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詩涵"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國文專家教師之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2012) 黃詩涵; Shih-Han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國文專家教師的閱讀教學理念、目標、閱讀教學策略及其具體步驟、閱讀教學策略實施的困境與因應之道,以及閱讀教學策略發展與轉變的歷程,最後歸納出影響專家教師閱讀教學知能發展的相關因素。為達成研究目的,研究者邀請四位國中國文專家教師參與研究,針對上述主題,以訪談、文件分析的方式個別進行深入的探究,並根據訪談資料的分析與討論,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獲致的結論如下: 壹、國中國文專家教師的閱讀教學乃是以學生為教室的主體,參照各年級的認知理解程度,預為規劃適宜的閱讀教學目標。 貳、國中國文專家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多以課內的範文教學為進行閱讀指導的首要原則,然亦能搭配課外的延伸閱讀活動,進行閱讀策略的練習與深化。在實踐方面,教師會因應文本需要及學生需求,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教學策略,並有效結合閱讀與寫作的課程,藉由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繫,發揮閱讀教學的最大成效。 參、國中國文專家教師閱讀教學策略的發展,普遍歷經摸索、嘗試、轉化等三階段,其中輔導團的啟蒙、影響乃是關鍵;教師閱讀教學知能持續精進的三要素則在於教師個人的批判、反省力、自學能力與實踐能力。 肆、國中國文專家教師的閱讀教學乃是融會學科的知識與經驗,將閱讀的教材教法有條理地組織呈現,展現優異的教師效能;其閱讀教學同時具備專業態度、專業知能及專業成長等三向度,提供理想的語文教師圖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外籍助教對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聽力焦慮與聽力表現之影響
    (2017) 黃詩涵; Huang, Shih-Han
    本篇研究旨在探討外籍助教(FTAs)對於台灣國中英語學習者學習動機和聽力焦慮之影響,以及在外籍助教的教導下學生從學年初到學年末的聽力表現變化。 受試者為105位來自台灣北部二所國中的七年級國中生。受試者必須在學年初與學年末分別填寫一份相同的問卷(包含動機和聽力焦慮量表)與接受聽力測驗,用以測量學生的學習動機、聽力焦慮和聽力表現。針對受試者所填寫的問卷以及施測的聽力成績,研究者使用成對樣本t檢定檢測受試者在學年初及學年末的學習動機、聽力焦慮和聽力表現概況。此外,透過課室觀察、訪問和談話來提供更多資訊,以深入了解外藉助教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聽力焦慮和聽力能力。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1.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在學年末相較於學年初有些微的下降,可能的原因有:期末考試壓力、教室座位安排、逐漸習慣外籍助教的教學方法、課堂活動難易度的適切性、外籍助教講話速度太快、對外國人不夠了解、中西方教學風格的文化差異、複雜且多層面的文化學習。 2.男學生比女學生在學年末的動機量表進步比較多的項目,外籍助教的出現可能是提升男學生語言學習動機的一種方式。 3.學生的英語聽力焦慮在學年末相較於學年初下降,可能是在全英語授課下學生較常接觸口語英文、外籍助教提供有意義的溝通環境以及在以視覺化輔助教學。 4.在質性的資料中發現單字是影響學生聽力焦慮的因素。 5.學生的聽力成績在學年初和學年末有大幅進步,可推論在經過一年外籍助教提供大量真實的語言輸入(authentic input)之下而讓學生的聽力有所進展。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研究理論、教學及未來研究,在探討外籍助教對台灣學生英語學習之影響提供進一步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多麩醯胺擴增TBP 與HMGB1 的交互作用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3-??-??) 楊淑婷; 陳襄銘; 李麗卿; 黃詩涵; 林志信; 李冠群; 李振綱; 李桂楨; Shu-Ting Yang, Hsiang-Ming Chen, Li-Ching Lee, Shih-Han Huang, Chih-Hsin Lin, Guan-Chiun Lee, Cheng-Kang Lee, Guey-Jen Lee-Chen
    第十七型脊髓小腦共濟失調症(SCA17)與轉錄起始因子TATA binding protein (TBP)基因上的多麩醯胺擴增相關。TBP 與包括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在內的其他蛋白因子交互作用,來調節基因的表現。本研究藉重組的HMGB1 及TBP/Q20~61 N 端蛋白,探討TBP Q 長度是否影響其與HMGB1 的結合。首先共表現HMGB1 及TBP 於 HEK-293 細胞後,利用免疫共沉澱及GSTpull-down 試驗,確認HMGB1 與 TBP 在細胞內的結合。其次原核E. coli 表現的重組HMGB1 及TBP/Q20~61 蛋白的GST pull-down 試驗,亦顯示HMGB1 與TBP 的結合。最後即時石英晶體微量天平(QCM)試驗顯示,HMGB1-TBP 交互作用隨TBP 蛋白上polyQ 長度的增加而減弱。綜合先前報導的HMGB1-TBP 交互作用可增強TBP 結合TATA 速率及穩定性,我們的研究顯示多麩醯胺擴增TBP 與HMGB1 結合的減弱,可能與SCA17 致病機轉相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第十七型脊髓小腦共濟失調症(SCA17)細胞模式的新穎化合物篩檢及氧化壓力研究
