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詩媛"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年之內容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8-03-??) 黃詩媛; 陳學志; 劉子鍵; 張鑑如; 蔡孟寧; Shih-Yuan Huang, Hsueh-Chih Chen, Tzu-Chien Liu, Chien-Ju Chang, Meng-Ning Tsai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針對《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自1956年至2017年間之發展歷史與所收錄論文進行分析,透過研究內容的分類及統計,瞭解學刊在近60年間之領域發展軌跡及未來研究趨勢。本研究共彙整收錄於學刊之1,345篇論文,並依研究目的分類為七個向度進行資料探究,分別為:期刊收錄內容、研究對象、研究主題、研究性質、研究方法、作者貢獻程度、引用文獻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學刊自分冊後出版篇數有明顯增加,平均作者量也逐年增長,顯示國內人文教育領域之研究數量增加,且近期作者多採用合作模式共同進行研究。二、研究對象以人類樣本最多,其後依序是語文樣本、數測樣本、其他樣本;而在人類樣本中的研究群體以教師最多,其他年紀樣本的比例也逐年增加,表示學刊收錄論文的研究對象朝多樣性發展。三、研究主題早期以科學教育、歷史與哲學為主,但相關論文逐年遞減,近期隨著期刊分冊後,《師大學報》改以語言與文學為研究主軸,《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則以學習與教學為主,此類研究主題的發表篇數皆逐年攀升,分別顯示兩類學刊各自的研究主題趨勢,如《師大學報》研究重心逐漸轉移至「語文」,而《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的研究主軸為「教」與「學」。四、研究性質以實徵性研究為主軸,其次為論述性研究,而非研究論文之比例最少。五、研究方法是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各占半數,量化研究以實驗研究法及調查研究法為主;質化研究則以文獻研究法為多數;混合研究法的使用於近30年開始增加。六、引用文獻分析中,參考文獻以英文文獻為主,引用類型則以書籍與期刊為主。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電子資源的引用明顯增加,書籍的引用則是逐年下降。七、針對國內教育類八本學刊在2015年影響係數之比對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在影響係數中的數據居於首位,且影響係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具有高度影響力,係教育學門專業領域良好且優質的學術期刊。本研究根據系統性資料整理與回顧性探討內容進行討論,提供未來相關領域發展之參考及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幼兒與青少年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歷程
    (2022) 黃詩媛; Huang, Shih-Yuan
    新住民子女具備雙重文化的身分及多元文化的成長背景,因而促成其在創造力的優勢。多元文化研究指出,雙文化背景的兒童在執行功能顯著優於單一文化背景的兒童,且執行功能與衍生情緒可能影響創造力表現;雙文化者的創造力優勢需考量其涵化取向,透過文化適應中涵化取向可能會激起正負向情感,而創造力與學業成就之間存在關聯性。故本研究將觸角擴展至學齡前幼兒階段及中學階段,瞭解新住民族群之發展特質。採取多元化評估方式,以操作式測驗及自陳式量表測量個體表現,檢證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內在機制,探究影響其創造力優勢之可能因素,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實徵研究,有待本研究進一步釐清。首先,研究一主要以學齡前幼兒發展層次出發,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中兩波次同一群的學齡前幼兒樣本,第一波次新住民幼兒169名,本地幼兒樣本1,886名,總計共2055名幼兒。第二波次新住民幼兒144名,本地幼兒樣本1,747名,總計共1891名幼兒。檢驗不同族群幼兒在認知發展與衍生情緒的差異表現,瞭解其表現特質,作為後續研究延伸探討之依據。結果顯示,本地幼兒在各項能力得分皆顯著高於新住民幼兒,新住民幼兒衍生情緒得分低於本地幼兒,低害羞、低恥感,可能為正向預測創造力優勢的潛在因子。執行功能效果未彰顯,可能跟自陳式量表與家長評量方式有關,有待後續研究二克服相關限制。研究二測量執行功能測驗以相對客觀性的操作式測驗作為指標,使個體實際操作執行功能的表現能力,精準測量、評估個體執行功能的抑制能力、轉換能力、更新能力等成分。研究二以不同族群的個人層次進行探討,以青少年新住民子女與本地子女為研究對象,新住民子女240名,本地子女354名,總共594名中學生。研究結果發現,新住民子女在創造性人格、創造思考之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創造性傾向之冒險性、好奇性、挑戰性得分顯著高於本地子女。新住民子女在操作式執行功能之轉換能力、更新能力顯著高於本地子女,以及衍生情緒之害羞和恥感得分顯著低於本地子女。本地子女則是在抑制能力顯著高於新住民子女。透過多重中介分析結果,大陸新住民子女會因為具有較好的轉換能力,而有較高的創造性人格;大陸新住民子女會因為具有較低的恥感特質,進而提升其挑戰性。東南亞新住民子女會因為具有較佳的更新能力,而有較佳的流暢力與變通力;東南亞新住民子女的創造性人格和想像力比較好,是因他們比較不害羞;東南亞新住民子女冒險性和挑戰性比較好,是因為他們恥感比較低,進而提升其冒險性和挑戰性。意即,學齡前新住民幼兒之執行功能效果未彰顯,於青少年中學階段之新住民子女在執行功能之轉換能力、更新能力表現顯著高於本地子女。在衍生情緒中,幼兒與青少年階段之得分皆以新住民子女低於本地子女。可知,造就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的可能因素,在認知層面上,新住民子女具有較佳的轉換能力與更新能力所致,在情意層面上,新住民子女較本地子女不害羞、恥感較低所致。研究三以多元文化層次切入,青少年新住民子女240名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整合型新住民子女具有較高的正向情感,進而提升其創造性傾向之表現;整合型涵化取向的新住民子女透過豐富情感表現,進而激發在想像力的展現。新住民子女在接觸臺灣文化與原生國文化之文化適應歷程中,在接受新想法與不尋常的事件或情況,透過正向情感的表達取向,產生創造性思維,再經由創造性人格、創造性傾向、創造思考能力,進而有較佳的學業表現。本研究延伸過去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心理機制,突破現有研究發現,同時兼顧認知、情意、社會等各個面向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全面性的觀點探討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可能因素及其內在機制,建立更完整的創造力優勢歷程。本研究突破過去研究進一步以自小在臺灣生長的新住民幼兒、青少年,著眼於新住民子女的優勢觀點。研究建議聚焦於認知層次的培養與情意層次的推動,鼓勵子女適性發揮其優勢特質。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