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玉"
Now showing 1 - 20 of 3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 Study on the Peer-Help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2-06-??) 黃玉本研究主要目的在(1)比較同儕與其他助人者在幫助我國國中學生解決困擾問題時的重要性,以評估同儕輔導計畫在我國發展的價值和可能性。(2)比較性別、年級及地理位置與助人者選取的關係,以探測同儕輔導計畫在我國發展的方向。研究對象包括1155名我國國中學生,分別來自台北龍山國中、台中光明國中、高雄苓雅國中及宜蘭復興國中的一、二、三年級男女各一班。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1)學生遭遇困擾時對助人者的選取有顯著差異,父母、同儕及兄弟姊妹是選取次數上最高的三位,父母最多,同儕其次,兄弟姊妹第三。(2)學生視同儕為求助的第二重要來源,同儕動力在我國國中學生遭遇困擾時,扮演很重要角色。(3)性別影響學生選取助人者,雖然如此,但不論男女仍以選取父母、同儕及兄弟姊妹為最高的三位。(4)年級影響學生選取助人者,雖然如此,但不論一、二、三年級仍以選取父母、同儕及兄弟姊妹為最高的三位。(5)地理位置影響學生選取助人者,雖然如此,但不論北、中、南、東部仍以選取父母及同儕為最高的二位。Item Promoting Student's Academic Learning in Residence Life(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黃玉近年來,美國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重視如何結合大學生課內與課外經驗,以提昇學生學習及高等教育效果,宿舍是學生在課餘花費大部分時間的場所,應該被有計劃的規劃以發揮整合學生學業學習與課外經驗的功能,依據文獻宿舍生活對台灣大學生也很重要,但它並沒有發揮促進學生學習的效果,本文主要目的,在介紹美國大學如何以宿舍生活來促進學生學業學習的經驗,以作為台灣大學生事務之借鏡。 本文首先依據相關文獻,探討大學生學業學習經驗與宿舍生活之關係,並提出結論與建議,其次,以美國大學為例,介紹學校如何透過宿舍環境安排及活動設計,來促進學生學業學習。Item Student Involvement and Involving College(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黃玉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高等教育開始重視學生參與,學生事務學者呼籲大學應透過課外經驗來促進學生參與,台灣最新的研究亦指出學生參與是預測學生學習成果及自我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本文之目的,即在介紹美國學生參與及參與大學的理論,並探討如何應用這些理論於台灣大學中。 本文首先介紹學生參與的意義與重要性,其次,探討美國參與大學的特質與實例,最後依據美國理論,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為例,建議如何從學校目標、校園環境及學校政策中來促進學生參與以成為參與大學。Item 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86-10-??) 黃玉Item 國民中學團體活動實施現況與展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3-06-??) 黃玉Item 大學僑生成功適應歷程之質性研究(2007) 徐昌燕; Hsu,Chan-Yen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僑生在校的生活與學業適應成功的基本要素,聚焦在大學僑生留台生涯中所經歷的各種課業學習、文化衝突、生活經驗、社群活動以及個人正向調適與復原的歷程。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依據半結構訪談大綱導引,了解大學僑生初來台灣時所面臨種種適應上的困擾,到目前在課業、生活等成功適應的歷程,再深入探究成功適應大學僑生心理社會發展的內涵;了解大學僑生的適應困擾及其影響因素;以及歸納出大學僑生正向發展與達到成功適應的歷程。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大學僑生相關輔導策略的建議。 本研究採質性訪談方式,對象以北部地區公私立大學在學僑生為主,首先請每校僑生輔導單位依立意選項標準篩選出十名僑生,大致符合入學之初適應困難到目前成功適應之案例,再施予「大學生心理社會測驗量表」以及「MBTI人格特質量表」,從中擇優選取六位為研究參與者,進行深入訪談研究。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成功適應之大學僑生心理社會發展的內涵:歸納出成功適應的僑生在心理社會發展的六個向度有下列特點:(一)隨年級成長,增進學習技巧,逐漸培養成各項求學發展能力。(二)人格類型較外向者,願意走入群體接納他人,情緒管理能力較佳。(三)在學校受照顧較差者,顯現比較良好的獨立性發展。(四)為生活適應與課業學習,能建立比較成熟的人際網路。(五)能明確的認同多元文化,但外貌的不同影響自我認定。