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en-fu Huang"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ngular analysis of the index and middle fingers during fastball and curveball pitching - a case study(2008-07-18) 黃長福; Chung-Lung Lin; Chen-fu Huang; Jia-Hao Chang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and the knowledge by quantifying and comparing finger angle between curveball (CB) and fastball (FB) pitching. One division II college pitcher was participated in present study. A 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were used to collect 3-D kinematic data (500Hz). Three successful trials for each FB and CB were collected. The metacarpal phalangeal joint (MCP),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PIP) and 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DIP) angle was analysed. There were several differences in MCP, PIP and DIP angle for CB and FB. But similar patterns were found between index finger and middle finger. This information may beneficial to conduct thefurther study to explore the mechanics of pitching.Item The application of range of motion (ROM) and coordination on volleyball spike(2008-07-18) 黃長福; Li-Fang Liu; Gin-Chang Liu; Chiao-Wen Sue; Chen-fu HuangItem Better postural control during accurate shooting in elite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2011-07-01) 黃長福; Yen-Ting Wang Wang; Tsung-Li Tseng; Lin Chi; Chen-fu Huang; Pao-Cheng Lin; Alex J.Y. Le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of postural control (PC) during accurate and inaccurate shooting in elite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21 female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s recruited as subjects. The PC was evaluated by the Accusway as sway radius, velocity, radial and 95% area of the center of pressure (COP) during standard penalty line shoo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P sway area during accurate shooting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during inaccurate shooting (74.0 � 37.9 vs. 110.6 � 49.1, p < .05). Moreo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situations in the COP radius and velocity. This study found that during the accurate