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Chen, Chia-Hua"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動作距離與準確度對加減速軌跡影響
    (2024) 陳佳驊; Chen, Chia-Hua
    在費茲定律的典範下,動作距離與目標準確的容忍度被視為是影響動作時間的主要因素;衝量變異模型則直接探討更大的施力造成速度提升而增加終點變異。對稱性衝量變異模式預測間斷性快速瞄準動作有對稱之加、減速衝量,但當目標準確要求提高時,減速的時間比例會增加。本研究以14種不同動作距離與目標大小的組合建構四個費茲難度指數,以完整觀察動作距離與目標大小對加、減速度軌跡比例的影響。方法:參與者為20名右手為慣用手的健康成年人,利用手寫顯示板及壓力感應筆進行費茲工作,完成操弄動作距離及目標寬度的14個情境,每個情境各 20 次成功試作。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檢驗操弄間及難度指數對動作時間、速度峰值、加速度時間比例、加速度距離比例、加、減速度時間、加、減速度距離的影響。另以單一樣本t檢定檢驗速度峰值時間及距離比例與0.5的差異。結果:動作時間隨著難度指數增加而增加;目標寬度減小速度峰值下降,且加速度時間比例增加及加速度距離比例降低;動作距離增加速度峰值增加,且加速度時間比例及加速度距離比例不變。結論:操弄目標寬度或動作距離均可提升難度指數及增加動作時間,但兩者對加速度時間及距離比例有不同的影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社工運用充權觀點於就業與創業服務之經驗分析-以經濟不利單親女性為例
    (2020) 陳家崋; Chen, Chia-Hua
      本研究為探討社工如何運用充權觀點於就業/創業服務中,促使服務對象達成其人生藍圖,與其生活有良好的適配度,採取深度訪談法向八位運用充權觀點並於台灣北部地區服務之社工進行資料蒐集,研究結果如下:   運用充權觀點讓社工以不同視角看待事件或狀況背後的成因,能避免以病理觀點看待服務對象,減少再次消權或加深自我究責的可能,社工透過生態觀點的角度進行個人、人際/社群、環境結構之脈絡性盤點,能重新釐清服務對象所面臨之處境,並透過連結資源及排除障礙等行動來協助服務對象獲取資源。   就業/創業並非個人議題而是涉及環境與結構議題,亦非僅止於工作、收入等經濟面向,更與生活息息相關。社工使用充權觀點能以「全人」的角度關懷服務對象,對於不同需求與狀態之個殊性,給予不同程度之協助與處遇。   充權於個人層次上之展現包含重新看待過往經驗並賦予新的意義、人力資本增加,如透過進修管道增加自己在教育程度(學歷)與專業能力或技能上的提升、人際互動技能提升、自信心提升;人際及社群層次則藉由連結與創造機會使非正式及正式資源提升;經濟面向上,單親女性能實際進入經濟市場而不被排除,除增加收入維持家計外亦能帶來自信與自我實現之價值,進而對生活產生幸福感,透過充權導向之就業/創業服務也能保障服務對象的勞動權益,企業也增加對服務對象之瞭解,促進社會理解與包容;制度層面係透過倡議修改法規,使服務對象之權益及相關資源更有明文保障。   充權是過程也是結果,從服務對象身上看見的優點,再加上環境與社工的助力,促成服務對象之復元,社工也在助人過程中回觀自我經驗與狀態,從覺察中成長,雙向復元油然而生,進而擴散形成善的循環。最後則說明本研究之限制,並依據結論對於實務工作及政策給予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選擇性飛秒雷射結構技術於碳化矽基材之氣體檢測元件研究
    (2022) 陳家鏵; Chen, Chia-Hua
    本研究旨是利用選擇性超快飛秒雷射製程技術(Selective femtosecond laser structuring technology),其超短脈衝之非線性吸收及極低的熱影響區(Heat-affected zone, HAZ)加工特性,在碳化矽(Silicon carbide, SiC)基材進行多尺度複合結構之探討及氣體檢測元件開發。首先,本研究採用飛秒脈衝雷射於碳化矽表面進行製程,在剝離閥值(Threshold)為1.51 J/cm2,探討多發脈衝行為所產生之孵化效應(Incubation effect),其孵化係數為S=0.8667±0.035。同時,本研究使用不同能量密度進行雷射誘導週期性表面結構(Laser induced periodic surface structures, LIPSS),該結果顯示隨著能量密度提高,奈米波紋狀結構逐漸亂序排列;隨後以拉曼光譜量測不同能量密度對材料所產生之特性變化,當載流子密度(Carrier density)隨能量密度上升而增加時,所量測到的特徵峰向更高波數側移動且峰形變寬、峰值強度降低,表明分子的化學鍵長度與結構分佈發生變化。進一步,本研究描述了雷射誘導的載流子失衡行為,利用福克-普朗克方程式(Fokker–Planck equation)修改的時間相依雙溫模型(Two-temperature model, TTM),分析雷射剝離行為、電子溫度、晶格溫度與載子密度的暫態變化。在氣體檢測元件製備方面,本研究會利用選擇性飛秒雷射製作石墨烯(Graphene) SiC基材之加熱元件,在高溫度為132.9 °C,進行該複合檢測元件應用於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檢測,其氣體響應值(Response)於50 ppm與300 ppm分別為6.5 %與19.2 %。最後,本研究利用石墨烯電極結構摻雜二硫化鉬(MoS2)之二維材料,使其產生高比表面積,提供更高的吸附能力進而提升檢測元件性能,相較於室溫環境下之檢測,顯示提升2.08倍的靈敏度(Sensitivity),完成飛秒雷射技術於碳化矽基材之氣體檢測應用研究。關鍵詞:飛秒雷射、碳化矽、週期性表面結構、石墨烯微熱元件、二硫化鉬、氣體偵測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