(六)、學習合於興趣者有明確的目標,但與父母期望不同者則較猶豫。 二、大學的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歸納出影響僑生適應的因素:(一)來自家庭「父母期許適中」、「經濟支援適當」的僑生適應困擾比較小。(二)來自家庭經濟支援較少者,生活與求學的壓力較大。(三)課業學習造成適應困擾的影響因素最為普遍且多樣化。(四)語言不流暢不僅造成課業學習的困擾也影響到人際網絡的建立。(五)大部分只喜歡參與僑生所組成的社團,遇到困難求助對象也以僑生為主。(六)遇到文化適應困擾時,是以「接納、融入本地文化」的方式來適應。(七)在生理上感到比較困擾的是台灣的「飲食的烹調方式」與「氣候的特殊性」。(八)造成心理的困擾因素以「想家」的最多,其次是「交友感情」的問題。各種因素環環相扣相互牽連,不同的僑居地及不同的人格特質,深深地影響著不同問題的顯現程度。 三、大學僑生成功適應的歷程:成功適應的僑生面對生活適應問題都能採取積極正向的因應,在追求適應成功的過程中,在他們身上找出了以下共同的元素:(一)家庭適當的期許與支持。(二)妥善的經濟管理能力。(三)有效的課業學習策略。(四)多元語言學習與表達能力。(五)熱衷參與社團社群關係和諧。(六)接納與融合多元文化。(七)調整生活習慣以求生理的復元。(八)多方尋求心靈的調適與慰藉以等。求助對象多元以僑聯會、僑居地的學長姊及學校僑輔組為主。與本地生的同儕人際互動,則透過彼此的相互尊重、同理、接納與寬容。 四、改善輔導策略協助僑生成功適應: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一)提出建立健全的僑生輔導工作人員與制度。(二)應用正向心理學的原理原則到僑生輔導工作上。(三)提昇僑生復原力以因應逆境的挑戰。(四)改善僑生輔導策略以幫助大學僑生成功發展與適應等四個策略。 關鍵字:大學僑生、心理社會發展、成功適應Item 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之省思與借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5-06-??) 黃玉Item 大學學生事務引導原則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學術主管與學務人員的觀點(2006) 楊昌裕; Chang Yu Yang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國與我國學生事務引導原則,並比較大學學務處、教務處、學術主管及導師(以下簡稱「四類人員」)對學生事務引導原則的觀點,以提出未來建構學生事務引導原則的參考,研究的問題包括:一、美國學生事務哲學宣言中的引導原則及其發展歷程為何?二、我國學生事務相關文件中的引導原則及其發展歷程為何?三、四類人員持有的學生事務引導原則是否有差異?四、四類人員反應的學生事務引導原則之學校實況與個人觀點是否有差異?五、不同類型學校對於學生事務引導原則是否有差異?六、不同個人背景對於學生事務引導原則是否有差異?七、學務處不同功能組別主管對學生事務引導原則是否有差異?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分析美國學生事務相關學會提出的八個學生事務宣言,及我國三個學生事務重要文件,並經質性訪談七位教務長與學務長蒐集資料,編製「大學學生事務引導原則量表」作為量化研究的工具。「大學學生事務引導原則量表」主要包含「大學教育目標」、「學生觀點」、「環境觀點」、「學生事務目標觀點」、「學生事務策略觀點」、「學生事務工作者角色觀點」、「學習觀點」等分量表,除「大學教育目標」分作「學術專業與能力」、「個人發展」、「公民素養」三類別外,其餘均以「父母替代」、「學生服務」、「學生發展」、「學生學習」等模式類別編擬題項。量表經專家評定內容效度,並以內部一致性係數建立信度。研究對象以全國145所大學校院(不含軍警院校、空中大學)為母群,依地區學校類型分層叢集取樣79校,每校發給30份量表,總計發出2,370份,實際有效量表1,565份。資料分析採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雙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等以回答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包括: 一、美國學生事務引導原則發展經歷學生服務、學生發展、學生學習三大階段,主要引導原則面向包含對大學教育目標、學生、環境、學生事務目標、學生事務策略、學生事務工作者角色、學習等部份。 二、臺灣學生事務發展經歷威權管理、摸索轉型、專業萌芽三大階段,引導原則由管理逐步邁向強調行政效能的服務導向,但尚未達發展階段。 三、在大學教育目標上,四類人員一致呈現最重視「學術專業與能力」目標,其次是「個人發展」目標,較不重視「公民素養」目標。在「學生事務引導原則」整體上,我國大學學生事務主要以「學生服務」引導原則為主,而「父母替代」最不受認同。至於,各分量表部分: (一) 對「學生觀點」,一致偏向學生尚未成熟的「父母替代」引導原則。 (二) 對「環境觀點」,一致偏向增進環境之學習功能的「學生學習」引導原則。 (三) 對「學生事務目標觀點」,一致偏向維護校園安全與紀律的「父母替代」引導原則。 (四) 對「學生事務策略觀點」,學務處主管偏向「學生服務」引導原則,其餘沒有明顯的偏向。 (五) 對「學生事務工作者角色觀點」,學務處主管、學術主管和導師偏向視學生事務工作者為教育者的「學生學習」引導原則。 (六) 對「學習觀點」,四類人員一致強調引入學生經驗的「學生學習」引導原則。 四、四類人員對於「學生事務引導原則」反應的學校實際重視程度明顯低於個人觀點。 五、在學校類型中,「私立普通大學」對「學生事務引導原則」普遍較其他類型學校重視或認同,但對學生持較不成熟觀點;「公立普通大學」較不看重學生事務目標與學生事務工作者角色,但對學生持積極的觀點;「私立技職校院」較其他類型學校普遍不重視「學生事務引導原則」,對學生持較不成熟的觀點。Item 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 黃玉自解嚴以來,臺灣大學學生事務工作面臨轉型,參照美國學生事務工作發展之經驗,研究者相信臺灣學生事務工作的目標,需由以管理訓誡為主的代替父母權責論走向學生服務與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應了解學生需求,尊重學生權利,提供各種服務與活動以促進學生學習與全人發展。若學生事務工作目標走向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學生事務人員需應用科學的大學生發展理論於其中工作中,但目前在臺灣並沒有正式的大學生發展理論存在,本研究之目的即在(1)依據Chickering的理論,發展一個適於臺灣大學生經驗與文化的量表,來測量臺灣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2)探究年級、性別、主修、課業投入、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家庭關係及住宿、社團及打工經驗等自變項對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影響,(3)決定那些自變項經驗最能解釋臺灣大學生(包括全體大學生,男大學生、女大學生及各年級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 本研究之重要發現為(一)臺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符合Chickering理論,隨年級成長而成長。(二)MANOVA結果顯示男女大學生在心理社會發展上並無顯著差異,但若同時考慮所有自變項因素,多元迴歸結果顯示在能力發展、情緒管理、獨立性發展及目標發展上,女生低於男生。(三)在控制個人因素(性別、家庭關係)及年級變項後,大學經驗(主修、課業投入、師生關係、同儕關係、住宿經驗、社團經驗及打工經驗)可以顯著解釋大學生六向度心理社會發展之變異從17%到41%。比較而言,大學經驗最能解釋能力發展及目標發展,較少解釋情緒管理及自我認定;大學經驗最能解釋大二學生在所有(六個)向度的發展較少解釋大一學生在情緒管理及自我認定與大四學生在成熟人際關係及自我認定的發展;大學經驗最能解釋男學生的發展,較少解釋女學生的發展。(四)課業投入,師生互動、同儕互動、主修科系、住宿經驗、社團經驗、打工經驗及家庭關係均顯著影響臺灣大學生心理社會之發展。其中住宿經驗是負向。在所有自變項中,課業投入及同儕互動是解釋臺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兩個顯著因素,師生互動、主修科系、社團經驗、家庭關係則是中等重要的四個顯著因素。住宿經驗的重要性較小,打工經驗則非顯著解釋因素。(五)多元迴歸結果指出,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在不同向度的心理社會發展被不同的大學經驗來解釋。 基於上述發現,本研究最後提出未來在臺灣大學生事務工作應用上及進一步研究上之建議。Item 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6-06-??) 黃玉Item 大學學生團體領導人道德兩難情境及其做決定歷程之質性研究--以一所私立大學為例(2007) 王璽惠; Hsi-Huei W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學生團體領導人道德兩難情境及其做決定歷程,以提供未來指導學生團體實務上應用之參考。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領導學生團體過程中,所遇到的道德兩難情境問題有哪些?學生團體領導人做兩難問題決定的歷程為何?是否具備道德敏感度、道德判斷能力、道德動機,並實踐道德行動?做決定後的影響及研究參與者對學生團體領導人培訓課程的建議為何? 為充分收集學生團體領導人所遭遇的兩難情境,本研究首先設計「兩難問題情境調查表」,施測12所大學院校的學生團體領導人。之後,以一所私立大學內曾擔任或現任學生團體領導人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的方式,選取六位「資料豐富的個案」作為研究參與者,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來收集資料。另本研究透過與研究參與者建立信任關係、同儕檢核、三角檢正、研究參與者檢核、厚實敘寫等方式,以建立本研究之信實度。研究發現如下: 一、學生團體領導人的道德兩難情境 (一)團體自主VS.外力干預:有三種因素影響團體自主,分別為社團學長姐的干預、社團指導老師的干預、學校行政人員的干預,以上三種情境關聯之倫理原則為尊重自主原則。 (二)經費透明公開VS.社團文化陋習:兩難的情境分別有二:1.學長姐帳冊、單據交代不清;2.為了增加團體經費而報假帳,以上二種情境關聯之倫理原則誠實原則、正義原則。 (三)團體利益優先VS.