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Cheng-Chang Lin"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創新金融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人際關係之影響-以遊戲教學為例
    (2012) 陳慧芬; CHEN,HUEY-FEN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創新金融教育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臺北市某所國小兩個班級的五年級學童為對象:實驗組與控制組各25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8週,每週兩節課(80分鐘)的「創新金融教育方案」,控制組則接受一般的綜合活動教學。 本研究在「人際關係」的分析部分,是以「學童樂活問卷」的「玲瓏指數」為評量工具。實驗課程結束後進行「學童樂活問卷」後測,所得之「玲瓏指數」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詹森內曼法進行統計處理,以瞭解本實驗教學之立即成效。實驗處理四週後進行「學童樂活問卷」追蹤測,所得之「玲瓏指數」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以瞭解本實驗教學之延宕成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實施「創新金融教育方案」之立即影響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差異顯著區在「學童樂活問卷」前測的「玲瓏指數」得分57.91分以上或44.73分以下。而前測得分在57.91分以上,此方案對其人際關係之提升並無幫助。若前測得分低於44.73分,實驗組後測分數則顯著優於對照組,有助於其人際關係之提升。 二、實施「創新金融教育方案」之延宕影響成效,效果並不顯著。 最後,研究者針對本研究的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日後實施「創新金融教育方案」或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教師工作調適指數之建構:以生活型態分析為基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6-??) 林正昌; 歐陽幸雅; 陳李綢; Cheng-Chang Lin; Hsiang-Ya Oyang; Lee-Chou Chen
    本研究旨在以生活型態調查資料為基礎,從資料分析中建構國民中學教師工作調適指數,並考驗該指數之效度。以「LOHAS 生活型態問卷」為調查工具,針對台灣本島大台北、北、中、南、東五區的公私立472 位國中教師進行調查,所得資料以分類與迴歸樹(CART)進行分析以選取題項,再以羅吉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決定各題目選項的配分,藉此建構教師的工作調適指數,指數建構後以團體差異分析法與效標關聯法進行效度考驗。分析結果顯示:(1)CART 找出七種分類樹,並從中挑出以自我調適和反應改革為一類,離開環境和轉換跑道為一類的分類樹為較佳的分類樹;(2)從此一較佳的分類樹中找到六個題項,並以羅吉斯迴歸計算出各題選項的權重;(3)以效標關聯和團體差異比較方式所進行的效度考驗,顯示抗壓指數也與工作調適指數有顯著相關;性別、職務別和任教年資間有顯著差異。在生活型態資料基礎下,以CART 和羅吉斯迴歸可以有效地建立國中教師之工作調適指數,且具有良好的效度,可供國中學校瞭解教師工作調適情況之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工作環境定位系統與Holland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之適配性研究─以臺師大學生為例
    (2015) 鄭又豪; Yu-Hao Cheng
    本研究旨在研究工作環境定位系統(Human Resource Knowledge, HRK)與Holland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的適配性。針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臺師大)201位學生為對象,每位學生作答工作環境定位系統所使用的「大專版LOHAS生活型態問卷」與根據Holland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所發展的「大專版生涯興趣量表」,再分析兩者的關係。本研究經文獻探討,以Prediger所提的兩向度模式為聯結,分別以事物─人群(Things-People)以及想法─資料(Ideas-Data),將工作環境定位系統與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分為四個象限以探究其適配性。研究結果顯示,臺師大學生符合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的結構。臺師大學生的特質分佈,在工作環境定位系統與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多分佈在以人與想法為主的第四象限,兩者也以在人群與想法為主的類型A(藝術型)與S(社會型)有較佳的適配性。本研究進一步以分類與迴歸樹(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 CART)分析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在「LOHAS生活型態問卷」中的關鍵題項。