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ien-Chih Chen"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草藥成分之研究 - 白珠樹、馬藍、三消草、檄樹果實、馬蘭與補骨脂(2007) 林傳福; Chwan-Fwu Lin本論文主要是從事植物成分與定量分析之研究,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為白珠樹(Gaultheria leucocarpa Bl. f. cumingiana ( Vidal ))之成分研究。白珠樹為杜鵑花科(Ericaceae)植物,本實驗自白珠樹地上部之甲醇抽出物經由各種管柱層析進行化學成分之分離,共純化出12-hydroxy-13-acetyl -8,11,13-podocarpatrien-18-oic acid (GL-1), 4,12-dihydroxy-13-acetyl-8,11,13-podocarpatriene (GL-2), 5-methoxy-9- xylopyranosyl-(+)-isolariciresinol (GL-3), schizandriside (GL-4), lyoniside (GL-5), Vanillic acid (GL-6), Scopoletin (GL-7)七個化合物,其中GL-1GL-3三個新化合物經由各種光譜資料分析,已知化合物GL-4GL-7藉由文獻資料比對確立其構造。 第二部分為馬藍(Strobilanthes cusia (Nees) Kuntze)之成分研究。馬藍為爵床科(Acanthaceae)植物,本實驗自馬藍全草之甲醇抽出物經由各種管柱層析進行化學成分之分離,共純化出2-hydroxyquinazolin-4(1H)-one (SC-1), 2,4(1H, 3H)-quinazolinedione (SC-2), 4-methoxy-2(1H)- quinazolineone (SC-3), 2-hydroxy-1,4-benzoxazin-3-one (SC-4), 2- benzoxazolinone (SC-5), indirubin (SC-6), tryptanthrin (SC-7), lupeol (SC-8), betulin (SC-9), 1-hydroxy-3-methyl-5,10anthraquinone (SC-10)十個化合物,其中包含SC-1一個新化合物經由各種光譜資料分析,已知化合物SC-2 SC-10藉由文獻資料比對確立其構造。 . 第三部分為三消草(Ruellia tuberosa L.)之成分研究。三消草Ruellia tuberosa L.為爵床科 Acanthaceae 植物,本實驗自三消草全草之甲醇抽出物經由各種管柱層析進行化學成分之分離,共純化出cirsimaritin (RT-1), cirsimarin (RT-2), cirsiliol 4’-glucoside (RT-3), sorbifolin (RT-4), pedalitin (RT-5), Betulin (RT-6), Vanillic acid (RT-7), Indole-3-carboxaldehyde (RT-8)八個已知化合物,藉由文獻資料比對確立其構造。經細胞毒性試驗證實cirsimaritin (RT-1)和cirsiliol 4’-glucoside (RT-3)對 KB 細胞有抑制效果,其IC50分別為95.7及36.4 M而cirsimarin (RT-2)則對 HepG2 cell 有抑制效果,其IC50為81.5 M。 第四部分為檄樹(Morinda citrifolia Linn.)果實noni之成分研究。檄樹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本實驗自其果實noni之乙醇抽出物經由各種管柱層析進行化學成分之分離,共純化出1,6-dihydroxy-5-methoxy-2-methoxymethylanthraquinone (MC-1), 1,5,7-trihydroxy -6- methoxy-2-methoxymethylanthraquinone (MC-2), isoamericanoic acid A (MC-3), americanin A (MC-4), americanin D (MC-5), 3,3’-bisdemethylpinoresinol (MC-6), luteolin (MC-7), scopoletin (MC-8), 3-methoxy-2-hydroxyl-cinnamaldehyde (MC-9), p-cresol(MC-10), p-hydroxybenzoic acid (MC-11), p-hydroxybenzaldehyde (MC-12), 3-methoxy-4-hydroxy-benzaldehyde (MC-13), 2,5-dihydroxy-4-methoxybenzaldehyde (MC-14)十四個化合物,其中MC-1 MC-3三個新化合物經由各種光譜資料分析,已知化合物MC-4 MC-14藉由文獻資料比對確立其構造。 