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Chen, Hsiu-Jung"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3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敘事認同觀點探究大學生擔任輔導志工之經驗─以育幼院輔導志工為例
    (2020) 高薇雯; Kao, Wei-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於大學期間擔任輔導志工的經驗對於自我認同發展之影響,本研究採取敘事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邀請五位曾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的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Lieblich、Tuval-Mashiach與Zilber(1998)提出的「整體─內容」以及「類別─內容」方法分析研究資料,以了解個體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之主觀經驗以及對自我認同發展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1. 研究參與者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之重要經驗包含:(1)帶著不同起念激盪出不同的生命體驗;(2)轉入個別晤談輔導志工角色之調適;(3)藉擔任輔導志工經驗更貼近自我;(4)在個別晤談服務中成長、轉化;(5)與個別晤談小攜手的關係成為生命中重要的關係經驗;(6)成為幹部的成長與承擔。2. 研究參與者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期間自我認同發展的軸線包含:(1)在攜手關係中照見自我;(2)在督導與夥伴眼中映照出未曾看見的自我;(3)在矯正性的團督經驗中孕育出新的自我;(4)在攜手角色中回觀過去生命經驗;(5)在擔任幹部的經驗中拓展自我同時發展社會認同;(6)在輔導志工角色中探索生涯並發展職業認同。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提出研究反思,同時針對後續研究者以及相關人員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資源保存與復原力觀點探討青年待業者待業歷程之經驗
    (2022) 陳波蓉; Chen, Po-Jung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青年待業者進入待業歷程其資源和復原力流動的變化,聚焦在當青年進入待業歷程時,青年本身所具備之資源在待業歷程中產生何種變化,以了解環境脈動下的條件如何影響青年從待業至求職的經歷,以及復原力如何在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間被啟動,以協助青年產生動態適應之歷程。研究方式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資料搜集方法,5位受訪者為曾經待業年齡介於18至29歲之青年,以「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經過開放編碼後,一共找到78個屬性,進而歸類出23個次類別;最後經過主軸編碼再從23個次類別歸屬出7個類別與4個主類別,四個主類別分別為:「緩衝階段」、「維持控制階段」、「自我轉化階段」與「資源平衡階段」,各階段有其對應的屬性與類別。研究結果再透過「資源保存」和「復原力」觀點共同探究「青年待業者之待業歷程」的過程與變化。研究發現:1. 青年待業者能以彈性方式因應不同階段的自我與環境限制因素;2. 以資源流動觀點看待該歷程,可得知青年待業者追求個人期待與社會現實平衡、雇主認同與自我滿意之平衡,以及個人資源實為待業歷程中最重要之資源;3. 以復原力觀點看待待業歷程,可得知待業歷程不僅是一個充滿復原力的歷程,且在待業歷程中,家庭層面的復原力為安全堡壘,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復原力則互相影響。本研究探究青年待業者於待業歷程中隨各階段「資源保存」與「復原力」之變化,最終青年可獲得平衡與調適進入就業。研究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使用左心室輔助器病人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2024) 謝璧光; Hsieh, Bea-Gwoun
    末期心臟衰竭病人,使用左心室輔助裝置可以支持病患的血液動力學,作為等待心臟移植至移植手術間連接橋樑;對於不適合移植的病患,心室輔助器亦可成為終點治療,但裝置左心室輔助器病人仍存在有生理、心理之影響,是一壓力事件。目前,極少研究探討其心理症狀以及影響心理調適的因素,本研究目的以前瞻式、縱貫性調查臺灣北部地區某醫學中心的病人使用左心室輔助器,在術前、術後一個月及六個月,其生活品質、心理症狀(焦慮與憂鬱)的變化,並檢視病人手術後影響其生活品質之身心因素。本研究自2021年2月至2023年8月在臺北市某醫學中心,總計收案11位接受左心室輔助器的病人,以問卷方式調查術前、術後一個月與術後六個月之生活品質、焦慮與憂鬱狀況:生活品質以歐洲生活品質五點量表(EQ-5D-5L),焦慮以廣泛性焦慮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7),憂鬱以憂鬱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PHQ-9)測量。