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Chen, I-chih"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周夢蝶詩風格生成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4-04-??) 陳義芝; Chen, I-chih
    1950年代周夢蝶發表而未輯入詩集的詩超過六十首,在曾進豐編成《風耳樓逸稿》之前,這批為詩人剔除的稿,讀者很難看到。這批稿子固不足以言周夢蝶詩的風格,但在研究周夢蝶創作歷程時,卻能證明詩人的風格非一朝生成。周夢蝶詩風,形塑於《還魂草》,大成於《十三朵白菊花》。本文以其才性、身世、環境、學習,陳述他在體制外流亡、作為「圈外人」的心境,進而闡釋他詩中「煩惱即菩提」的靜態悲劇,分析其晚年轉折叩問、如環往復、自成一格的表意語系。歸結曰:沒有舊學的根柢,不能成周夢蝶風格;沒有佛經的體悟,不能成周夢蝶風格;沒有孤苦的身世遭逢,不能成周夢蝶風格;沒有自外於繁華情愛的「流亡」意識,亦不能成周夢蝶風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者作家曾永義散文風格初探
    (國文系, 2017-03-??) 陳義芝; Chen, I-chih
    曾永義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除以戲曲研究貢獻於學界,亦寫作散文、新編劇本,發揮學術以外的影響力。本文以「學者作家」身分論之,查閱他已出版的八冊散文集,從古典起興、文化風情、名義辨析、逍遙本性、生命本體形塑等多重角度,論說曾氏散文代表作的風格,歸結於知識分子對公共事務的關懷、對寫作技藝的重視,及「學者亦為創作者」的傳統至今未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現代詩河流意象研究──以余光中、楊牧、吳晟為例
    (2022) 李欣奕; Lee, Hsin-I
    河流,源遠流長,自古至今,其千姿百態為人們帶來了無限遐思,是文明發展要素,亦為鮮明之地景標誌,劃分疆界也代表國族,從地理或歷史、文化之角度觀,河流都是不可忽視之重要意象,亦是歷來文學家筆下常用之素材。本論文探究現代詩中的河流意象,以余光中、楊牧、吳晟為研究對象。討論河流之特性過渡到文學中之延伸和轉化,從河流之原型中觀察,分析其物質之特性,以及人們對河流之印象所發展之象徵意義,也從河流意象觀詩人對「地方」之認同。經由空間理論與現象學等方法,加上詩人本身之經歷、學養、觀點等,比較其中之共性或衍伸之殊異經營。余光中之河流,從意象呈顯「鄉愁」主題為主要特徵,河流之「母性」,源自於血、乳汁等母體內水之生殖、哺育功能,從人們普遍對母親之依附與想望,勾連對故鄉之懷念。再者,從懷想現實之土地,至追念文化、前賢之「懷古」之情,河流代表了血緣之牽繫,乃詩人追溯中華文化史、個人生命史源頭之媒介。余光中寫淡水河也透顯其寫鄉愁之特徵,總追索著永恆的彼岸,或亙古對過往的回溯,以河流傾訴刻骨銘心的精神依歸;楊牧之河流,形塑廣泛之母題,寫人類普遍之經驗、情感,為大至世界,小至個人之歷史探源。河岸之情愛想像連結古典,「渡河」則牽涉到事物、概念之交界與生、死思索,楊牧之生命觀亦藉河流之奔流入海,再化成「雨」降下為河流,向一種循環、圓滿前行。花蓮的河流是「故鄉」之象徵符碼,牽涉遠古神話、創世風貌,到展現崇高之時、空凝視,兼具私密感與浩瀚感,以文學創造地方,呈顯壯闊而深層之內涵;吳晟之河流從地方感之建構,到水資源問題之控訴,是展現「鄉土」認同的方式之一,飽含詩人對土地與農業、農人之關懷。後期寫彰化之河流,多呈顯河流「受害者」形象,強烈之批判是其特色,亦可連結詩人所參與之社會運動,一併達到喚醒大眾對於鄉土自然與人文地景的關注。三位詩人分別演示了河流於現代詩中之重要功能,透過比較其異同,可以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河流意象的變化所呈顯之家國意識、哲學思索與生命感悟,發掘其與時代、社會的密切關聯。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