第五部分為馬蘭(Aster indicus L.; Kalimeris indica (L.) Sch. Bip.)之成分研究。馬蘭為菊科(Compositae)植物,本實驗自馬蘭全草之酒精抽出物經由各種管柱層析進行化學成分之分離,共純化出4-hydroxy-3-1-(methoxycarbonyl)vinyloxybenzoic acid (AI-1), 5-(1- carboxylvinyloxy)-2-hydroxybenzoic acid (AI-2), 4-allyl-2,6-dimethoxyphenyl 3-methylbutanoate (AI-3), 4-Allyl-2-methoxyphenyl 2-methylbutanoate (AI-4), 3-(1-carbonylvinyloxy -4-hydroxybenzoic acid (AI-5), 4-hydroxybenzaldehyde (AI-6), vanillin (AI-7), vanillic acid (AI-8), friedelin (AI-9), trans-cosanyl ferulate (AI -10), methyl 3-O-caffeoyl quinate (AI-11), 1H-indole -3-carboxaldehyde (AI-12), methyl 3-O-feruloylquinate (AI-13), methyl trans -ferulate (AI -14), arillatoses B (AI -15), erulic acid (AI -16), p-coumaric acid (AI -17), 1H-indole-3-carboxylic acid (AI-18), kaempferol-7-O--D- glucopyranoside (AI-19), isoquercitrin (AI-20), apigenin-7-O-(6-methyl ester) -glucuronide (AI-21), kaempferol (AI-22), quercetin (AI-23), 4-hydroxy benzoic acid (AI-24), 3,4-dihydroxybenzoic acid (AI-25), rutin (AI-26), nicotiflorin (AI-27), methyl 3,4-di-O-caffeoyl quinate (AI-28), 3,5-di-O- caffeoylquinic acid (AI-29), methyl 3,5-di-O-caffeoyl quinate (AI-30), 1,3-di-O-caffeoylquinic acid (AI-31)三十一個化合物,其中AI-1AI-4四個新化合物經由各種光譜資料分析,已知化合物AI-5AI-14藉由文獻資料比對確立其構造。 第六部分為補骨脂(Fructus Psoraleae)及其濃縮製劑中bakuchiol、psoralen 及angelicin之含量分析研究。補骨脂(Fructus Psoraleae)為豆科植物(Psoralea corylifolia L.)補骨脂的成熟果實,本實驗利用高效液相層析儀開發補骨脂 Psoralea corylifolia L. 中 bakuchiol, psoralen 和 angelicin 三種指標成分之同時定量分析方法。三種指標成分之intra-day試驗RSD值為 0.32~1.50 % ; inter-day試驗 RSD值為 0.20~1.03 %。針對十八種樣品進行定量分析,結果 bakuchiol, psoralen 和 angelicin 於十種生藥材中之含量範圍分別為 36.2971.06, 2.5413.07 和 2.279.21 mg/g;而於八種市售濃縮製劑中之含量範圍則分別為 0.6221.16, 0.635.23 和 0.675.37 mg/g。Item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兼論理念學校與教學卓越獎之助益(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8-09-??) 陳建志; Chien-Chih Chen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個案學校以關注環境生態議題及提升學生學習成就為其特色,研究目的為評析其學校本位課程之推展歷程及推動成效。研究設計/方法/取徑藉由訪談參與之校長、主任、教師、社區志工與學生等成員、評析學校相關文本、觀察實際現場等方式蒐集資料,並分析執行此課程方案之成效。研究發現或結論學校本位課程之推展歷程依序為萌芽生根準備期、磨合溝通觸動期、策略凝聚發展期、深耕豐收精進期;在其推展歷程中,各階段之關鍵性因素與作為均會成為課程發展的驅動力;以及本套課程方案能對學校親師生與當地環境永續產生助益。最後,則對個案學校未來課程發展提出建議。研究原創性/價值個案學校因地處偏遠,校園環境生態豐富,雖過往學生學業成就不高,然教師近年來戮力於環境教育與領域學習之聯結,落實學校本位課程之推展,克服學校位處偏鄉,家長對教育關心程度不足、學生領域學習表現較弱的困境,此課程方案更在2016 年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之肯定。