寫作的影響因素方面,教師影響及個人經驗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影響不盡相同,但不同類學生都認為同儕討論對寫作能力有助益;在促進學生寫作發展的環境方面,可能的條件為:拓廣並深化生活與閱讀經驗,使成為長期記憶中鮮明而易提取的訊息;強調持續與較密集性的寫作經驗;同儕間有機會討論與分享優秀作品。Item 才能發展取向的學生才能檔案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8-04-??) 黃楷茹; 陳美芳; Kai-Ju Huang, Mei-Fang Chen協助學生充分發展才能,不僅是資優教育的目標,也是整體教育努力的方向。本文先從理論觀點探討資優教育派典朝才能發展轉移,然後進一步釐清潛能、才能與才能發展的概念,並從「全校充實模式」與「多層次服務方案」兩個具規模的才能發展方案與一所臺北市國小的案例分析中,提出如何運用學校校務的多元資料,善用具動態性與歷程性的教師觀察與學校活動資料,建立學生才能檔案,以辨識學生潛能、了解學習需求,成為建構才能發展方案的基礎。Item 臺灣國民中小學資優資源班課程與教學實施狀況與展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7-06-??) 黃楷茹; 陳偉仁; 陳美芳; Kai-Ju Huang, Wei-Ren Chen, Mei-Fang Chen教育是不斷累積與更新的過程,臺灣近年教育政策與環境的變化,讓資優教育處於常需調整的不穩定狀態。本文建構出探究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的重要面向與內涵,並參照研究文獻、全國性資優會議紀錄及評鑑資料,回顧臺灣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歷史,續以一份近年調查研究資料為基礎,從需求評估、專業研發、課室運作及資源支援四大向度,剖析臺灣國中小資優資源班課程與教學狀況;最後提出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與建議。Item 臺灣國民中小學資優資源班運作基本模式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3-03-??) 陳偉仁; 黃楷茹; 陳美芳; 陳長益; Wei-Ren Chen; Kai-Ju Huang; Mei-Fang Chen; Charng-Yi Chen臺灣資優教育歷經將近40 年的耕耘,在資優概念的擴展、教育政策的改變、教師專業的精進、社會結構的轉變中,逐漸發展出本土特色的經營。鑑此,本研究勾勒出目前臺灣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資優資源班經營的樣貌,以做為資優教育永續發展的參考。研究整合問卷調查結果、焦點團體訪談、相關文件資料的蒐集,並進一步分析八所案例學校資優資源班的運作實務。結果發現,臺灣資優資源班的經營可歸納為四種基本運作模式,包括:一、教師專業團隊模式;二、行政主導模式;三、教師與行政攜手並進模式;四、學生需求本位模式。不同的運作模式,呈現出學校資優教育工作者在臺灣資優教育發展脈絡、學校生態、社區資源、教師團隊組成及資優生特質間的權衡,以建構出資優教育在該校中適切的經營取向。本研究並從模式選擇、框架解構、經營型態等三方面,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Item 透過教室言談展現數學課堂中資優生的探究思考歷程(2005) 黃楷茹摘 要 這是一個關於資優生思考的研究。為了理解資優班課堂上學生思考改變的動態歷程,我進入資優班數學課堂中進行參與觀察,並以能夠展現思考的語言表徵即教室情境中的教室言談為主要的視角,輔以訪談及文件資料,理解數學課堂中資優生參與學習與數學探究的情形,且進一步歸納出資優生的思考型態,也詮釋出思考在此情境中的意義。 教師企圖在這個數學課堂營造一個由數學符號與規則所構成的意義世界,而在這個世界中是以語言溝通為主要的習得、創造與傳遞意義的媒介。研究中所觀察的兩個學習單元以數學遊戲的形式進行,目標在尋求數學關係與規律,在此任務空間下,資優兒童言談探究的目的在表達與澄清、假設與檢驗、歸納與演繹。 若將分析的焦點放在兒童的思考,可以發現,兒童的思考是內在需求與外在情境的交互作用,一方面為求掌握局面,於是在複雜的情境訊息中找尋方向、範圍和原則,力求精簡;另一方面為了求精確,一直關注情境中的訊息,並讓自己保持敏覺的狀態,於是能迅速的反應、彈性的調整。 透過與情境的交互作用,資優兒童會因應情境展現不同的思考風貌:在情境任務引導下的思考,兒童不斷思考以感知外在情境,並進行協調的歷程,以尋求一致與客觀;在兒童對話情境脈絡下的思考,兒童同樣關心著課堂內容與任務,同樣會努力感知外在情境中同儕話語的意義,透過不同觀點的互相激盪、交疊,累積出更深更廣的思考。我看到資優兒童的思考是一種內在的需求促發後,主動與環境互動下的遭遇。 將兒童的思考放置在單純的尋求關係與規律、強調語言溝通也允許自由探究的數學情境中進行詮釋,顯現出四種的思考特質,包括:抽象的形式思考能力、複雜渾沌的思考特質、跳躍且理性的思考歷程及優秀的後設認知。Item 高中同儕寫作回饋的效度與效果探析(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03-??) 陳美芳; 黃楷茹; 謝佳男; 林宜駿本研究在探究高中同儕寫作回饋的效度與效果。研究對象為臺北市42名高一學生,學生在每次作文後為同儕作文評分與回饋,並進行作文改寫。研究蒐集資料包括學生作文、同儕回饋資料、自陳心得與專家教師評分。學生與專家評分一致性,九成以上符合大考中心不需複閱的水準,差異在1級分以內之百分比平均為72.05%,顯示學生評量效度佳。學生回饋具多元性,除針對語言、結構和內容外,也能以讀者角色提出情感回應。學生接受回饋後改寫的作文分數雖呈微升,但並未達顯著差異。學生認為教師回饋比同儕更有幫助、文字回饋比分數有助益。同儕回饋影響的變異性比教師影響大,功能與教師不同;教師能進行專業評論並指引修改方向,同儕則能提供情感的肯定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