    (2011) 黃詩涵; Shih-Han Huang
    第十七型脊髓小腦運動失調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s 17,簡稱SCA17)是起因於TATA-box binding protein (TBP)基因上的CAG三核苷重複序列重複擴增,導致轉譯出異常的polyQ蛋白。在正常人族群中polyQ蛋白重複的數目約25到42之間,而SCA17疾病的患者polyQ蛋白重複數目擴增至43到66之間。polyQ蛋白擴增會造成多胜肽的構型改變,促使蛋白質錯誤摺疊和聚集(aggregation),並進ㄧ步形成不溶性的蛋白包涵體(inclusion)。隨著對疾病致病機轉的瞭解增加,也使疾病治療的發展有很大的進展。本論文即建立表現EGFP標記、polyQ擴增的TBP N端蛋白的293細胞,處理合成的indole、quinoxaline化合物(由化學系姚清發和陳焜銘老師所提供),藉計算包含聚集物的細胞的比例,及不溶性TBP-EGFP融合蛋白定量,來檢測化合物對抑制polyQ蛋白聚集的效果。結果顯示338化合物降低融合蛋白聚集的程度比SAHA略好(64.3% vs. 66.1%;70.7% vs. 77.4%)。而且338的IC50 (396 μM)遠高於SAHA (31.4 μM),可能作為未來發展治療SCA17疾病的參考藥物。此外,由於擴增的polyQ蛋白會造成氧化壓力,增加粒線體功能損傷,本研究亦利用年齡與性別配對的淋巴細胞株,來檢測氧化壓力在SCA17疾病上扮演的角色,結果發現SCA17病人細胞較正常人細胞對氧化壓力的耐受性差。 關鍵字:第十七型脊髓小腦運動失調症、polyQ蛋白、氧化壓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藝術創作作為文化實踐:臺灣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之研究
    (2022) 黃詩涵; Huang, Shi-Han
    臺灣原住民族藝術或稱南島藝術,有其文化底蘊根源與藝術價值,並多數植基在創作者強烈的文化認同上,在臺灣藝術史中,是一值得探究卻未必已獲得普遍重視的領域。本論文研究動機在於研究者希冀結合藝術行政實務經驗的反身性思考與學理專業,對臺灣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紋砌刻畫」創作圖像、臺灣原住民族藝術與臺灣藝術史的生態發展有所梳理與掌握。  本研究分為六章,首先在臺灣原住民族藝術、排灣族藝術、南島語族作一回顧;其次本論文研究對象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從「紋砌刻畫」之材料、技法、形式,並以跨時性、主題性等面向進行圖像內涵分析。綜觀「紋砌刻畫」的藝術創作作為文化實踐的路徑,其具有高度的哲學性、敘事性、生態性、普世性等特色,而伊誕˙巴瓦瓦隆從文化工作者、藝術創作者、策展人的發展光譜及於藝術場域的表現實為難得。綜上所述,應於臺灣藝術史上具被書寫的價值。再者梳理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當代發展的外部視野與內部機制,除探討原住民族委員會扶植機制與參與藝博會情形與效益外,並梳理臺灣原住民族視覺藝術在臺灣藝術史上,從日本殖民時期為被觀看的題材、戰後付之闕如、至2000年後書寫情形漸增,於當今文化政策「重建臺灣藝術史」應更有開拓機會。  研究發現,伊誕·巴瓦瓦隆是難得兼具多元創作媒材掌握能力、懷抱文化復振想望、透過高度自律與個人努力進行藝術創作與文化實踐的藝術家,經二十餘年的積累,在原民會文發中心扶植下而漸能跳脫挹注體制而自立於當代藝術場域,未來有望在區域原住民族藝術史深耕藝術創作與文化復振的企圖,亦為臺灣當代藝術及全球人類世趨向及解殖浪潮下仍持續有所發展的藝術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對臺南市國中教學正常化影響之研究
    (2013) 黃詩涵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南市國中教學正常化之現況,探討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對於臺南市國中教學正常化之影響。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南市公立國中之教師兼任行政、級任以及科任教師,抽取樣本人數為505人,有效問卷427份。研究調查所得之資料以SPSS19.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平均數與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處理。 歸納本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臺南市國中教學正常化落實之現況良好,其中與學校行政方面有關的實施情 形尤其佳。 二、相較於以往的國中教學情形,臺南市目前國中教學正常化實施情形較佳。 三、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整體方案有助於臺南市國中教學正常化落實,其中對學 校行政方面的影響特別大。 四、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實施有助於臺南市國中教學正常化的落實,對於教師命 題方面的影響尤其大。 五、兼任行政之教師以及專任教師在課程教學與評量整體及各個層面的教學正常 化情形更佳。 六、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師在課程教學與評量整體及各個層面的教學正常化情形 更為良好。 七、臺南市偏遠地區國中教學正常化落實情形與一般地區國中一樣良好。 八、中型學校以及偏遠地區國中的教師對「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對國中教學正常 化影響」尤其抱持正向的看法。 依據本研究所獲結論,針對學校、教育機關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