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eng-Hsi Chien"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父母教導子女宗教信仰是否違反其自主性 ? T. H. McLaughlin 與 E.Callan 及 P. Gardner 論辯之評析(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1-09-??) 簡成熙; Cheng-Hsi Chien研究目的西方自由主義認為價值多元,政府必須站在價值中立的立場,教育理想不能預設特定的美好生活型態,而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對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則是把幸福依託於神。父母教導子女宗教信仰是否違反其自主性,就成為重要的學術議題。本研究即擬針對此一議題加以探究,並提出對臺灣教育的啟示。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 文 屬 哲 學 研 究, 研 究 者 針 對 英 國 倫 敦 路 線 學 者 T. H. McLaughlin 父母教導子女宗教信仰並不違反子女自主性的主張,以及 E. Callan 與 P. Gardner 認為會淪為灌輸之質疑,兼及 McLaughlin 的回應,探究其相互論辯的效力。研究發現或結論T. H. McLaughlin 以父母兒女共同隸屬的原生文化、家庭成員的有機統一及宗教參與有助於理解宗教等理由,企圖證成父母對子女進行宗教教育,不違反自由主義的教育自主性理想。E. Callan 以及 P. Gardner 則擔心這難逃灌輸之嫌,在子女幼小階段,其思想未定型,過早進行宗教教育,會造成根深蒂固,不利子女爾後的自主發展。筆者檢視他們之間的論辯,同意 McLaughlin 的主張,只要父母持守自由主義的精神來教導子女宗教信仰,是可以回應其他學者質疑。研究原創性/價值臺灣對於宗教教育的研究不多,現有的研究有從宗教教義著手,也有研究討論美國重要宗教教育判例。教育哲學可以對教育進行綜合反省,分析的教育哲學更期許能對教育實務問題作概念分析與論證。鑑於臺灣教育政策論述,很少有嚴格哲學論證,更遑論分析哲學的論證。本研究將能為臺灣學界探索宗教教育時,提供分析哲學的論證範例。教育政策或實務意涵經由本文論證,家長有為子女提供宗教教育的權利,學校也無須以價值中立之名,嚴禁宗教涉入。但無論家長還是學校,仍應秉自由主義精神,慎防宗教灌輸。Item 父母教導子女宗教信仰是否違反其自主性 ?T. H. McLaughlin 與 E.Callan 及 P. Gardner論辯之評析(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1-09-??) 簡成熙; Cheng-Hsi Chien研究目的西方自由主義認為價值多元,政府必須站在價值中立的立場,教育理想不能預設特定的美好生活型態,而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對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則是把幸福依託於神。父母教導子女宗教信仰是否違反其自主性,就成為重要的學術議題。本研究即擬針對此一議題加以探究,並提出對臺灣教育的啟示。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文屬哲學研究, 研究者針對英國倫敦路線學者T. H.McLaughlin 父母教導子女宗教信仰並不違反子女自主性的主張,以及E. Callan 與P. Gardner 認為會淪為灌輸之質疑,兼及McLaughlin的回應,探究其相互論辯的效力。研究發現或結論T. H. McLaughlin 以父母兒女共同隸屬的原生文化、家庭成員的有機統一及宗教參與有助於理解宗教等理由,企圖證成父母對子女進行宗教教育,不違反自由主義的教育自主性理想。E. Callan 以及P.Gardner 則擔心這難逃灌輸之嫌,在子女幼小階段,其思想未定型,過早進行宗教教育,會造成根深蒂固,不利子女爾後的自主發展。筆者檢視他們之間的論辯,同意McLaughlin 的主張,只要父母持守自由主義的精神來教導子女宗教信仰,是可以回應其他學者質疑。研究原創性/價值臺灣對於宗教教育的研究不多,現有的研究有從宗教教義著手,也有研究討論美國重要宗教教育判例。教育哲學可以對教育進行綜合反省,分析的教育哲學更期許能對教育實務問題作概念分析與論證。鑑於臺灣教育政策論述,很少有嚴格哲學論證,更遑論分析哲學的論證。本研究將能為臺灣學界探索宗教教育時,提供分析哲學的論證範例。教育政策或實務意涵經由本文論證,家長有為子女提供宗教教育的權利,學校也無須以價值中立之名,嚴禁宗教涉入。但無論家長還是學校,仍應秉自由主義精神,慎防宗教灌輸。Item 自主性作為教育目的之哲學省察:倫敦路線的相關論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3-??) 簡成熙; Cheng-Hsi ChienR. S. Peters、R. F. Dearden、R. Barrow、J. White等在1960年代,開創倫敦學派教育理念,強調個人建立在自主性下的理性反思,規劃其美好生活的能力,是教育目的之所在。本文首先交代其理念概要,第二節敘述1980年代以後,其他學者的質疑。如C. M. Stone挑戰Dearden的看法,指其只重視理性,忽略了感性、欲求及其他層面。S. E. Cuypers認為,自主的過程其實是表現在自我認同、自我評估之上,提出關懷才是教育之重點。第三節主要介紹E. Callan,他在自由主義的立場上,較倫敦路線更為強調興趣導向的課程,並將社群主義之理念融入自主性概念中。第四節則提出倫敦路線立場學者們的回應。筆者最後的結論是,當年倫敦路線自主性的主張,容或有過於重視理性的限制,不過,諸反對者並未能全盤否定自主性的訴求,自主性也能吸納情感、意願、認同等因子。易言之,重構後的自主性概念仍不失為臺灣當下民主氛圍中應有的核心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