研究方法則採用無母數之佛里曼檢定與魏克生符號  等級考驗進行術前、術後一個月及六個月之EQ-5D、GAD-7與PHQ-9分數差異檢定;並以逐步迴歸分析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結果:左心室輔助器病人術後六個月生活品質與術後一個月的生活品質相比,進步接近顯著(p = .096),術後六個月憂鬱和手術前憂鬱分數比較是有改善的(p = .046)。術前、術後一個月與術後六個月之焦慮分數則無顯著差異。影響生活品質最重要的預測因子是出院後再度入院次數,其次是術後六個月之憂鬱。結論:心衰竭的病人接受左心室輔助器,其術後六個月憂鬱是顯著進步,且出院後再度入院的次數越少能夠預測較佳的生活品質。提示在臨床上告知病人預防再度入院與減低憂鬱,對日後生活品質將有助益。建議透過醫療人員照顧病人減少可預防的併發症,或在LVAD植入之前和之後提供心理評估,從術前到術後追蹤病人心理狀態,身、心、靈整合之全人照護,患者才能得到滿意的生活品質。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對國小學童家長教養態度與親子關係效果研究
    (2017) 江啟帆; Jiang, Qi-Fan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對國小學童家長在教養態度與親子關係的效果,以台北市北投區小學32名家長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42歲,皆為女性,研究方法採實驗組—控制組設計,實驗組14人,接受共八次、每次三小時的親職團體課程,控制組18人,在研究期間不接受任何處理。資料分析包括量化與質性資料,在量化資料方面以家長所填之「父母教養態度量表」、「親子關係量表(父母版)」、「家長觀察表」,以及其特定子女所填之「親子關係量表(兒童版)」為評量工具,收集前測、後測和追蹤測資料進行分析。質性資料係收集團體過程紀錄、家長觀察表、單元回饋單、總回饋單、訪談記錄等質性資料進行內容分析,作為評估團體效益的輔佐。結果:1.在教養態度方面:「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對國小學童家長在「接納」程度上具有立即效果而無追蹤效果,而在「自信」、「歸因」及「瞭解」程度上無立即和追蹤效果。2.在親子關係方面:「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對國小學童家長在「親近感」、「溝通」程度上具立即性效果但無追蹤效果,在「欣賞」程度則有顯著降低的立即效果並無追蹤效果;特定子女部分則皆無立即與追蹤效果。3.在質性資料方面,實驗組成員對於依附關係親職團體給予正向的肯定,在參加團體後,更願意彈性調整教養態度和親子關係。最後,研究亦提出相關建議與討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兒童正念團體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在注意力、同理心及正念的效果
    (2018) 李菀芸; Li, Wan-Yun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兒童正念團體」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在注意力、同理心及正念的效果,以16名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採等組實驗設計,實驗組有8名學童,接受為期八週,每週2次,每次35分鐘,共16次的兒童正念團體,對照組有8名學童,在同一時間進行午休。資料分析包括量化和質性資料,在量化資料方面以「多向度注意力測驗」、「兒童同理心量表」和「華人兒童正念量表」為測量工具,收集前測、後測和追蹤測分數進行分析。質性資料係收集期中和期末團體回饋單、學童訪談和導師訪談內容等進行內容分析,用以輔助評估團體效果。研究結果:1.在注意力方面:「多向度注意力測驗」之「持續性注意力」分測驗前後測差異與前測和追蹤測差異皆達顯著,具有短期效果及一個月的持續效果,而在「選擇性注意力」和「分離性注意力」分測驗則皆無顯著差異,未具有短期效果及一個月的持續效果。2.在同理心方面:「兒童同理心量表」前後測差異達顯著,具有短期效果,但無一個月的持續效果。3.在正念方面:「華人兒童正念量表」之總分量表和「不評價」分量表之前後測差異達顯著,具有短期效果,但無一個月的持續效果,而在「專注覺察」、「接納」和「不纏繞」分量表則皆無顯著差異,未具有短期效果及一個月的持續效果。4.在質性資料方面,實驗組學童和導師都認同在學童參加完團體後,在不同情境的注意力有所提升,能展現情感性的同理心、認知性的同理心和行為性的同理心。實驗組學童也較能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和人際關係,進而運用正念態度或技巧去調節情緒和人際因應。最後,提出研究相關討論與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中輟生輔導之系統合作經驗探究
    (2023) 葉昌群; Yeh, Chang-Chun