個人關係導向:兩難的情境分別有二:1.社員的不當行為,因私人因素影響社團事務;2.面對不適任的幹部,領導者不知是否該撤換。以上第一種情境關聯之倫理原則為公平原則、第二種情境為不傷害他人。 (四)公平分工VS.能者多勞,兩難情境分別有二:1.團體領導者自己承擔,不放心將工作交給其他人做;2.領導者將工作交給信任的幹部,以上兩種情境關聯之倫理原則為公平原則。 (五)學生團體利益VS.學校行政權力:學生團體與學校行政單位的衝突,可分為二1.學生團體被迫讓出依照規定借用的場地;2.學校規定不一,對待每個社團不公平,以上兩種情境關聯之倫理原則為公平原則。 (六)違規募款VS.經費不足,學生團體因為活動經費不足必須對外募款,但募款單位提出的要求違反學校規定,領導者面臨是否要向其募款的兩難,以上情境關聯行善原則和義務間的衝突。 (七)團體存廢VS.個人隱私:同志團體中,同志學生不願接任社長,怕同志身份曝光,但無人接任社長,社團會倒社,因而社長面臨社團繼續運作與強迫他人擔任社長的兩難。此情境關聯之倫理原則為保密和隱私權。 (八)正直發聲VS.安於現有體制:兩難情境分別有:1.挑戰體制,針對學校內的政策及規定提出改革建議,但怕得罪學校,此情境關聯之倫理原則為正義原則;2.挑戰倫理輩份,不因團體內上下階層關係,依據事實,公正地處理問題,此情境關聯之倫理原則為公平原則。 (九)尊重個人隱私VS.讓他人受傷害:兩難情境分別有二:1.社員被社團指導老師性騷擾,擔心公佈此事件會讓受害者身份曝光,但如果不公佈,可能會有其他人受害,此情境關聯之倫理原則為尊重自主、不傷害他人及保密原則;2.知悉社團內成員性行為習慣,是否要提醒新進成員注意與其交往,避免感情受騙或被傳染性病,此情境關聯之倫理原則為保密原則、行善原則、不傷害他人原則。 二、學生團體領導人面對道德兩難情境做決定歷程 本研究的做決定歷程,依據1986年Rest提出的倫理決定模式為依據,分從道德敏感、道德判斷、道德動機、道德行動四方面分析。 (一)道德敏感:六位研究參與者初始面臨道德兩難情境道德敏感呈現情形可以分為四種: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內在衝突、心有定見。 (二)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研究發現學生團體領導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相互影響,之後做出決定採取行動,考量面向包含三個面向:1.團體成員個人利益;2.團體本身利益;3.學校立場。 (三)道德行動:研究參與者最後採取的道德行動有三種:1.自我負責、2.折衷妥協、3.無奈接受。 三、做決定後的影響與研究參與者對學生團體領導人培訓課程的建議 (一)做決定後的影響 六位學生團體領導者做決定後的影響,其中有五個正面成長及三個負面影響,正面成長如下:1.從無知犯錯到小心謹慎;2.從關心自我到關懷對方;3.遭遇挫折,勇於堅持信念;4.創意課程改變觀點,不再執著,思考更多元;5.從自我懷疑到坦然面對。負面影響如下:1.擔任會長扛責任、對事務要求高,卸任後對於事務變得很冷漠;2.內心充滿罪惡感,影響未來生涯規劃;3.好意幫忙,卻無奈面臨倒社,灰心失望。 (二)研究參與者對學生團體領導人培訓課程的建議 分三個面向:1.與學校關係:與課外組建立良好溝通、學習行政倫理程序;2.學生團體領導者:要多參與民主法治、公共事務,並具備國際觀、熱情、正向思考、EQ、溝通能力,規劃目標並培養良善的人格;3.經營學生團體的認知:如瞭解團體本質、學習他人經驗、注意公平、學習包容及以身作則。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提出具體建議,並對進一步研究上提出建議。Item 大學教育目標與學生事務專業發展引導原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9-09-01) 楊昌裕; 劉若蘭; 黃玉Item 大學教育目標與學生事務專業發展引導原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9-09-??) 楊昌裕; 劉若蘭; 黃玉Item 大學校院通勤生學習需求重要性、滿意度與通勤影響學習投入之研究—以台北縣市二十所大學校院為例(2008) 謝清鐔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校院通勤生學習需求重要性、滿意度與通勤影響學習投入之相關因素,研究目的在瞭解大學校院通勤生學習需求重要性、滿意度與通勤影響學習投入的現況,以及個人背景、學校類型在學習需求重要性、滿意度與通勤影響學習投入的差異情形,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研究範圍以台北縣市二十所大學校院通勤生為樣本,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校院通勤生學習需求與學習投入影響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共發出1000份問卷,有效問卷775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問題為: 一、大學校院通勤生學習需求重要性與學習需求滿意度之情況為何? 二、大學校院通勤生通勤影響學習投入之情況為何? 三、大學校院通勤生學習需求重要性與滿意度是否因個人背景而有差異? 四、大學校院通勤生學習需求重要性與滿意度是否因學校類型而有差異? 五、大學校院通勤生通勤影響學習投入是否因個人背景而有差異? 