該校自2003 年開始便有教師自發性組成社群,並將「環境教育」議題納入學校本位課程中,2014 學年度下學期更以「環境之生物多樣性」學校本位課程審核通過,成為屏東縣理念學校。而經過2015 學年度課發會後,學校成員將課程進行階層性的安排與規劃,其內容首重聯結實際的情境脈絡、強化學生的參與及主動學習,其推展歷程值得探究。教育政策建議或實務意涵在2017 年底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通過後,偏鄉教育受到更多重視,個案學校之整體課程推動情形值得探究,更可成為欲推行是類課程學校之參酌依據。Item 指定閱讀中文化熟悉度對大一學生非刻意之字彙學習效益研究(2006) 陳建志; Chien-Chih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指定閱讀中,文章主題之文化熟悉度,對非英語系大一學生非刻意字彙學習的效益。本研究也檢視文化熟悉度較低的文章、受試者較佳的閱讀能力,及文章理解程度,是否能有效地增進他們的字彙發展。 參與研究者主要是三十四名來自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和文學院的非英語系學生。他們根據聽力和閱讀分級測驗的總分,被分派到大一英文中高級程度的班級。其中,閱讀分級測驗測試受試者大致的英文閱讀能力,之後的問卷測量受試者對五篇文章的文化熟悉度(這些文章是以Dale-Chall Readability Formula為標準從光華雜誌中選出)。然後,他們接受二十個目標字彙的前測。這些目標字彙的選出,是依照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enter (CEEC)的字彙分級,以及在文章中出現的頻率為標準。每隔一週閱讀一篇選文,並接受隨後的閱讀測驗和當篇所選出四個目標字彙的中測。藉由比較目標字彙前、中測的成績,來判定受試者的字彙增長程度。在讀完第五篇選文的四週後,對所有二十個目標字彙進行後測,比較前、後測成績來測出字彙保留的程度。最後,接受本研究者的訪問,以探討他們對每篇選文熟悉或不熟悉的原因,以及是否在閱讀時,有給予目標字彙足夠且適當的注意。 本研究結果顯示:所有研究參與者在這五篇文化熟悉度不同的文章中,對字彙獲得和記憶上都有顯著的成長。然而比較在文化熟悉度較高與較低的文章中字彙發展的情形,其差異並無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這或許可以歸因於學生原本就覺得這五篇文化熟悉度差不多(之後用Likert Scale對這五篇選文的評比所顯示的相似文化熟悉度也證明了這一點),因此無法看出文化熟悉度相差很多的文章對他們字彙學習的影響。在閱讀能力以及閱讀測驗得分高與低的受試者之間,字彙學習的差異也皆無達到顯著水準。這些結果可能起因於閱讀能力較好學生的平頂效應、少量的進步或他們在前測時字意適當,但不切合選文中上下文文意的答案,以及閱讀能力較差學生在目標字彙初試中,較低的自我評量分數,所造成比閱讀能力佳的學生較大幅度的進步。 有關於所有變數的相關關係,受試者的閱讀能力及文章理解的表現和字彙習得並無顯著的相關。根據進一步仔細的分析,受試者對每篇文章的文化熟悉度評比,閱讀能力及文章理解表現和其字彙學習的相關關係,並沒有呈現一致性的結果:這些因素的相關關係有時在某篇文章呈現正相關,另外一篇會呈現負相關;某篇文章呈現顯著相關,在其他篇卻呈現不顯著。 本研究結果建議:外語教師可以選擇並將有關台灣文化的文章融入字彙教學中,可幫助學生在字彙學習上有顯著的成效。 對於本研究相關主題有興趣之研究者,在未來可以藉由召集更多且不同程度的受試者,並且選取來自他國文化的文章,對此議題做更深入的探討。Item 校長教學視導、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關係-運用中介效果模式驗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3-06-??) 陳建志; 陳亭燏; Chien-Chih Chen; Ting-Yu Chen本研究旨在利用中介效果模式,分析國小校長教學視導、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關聯性。以往相關研究大多運用直接效果模式進行,然而,其無法解決校長如何透過知識分享,影響教師專業發展之重要議題。因此本研究採取中介效果模式,進一步瞭解其關係。本次研究係針對屏東縣國小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主要應用積差相關、迴歸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分析。本次研究共得到兩個結論:(1)校長教學視導對教師知識分享具有正向的解釋作用;校長教學視導及教師知識分享對教師專業發展亦具正向的解釋作用。(2) 校長教學視導能夠間接透過教師知識分享的中介作用,對教師專業發展造成正向的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