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盈晨"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格鬥與生存─身體面向的勇氣現象學(2020) 黃盈晨; Huang, Ying-Chen格鬥是一個相當隨機且極具傷害的地運動,格鬥選手在擂台上時,常常會遭遇到種種失敗、痛苦與傷害的威脅,導致其陷入嚴重的恐懼與焦慮當中,甚至有時會出現許多失常或脫序的行為。然而,亦有許多的選手,在面對這種艱困的處境或強大的敵人時,仍舊能不怕打擊與受傷,縱使傷痕累累,也能繼續面對攻擊而勇往直前。本研究嘗試探究這種不畏威脅而繼續向前的勇氣,並且試圖找到一種能讓選手勇往直前的方法。故我們首先梳理了當代與勇氣相關的討論,試圖釐清勇氣一詞的意涵,在琳瑯滿目的各種勇氣的一般定義中,發現其基底為主動態的欲求與選擇,以及被動態的堅毅,然而縱使如此,當代的勇氣討論仍與我們有些距離與應用上的困難。之後我們透過轉向田立克 (Paul Tillich, 1886-1965) 與羅洛梅 (Rollo May, 1909-1994) 的討論,對更深層的存在勇氣,及與其相對的焦慮進行探討,發現勇氣須回到個人的存在層次上進行處理,同時勇氣在這裡被認為是一種具有「不顧」性質的自我肯定,我們在這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將其推論為,一種存在的向前推進的行動。雖然這些討論相較於一般勇氣而言,更貼近個人的處境,但由於其過度偏向精神性的討論,進而也忽略了身體的向度,導致我們在面對格鬥選手處境的了解上仍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補足身體的向度,我們轉向從梅洛龐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與Arthur Frank (1946-)《受傷的說故事的人 (The Wounded Storyteller: Body, Illness, and Ethics)》的觀點中進行補充,並透過與當代的疼痛研究,以及現今流行的格鬥訓練思維的對話,進而發現了格鬥選手置身的矛盾處境及與其相對應的勇氣。在這裡我們發現,作為一個身體主體,當其走向格鬥世界時,將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世界的吸引與種種的威脅,同時由於其身體作為各種運動相互綜合與衝突的場所,使得這一身體主體終將不斷地遭受到矛盾與衝突的騷擾,故其作為一種在處境下的「有限的自由」,最終,僅能在與世界的「召喚─回應」結構中,擺出姿勢繼續掙扎著。格鬥主體本身就處在這一矛盾與衝突的處境中,繼續在充滿著失敗、痛苦與傷害的環境中繼續掙扎,問題不在於不顧威脅,而是面對威脅時,透過行動去解答:我該怎麼辦?此一生存問題。勇氣體現在於這種格鬥主體為了他的計劃而不願離開時,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這種行動通常以一種掙扎的樣態進行表達,而勇氣就在這種掙扎當中被揭示。因此,縱使格鬥世界如何地殘酷與艱難,但由於格鬥主體始終在形成與轉變中,並且能介入自己的形成,因此只要格鬥主體抱著他的計劃不放,繼續在種種的矛盾與衝突中,以及面對著種種的威脅與攻擊,卻仍繼續朝著計劃與世界走去。當我們放下一種普遍勇氣的追求,而轉向個人存在時,最終無論其表現是好或壞、光榮與難堪,這種掙扎都表達了一種格鬥的勇氣。最後,我們發現,無論是當代人亦或是選手,就其處境而言,勇氣體現在這一句話當中:想辦法,活下去。Item 運動不可測性的存有之否定與掌握─塔雷伯與余蓮視野下的交會(2014) 黃盈晨在運動競技場上,比賽是瞬息萬變且令人無法捉摸的。大部分的人認為,勝負是在比較雙方誰對整場比賽掌握的多寡所決定,在練習時最簡單的掌握程序就是為選手針對比賽所設計一系列的課表,它們在抽象與現實上建立了一個模組,試圖宣稱掌握的能力,並嘗試著將此種掌握建立在自己、對象與情境三者之上。但是這種自我宣稱的掌握卻是相當脆弱的,因為當面對那看似不可能發生,卻一直在現實中發生著,且具有顛覆性的黑天鵝效應的攻擊時,選手極易動搖,且造成了一連串主體自我懷疑與否定的議題。當身在場中的選手因失去掌控權而陷入混亂時,教練總是會以「不要怕、要相信自己」之類勵志的話語激勵選手,但是,試問,這句話在當下真的有用嗎?以及,「相信自己」這句話本身,似乎有著要求選手返回自身的訴求,那麼,這一命題的提出,其目的究竟是要我們相信自己的甚麼?那又為何要去相信?本研究的主軸以「假掌握─真否定─真掌握」一系列的論述,試圖以黑天鵝效應為思路起點去分析運動場的模組與不可測性及其對主體造成的影響,以揭開主體的困境,反轉我們「自以為」掌握了我們生命的這一道假命題,從而轉向到對「否定」的探討,我們看到了主體改變的可能與存有那未被開發的神祕之境,以及假掌握反轉成真掌握的可能。此論文將話題圍繞在模組、善變與主體三者的關係,藉著繞道塔雷伯的《黑天鵝效應》及余蓮的《功效論》二書的觀點,揭發了原先存在著的認識論危機與西方思維的極限,以及在《功效論》此書所探討的另一端中國思維的這一面,看到了另ㄧ種觀看存有的態度,藉此解構隱藏在「掌握」議題之下的人與世界的複雜關係,以及主體在遭逢到不可測性的威脅時,其所擁有的存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