類型A的最關鍵題項為「藝術品的鑑賞是否為興趣或嗜好」,其它關鍵題項包含「穿著服飾」、「財富與健康的配置」、「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度」與「休閒娛樂型態」;類型S的最關鍵題項為「購車考量」,其它關鍵題項包含「穿著服飾」、「對命運的態度」、「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度」與「休閒娛樂型態」;需視不同回答的交互作用來分類。建議未來研究可增加不同學校、不同類型的學生,以確認工作環境定位系統與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在臺師大以外學生的適配性,提供生涯輔導與企業選才使用工作環境定位系統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禪坐者之身心體驗重新理解高峰經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12-??) 曾怡茹; 林正昌; Yi-Ru Tzeng; Cheng-Chang Li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從禪坐經驗重新理解高峰經驗,藉由禪坐者的身心體驗呈現高峰經驗的面貌,並進一步還原出令它如此這般的本質,一方面期望澄清大眾對高峰經驗的迷思,另一方面也藉此重新認識高峰經驗。本研究以現象學為方法,邀請八位禪坐者接受訪談,研究發現:高峰經驗與禪坐經驗二者師出同源,都希望吾人能淡化「小我」界線,逐漸回歸「大我」之中;然而,禪坐經驗比文獻上所記載高峰經驗來得更加完整微細,而且高峰經驗沒有固定特徵。若想體驗高峰經驗,不需要催化物,只要相同本質的活動,例如:瑜珈或太極拳,皆能使身心轉化,達致高峰經驗。高峰經驗的本質在於「超越小我,成就大我」,親證超個人心理學的宇宙觀與人性觀,其意義在於「實現自我」之上更要「超越自我」,超越這個非永恆的「小我」進而實現「真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禪坐者之身心體驗重新理解高峰經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12-??) 曾怡茹; 林正昌; Yi-Ru Tzeng; Cheng-Chang Li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從禪坐經驗重新理解高峰經驗,藉由禪坐者的身心體驗呈現高峰經驗的面貌,並進一步還原出令它如此這般的本質,一方面期望澄清大眾對高峰經驗的迷思,另一方面也藉此重新認識高峰經驗。本研究以現象學為方法,邀請八位禪坐者接受訪談,研究發現:高峰經驗與禪坐經驗二者師出同源,都希望吾人能淡化「小我」界線,逐漸回歸「大我」之中;然而,禪坐經驗比文獻上所記載高峰經驗來得更加完整微細,而且高峰經驗沒有固定特徵。若想體驗高峰經驗,不需要催化物,只要相同本質的活動,例如:瑜珈或太極拳,皆能使身心轉化,達致高峰經驗。高峰經驗的本質在於「超越小我,成就大我」,親證超個人心理學的宇宙觀與人性觀,其意義在於「實現自我」之上更要「超越自我」,超越這個非永恆的「小我」進而實現「真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應用一日重建法和分類與迴歸樹探討主觀幸福感
    (2013) 黃逸杉; Yi-Shan Huang
    本研究旨在運用新穎的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調查方法一日重建法(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DRM)及非線性的分類與迴歸樹(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統計方法,探究主觀幸福感的情緒面。針對100名大學生為對象,用DRM蒐集到1657個以事件為單位的情緒資料,再運用CART統計方法,分析事件的情境與情緒間的關係。 分析資料時,DRM能得知受試者在不同情境變項下的情緒總和分數;以CART分析則能進一步提供情境變項條件組合與情緒的關係;將事件的情緒分數彙總,則可以得知受試者個人或群體的主觀幸福感分數,包含以持續時間加權的總和情緒與U指數;個人情緒可以與主觀幸福感的認知面──生活滿意度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從情境分類求情緒平均分數而言,大學生在從事約會/親密關係、放鬆/玩遊戲、飲食/聚餐、看電視/電影/聽音樂、逛街/購物等感情交友、吃喝玩樂方面的事情有最正向情緒;學校課業、社團活動、工作/打工等事情則有最負向的情緒。以CART分析則發現,在所有事件中,大學生的情緒與學校功課、放鬆/玩遊戲、會議/團體討論、與好朋友互動、交通/移動等情境有重大關係;此外CART將樣本分割成16個終端節點,各有不同的條件可預測情緒。彙整事件情緒資料到個人層次則發現主觀幸福感的情緒面與認知面明顯不相同,呈低度相關。 本研究還發現CART分析DRM資料時的優點,包括能同時分析不同資料型態且數量眾多的情境變項、找到特定的情境變項組合、排序情境變項的重要性等。 最後,這些發現在應用方面提供一些增進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建議。在研究方面建議可善加利用DRM的彈性拓展未來研究方向,包含改變情境變項、受試者族群、背景變項、情緒詞,並可搭配有時間資訊的記錄工具瞭解人們生活情境與情緒的關係。此外,亦可蒐集代表性良好的樣本,以CART建立預測幸福感的模式。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