    本研究為理解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中輟生輔導之系統合作經驗,以及中輟生輔導之系統合作的影響因素為何,特邀請5位任教滿5年以上之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參與,4女1男,採取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法收集資料,並以敘事研究中之「類別—內容」進行資料分析與呈現,而研究結果呈現5個主類別,分別為3個正性面向:(一)系統合作優勢;(二)促進中輟生輔導之系統合作的正向因素;(三)影響中輟生就學之順向因素,以及2個負性面向:(四)系統合作困境;(五)影響中輟生就學之阻滯因素。隨後再依據主類別性質分類,得出2大主軸面向──「影響中輟生輔導工作效能之因素」、「支援系統的樣態與條件對中輟生輔導之影響」,再合成最終之核心主題「專輔教師中輟生輔導工作之考驗與機運」作為5位參與者之共同經驗呈現,並依照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作為未來學校輔導實務系統工作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導師班級經營中輔導角色與功能之質性研究
    (2019) 王中瑜; Wang, Chung-Yu
    本研究目的了解國民中學導師有效的班級經營歷程中,與學生共築哪些經驗,使用哪些策略和方式,導師能在班級經營中發揮其功能。研究邀請台灣北區9名在職的國中導師為對象,男性2位,女性7位,平均年齡43歲。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採用敘說導師經驗故事為主,並以紮根理論研究方法進行訪談、資料整理及分析。研究結果:導師有效班級經營的兩大歷程為:「仁師陪伴成長」及「個人跟系統間問題的紓解」。在「仁師陪伴成長」之功能下,以因應學生個人問題導師能彈性扮演不同的角色協助處理學生議題,導師可以做為:「照顧者」、「夢想激勵者」、「校園生活協助者」及「心靈捕手」的角色。在「個人跟系統間問題的紓解」的導師功能底下因學生個人與系統間的衝突或特殊事件,導師的協助角色則為「排解衝突的示範者」、「紀律與常規的管理者」及「倫理價值觀的提醒者」。本研究最後針對結果,提出相關建議與討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生基本心理需求對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
    (2022) 姚雅銣; Yao, Ya-Ju
    本研究提出以基本心理需求為自變項,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為中介變項,生活適應為依變項的假設模式。以國內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各變項間的關係,並檢驗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在基本心理需求與生活適應間的中介效果。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以北北基桃之在學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方便取樣的方式進行抽樣,共取得522份有效樣本。測驗工具有基本心理需求量表、青少年復原力量表、學業復原力量表與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與拔靴法進行統計考驗。根據研究假設所得之結果如下:性別在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有顯著差異,其中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是女生大於男生,而希望與樂觀、學業復原力是男生大於女生。年級在基本心理需求總分、能力感、聯繫感、家庭適應、希望與樂觀達顯著差異,且都是七年級顯著高於八、九年級生。在自主感、人際關係也達顯著差異,皆是七年級大於八年級。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復原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的相關。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對生活適應有顯著的預測。國中生之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在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其中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在自主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情緒調節在能力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學業復原力在聯繫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以及對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生學業自主性動機、學業投入與不投入、學業復原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
    (2019) 梁恩盈; Liang, En-Ying