六、大學校院通勤生通勤影響學習投入是否因個人學校類型而有差異? 七、大學校院通勤生學習需求重要性、滿意度與通勤影響學習投入的關係如何? 茲將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台北縣市二十所大學校院通勤生對各項「學習需求重要性」普遍認同度高,而對各項「學習需求滿意度」則普遍呈現不甚滿意之情形,其中「學校重視與支持」、「行政與設備」是重要性最高、滿意度最低的兩個面向。 二、台北縣市二十所大學校院通勤生在「課業學習」以及「課外活動參與」兩方面的學習投入受通勤之影響較大。 三、台北縣市二十所大學校院中,不同性別、日夜(進修推廣)間部、年級、主修領域、工作狀況、住宿狀況、通勤時間、通勤方式、學校類型之通勤生在「學習需求重要性」有顯著差異,不同年齡、社經背景則無顯著差異;不同性別、日夜(進修推廣)間部、年級、主修領域、工作狀況、通勤時間、學校類型之通勤生在「學習需求滿意度」有顯著差異,不同年齡、住宿狀況、通勤方式、社經背景則無顯著差異。 四、台北縣市二十所大學校院中,不同性別、日夜(進修推廣)間部、主修領域、通勤時間、通勤方式、學校類型之通勤生在「學習投入影響」有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年級、工作狀況、住宿狀況、社經背景則無顯著差異。 五、學校類型當中,私立大學通勤生是對各項學習需求最為重視、最不滿意,且學習投入影響較多的一類。 六、台北縣市二十所大學校院通勤生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年級」、「主修領域」及「通勤方式」等變項較能解釋「學習需求重要性」,「年級」、「主修領域」及「通勤時間」等變項較能解釋「學習需求滿意度」,而「通勤時間」、「主修領域」及「通勤方式」等與變項較能解釋「學習投入影響」。 七、學校類型對大學校院通勤生「學習需求重要性」之「行政與設備」較有解釋力,對「學習需求滿意度」之「行政與設備」及「學校重視與支持」較有解釋力,而對「學習投入影響」之「課外活動參與」較具解釋力。 八、台北縣市二十所大學校院通勤生之「學習需求重要性」、「學習需求滿意度」與「學習投入影響」間有典型相關存在。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對教育主管機關、大學校院學生事務實務工作及進一步研究之建議。Item 大學生認知發展、靈性發展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天主教輔仁大學為例(2006) 楊仕裕; Shyh-Yuh Yang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生認知發展、靈性發展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問題量化部分包括:一、輔仁大學大一至大四學生認知發展的情形為何?二、輔仁大學大一至大四學生認知發展是否因不同的個人背景及校園經驗而有差異?三、哪些不同的個人背景及校園經驗最能解釋輔仁大學大一至大四學生的認知發展?質性部分包括:四、認知發展最高階段大一至大四學生的個人背景及校園經驗為什麼及如何影響其認知發展?五、認知發展最高階段大一至大四學生的靈性發展情形為何?靈性發展與認知發展的關係?個人背景及校園經驗為什麼及如何影響靈性發展?最後,對輔仁大學未來在校園中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及靈性發展提出建議,以提供輔仁大學教師及學生事務單位在教學及規劃活動方案上作參考。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奠基於Perry (1968)、Parks (1986, 2000)及Pascarella& Terenzini (2005)、黃玉 (2003c, 2004b, 2006)、劉若蘭 (2005)、邱文彬 (2000, 2002)等國內外相關理論與研究,設計研究架構,採質量並重研究方法,認知發展主要以量化研究為主,靈性發展則採質性方法。認知發展研究的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年級、年齡、家庭社經背景、宗教信仰、主修領域,校園經驗包括:跨修不同領域課程、課業投入、師生互動、課外多元接觸經驗;靈性發展的個人因素與上述相同,校園經驗則包括:師生互動、課外多元接觸經驗、同儕互動、宗教支持團體。 研究對象在量化研究部分,依主修、年級分層叢集取樣輔仁大學日間部一至四年級學生,大一學生378名、大二學生398名、大三學生363名、大四學生253名,共計1392名;在質性研究部分依據認知量表調查結果,以最高階段並兼顧背景多元性之有意願參與學生為對象,選取大一至大四男女學生各1名,共8名學生進行訪談。研究工具採量化及質性並行,量化研究採取量表研究,依據國內外相關量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編製「楊黃認知發展量表」(以下簡稱楊黃量表),以表面、專家評定及因素分析建構等方式建立效度,以內部一致性建立信度,量表內容包括認知發展、校園經驗與個人背景等三部分;質性研究部分則依據認知及靈性訪談大綱進行訪談。為太就本研究認知發展之情形、差異及解釋因素,量表資料以變異數分析、多元階層迴歸等進行統計分析;為探究靈性發展情形及個人背景、校園經驗為什麼及如何影響認知與靈性發展,則採訪談資料內容分析方式,並以同儕檢核、研究參與者檢核建立信實度。 