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素真"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土地,國家與邊陲社會--林屺埔大坪頂的地方性詮釋
    (2009) 黃素真; Huang, Su-Che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論文名稱:土地、國家與邊陲社會—林屺埔大坪頂的地方性詮釋 指導教授:潘朝陽博士 研 究 生:黃素真 論文內容:共一冊,二十一萬七千餘字,分六章 中文摘要 後現代的地理學「地方」研究,走向折衷路線,視「地方」為人們賦與意義以及經驗世界的方式,亦是在資本、權力作用下產生的社會空間,本文依此角度探討南投縣鹿谷鄉大坪頂之地方性及其形塑因子。 大坪頂原即平原與山地族群的勢力緩衝帶,在清代開發過程中,此處成為漢人移民與鄒族、布農、邵族等原住民的族際緩衝帶,其中東側布農族較具長期威脅。此族際緩衝帶區位,使大坪頂地方社會發展較緩慢,並創塑出許多對抗異族威脅的地方文化。 大坪頂最初由施世榜家族承墾,約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許廷瑄」墾號承買了本處墾業,招徠各籍墾民入墾定居,溯溪向源頭拓墾,墾成了十多處村落。由於區域空間隨拓墾推進而不斷變動,且拓墾時間由乾隆延續至光緒,落差極大,區域經濟的累積與區域社會的整合皆受影響。 道光年間業戶經營不順,出售了數處大租權,形成業戶—管耕主—現耕佃人三層租稅及社會關係。咸豐、同治年間,地方文人成立彬彬社並設聖蹟亭,儒家社會終於建立,地方領導階層由文教型人物取代了業戶,此外,豪強型亦成為地方自治領袖,顯示本地社會的特殊適應法則。 本地移民以漳州南靖籍最多,多同鄉相攜進墾,並有一些客裔移民,是西部平原移民的擴散區。兼以血緣及地緣為認同依據的合約字宗族組織,長期存在於本地,非常特殊。宗教信仰有區域及村落兩個層次,由於緊臨番界卻欠缺防禦設施及組織,「慚愧祖師」轉化為具有強大防番能力的武神信仰,為本地最普遍的庄神。「慚愧祖師」具閩、客合祀性質,易為本地各籍移民接受,具結合社群功能。因此,大坪頂的地方社會,是複合了業緣、地緣、血緣及神緣等多重關係的社群結合。 因應山區地形,移民經營茶、竹林等經濟作物,但兩項產業命運截然不同。茶業在日治之後因殖民政策扶植,加上民國六、七十年國民政府政策及行銷策略成功,凍頂茶成為臺灣優良茶的象徵,地方經濟迅速累積。竹林產業卻因殖民政府林野政策與東京帝大主張下成為演習林,居民自此喪失業權;光復後台灣大學又承繼此處管理權,因而地方居民展開長期抗爭。這個衝突、對立「過程」,成了大坪頂地方性的一部分。 由文化歷史發展過程發現,大坪頂具多重邊陲地方性,呈顯於地形、族群分布、政府政策、產業發展、社會組成等方面,其地方特性來自內、外因子共同形塑而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清代番屯政策與鹿谷鄉清水溝溪下游的區域性
    (地理學系, 2006-05-??) 黃素真
    鹿谷鄉清水溝溪下游了地在清代林爽文事件後設立熱番屯地,將侵墾田園納為屯租,並立碑告示屯地範圍,是清代臺灣番界與族群政策變革之重要見證。由於地理環 境、策與歷史事件等因素,本地區形成四種租權—漢大租、屯租、水沙連社丁口糧租及社寮開漳聖王廟香燈租,這些開發背景對谷地內區域之形塑具有相當影響力。 本地區有坪仔頂、清水溝、番仔寮三大自然村,在行政區劃、聚落、族群、宗教信仰等方面呈拓墾背景的確存在。區域特色的突顯是當代區域研究的核心,因此本例 提供一個臺灣區域研究的思考,即臺灣區域複雜多元,即使是一個小地區內部亦可能仍存在差異,透過對人與地、人與人之冒在長期定居過程中的交互作用進行脈析 理,方能界定具有人文意義的區域並彰顯其區特色。本例並提醒區地理的研究立足於區域間原本既存的差異,而非某些已建立的區範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邊陲區域與「慚愧祖師」信仰
    (地理學系, 2005-05-??) 黃素真
    「慚愧祖師」信仰源於粵東韓江流域中游山區,其神祇性質為唐代佛教高僧轉變而成的民間信仰俗神。由於邊陲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因素,當地成長的高僧變成了法力 強大的祖師公神祇,能為地方救難解厄。然而在信仰創化過程中,缺少國家力量提升神祇地位,故只停留為鄉土型神祇。本信仰在於清代臺灣拓墾時期移殖中部山 區,成為地域性信仰,此亦與邊陲區域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特質有關,因而在中部邊陲山地創化了防番的首要功能,以及醫藥、堪輿、除妖等多重功能,並結合了邊陲 區域各種不同來源的社群。 大坪頂地區位於林屺埔區域的東南山區,為林屺埔開發歷史上的邊陲地區,該地的慚愧祖師信仰擴散與區域的發展進程緊密結合,並作為核心向附近較晚開發的山區 再度傳播,呈顯出區域開發過程中的新邊陲,故此信仰呈顯出邊陲地區不同於其他穩定區域的人-地關係。本例足以說明臺灣民間信仰中,信仰者、廟神、廟宇與區 域四者的生命成長是互為對照、交融並進的,以存在需求的角度來看待其各種創化,更能了解臺灣民間信仰的意義。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