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淑英"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三位精神病患者日常生活之個案觀察、訪問研究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4-05-??) 吳就君; 黃淑英; 張麗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社會篇)》教材內容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0-12-??) 黃淑英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社會篇)》教材內容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0-12-??) 黃淑英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民報》與戰後初期的臺灣
    (2003) 黃淑英
      《民報》是戰後臺灣最早創刊的報紙,二二八事件後被查封,計發行一年五個月。該報是由一群具有政治、文化運動背景的臺籍人士共同經營,是最具民間輿論色彩的報紙。其秉持傳統的「民報精神」,不但銜接了臺灣文化協會時期知識分子辦報的餘續,亦為臺灣戰後「為人民利益奮鬥的十字軍」。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在政治體制上實行行政長官公署制,給臺人帶來不愉快之感的,便是中樞對臺灣並不是用與其他省份同等之眼光來看待。經濟上維持特殊的統制政策。經濟問題與社會問題相伴而生,糧食問題、物價飛漲,因而引起社會的不安。面對暴動隨時可能發生的局面,《民報》基於維護人民利益的理念,究竟如何對應?其言論內涵為何?有無侷限?以上乃是本文的研究動機。   本文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運用內容分析法研究傳播媒體的內容,對報紙形態、人事組織、營運發展及篇章內容等進行分析。另一方面,仍以歷史研究法為主,對史料做考證、分析、歸納綜合與排比,探討戰後初期的臺灣政經社會文化。   本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四章。首先,探討《民報》的創辦與經營。該報屬「文人論政」式的報紙,當成是關心國事、抒發政治理念的管道;而政府對其種種管制,又成為反映當時政治局勢最佳的佐證。本文即透過新聞消息、社論內容的分析,以瞭解該報對戰後初期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項狀況的反應。其次,探討《民報》與二二八事件。究明該報在事件前後的角色,以及二二八事件對臺灣報業之衝擊。最後為「結論」。《民報》深知過去臺灣人運用媒體進行政治社會運動的歷史,因此政治與新聞媒體的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後來,報紙雖然被查封停刊,但是該報在面對政府的施政失策、經濟崩潰與社會危機,充分發揮「社會木鐸」的媒體功能,達成反映民情、針砭社會亂象之目標,以及督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進步,這一點才是其值得保存的重要理由。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