      本研究參考Skinner、Pitzer和Steele(2013)動機性復原力模式,提出以學業自主性動機為自變項,學業復原力、學業投入與不投入為中介變項,而因應方式為依變項的假設模式,以745位國中生,男生368位(49.4%),女生376位(50.5%)為正式研究對象,探討各變項的關係。測量工具包含:學業自主性動機量表、學業復原力量表、學業投入與不投入量表、多向度(六類)因應方式量表四種。統計方法主要為獨立樣本t考驗、皮爾森績差相關、階層式迴歸分析和路徑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根據研究假設所得之結果如下: 1.性別在學業復原力、學業不投入、自我激勵、混亂、逃避和反芻思考有顯著差異,其中混亂和反芻思考是女生多於男生,而學業復原力、學業不投入、自我激勵和逃避則是男生多於女生。年級在學業不投入總分、行為不投入、情緒不投入-無聊,以及情緒不投入-挫折、憂慮、煩惱上有顯著差異,皆為國二生高於國一生。 2.學業自主性動機、學業復原力與策略化、尋求協助、自我激勵因應方式具有正向關連;學業自主性動機與混亂、逃避因應方式具有負向關連,學業復原力與混亂、反芻思考因應方式具有負向關連。學業復原力、學業投入與策略化、尋求協助、自我激勵因應方式具有正向關連;學業復原力與混亂、反芻思考因應方式具有負向關連,學業不投入與混亂、逃避、反芻思考因應方式具有正向關連。 3.學業自主性動機與學業復原力對不同因應方式具有預測力,同時學業自主性動機與學業投入(或不投入)各變項對不同因應方式具有預測力,只是各因應方式之預測因子有些許差異。 4.學業復原力在學業自主性動機和自我激勵、逃避間具有正向中介效果,又分別負向中介學業自主性動機和尋求協助、混亂和反芻思考之影響。 5.學業投入在學業自主性動機和策略化、尋求協助和自我激勵之間具有中介效果,在學業自主性動機與混亂之間有負向中介效果,並且接近顯著地負向中介逃避。 6.學業不投入在學業自主性動機和尋求協助之間具有負向中介效果,並分別在學業自主性動機與混亂、逃避和反芻思考間有正向中介之影響。 7.雙中介變項之學業復原力、學業投入對學業自主性動機分別和策略化、尋求協助和自我激勵因應方式之間具有正向間接效果,同樣對學業自主性動機和混亂間具有負向間接效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之建議,並提供教育與輔導人員在實務工作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在斷裂與連結中尋找自我主體性:一段療癒性之敘說研究
    (2018) 蔡孟成; Tsai, Meng-Cheng
    本研究旨在透過自我敘說研究的方法,探尋敘說帶來的療癒力量,以及療癒的可能性。研究者採取現象學的核心精神作為研究方法論,盡可能的描述生活經驗的現象,在進入自己的生命故事文本時,保持探究生活經驗的本質,並藉由正念的態度來觀看自己過往的生命經驗,以現象學的懸置和正念的開放為蒐集資料的基礎。 透過不斷閱讀敘說研究文本,探尋出敘說帶給我的療癒,並以反身性理解汲取自己生命中核心的關注,展現主體存在的意義,過程中以「整體-形式」方法分析敘說文本,整理出研究結果與發現,並從中統整出三項結論: 一、 敘說是一趟探尋自主與親密的療心旅程 二、 自我敘說讓生命中的斷裂時刻重新縫補進個人意義而重現癒合 三、 療與癒來自個體重組與自己、他人和社會關係的連結 最後研究者以本研究為例,分別提出兩項學術與實務上的建議,分別為對未來從事自我敘說研究之研究者,以及研究療癒相關主題之研究,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基層公務人員的情緒勞務、情緒調節、心理彈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2016) 胡哲馨; Hu, Che-Hsin
    研究目的:基層公務員工作性質往往與民眾有直接的接觸與交流,屬於高度情緒勞務工作。本研究以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彈性為探討重點,討論情緒勞務工作下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本研究目的包括:(1)探討情緒勞務、認知重評、表達抑制、心理彈性及負向身心健康間的關聯;(2)探究上述影響變項分別對負向身心健康的預測力;(3)檢證認知重評、表達抑制與心理彈性在研究變項中的角色和影響。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臺北市各區戶政事務所戶政人員共計428名為受試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每位參與者填寫五份量表,包括基本資料、情緒勞務量表、情緒調節量表、心理彈性量表與身心健康量表。根據研究目的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假設考驗。 研究結果:(1)基層公務員的情緒勞務越高,心理彈性就越低,且會有越多負向身心健康問題。(2)基層公務員的心理彈性是有效預測負向身心健康及各種身心問題症狀的主要因素,並且排除認知重評正向影響負向身心健康及表達抑制負向影響負向身心健康的顯著預測效果。(3)心理彈性在情緒勞務與負向身心健康、生理症狀、焦慮與失眠之間有部分中介效果;在情緒勞務與社會功能障礙與嚴重憂鬱之間亦存在完全中介效果。 研究討論:(1)心理彈性是促進情緒勞務工作者身心健康保護因子。(2)心理彈性在認知重評策略與負向身心健康之間也存在完全中介效果,認知重評的效果需透過心理彈性間接影響身心健康。(3)表達抑制策略的效果係與情緒勞務間的調節角色才影響負向身心健康。本研究針對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彈性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提出情緒勞務工作者促進身心健康基本模式架構,並進一步提出適當的預防性與介入性計畫與建議,供未來研究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學生伴侶關係間的依附特質、伴侶完美主義與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