shooting, elite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 had better PC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significant smaller COP sway area than inaccurate shooting.Item 核心肌群穩定性訓練對中國武術動作表現的影響(2014) 謝安; An Hsieh前言:核心肌群穩定性訓練在許多運動項目上,皆有研究指出對其有助益;中國武術訓練中的部分概念與核心訓練相符,但現有的研究多為探討不同情況下的打擊表現差別,鮮有將核心訓練的概念與中國武術結合,或以訓練介入的實驗設計方式探討對中國武術動作表現影響的研究。目的:探討核心肌群穩定性訓練對中國武術動作表現是否有影響。方法:招募受試者男女共20位,分為實驗組(TRAIN)與對照組(CON)各10位;實驗設計為前測與後測,兩次測驗間進行為期六週、獨立於常規訓練外的訓練介入,實驗組進行核心訓練,對照組進行同樣時間的休閒運動。以10台紅外線高速攝影機(250 Hz)與兩塊Kistler測力板(1000 Hz),進行武術動作的運動學與動力學資料收取。結果:所有之參數以及拳齡,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成績皆無差異(p > .05)。出拳方面,實驗組的出拳速度,在訓練後大於訓練前(p< .01),訓練後組間比較結果也發現大於對照組(p < .05)。訓練後的出拳期時間,兩組組間比較結果為實驗組小於對照組(p < .05)。騰空飛腳落地後單腳平衡方面,實驗組的左右方向到達穩定時間(TTS),在訓練後大於訓練前(p < .05)。單腳獨立平衡方面,對照組的左右方向壓力中心最大偏移量,在訓練後小於訓練前(p < .05)。其餘之參數之組間比較或組內比較皆無差異。結論:核心穩定性訓練對於出拳速度及出拳期期間的力量傳遞,有正向的影響,但對於動態與靜態的穩定表現,以及彈跳爆發動作表現,都沒有明顯的增進效果;而對照組所進行之休閒運動可達到維持表現水準的效果。Item 臺灣地區國中、高中、大學棒球投手投球動作及影響球速因子的比較(2012) 林俊龍; Chun-Lung Lin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投手做投球動作的比較,以找出投球過程中運動學、動力學及時間的參數的差異,及找出各年齡層影響球速的有效變數。本研究以國中、高中手及大學投手各10名(67±12kg,167±11cm;74±9kg,179±5cm;88±10kg,179±7cm)為研究對象,以兩塊測力板 (Kistler) 搭配動作分析系統 (Vicon MX13) (200Hz) 來收集投手對前方3m的網子全力投10球的影像。將最快的3球的參數平均,代表該受試者的參數,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法來檢測3組投手的差異,並進行事後比較。再自各受試者中取6球,依不同年齡層分別進行迴歸分析,找出各個年齡層中影響球速的參數。。 研究結果發現,國中投手球速較高中和大學慢,高中和大學間無差異。在運動學和時間參數上,國中投手和其他兩組相比,在手臂加速期中的肩關節內旋範圍較大,加速時間較長。高中投手則是在著地瞬間的前導腳膝關節彎曲角度較小,加速期中的肘關節伸展速度峰值及肩關節內旋速度峰值較大,同時肩關節外旋角度峰值發生相對時間較晚,手臂加速期也時間較短。 在上肢動力學參數上,國中投手在手臂上舉期的肘關節前翻力矩、肩關節內旋力矩和手臂減速期的肘關節軸向力量、肩關節向後力量、肩關節軸向力量都低於其他兩組的值。在下肢動力學參數上,軸心腳的髖膝踝三關節軸向力量、髖關節內收力矩、膝踝兩關節的彎曲力矩值都有依年齡增加的趨勢,並且都在國中和大學間出現差異。前導腳則是在地面反作用力和膝踝兩關節軸向力量上有類似的差異,但髖關節軸向力卻未在三組間有任何差異。 在影響球速的因子中,國中投手分別是手臂上舉期肩關節內旋力矩峰值、跨步幅度和肘關節彎曲角度峰值等三參數影響較大。高中則是手臂上舉期肩關節內旋力矩峰值、球離手瞬間的前導腳膝關節彎曲角度、軀幹旋轉速度峰值和身高等四參數影響較大。大學是手臂上舉期肩關節內旋力矩峰值、前導腳著地瞬間前腳膝關節角度、肩關節外旋角度峰值和肘關節伸展速度峰值等四參數影響較大。 由結果得知,國中投手的投球動作和其他兩組大致相同,上、下肢的動力學參數都最小。到了高中,球速、身高、關節活動速度、上下肢動力學參數都變大。到大學時,體重和大部份下肢動力學參數變大,但球速和上肢動力學參數卻未增加。三組中的上肢力矩的參數對球速都很有影響力,據此推測造成台灣大學投手球速停滯的原因,可能是大學投手上肢的力矩不足。Item 跳遠踏板起跳階段運動生物力學分析(2007) 高崇壽; CHUNG-SHOU KAO跳遠依運動技術分析可分為助跑、起跳、空中動作、落地四個階段結合成跳遠的過程。其中以助跑與起跳階段對跳遠的過程最為關鍵,利用助跑速度,起跳腳以全腳掌踏板時,做出快而有力爆發性地完成起跳,創造較大的起跳瞬間重心速度及起跳角度。