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Chen, Ru-Si"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資訊科技與學校教育的批判教育社會學分析
    (2004) 陳儒晰; Chen, Ru-Si
    本研究以批判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取向為主,針對資訊科技連結學校教育的相關面向進行批判分析,運用歷史研究、理論分析、訪談與觀察等方法來分析、批判、辯證並建構出相關課題之思考。在論述的舖陳以及理論的探究下,結合訪談與觀察所獲得的真實性教學資料,並試圖以工具性創新、結構性解放以及主體性實踐為分析主軸來綜合研究成果,進而提出未來可行的教育行動策略,促進資訊科技與學校教育的良性互動,以臻於教育的理想境界。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詳如下述: 一、分析資訊科技連結學校教育的正面意涵。 二、探究資訊科技融入學校教育的批判論述。 三、建構資訊科技對教育實務層面之形塑的批判分析。 四、基於上述,提出未來可行的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參考。 本研究獲得的結論如下所述: 一、資訊科技的工具理性影響人類活動的正常發展,並形塑教學活動的發展面貌。 二、資訊科技的創新價值並未能解放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性宰制,反而成為社會不平等的再製工具。 三、資訊科技與資本主義的結合消弱師生的主體意識,使其無法彰顯主體性與能動性。 四、資訊科技的近用與內容所導致之數位落差問題,會深化弱勢族群的教育不平等。 五、資訊融入教學受到資訊科技與資本主義的影響,使得教學活動的目的與面貌偏離教育理想。 六、資訊空間雖然可以打造一個高互動的溝通環境,但其虛擬化、失位化與商品化本質會扭曲師生互動的良性開展。 七、資訊科技取向的教育改革以中心國家為學習與模仿的對象,而忽視超越教育依賴體系的行動規劃。 基於前述,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參考,茲詳述如后: 一、學者在進行資訊科技的教育社會學研究時,應重視並整合工具性創新、結構性解放與主體性實踐等分析面向。 二、決策者應縮短不同的種族、階級、性別或其他社會分類群體在資訊科技的近用與內容之落差,並以創造數位機會為其施政核心。 三、教師在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時,應避免落入資訊科技與資本主義的宰制,而要以教學活動的目的與價值為優先思考。 四、教師應在資訊空間裡藉由多元批判素養來建構師生的認知繪圖,進而開展良性的師生關係。 五、決策者在進行教育改革規劃時,應該批判資訊科技的教育依賴現象,並設計出具有社會解放意涵的行動方案。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