    (2018) 石瀝新; Shih, Li-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異性戀大學生與其伴侶之「伴侶關係間的依附特質」、「伴侶完美主義」和「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性、預測力及中介效果,採問卷調查的方式,以便利抽樣邀請大學生伴侶填寫問卷,回收400份、共200對異性戀伴侶之有效問卷。測量工具包括:「愛情依戀量表」、「伴侶完美主義量表」及「關係適應量表」。根據問卷調查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包含:描述統計、相依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和拔靴法。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在相關性方面,男性與女性「逃避依附」和「焦慮依附」分別與「滿意/成長」和「自主/共生」呈負相關,與「衝突/矛盾」呈正相關;惟男性「焦慮依附」與「滿意/成長」無顯著相關。男性與女性「要求伴侶完美」和「被伴侶要求完美」分別與「滿意/成長」和「自主/共生」呈負相關,與「衝突/矛盾」呈正相關。此外,男性與女性「逃避依附」皆與「要求伴侶完美」和「被伴侶要求完美」呈正相關,而「焦慮依附」則皆僅與「被伴侶要求完美」呈正相關。 在對偶相關性方面,男性「逃避依附」和「焦慮依附」分別與女性「滿意/成長」和「自主/共生」呈負相關,與「衝突/矛盾」呈正相關;惟男性「逃避依附」與女性「自主/共生」無顯著相關。另一方面,女性「逃避依附」則僅與男性「滿意/成長」呈負相關,與「衝突/矛盾」和「自主/共生」皆無顯著關係;女性「焦慮依附」與男性「滿意/成長」和「自主/共生」皆呈負相關,與「衝突/矛盾」呈正相關。男性「要求伴侶完美」僅與女性「衝突/矛盾」呈正相關,與「滿意/成長」和「自主/共生」皆無顯著關係;男性「被伴侶要求完美」與女性「滿意/成長」和「自主/共生」皆呈負相關,與「衝突/矛盾」呈正相關。另一方面,女性「要求伴侶完美」和「被伴侶要求完美」則是分別與男性「滿意/成長」和「自主/共生」呈負相關,與「衝突/矛盾」呈正相關。 在男性逃避依附預測力方面,男性「逃避依附」、「要求伴侶完美」和「被伴侶要求完美」對「滿意/成長」和「自主/共生」均具有負向的預測力,對「衝突/矛盾」具有正向的預測力;在男性焦慮依附預測力方面,僅有男性「要求伴侶完美」和「被伴侶要求完美」對「滿意/成長」和「自主/共生」具有負向的預測力;「被伴侶要求完美」對「衝突/矛盾」具有正向的預測力,而男性「焦慮依附」對愛情關係適應均無顯著預測力。在女性逃避依附預測力方面,女性「逃避依附」、「要求伴侶完美」和「被伴侶要求完美」均對「滿意/成長」具有負向的預測力,但僅有「要求伴侶完美」和「被伴侶要求完美」對「自主/共生」具有負向的預測力,而「逃避依附」、「要求伴侶完美」和「被伴侶要求完美」以及男性「被伴侶要求完美」均對「衝突/矛盾」具有正向的預測力;在女性焦慮依附預測力方面,女性「焦慮依附」、「要求伴侶完美」和「被伴侶要求完美」均對「滿意/成長」和「自主/共生」具有負向的預測力,對「衝突/矛盾」具有正向的預測力。 在中介效果方面,男性「要求伴侶完美」在「逃避依附」與「滿意/成長」和「自主/共生」,以及「焦慮依附」與「自主/共生」之間具有中介效果,而男性「被伴侶要求完美」則分別在「逃避依附」和「焦慮依附」與「滿意/成長」、「衝突/矛盾」和「自主/共生」之間具有中介效果。另一方面,女性「要求伴侶完美」皆分別在「逃避依附」和「焦慮依附」與「滿意/成長」、「衝突/矛盾」和「自主/共生」之間具有中介效果,而女性「被伴侶要求完美」亦分別在「逃避依附」和「焦慮依附」與「滿意/成長」、「衝突/矛盾」和「自主/共生」之間具有中介效果。 最後,本研究針對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和諮商實務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學生社會連結感對利社會行為的影響:以同理心作為中介變項
    (2019) 郭慧婷; Kuo, Hui-Ting
    過去文獻曾指出關係連結與利社會行為的關聯,卻鮮少檢視同理心在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大學生社會連結感、同理心對利社會行為的預測與影響,並進一步檢驗同理心的三因子模型在社會連結感與利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果。以台灣正就讀大一至大五的本國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638個有效樣本。研究方法採立意取樣搭配網路問卷填答,參與者共完成三份量表:「社會連結感量表修正版」、「成人基本同理心量表修正版」以及「成人利社會行為量表」。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 同理心的三向度「情緒感染」、「認知同理」與「情緒去連結」皆在大學生的性別上有顯著差異,且女性顯著高於男性;而社會連結感與利社會行為,則在大學生的性別與年級上均無顯著差異。2. 高社會連結感組的大學生在「同理心的認知同理」以及「利社會行為」上顯著高低社會連結感組。3. 大學生的「社會連結感」、「同理心的情緒感染」與「同理心的認知同理」皆能有效正向預測「利社會行為」。4. 大學生的社會連結感透過「同理心的認知同理」間接影響利社會行為,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最後,亦將提供大學生輔導與諮商及助人專業者相關的建議,並針對本研究的限制與未來方向進行討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學生負向生活事件、反芻、經驗逃避與憂鬱情緒之關聯性探究