本研究發現如下: 量化部分 一、 輔仁大學學生認知發展情況,大一到大四皆以「二元思考」為最低,大一、大二以「多元相對」為最高,「抉擇實踐」次之,大三、大四則以「抉擇實踐」為最高,「多元相對」次之,符合Perry認知發展理論指出隨年級增加而朝向更高階段發展。 二、 不同個人背景及校園經驗在輔仁大學學生認知發展上呈現差異: (一) 性別方面:二元思考階段的大一男生大於女生,抉擇實踐階段的大一女生大於男生,其他年級的性別差異不顯著。 (二) 年級方面:二元思考階段的二年級大於三年級,抉擇實踐階段的四年級大於二年級,多元相對階段的年級差異不顯著。 (三) 年齡方面:抉擇實踐階段的24歲以上學生大於20歲學生,其他階段的年齡差異不顯著。 (四) 家庭社經背景方面:雙方家長教育程度越高,學生抉擇實踐平均分數在描述統計有越高趨勢,但未達統計水準,家長職業等級則無明顯的趨勢。 (五) 宗教信仰方面:二元思考的有信仰宗教學生高於無宗教信仰學生;多元相對的無宗教信仰學生則高於有信仰宗教學生;抉擇實踐又是有信仰宗教學生高於無宗教信仰學生。 (六) 主修領域方面:二元思考的數理領域學生高於文藝領域學生及醫衛領域學生,抉擇實踐的文藝領域學生高於數理領域學生,數理領域學生在四項校園經驗均低於文藝領域學生,多元相對階段的主修領域差異不顯著。 三、 家庭社經背景、宗教信仰、課業投入、師生互動對「二元思考」有顯著解釋力,解釋力為2.9%;年齡、宗教信仰、跨修不同領域課程、課業投入及課外與多元接觸經驗「多元相對」有顯著解釋力,解釋力為3.9%;年級、年齡、宗教信仰、課業投入、師生互動對「抉擇實踐」有顯著解釋力,解釋力為19.4%。 質性部分 四、 個人背景、校園經驗影響認知發展最高階段學生的原因及過程為: (一) 個人背景是助力也是阻力,取決於對應態度。 (二) 發展情形可能順利也可能延遲,取決於參與校園經驗的程度。 (三) 拓展校外經驗帶來增進或限制,取決於面對的態度。 五、 認知發展最高階段學生的靈性發展情形: (一) 認知發展最高階段學生的靈性發展情形包括有傳統青少年、年輕成人、考驗成人階段。 (二) 認知發展最高階段學生經訪談的認知發展階段分別與其靈性發展階段中認知形式相符合。 (三) 個人背景、校園經驗影響學生靈性發展的原因及過程為: 1.個人背景是助力也是阻力,取決於對應態度。 2.發展情形可能順利也可能延遲,取決於參與校園經驗的程度。 3.拓展校外經驗帶來增進或限制,取決於面對的態度。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輔仁大學學生個人、教師、學務人員及學校分別提出促進學生認知發展與靈性發展的建議,以提供教師及學務人員在教學、規劃課程及活動方案上作參考,並對後續研究提供建議。Item 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 - 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2005) 呂雅燕; Ya-Yen Lu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 - 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畢業生大學時期參與社團活動的經驗對畢業後生涯發展的影響,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大學社團參與的歷程與內涵為何?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心理社會、認知發展的影響與改變為何?大學畢業生畢業後生涯發展歷程為何?社團參與經驗對生涯決策、所需能力與生活素養的影響為何?對學生參與社團及學校輔導社團的具體建議為何? 本研究採用質性方法之個案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選取六位東吳大學90年代曾參與社團之畢業生做為研究參與者。採用三角檢正、參與者檢核、同儕審視、厚實敘寫,並與研究參與者建立信任互賴關係,以建立信實度。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學社團參與的歷程與內涵 (一)大學社團參與的歷程 1.國、高中的社團活動經驗及興趣、社團的氣氛、獲得情感歸屬、與主修領域結合或是社團參與可補學業學習之不足、社團具有發展性又真正獲得學習、滿足自我實現的成就感是參加社團的主要動機。 2.六位研究參與者在大學時期分別有3-4年的校內外社團參與經歷。 3.面對卸下社團領導人的角色轉換,有人因為生活頓失重心無法適應,但也有角色轉換順利並已開始思考未來生涯發展。 (二)大學社團參與的內涵 1.社團活動特色深受90年代當時時代背景、教育部與學校政策影響。 2.參與不同屬性社團,發展出不同領導風格與角色扮演,包括:分工授權式領導、人際救火式領導、運用組織概念的人性化管理、刻板化性別角色分工、善用女性特質的協調式領導與權威式領導。 3.參與社團表現傑出,不僅在學校創辦大型活動或創立新社團,並獲得社團獎學金或相關榮耀。 4.參與社團若做好時間規劃並與主修領域結合,能在社團與學業間取得平衡,增加學習效果;但若花太多時間在社團,會影響學業成績。 二、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心理社會、認知發展的影響與改變 (一)對心理社會發展的影響與改變:藝術鑑賞與思考能力提升;時間規劃得宜,學業學習能力提升;創意、溝通、負責任與領導能力的培養;待人處事人際能力增進;壓力調適與排除負向情緒的能力增強;從依賴、競爭、自主到與他人互賴的關係;容忍與尊重不同意見,維持親密人際關係;從缺乏自信到自我肯定,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與成就感;從迷惘到設定目標勇於達成,並走向自我承諾。 (二)認知發展影響與改變的歷程:大部分研究參與者從參與社團到卸下領導人後,認知發展由絕對認知階段到過渡認知階段,最後發展到獨立認知階段。 三、大學畢業生畢業後生涯發展歷程 六位研究參與者畢業後的生涯發展包含了繼續深造、參加不同類型考試、服兵役、就業、婚姻等。 四、社團參與經驗對生涯決策、所需能力與生活素養的影響 (一)對生涯決策的影響:成為再進修的動力或助力;影響再進修學科領域之選擇;就業的選擇或是進入職場的加分效果;影響戀愛或婚姻;提升面對挑戰的自信心與執行力。 (二)對生涯發展所需能力的影響:企劃、創意與執行力;情緒管理、溝通協調與團隊領導能力;圓融人際關係與人脈組織能力;穩健的台風與擅於表達的能力;勇於面對挫折與挑戰;具判斷力與膽識;勇於承擔責任的態度;充滿熱情的個性。 (三)對生活素養的影響:對學校與同儕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樂意為他人付出;社團培養的興趣持續延伸;勇於追求理想與表達意見;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成立民間社團或文教基金會;認真負責與積極正向的態度。 五、對學生參與社團及學校輔導社團的具體建議 (一)對學生參與社團的建議:全心投入享受社團;妥善規劃時間管理,取得學業與社團平衡;投入社團前謹慎選擇;若社團不佳可以打工為替代方案。 (二)對學校輔導社團的建議:軟硬體資源的提升;給予社團適度發展空間;將社團列為必修學分;主動協助社團運用資源;鼓勵社團閱讀;媒合社團與外界合作;持續聘用充滿熱情的課外活動組老師。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與發現,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大學學校政策、東吳大學輔導政策及大學生參與社團提出具體建議,也對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社團參與經驗、生涯發展、心理社會發展、認知發展、生活素養Item 大專原住民族及漢族學生多元族群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3-??) 劉若蘭; 黃玉本研究主要探討多元族群技術學院中,原漢族群學生的個人因素、校園經驗,對其學業成就與心理社會發展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一)原住民族學生的一年級成績、學術投入與漢族同學互動及學業成就,均顯著低於漢族學生,惟與原住民同學互動顯著高於漢族學生。(二)一年級成績與學術投入,為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學業成就的主要預測變項。(三)自我概念、人際整合為原住民族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測變項。(四)自我概念、學術投入、人際整合,以及與原住民同學互動,為漢族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測變項。歸納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來未在高等教育校園中促進多元族群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建議。Item 大專原住民族及漢族學生多元族群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3-??) 劉若蘭; 黃玉本研究主要探討多元族群技術學院中,原漢族群學生的個人因素、校園經驗,對其學業成就與心理社會發展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一)原住民族學生的一年級成績、學術投入與漢族同學互動及學業成就,均顯著低於漢族學生,惟與原住民同學互動顯著高於漢族學生。(二)一年級成績與學術投入,為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學業成就的主要預測變項。(三)自我概念、人際整合為原住民族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測變項。(四)自我概念、學術投入、人際整合,以及與原住民同學互動,為漢族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測變項。歸納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來未在高等教育校園中促進多元族群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建議。Item 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之建構與驗證-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2005) 劉若蘭; Ruo-Lan Liu摘 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並驗證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之影響模式,研究問題包括:(一)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的指標與重要影響因素為何?