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Chang, Ya-Han"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服務學習融入國中公民行動取向課程之行動研究
    (2015) 張雅涵; Chang, Ya-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服務學習」融入「公民行動取向課程」之可行性。取「公民行動取向課程」之「實踐」精神,及其課程內涵「覺知與關懷層面」、「探究與增能層面」、「公民行動層面」三階段為課程架構,將服務學習融入課程。課程實施的理想期望能在實施歷程中,透過增能賦權,使學生自主規劃設計服務學習方案、並執行服務行動,以經歷完整的服務學習歷程。並於此中,探討實施歷程中學生的學習經驗和轉變,以及研究者的反思與專業成長。 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以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並與諍友進行課程反思與修正。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歷經多次修正與調整,且經研究者不斷反思再反思,打破個人思想桎梏,進而實踐學生的行動參與。 學生在課程參與的過程中,經驗了團隊分工合作的歷程,透過課程促使個人成長,並擁有正確的服務學習觀念、規劃與執行的能力,且對在地社區產生關懷與更深的情感,觸發學生對服務學習持續的承諾。研究者在課程中經驗到行動研究的螺旋循環歷程,並獲致專業成長;此外,研究者開始更關注學校周遭的社區。 在本行動研究中學生和研究者均經歷服務學習融入公民行動取向課程而獲得知識、情意、技能各方面成長,且對學校與社區更有認同感。最後研究者針對本課程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及後續研究做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西遊記》之「趣」研究
    (2020) 張雅涵; Chang, Ya-Han
    本文以《西遊記》之「趣」為研究對象,「趣」是一種美感形態,能引發審美客體進行聯想、玩味的興致,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李卓吾批評西遊記》中,評點者即針對小說人物情態與情節事件,以「趣」來批點其中令人發笑、生愉悅之情、值得細細品味處。因此,本文選擇以「趣」來指稱《西遊記》的遊戲意味。 關於《西遊記》的遊戲式筆法和喜劇精神之前行研究所在多有,然而,或僅視之為「無微言大義」的包裝,或未更深入探討小說的敘事及其寓意之間的關聯,實為可惜之處。因此,本文擬從「寓言」角度出發,探討小說家在「濁世不可以莊語」、「道之言不可以入俗」的演義編創思維下,如何透過有「趣」的敘事手法借此喻彼,傳遞對人心與世變問題的思考,達到「通俗為義」、「寓莊於諧」的目的,表達對仁善大道的籲求。 考察《西遊記》之「趣」,既可放在水平脈絡中,回歸至明代中葉以降,整體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哲學思想和文藝思潮都傾向關注個人情性的發揚,講究真性所發的「趣」也成為晚明人重要的精神指標。同時,市民階層興起,帶動審美觀念趨於世俗化,喜談笑謔成了士人風氣。另一方面,若往垂直溯源,諧讔文學傳統強調「善為笑言,然合於大道」的精神,其實亦為《西遊記》在轉化中繼承。這兩種觀察角度,亦為本文著眼的重點。 職是之故,本文關注的問題主要有三:如何更全面地統整小說之「趣」的內涵?如何從「寓言」閱讀的角度洞察小說以「趣」的筆法所乘載的寓意?以及如何從從橫、縱兩條脈絡定位小說之「趣」的文學史意義? 本文內容分為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梳理前人研究成果,並確定研究方法,透過文本細讀和敘事分析,並結合西方的喜劇、幽默理論來解讀小說之「趣」。第二章主要探討「諧趣」,以《文心雕龍.諧讔》所論及「諧」的三種層次面向來分類論述小說之「趣」。第三章以「理趣」為核心,整理小說中具相同主題的事件,掘發在引人發笑之餘,其對世變處境下的人心事理所進行的思考。第四章以「機趣」為標,探討通篇小說對「人」、「道」的省思與寓意寄託。第五章為結論,總整研究成果,歸結《西遊記》之「趣」在文學史上的價值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電影新浪潮——以楚浮及楊德昌的作品為例
    (2018) 張雅涵; Chang, Ya-Han
    「新浪潮」第一次被應用在電影文本中,始於一九六〇年代的法國。當時,一群 不滿於電影工業現況的青年影評們,對於時下盛行的主流電影作出猛烈的抨擊。 他們認為主流電影重複而單調,並高度依賴劇本。電影因此成為「編劇的電影」 而非「導演的電影」。他們認為,導演應將電影視為他們個人的作品,而這些作 品應能反映出導演藝術性的個人特質。電影「作者論」於焉成形,而這些青年影 評們也開始拍攝自己的電影,為當時的法國電影工業帶來一股新風氣。 「新浪潮」因此成為了電影界中,形容為一國電影工業帶來新風向的電影運動, 被應用在世界各地。而一九八〇年代的台灣新電影便屬於其中之一。如同法國新 浪潮,台灣新電影是一群懷抱新理想的青年影人,他們不跟從過去向好萊塢看齊 的主流電影模式,而是以一個台灣人的角度,深度地重新刻畫這片土地。他們的 電影探討了台灣的政治、歷史、社會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台灣電影開創了新 的意象。 此二新浪潮皆為當地的電影藝術帶來了實質的影響。有鑑於此,本研究目標在於 檢視此二新浪潮的歷史背景及顯要特徵,以電影研究方法,探討法蘭索瓦・楚浮 及楊德昌兩位具代表性導演的作品,詳述此二新浪潮的精神,及兩者之間的交互 關係。最後,闡明「新浪潮」及其時期的重要性。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