    (2020) 王煒萱; Wang, Wei-Hsua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大學生負向生活事件、自責式反芻、反省式反芻、經驗逃避及憂鬱情緒之間的相關與預測力,並進而探討自責式反芻及反省式反芻是否分別調節負向生活事件與憂鬱情緒,而經驗逃避與自責式反芻、反省式反芻間的關係是否調節憂鬱情緒。研究對象為大學一年級至大學四年級的本國籍在學生,共592個有效樣本。研究方法以滾雪球法方便抽樣進行網路問卷調查。研究工具為「中文反應風格量表修訂短版-反芻反應風格分量表」、「大學生生活事件調查表-負向生活事件分量表」、「接納與行動問卷第二版」、「董氏憂鬱情緒量表(大專版)」。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自責式反芻與反省式反芻對憂鬱情緒的關聯性,發現兩者均與憂鬱情緒呈現正向關聯,且自責式反芻與反省式反芻均能顯著預測憂鬱情緒。 二、自責式反芻及反省式反芻均會擴大負向生活事件對憂鬱情緒的效果,調節效果均成立;但在調節效果方面,在低負向生活事件的情況下,高自責式反芻比高反省式反芻的憂鬱情緒來得更高,而兩者的低分組則差異不大。 三、即便是高自責式反芻或高反省式反芻的狀況下,若能降低個體經驗逃避的程度,將能有助於緩解憂鬱情緒嚴重度;而在調節效果方面,低經驗逃避的調節效果在高反省式反芻的情況下可以和憂鬱情緒拉開距離並使其憂鬱表現有所緩解,但若在高自責式反芻的情形下則效果較小。 四、高經驗逃避會觸發且擴大自責式反芻對憂鬱情緒的影響,反之若能有效降低個體經驗逃避的程度,則比起反省式反芻者將更能大幅緩解自責式反芻所擴大的憂鬱情緒效果。 五、倘若個體之經驗逃避亦高,則會導致反省式反芻擴大憂鬱情緒的嚴重性,但反之若能加以介入幫助其降低經驗逃避的程度,則可協助個體緩解憂鬱情緒的程度,進而阻斷其演變為憂鬱症狀的歷程。 最後本文亦針對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大學生個人、助人專業者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各項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專專任諮商心理師遇危機個案之情緒勞務歷程研究
    (2022) 洪怡菁; Hung, Yi-Ch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諮商心理師遇到危機個案所引發的情緒勞務現象、諮商歷程中情緒勞務的調節、工作外情緒勞務的調適經驗及其影響。本研究方法採用紮根理論,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將錄音逐字稿以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選擇編碼的資料處理步驟,進行文本分析,以獲得心理師遇見危機個案時經歷的情緒勞務歷程及其影響。研究對象為執業5年以上的大專專任諮商心理師,共邀請10位諮商心理師,每位心理師完成訪談2位危機個案,共分析20份訪談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一、經單一心理師對個案資料分析發現,心理師在面對危機個案時,經歷的情緒勞務相關歷程包含六項核心類別;二、經由跨心理師對危機個案資料分析後,發現區分三類危機個案將能一窺情緒勞務歷程中的現象,此部分研究結果發現:1.諮商心理師經歷危機個案時的情緒勞務歷程之前置因素包含:3類危機個案特性、心理師個人狀態與系統要求所引發的情緒勞務。2.心理師諮商危機個案的情緒勞務過程包含:覺察個案引起的情緒勞務、心理師自身反移情與系統的壓力負荷,在專業考量下須壓抑負向情緒,表達專業同理等情緒,建立一定關係後,轉而能理解、接納個案,對專業認同,以進行深層或自然真實的情緒調節;心理師接續整理反移情,與系統合作,以減輕情緒勞務負荷,同時心理師透過建立關係來調節個案工作,並對人格疾患在維持關係與設限間平衡、問題解決不陷入個案情緒;對憂鬱個案接納情緒與放慢諮商速度;對創傷個案整理自我性議題並賦權個案。3.諮商心理師諮商外負荷與調適:心理師在諮商室外有延宕未調節的情緒、身心耗盡、預期焦慮、諮商前抗拒等,而關鍵調適方式為尋求專業系統的協助,其次的調適方式為情緒焦點與問題焦點因應方式。4.諮商心理師情緒勞務後影響與建議:心理師秉持專業認同能將情緒勞務的負向影響轉化為正向影響,經歷危機個案之心理師建議增加覺察情緒勞務、學習自我照顧、增強專業能力、健全系統合作,才能維續在專業領域的發展。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亦提出進一步研究討論,以及研究建議與限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實習諮商心理師於社區機構實習經驗倫理困境及決策歷程之探討
    (2023) 張嘉珉; Chang, Chia-Min
    本研究動機除源自研究者自身的諮商心理實習經驗中,曾經歷過倫理困境的兩難,也基於文獻大多數探討學校場域的倫理困境,若能增加社區機構之諮商倫理困境的探討,將能更完整的看見實習心理師面對的倫理為難和決策歷程。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實習諮商心理師於社區諮商機構實習經驗倫理困境及其決策歷程。邀請兩年內曾在社區機構進行全職諮商實習的實習心理師,共計1位前導受訪者以及6位正式研究參與者為研究對象,進行1次時長60~90分鐘的訪談,其中正式研究參與者為5位女性與1位男性,3位已完成碩士學位,3位仍是碩士在學中,平均年齡為29歲。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研究資料,進一步採取主題分析法進行編碼與分析訪談資料,以探究其在實習場域中曾遇倫理困境及其決策歷程。研究結果顯示常見之倫理困境議題有:個案資料的隱私與保密、預警與通報責任、雙(多)重關係以及個案自主權;在5種較具代表性學者所提出之理論模式中,研究參與者決策歷程則有4類,分別為:四階段倫理決策模式、倫理決策權變模式、個人與情境交互作用之倫理決策模式及整合之倫理決策模式。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根據七眼模式將倫理決策歷程中的影響因素分為工作場所(社區諮商機構)及受督者(研究參與者)的視框進行討論,同時也參考本研究結果與內容提出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年輕人憂鬱復原經驗的敘事研究
