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ang, Sheue-Mei"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來臺大學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關聯之研究(2021) 張柏婷; Chang, Po-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來臺就讀日間四年學制學士班陸生之校園經驗、學習成果及其關係。以「大學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109學年度在臺就讀大二以上之學士班陸生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326份,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積差相關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一、大學陸生整體校園經驗投入程度屬中上,以「學術投入」、「同儕關係」投入程度最高、其次依序為「師生互動」、「學校資源與活動」。二、大學陸生整體學習成果佳,以「認知的複雜化」提升最多,其次依序為「知識的獲取、建構、統整與應用」、「自我內在發展」、「人道主義與公民投入」、「實踐能力」、「人際能力」。三、大學陸生校園經驗之投入會因「就讀學院」、「父親教育程度」、「居住情形」而有差異。人文學院陸生於學術投入的程度高於理工學院、商管學院、藝術學院之陸生;父親教育程度為研究所之陸生與老師互動的程度高於父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者;住學校宿舍之陸生於學術投入及師生互動上都較自行於校外租屋之陸生來的投入。四、大學陸生學習成果會因「就讀學院」而有差異。人文學院、理工學院、商管學院、藝術學院之陸生於「知識的獲取、建構、統整與應用」、「實踐能力」、「整體學習成果」提升之成果顯著高於其他學院的陸生;人文學院陸生之「自我內在發展」成果提升程度顯著高於理工學院、其他學院陸生;理工學院、商管學院、藝術學院陸生於「自我內在發展」成果提升程度亦顯著高於其他學院陸生。五、大學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皆達顯著低度或中度正相關,校園經驗愈投入之陸生,學習成果就愈佳。本研究基於上述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招收陸生之大專校院、來臺陸生、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者參考。Item 北區大學社團負責人角色壓力及其因應策略研究(2012) 朱惠敏; Chu, Hui-Mi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社團負責人角色壓力及其因應策略。研究目的為:一、瞭解大學社團負責人角色壓力的現況。二、瞭解大學社團負責人因應策略的現況。三、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及社團背景變項的大學社團負責人角色壓力的差異。四、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及社團背景變項的大學社團負責人因應策略的差異。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研究者自編之「北區大學社團負責人角色壓力及其因應策略問卷」為調查工具,以北區八所公私立大學及科技大學為研究對象,問卷共發出710份,有效樣本為566份。問卷內容分為:個人及社團基本資料、角色壓力量表、因應策略量表與開放式問題。所得資料採取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北區大學社團負責人整體角色壓力近於中度,其中以「角色過度負荷」最高,其次為「角色能力不足」及「角色衝突」,「角色模糊」為最低。 二、北區大學社團負責人的因應策略,最常使用「理性思考」,其次為「問題解決」、「情緒調適」及「尋求支持」,最少使用「延宕處理」。 三、北區大學社團負責人的角色壓力,在個人背景變項方面,不同學校性質、學院及每週投入社團時數,有顯著差異;在社團背景變項方面,不同社團類別、社團成立歷史、社團人數、與上屆社團交接情形及目前社團經營面臨問題的情況,有顯著差異。 四、北區大學社團負責人的因應策略,在個人背景變項方面,不同學校性質、性別、每週投入課業時數、每週打工時數及曾經擔任社團幹部經驗,有顯著差異;在社團背景變項方面,不同社團成立歷史、社團人數、與上屆社團交接情形及目前社團經營面臨問題的情況,有顯著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對學校、社團輔導人員、社團負責人及後續研究方面,提出具體建議。Item 國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效能、道德疏離與偏差行為之關係(2023) 張昱騰; Chang, Yu-Tang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效能、道德疏離與偏差行為關係,採用量化問卷調查法,有效施測樣本數為1,550位學生,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並依量化研究結果,探究影響偏差行為的相關因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一、國中生依附關係表現最佳是依附同儕、其次是依附主要照顧者、依附學校。二、國中生自我效能表現最佳是社會性自我效能、其次是學業效能、自我調整效能。三、國中生道德疏離能表現最佳是道德辯解、其次是淡化個人責任、責難受害者、最後是行為粉飾與比較。四、國中生偏差行為表現最佳是一般違規行為 、其次是人際攻擊行為、偷竊行為、遊蕩行為、最後是網路偏差行為。五、不同性別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社會性自我效能、學業效能)、道德疏離(道德辯解、行為粉飾與比較、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遊蕩行為)有顯著差異。六、不同年級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社會性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道德疏離(道德辯解、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網路偏差行為)有顯著差異。七、不同區域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主要照顧者、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學業效能)、道德疏離(淡化個人責任、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偷竊行為、遊蕩行為)有顯著差異。