優秀跳遠選手常常也是好的短跑選手,但優秀的短跑選手不一定是好的跳遠選手,原因何在? 研究目的:在探討優秀跳遠選手與短跑選手(非跳遠專長)踏板起跳時,在執行跳遠之運動及內、外力特徵。研究方法:一台Redlake高速攝影機(125Hz)拍攝踏板起跳動作與一塊Kistler測力板(1250Hz) 同步、另一台SONY數位攝影機(60Hz) )拍攝助跑最後兩步動作,以Kwon3D 影像分析軟體處理並以Butterworth 4th-order Zero Lag Digital程式(cutoff frequency:6Hz)進行修勻。結果:優秀跳遠選手在跳遠成績、起跳瞬間重心垂直速度、起跳角度、踏板起跳階段重心垂直速度變化量、踏板瞬間髖關節淨力矩、髖關節功率、支撐瞬間踝關節功率顯著大於短跑選手。在相關统計方面,最後第二步最大水平重心速度、踏板瞬間重心水平速度、起跳瞬間重心垂直速度、重心合速度、起跳角度、踏板起跳階段重心垂直速度變化量、水平總衝量、制動衝量、推蹬衝量、垂直總衝量、踏板瞬間踝關節淨力、髖關節淨力矩、髖關節之功率、支撐瞬間踝關節功率與跳遠成績呈顯著正相關。踏板起跳階段重心水平速度變化量、支撐時間、最大垂直力量值所產生時間、推蹬時間、支持瞬間髖關節淨力、踏板瞬間膝關節淨力矩與跳遠成績呈顯著負相關。結論:在相同助跑速度之下,跳遠選手在跳遠成績優於短跑選手,在於跳遠選手有較佳的起跳瞬間重心垂直速度、起跳角度、踏板起跳階段重心垂直速度變化量、較短支撐時間和推蹬時間、有較佳的踏板瞬間髖關節淨力矩、髖關節功率、支撐瞬間踝關節功率及有較小的踏板瞬間膝關節淨力矩。Item 運球側向跨步切入動作對女子籃球員膝關節負荷的影響(2009) 詹明昇; Ming-sheng Chan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女子籃球員在空手及運球側向跨步切入動作時,軸心腳在支撐期前20%間髖、膝、踝的角度變化,並針對軸心腳膝關節的負荷加以探討。研究方法是使用Vicon motion analysis system 十台攝影機,及KISTLER 9281(60x40)測力板一塊,用以觀察女性籃球員在運球側向跨步與空手側向跨步切入時下肢各關節的角度及力矩變化。並配合Biovision肌電訊號擷取系統,觀察在空手及運球時的側向跨步切入動作時,股四頭肌群與腿後肌群間的共同收縮機制是否有所不同。以成對獨立樣本T-test進行差異性檢定;結果發現:女性籃球員在運球側向跨步切入時,表現出較大的著地初期膝關節屈曲角度,以及在支撐期前20%表現出較大的膝關節外翻角度、較大的膝關節屈曲力矩以及膝關節外翻力矩。在膝關節外翻角度峰值發生時,運球側向跨步切入動作時膝關節的屈曲角度、髖關節屈曲角度、髖關節內旋角度以及踝關節的內旋角度皆顯著大於側向跨步切入。在膝關節內旋角度峰值時,運球側向跨步切入動作表現出較大的膝關節屈曲角度、膝關節外翻角度、髖關節屈曲角度、髖關節內旋角度以及踝關節內旋角度。在膝關節外翻力矩峰值的時候,運球側向跨步切入動作也表現出較大的膝關節屈曲角度以及較大的膝關節外翻角度。此外,比較起當膝關節所承受的內旋力矩達到峰值的時候,運球側向跨步切入動作也表現出較大的膝關節屈曲角度以及外翻角度。在股四頭肌群與腿後肌群共同收縮機制部分,從六位實驗參與者的結果發現,運球側向跨步切入時,股四頭肌群與腿後肌群之間的比率大於空手側向跨步切入。由本研究結果可知,在運球側向跨步切入時,女性籃球員軸心r腳膝關節承受較大的負荷,也提高了非接觸性前十字韌帶傷害發生的可能性。Item 高中羽球選手不同殺球動作之三維運動學分析(2003) 張少遜; Shaw-Shiun Chang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高中羽球選手不同殺球動作之三維運動學分析 研究生:張少遜 指導教授:黃長福 博士 摘 要 本研究是以三維空間攝影,針對八名平均身高174.1公分,體重67.3公斤,年齡18.4歲,全國中學運動會羽球項目第三名的高中羽球選手,在實施模擬移位原地殺球與跳躍殺球動作進行運動學分析。旨在了解及探討不同殺球動作擊球時之三維運動學參數。本實驗以Redlake 高速攝影機二台,以250Hz拍攝、Motus影片分析軟體、SAS 8.02版統計分析軟體計算分析,以相依樣本t考驗檢驗殺球與跳殺的運動學參數關係,得到下列結果: 一、高中羽球選手之殺球與跳躍殺球,因跳躍的動作而增加擊球的高度,使得飛行角度跳殺大於殺球。 二、不同殺球擊球點離地面的高度,跳殺高於殺球。 三、從重心最低點到擊中球瞬間的重心最低高度、最低重心高度與身高比、 擊球霎那重心高度、重心提昇高度、擊球時重心與身高比、前後位移距離、重心移動合速度及動作時間,跳殺變化明顯高於殺球,主要因深蹲及起跳的動作的所造成的。 四、從羽球的擊球高度與重心高度距離、水平距離、擊球之上肢段各關節角度的平均值相近,顯示高中羽球選手不論殺球或跳殺的擊球動作俱有一致性。 五、高中羽球選手擊球時,上肢段的肩關節較為伸展,肘關節角度較為彎曲,且手腕的角速度較快,扣腕動作明顯,有利於球速。 關鍵字:運動生物力學、羽球、殺球、跳殺、運動學、三維空間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