族群之間是否有差異?(二)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個人因素、學術投入因素、人際投入因素,影響成功學習之模式為何?最後,提出未來在高等教育校園中促進多元族群學生成功學習的建議,以提供大學教師及學生事務工作者規劃活動與方案之參考。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基於Astin (1984)、 Tinto (1975, 1993)、Pascarelle(1985)、Weidman(1989)、Terenzini(1996)、Chickering(1969, 1993)、Perry(1968, 1981)等理論與研究,以及ACPA與NASPA(2004)提出的學習之交互關聯性,建構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其中個人因素包括:家庭社經水準、家庭支持、自我概念、一年級成績,校園經驗包括:學術投入、人際投入,成功學習指標包括:族群認同、認知發展、心理社會發展、學業成就。 研究對象為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五年制護理系四年級學生,取樣原住民族學生215名與漢族學生360名,該校目前原住民學生約占全校學生人數五分之ㄧ,全體學生住校,校園中多元族群互動密切,符合本研究之所需。 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量化研究問卷調查部分,依據國內外相關量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並分別以內部一致性係數建立信度,以及專家評定內容效度與建構效度,內容包括個人因素量表、校園經驗量表、成功學習量表,與三項關於成功學習的開放式問題。問卷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統計分析,驗證本研究建構之成功學習模式的適配性。質化研究則針對量化研究發現的問題,從下列四大方面,透過訪談加以釐清。一、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家庭背景與家庭關係的內涵為何?與學習的關係為何?二、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人際投入的經驗內涵如何,影響歷程為何?三、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學術投入與課業學習經驗為何?四、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族群互動與族群認同的經驗為何?訪談對象乃依據問卷調查結果,分由學術投入低、人際投入低,學術投入低、人際投入高,學術投入高、人際投入低,學術投入高、人際投入高四組,選取9名原住民族學生及11名漢族學生訪談,訪談資料則以內容分析方式,以補足或解釋量化研究無法探究的內涵。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 成功學習的指標包括:族群認同、心理社會發展、認知發展、學業成就。 而影響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之重要影響因素有:家庭社經水準、一年級成績、自我概念、家庭支持、參與互動、人際整合、學術投入。 二、 各項因素的差異分析中,大專漢族學生顯著高於原住民族學生的變項有: 一年級上學期成績、家庭社經地位、學術投入、學業成就、認知發展的抉擇實踐階段、與漢族同學互動;而原住民族學生只有與原住民同學互動方面顯著高於漢族學生。 三、 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的模式適配性均可稱為理想。 四、 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直接效果方面 (一)兩個模式均達顯著水準的直接效果有: 一年級第一學期成績對目前學業成就;參與互動對族群認同;人際整合對心理社會發展;學術投入對認知發展、學業成就;家庭支持對參與互動、人際整合、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對參與互動、人際整合、心理社會發展、認知發展。 (二)原住民族學生模式中顯著,而漢族學生模式中不顯著的直接效果有: 參與互動對認知發展;家庭支持對學術投入;人際整合對學術投入。 (三)漢族學生模式中顯著,而原住民族學生模式中不顯著的直接效果有: 社經水準對參與互動;自我概念對學術投入;一年級第一學期成績對自我概念、學術投入;學術投入對心理社會發展。 五、質性訪談結果方面 (一)不同族群學生獲得家庭支持的來源與方式有所不同,漢族學生的父母可能期望較高,提供資源較多,但是家庭生活與關係是否穩定,對於不同族群學生的學習,均有重要影響。 (二)人際投入方面,原住民族學生歸屬來源,主要是同族群同儕團體,較少參加社團活動,漢族學生則涉入社團活動較多。 (三)學術投入與課業學習方面,原住民族學生師生互動較少,某些學科基礎較弱,漢族學生與教師互動收穫較多,國中學習基礎對學習有助益。 (四)族群互動與族群認同方面,原住民族學生有被歧視經驗,雖然多數肯定族群身分,仍然會害怕不被接受,漢族學生對原住民文化有刻板印象,其中部分學生對於原住民優惠待遇有所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