八、「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一般違規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7.3%、11.9%、18.5%、25.7%。九、「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人際攻擊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3.1%、5.2%、6.5%、19.3%。十、「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偷竊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3.4%、4.9%、13.4%。 十一、「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遊蕩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0.8%、3.8%、4.4%、14.5%。 十二、「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網路偏差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1.1%、4.3%、4.9%、15.1%。 最後本研究針對國中生、教師、學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Item 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歷程經驗與自我決定動機研究—以北部某一所國中為例(2021) 劉佩芬; Liu, Pei-Fen本研究主要為了解國中生參與服務與參與服務學習自我決定動機與服務學習歷程經驗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自我決定動機與服務學習歷程經驗上的差異。本研究以北部某一所國中七年級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出217份問卷,回收篩選後共得209份有效問卷。本研究依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結果,得到以下結論:一、有約六成的國中生表示在沒有升學需求或學校規定下未來願意繼續參與服務學習。二、國中生參與服務自我決定動機以內在動機與外在調節為主。三、參與服務學習課程方案較未參與課程方案的國中生有高的自我決定程度。四、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方案後自我決定動機內化程度高。五、女生參與服務與參與服務學習有較高的自我決定程度。六、未來願意繼續參與服務的學生有高的自我決定程度。七、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準備、服務、反思」歷程經驗相較「慶賀」為佳。八、女生參與服務學習歷程經驗佳。九、未來願意繼續服務的學生有較佳的服務學習歷程經驗。十、服務學習歷程經驗佳的國中生自我決定程度高。Item 建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之研究(2019) 吳振邦; Wu, Jenn-Bang本研究旨在建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瞭解我國大學社團之合適背景、輸入、過程及成果評鑑指標為何,同時瞭解專家為四類指標之配分以及各校社團評鑑業務承辦人對指標及配分之看法,並且瞭解承辦人認為合適之評量方式及各類型社團合適之評量指標。本研究首先歸納分析我國大學社團評鑑實施現況、國內外大學社團評鑑相關理論與實務,透過CIPP評鑑模式,經由專家意見修正後編製出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德懷術問卷。之後借重德懷術專家小組成員對評量指標及配分提供意見,經過二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後,與專家小組成員一致性的共識,完成「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包括4個評鑑類型及配分、共36項評鑑指標。分別為背景評鑑佔15%,包括4項評量指標;輸入評鑑佔25%,包括9項評鑑指標;過程評鑑佔35%,包括19項評量指標;成果評鑑佔25%,包括4項評鑑指標。 在問卷調查部分,本研究將完成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編製成「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調查問卷」,針對全國各公私立普通及技職大專校院社團評鑑業務承辦人,採用線上問卷填答方式,共發出135份問卷徵求信件,最後獲得有效問卷45份。調查各校承辦人對本研究所編製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在背景、輸入、過程、成果類型之各項指標內容,認為適用之社團類型及適合該項指標之評量方式。同時並調查各類型社團於4種評鑑類型之配分適切程度。最後針對學校類型暨辦理社團評鑑(包括校內社團評鑑及參與全國社團評選活動)狀況進行調查。 最後本研究針對社團大學生、社團輔導人員、政府教育部門、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Item 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及其與相關因素關係之研究(2018) 許晏琦; Hsu, Yen-Chi本研究旨在瞭解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及其與相關因素,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編製「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及其與相關因素關係之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以淡江大學106學年度修習通過社團學習與實作課程(以下簡稱社團課程,包含入門課程、活動參與、活動執行任何一部分)之大學部學生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問卷回收1,005份,有效問卷987份,有效回收率83.75%;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斯皮爾曼相關分析及階層迴歸法進行量化分析,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社團課程參與有中高積極程度,其中以活動執行參與情形積極程度最高、活動參與參與情形次之、入門課程參與情形最低。 