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ang, Hsin-Yu"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Getty Museum Challenge社群標籤動能與視覺流通研究(2022) 張心瑜; Chang, Hsin-Yu在新冠疫情隔離下,人們的活動範圍與公共場所紛紛受到限制,社交活動也轉往社群媒體上,Getty Museum Challenge這場活動帶起了全球性的線上參與,邀請來自各方的創作者,選取家中的三個日常物件為道具,模仿一件藝術作品並拍攝上傳至社群平台。在短時間內擴散於各大社群媒體,更是反映出數位影像透過社群標籤,與媒體匯流下強勢的病毒傳播力,使影像如網路迷因般,產生病毒式的流通,而人們在隔離期間的人際孤立,也因爲社群媒體而得以維繫。不僅反映了人與人對人際關係連結的渴求,也顯現了即使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助力,影像創作的文本互涉的創意性與創造力。研究將以Gillian Rose的批判性視覺方法論開展,針對這場疫情下的線上參與活動,可以從三個層次觀察標註#Getty Museum Challenge影像,特別是透過影像流通的:構成模式、技術模式,以及社會模式,本研究著眼於個案的影像流通過程,以及標籤所牽動的社群創造力與療癒效果,藉助網路迷因的視覺文化研究觀點加以思索,從而釐清挑戰活動的影像,流通於美術館、數位媒介及網路群眾背後縱錯複雜的社會關係,反身思考數位時代裡媒介匯流下的文化情境。Item 合作金庫棒球隊發展史(2020) 張芯瑜; Chang, Hsin-Yu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與歷史研究法,探究合作金庫棒球隊自 1948 年創立以來, 在臺灣的棒球環境與經濟金融等因素的變遷之下,對棒球隊的影響與發展歷程。透過 蒐集臺灣棒球與合作金庫相關文獻、合庫棒球隊相關新聞資料,並訪談合作金庫棒球 隊歷任教練,以及一位熟知合庫棒球隊歷史的中華民國棒球協會幹部,綜合劃定與描 述合庫棒球隊的發展歷程,分別是戰後 1945 年合庫棒球隊草創期、1970 至 1980 年代 合庫棒球隊穩定期、1990 至 2000 年代危機四伏期,以及 2009 年振興棒球計畫後的合 庫棒球隊,來做為本研究分析合作金庫棒球隊發展史之章節劃分。研究結果顯示,合 庫棒球隊自成立以來協助棒球協會的運作、基層棒球的推廣,並深耕於甲組成棒且克 服職棒成立的衝擊以及解散危機。同時,合作金庫對於旗下運動代表隊升遷、退役制 度相當成熟,硬體設備亦相當完善,提供給合庫棒球隊完好的訓練環境,使合庫棒球 隊至今能夠保有優勢吸引優秀選手,持續在臺灣棒壇屹立不搖。Item 時裝週做為品牌化事件:以2019秋冬巴黎時裝週為例(2020) 張心宇; Chang, Hsin-Yu本研究探討巴黎時裝週(Paris Fashion Week)及時裝秀(fashion show)的形成、演變及展演內容,並以2019秋冬巴黎時裝週及具指標性的Chanel時裝秀進行個案探討,解釋其如何做為具話題性及辨識度的「品牌化事件」,並在時尚場域裡與其他城市時裝週競爭時尚之都的地位,而媒體又是如何再現巴黎時裝週以及建構巴黎時尚。 研究方法採文本分析及論述分析,文本包括時裝週報導文字、時裝秀影片及照片。理論參考Pierre Bourdieu的場域理論,及Agnès Rocamora探討其所提之時尚場域,檢視巴黎時裝週在時尚場域裡的競爭,以及巴黎時裝週本身做為場域,品牌如何通過守門人「高級訂製及時尚聯合會」(FHCM)之把關而進入。再以Scott Lash及Celia Lury「事件品牌化」概念,爬梳巴黎時裝週如何由巴黎不同時裝屋的個別時裝秀演變為一影響力超越時尚場域之品牌化事件,讓全球時尚工作者、媒體及大眾追逐。最後以Harvey Molotch「產品裡的地方」論述,檢視「巴黎」此標籤對於巴黎時裝週及時尚之影響。 本研究認為,巴黎時裝週具體化了時尚場域的兩層次競爭,一是巴黎時裝週在時尚場域內與其他城市時裝週競爭「時尚之都」(capital of fashion)地位,透過時裝秀奇觀,以及與著名城市地標如巴黎大皇宮及羅浮宮等的結合,建構出巴黎獨有的時尚地景,並透過場址的文化性提升時裝秀層次。二是巴黎時裝週本身做為場域,大品牌透過展演具話題性的時裝秀維持上層地位,小品牌則須透過得獎、名人穿著等方式累積足夠象徵資本,競爭獲得進入巴黎時裝週的資格;然而進入時裝週後,又合力建構出一場精采絕倫的巴黎時裝週,展現與其他時裝週之區別。媒體再現常將巴黎著名地景符號化,強調時裝秀與巴黎之連結。巴黎時裝週及時裝秀的舉辦,有助合法化出自巴黎的時尚,並持續創造話題以及維持媒體曝光;同時,巴黎壟斷對「高級訂製服」(Haute Couture)之定義權,並以國家之力推廣法國時尚,在時尚場域裡進行象徵鬥爭,維持對時尚的話語權。Item 論臺灣民間音樂〈百家春〉之多元樣貌-以陳中申中胡協奏曲《百家春》為例(2023) 張欣渝; Chang, Hsin-Yu臺灣民間音樂中的〈百家春〉,不止歸屬於單一樂種中,根據筆者的資料搜集,於 北管、南管、客家八音以及十三音中皆看過〈百家春〉這個詞,且在不同樂種中〈百家 春〉之間的關係和演變過程,似乎有著密不可分的現象。或許也是因為這個現象,促使 許多臺灣作曲家使用民間傳統音樂素材—〈百家春〉,作為創作樂曲的發想與動機。以〈百家春〉為樂曲創作素材的作曲家,如:郭芝苑於 1954 年改編的混聲四部合 唱曲《百家春》、許常惠於 1981 年創作的作品三十六號:鋼琴與國樂團之協奏曲《百 家春》、陳中申於 1987 年創作的中胡協奏曲《百家春》以及黃振南於 1995 年創作的聲 樂協奏曲《百家春》中,都曾使用〈百家春〉作為樂曲的創作動機。本文將透過文獻彙整,分析民間音樂中不同樂種〈百家春〉之間的關聯,並搜集以 其為樂曲素材的作品,分別以郭芝苑、許常惠、陳中申以及黃振南等人之《百家春》為 例,透過文獻整理與樂曲分析的方法,研究四位作曲家的創作理念,探討〈百家春〉之 演變。其中將以陳中申所創作之中胡協奏曲《百家春》,作為此次研究的主要方向。期望 藉由分析此曲之樂曲結構,以中胡演奏的實踐與詮釋加深對本作品的理解。更希望能透 過以上的研究,於文中體現「百家春」的重要性以及可能性,作為臺灣民間音樂保存與發展的重要參考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