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紹梅"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商鞅對於儒學的態度一以《商君書》「六蝨說」為中心的論述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2005-12-??) 黃紹梅
    近代研究商鞅學說,大抵多能注重其法治上的成效,本文則在探討商鞅對於儒學的態度。舉凡人性、人倫、人道及人的文化歷史等價值,為儒家共許之義。探討商鞅對於儒學的態度,實已潛存對其偏執學說與曇花一現之事功的反省。本文從《商君書‧靳令篇》所列的「六蝨」切入,分作「非禮樂的尚戰觀念」「非詩書、辯慧的反智思維」「非仁義的崇法政策」「非孝弟、誠信、慈廉、善修的獎告姦特色」「非非兵、羞戰的強國思想」五部分說明,分析其視禮樂、詩書、仁義、孝弟等為「蝨」的原因,比較與儒家學說的異同,同時探討商鞅尚法治崇耕戰思想的建立。歸納得知商鞅提出「六蝨說」的重要理念,一是穩定農戰和崇尚法制的政策,二是營造儒家詩書禮樂仁義等思維與法治、農戰的衝突和不相容。也就是將道德與政治截然分開,注重政治實效而忽略人文化育的價值,可見其對富國強兵雖有獨創性的貢獻,卻失去人文本源的現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法家「強本抑末」的困境──以漢代經濟為例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2003-12-??) 黃紹梅
    法家經濟政策是「強本抑末」,商鞅列商賈之士為排斥的五民之一(《商君書‧算地篇》) ,韓非視商工之民為五蠹之一(《韓非子﹒五蠹篇》),二者同時有「利出壹空」的辦法振興農業。這是出自政治考量的尚力觀念,偏頗的忽略經濟發展的必然性。本文試從漢代經濟檢討法家「強本抑末」政策的落實現象。首先整理《史記》《漢書》以及漢代政論家的言論,論證漢代存在「強本」及「抑末」的政策。其次從「抑末」政策的目的性和「強本」政策的思想傾向,探討與法家學說之間的關聯。最後歸納漢代實行「強本抑末」政策的流弊有兩點:一是與現實經濟現象中商業都會的發展背離,二是引發嚴重的流民問題。具體說明法家「強本抑末」政策落實於現實經濟具有不容忽視的困境與危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漢代奢靡風氣的根源問題一以《漢書‧貢禹傳》為中心的分析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2004-10-??) 黃紹梅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漢代社會風氣崇尚功利奢靡,例如有踰制過節的婚葬習俗、「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的捨本趨末現象。當代不乏有識之士如劉向、王符、張衡等評論當世趨於功利奢靡的價值取向,貢禹於漢元帝時以諫大夫身分,數次上書陳言政治得失和社會風氣的敗壞。曾提出形成功利奢靡風氣的原因有「犯法得贖、求士不得真賢、相守崇尚財利」三點。此三點的主導權在上位者權利的擴大與濫用,是以本文以《漢書﹒貢禹傳》為中心,藉由貢禹歸納的三項社會風氣敗壞的原由,分析國君和官僚階層出現了什麼問題?對社會價值觀又產生如何的影響?希望為漢代奢靡風氣的形成和土地兼并、奴隸問題的社會貧富對立現象作一探本尋源的了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漢代崇儒的真象─從《史記﹒儒林傳》記載之公孫弘、董仲舒論起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2002-09-??) 黃紹梅
    漢代儒學的發展沿革中,最其代表性的人物,一位是形式上振興儒學的公孫弘,一位是思想上發揚儒學的董仲舒。本文從《史記﹒儒林傳》切入,分析建立官方教育制度的公孫弘,以及結合儒學與陰陽五行的董仲舒,其思想行止與先秦儒學的差異。並探討董仲舒學說為武帝重視的原由,以及獨尊儒學後,政府視興學為一項重要事務,士人視儒學為獲取利祿的情勢。進而歸納漢代崇儒衍生的流弊有二,一是形成漢代藉經學神學化鞏固政權的現象,甚至影響東漢章帝時引用讖緯統一五經的欽定學術會議。二是學者因利祿之爭而黨同伐異,今古文之爭以及篤守師法與家法,即是黨同伐異之情形。全文分別由公孫弘、董仲舒等儒者建立的制度、學說,及其與國君的互動,和衍生的流弊等層面分析歸納,說明漢代崇儒為中央主導學術以完成思想統一的淺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韓非學說「法術勢」均衡運作的困難─以漢代「尚書尊隆」「 酷吏專橫」為例的考察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2001-07-??) 黃紹梅
    由於政治思想的完成是「理論」與「應用」並重,所以本文通過「以史論子」的方法,選擇漢代政經形勢中「尚書尊隆」、「酷史專橫」兩部分探討韓非學說落實的現象。從制定漢代政經制度的統治者言行、大臣的詔書奏議,以及政經制度上考察,可確立韓非學說的影響性。又分析韓非為君主專制而設計的學說理論,落實到漢代官僚體系上,發現形成了相權與君權的失衡,也就是因能授官的「術」與君「勢」產生矛盾;落實到法治上,又發現形成國君超越「法」,「法」不能制衡君「勢」的現象。此研究結論有助於了解韓非尊君學說落實於兩漢,或是統治者不能徹底實行,或是扭曲韓非學說,或是韓非學說本身的缺陷,在理論上及實行上有部分差異性存在,甚至形成了流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