    (2024) 曾珮珺; Tseng, Pei-Chun
    本研究旨在探究年輕憂鬱症患者復原歷程的經驗,並聚焦過程中的因應策略與行動影響因素。本研究以敘事研究為研究方法,邀請四位過去曾受診斷為憂鬱症,但已與醫師共同討論認為症狀已緩解,且至今已停藥一年以上皆維持穩定狀態的年輕研究參與者前來進行半結構訪談。並以「類別—內容」為主,「類別—形式」為輔,進行研究資料分析,從憂鬱症當事人的主觀經驗出發,了解在憂鬱症復原歷程中促使憂鬱症當事人採取自助策略之因素與帶來幫助的行為策略。研究結果發現:1. 每位研究參與者在其復原歷程中皆經歷了七項主軸經驗:(1)驚覺逐漸失去原有的自己;(2)為自己的困境尋找解答,決定行動;(3)尋覓適配的治療服務,帶來轉機;(4)願承受憂鬱並嘗試取回主控權;(5)不可或缺的社會支持系統資源;(6)鬆動憂鬱慣性框架;(7)開創不同的生活。2. 研究參與者啟動自我幫助歷程包含四個主題:(1)生活中覺察到憂鬱症狀;(2)發覺症狀的影響並未消退;(3)透過外在資源對自我有更多的覺察;(4)獨立特質與問題解決觀點。3. 研究參與者在復原經驗中積極影響之策略則包含:(1)自主穩定配合藥物治療;(2)對於治療抱持積極主動的態度;(3)進行有興趣的活動本身就能帶來正向情緒;(4)正向的行動結果有助於提升滿足感與掌控感;(5)向內照顧,透過正念或閱讀相關書籍進行自我覺察與關照;(6)向外尋求心理諮商的輔助;(7)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8)社會支持下,更能發揮自己的力量;(9)和自我進行對話,重新建構自我,為生活帶來不同的視野」等九個主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提出對於未來研究方向,以及對於健康實務工作者、憂鬱症當事人與陪伴者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幾近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幸福感的關聯:完美自我呈現和情緒調節的中介效果
    (2016) 江國楨; Chaing, Kuo-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完美主義特質下,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和負向心健康、幸福感之間的相關、預測力與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向台灣北北基地區的大專院校學生進行施測,有效樣本638人。根據問卷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分析方法為描述統計、驗證性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有顯著相關。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完美的自我呈現」有顯著相關。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情緒調節策略」有顯著相關。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有顯著相關。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情緒調節策略」有顯著相關。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二、「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落差、高標準、井井有條)、「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可以解釋「負向心理健康」35%的變異量,其中以「接納策略」的預測力最高。「落差」、「高標準」、「完美的自我呈現」具有正向預測力,「井井有條」、「接納策略」具有負向預測力。 三、「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落差、高標準、井井有條)、「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可以解釋「幸福感」41%的變異量,其中以「接納策略」的預測力最高;大學生的「落差」、「完美的自我呈現」具有負向預測力,「高標準」、「井井有條」、「再評估策略」、「接納策略」具有正向預測力。 四、「完美的自我呈現」在「落差」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在「高標準」與「負向心理健康」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完美的自我呈現在大學生的「落差」與「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  五、三種情緒調節策略在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如下,「接納策略」在大學生的「落差」與「負向心理健康」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再評估策略」、「接納策略」分別在「落差」與「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再評估策略」在「井井有條」與「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 六、三種情緒調節策略在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其中「接納策略」在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接納策略」在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幸福感」的完全中介效果成立。 本研究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大專院校諮商與輔導工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系統觀點看臺灣跨性別女性走向性別轉換的適應歷程——以接受賀爾蒙治療的跨性別女性為例