二、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投入有中度以上學習投入程度,其中以社團課程表現投入程度最高、其次依序為社團課程情感投入、社團課程技巧投入、社團課程互動投入、社團課程態度投入。 三、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成果有中度以上學習成果,其中以團隊合作學習成果最高,其次為獨立思考學習成果,最低為樂活健康學習成果。 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家長對社團支持度、每週參與活動時間、社團屬性、社團職位、社團參與年資、高中社團參與情況、社團課程認同度)與不同社團課程參與(入門課程參與情形、活動參與參與情形、活動執行參與情形)在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投入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家長對社團支持度、每週參與活動時間、社團屬性、社團職位、社團參與年資、高中社團參與經驗、社團課程認同度)與不同社團課程參與(入門課程參與情形、活動參與參與情形、活動執行參與情形)在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成果有顯著差異。 六、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投入與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具有正向相關。 七、大學生個人背景因素、社團課程參與及社團課程學習投入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在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其解釋力依序為21.7%、15%、26.5%,其聯合解釋力為63.2%。 八、最後,本研究針對淡江大學修習社團課程學生、社團組織、課程授課教師、學校輔導單位及教育主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五方面提出具體建議。Item 臺灣公立大學扶助弱勢就學措施實施及其與弱勢學生學習關聯之研究(2019) 劉芯; Liu, Hsin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各公立大學所辦理的弱勢助學措施,對於弱勢學生之校園投入及學習發展的影響,針對透過弱勢生特殊招生管道入學之弱勢學生的實際經驗及自我知覺進行研究,調查內容包含「個人背景」、「校園投入程度」、「學習發展程度」。 在個人背景方面,本研究調查弱勢學生的生理性別、就讀年級、弱勢生類別及其在經濟扶助、課業輔導與生活關懷等三類弱勢助學措施的接受情形與需求程度;在校園投入方面,本研究關心學生的學術投入與非學術投入;在學習發展方面,探討學生的認知學習與自我發展。本研究除了期望瞭解弱勢學生獲得各項助學措施之現況外,並依其不同之個人背景身份分析各項目的差異;同時研究各項助學措施、校園投入與學習發展各面向之間的關係及解釋力。 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以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第二期核定補助之十所公立一般大學為設定之研究對象,針對透過弱勢生特殊招生管道入學之弱勢學生進行施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各類助學措施之接受或需求程度不同者,其校園投入有部分顯著差異。 二、各類助學措施之接受或需求程度不同者,其學習發展有部分顯著差異。 三、弱勢學生之校園投入程度與學習發展程度有顯著正相關。 四、弱勢學生之個人背景與校園投入程度,對於其學習發展成效有解釋力。Item 臺灣北區原住民大學生校園經驗、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滿意度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2023) 李育逢; LI, Yu-F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大學生校園經驗、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的服務經驗,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採「混合研究」的方法,依序採量化資料和質性訪談,以北區原住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量化部份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逐步迴歸和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質化部分則依照研究目的,挑選不同個人變項的8位原住民大學生進行訪談。並依據研究結果,探究影響原住民大學生就業力的可能原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一、原住民大學生校園經驗中得分高低依序是「同儕關係」、「學術投入」和「活動參與」。二、原住民大學生在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服務經驗中得分依序是「就學輔導」、「民族與文化教育」、「原資中心的師長支持」和「就業輔導」。三、原住民大學生的就業力中,得分最高的前三項是「人際互動」、「工作責任與紀律」,和「團隊合作能力」。四、原住民大學生校園經驗對整體就業力以及人際互動等8項能力,均有顯著關聯性。其對整體就業力的解釋力達30.2%。並以校園經驗中的「學術投入」的關聯性最高,其次為「同儕關係」,「活動參與」。五、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與服務的經驗,對整體就業力以及人際互動等8項能力,均有顯著關聯性。整體就業力的解釋力達達16.9%。其中以「就學輔導」的關聯性最高,「就業輔導」次之。六、研究發現住學校宿舍,積極參與校園經驗中的「學術投入」和「同儕關係」,和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與服務的經驗中的「就學輔導」,對整體就業力具有高達39.2%的解釋力。七、訪談結果和量化的結論大致相同,認同校園經验中的 「學術投入」和「同儕關係」,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與服務經驗的「就學輔導」,對就業力相當重要。最後本研究針對原住民大學生、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教育主管機關,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