    (2020) 陳晉維; Chen, Chin-Wei
    2018年底一場性平教育公投,讓我們理解到臺灣社會對跨性別族群的理解與重視仍遠遠不足,更遑論跨性別個人在性別轉換歷程中可能需要面對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與過程中的適應。探究接受賀爾蒙治療的跨性別女性的性別轉換適應,不僅將有助於心理健康專業實務工作,更能促進其他不同健康專業對跨性別女性的經驗有所理解,能從全人的觀點提供跨性別女性適當的協助。因此本研究有以下目的:一、探討選擇接受賀爾蒙治療的臺灣跨性別女性在成長脈絡中走向性別轉換的適應歷程中重要的生物、心理、社會的影響因素;二、探討選擇接受賀爾蒙治療的臺灣跨性別女性在其適應歷程中的重要變動與探討選擇接受賀爾蒙治療的臺灣跨性別女性如何達成適應。 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訪談5位選擇接受賀爾蒙治療之跨性別女性,平均年齡為 34 歲,透過紮根理論之質性分析方法,進行資料編碼歸類分析,個別深入瞭解她們生命中與性別相關的重要事件與背後相關生物心理社會因素並搜集有關性別之重要背景資料,歸納出跨性別女性走向性別轉換之適應歷程。 研究結果顯示:(1)臺灣跨性別女性走向性別轉換之適應歷程可以區分為三階段,依序為: 初萌階段、性別拓展嘗試階段以及性別轉換適應階段。(2)各階段內分別存在不同的主軸現象,反映不同階段的適應主題,依序為性別二元環境中性別不一致無從拓展的順應、跨性別拓展選擇:走向性別轉換以及跨性別轉換的動態適應。(3)接觸跨性別帶來的跨性別相關資源能帶動跨性別女性階段轉變,促使拓展性別選擇從而邁向性別轉換。(4)適應歷程中的友善開放、安全與肯認資源挹注將影響個人因應與性別選擇的能動性,但個人所選擇的因應型態更影響適應的雙元經驗。 本研究依結果提出七點討論:(1)生物心理社會因素能夠單獨或共構成重要的影響因子。生物心理因素的性別殊異與社會因素的性別二元環境兩影響因素共同形成適應歷程的前置壓力,後續個人不斷受社會因素下跨性別不符性別常規的壓力困境持續壓迫,且轉換過程的生理不適可能與醫病關係共構雙重困境。(2)跨性別女性為了追尋能夠自在安適的性別展現與身份的生活,須不斷經歷在資源與外在的性別二元規訓等困境之間來回移動的辯證歷程。(3)跨性別行動會形成資源隊伍拓展性別的重要變動,有利的資源緊扣著階段發展,依序為友善開放、安全以及肯認資源,反映個人性別轉換階段所需要的資源不同。(4)跨性別女性在變動歷程中隨資源獲得而開拓自我,在初始的資源獲得後不斷產生行動,催化改變獲取新資源,形成資源獲得螺旋帶來適應。(5)性別安適可被視為一個人內在資源,跨性別女性在初始的性別嘗試與轉換獲取該資源而願意進一步拓展個人性別展現。(6)性別轉換在適應歷程中實現,是跨性別女性用以獲取對自我性別安適資源的因應行動,同時也是個人用來回應性別二元規訓的因應行動,幫助個人獲得適應的結果。(7)達成適應歷程中個人的因應具辯證性質,介於積極催化與迴避兩端光譜之間,且會隨著階段開展,有更加多元的因應行動。最後,本研究亦提出研究的限制與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心理動力取向治療師置身臨床沉默現象之經驗探究
    (2024) 涂繼方; Tu, Chi-Fang
    本研究旨在探索心理動力取向治療師在個別心理治療實務工作中,置身臨床沉默現象的經驗內涵,以及揭示構成臨床沉默現象的經驗本質結構。研究採用探索性的質性研究設計,依循描述性現象學的研究取徑,採用微觀現象學的訪談與分析策略,同步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本研究最終納入了來自五位心理動力取向治療師,共計24小時的訪談資料進行分析,從中發現「順勢而為」、「臨在調頻」、「空中現影」、「承前啟後」、「靈光乍現」五個普遍共時性經驗主題,構成了治療師置身臨床沉默現象的整體經驗,並依此呈現「身臨其境的靜中共感」、「開不了口的治療師」、「說不下去的當事人」三個系列,共9個臨床沉默經驗案例。此外,研究形構出治療師置身心理治療沉默現象之普遍歷時性結構,包含「工具性的語言知識」(說定的)、「話語意義建構(未說的、說出來、對話)」、「心理表徵運作(可說)」、「具身經驗感受(可說)」、「生命存在(不可說)」五個層次。這展示出治療師如何在臨床治療關係中調動這五個層次知己知彼,進而解讀與運用沉默,促進雙方的意義建構交流。而這一經驗歷程也擴展至心理治療場域,進而形構出治療師自身的治療之道。最後,本研究對於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並提出未來實務培訓的建議:1. 增進沉默現象的辨識與應用;2. 深化對於治療雙方非語言內在歷程的探索;3. 沉默需要透過人際經驗來獲得體會與學習; 4. 沉默培養治療師臨床工作的謙虛態度與專業主體性,以及進行研究歷程的反思,並提出了未來研究的建議。
  • «
  • 1 (current)
  • 2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