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in, Hsiu-Lan"
Now showing 1 - 12 of 1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情緒調適策略量表之建構-以臺灣芯福里情緒志工為例(2023) 張嘉玲; Chang, Chia-Ling本研究旨在並編製一份針對我國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使用,具有信效度的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情緒調適策略量表(Middle-aged and Senior learners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Scale,MS-ERSS),以瞭解我國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情緒調適策略運用的狀況。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法,以自編的「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情緒調適策略量表」為工具,以立意取樣選取年滿45歲以上臺灣芯福里情緒推廣協會的志工,進行網路調查,回收問卷538份,有效樣本538份,回收率100%。施測資料經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後,完成一份完整的「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情緒調適策略量表」。本量表包括:我和自我、我和他人、我和環境等三個子量表,每個子量表分三個層面:「覺察」、「處理」、「表達」,每個層面4題,總共36題。研究結論如下:量表經過專家三次德懷術問卷。信度方面,三個子量表的信度為Cronbach’s α 均在 0.8以上,表內部有一致性,但是在未刪題的狀況下保留所有題項,三個子量表在組成信度上偏低,再用萃取變異量三個子量表均超過0.5的水準,表示本量表構面之指標內部一致性為尚可接受,具有一定的信度。量表效度:本研究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同時,即可透過所得到因素間相關係數,三個子量表各有其層面低於對角線數字;再進一步用構面比較模式法,各層面之卡方值變動量均有顯著差異,代表有一定的區別效度。以臺灣芯福里中高齡暨高齡情緒志工為對象的調查結果發現:1.自覺健康狀況佳的人與有從事宗教信仰活動的人,情緒調適策略的運用較佳。中高齡與高齡者的自我覺察是影響情緒調適運用的關鍵因素。2.透過情緒教育培訓過的受試者,其個體情緒調適策略的運用不因年齡或教育程度而有所不同;3.投入推廣情緒教育的年資越久者,情緒調適策略的運用越佳。由此得知,中高齡者情緒調適策略的學習與運用是可以學習的,而且值得大力推廣。最後本研究也針對量表應用在實務和未來研究上提出一些建議,可做為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自身學習,還有相關中高齡暨高齡教育、推廣單位等參考。Item 以個體心理學為基礎的中年婦女療癒書寫之旅(2022) 朱陸鳳; Chu, Lu-Feng本論文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之內涵,探討中年婦女運用療癒書寫轉換心情的心路歷程。研究目的希望能達成的目標包含:一、探究療癒書寫的功能。二、探究中年婦女運用療癒書寫轉化自我的契機。三、探究中年婦女運用療癒書寫自我療癒及自我轉化之歷程。論文以研究者為研究對象,運用自我敍說研究法,擷取研究者十五年療癒書寫資料為探索基礎,按照設定好之訪綱,敍說書寫療癒與轉化歷程;深入理解、分析探究療癒書寫之於書寫者的心靈轉化痕跡。研究結果以三階段作分析:泥沼、谷底及翻身;由古(舊札記)今(自我敍說書寫)之對話,逐步解構各個階段的心情故事,及療癒書寫所帶來的心靈轉化;以走過逆境的心,去感受並分析研究者透過文字洗滌後,逐步轉變中的人生。敍說書寫內容,以Labov的敍事結構六步驟作分析。套入重點生活記錄及思緒,以理解三階人生歷程中,故事背後之意涵。透過套入Labov圖表中的文字脈絡,照見研究者透過療癒書寫心靈轉換於潛移默化之中。研究歷程中,包括自我揭露、自我省思、自我轉化等記錄呈現,期能帶給遇困境的中年婦女參考,並促發運用療癒書寫探索自我、轉化自我及轉化思維。Item 幽谷願伴行‧星星知我心:探究安寧陪伴服務歷程(2021) 邱資惠; CHIU, Tzu-Hui安寧療護須結合專業醫護、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及志工等不同人員的團隊合作,共同來維持醫療品質。為使安寧服務發揮更大功能,安寧服務需經由完整系統化的訓練機制,培養成為臨終關懷之幽谷伴行者,讓安寧療護的理想得以實現。安寧陪伴服務在發揮愛心與熱忱時,能擁有精進的知識與技能,更有效地助人與助己!本研究運用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探討經安寧陪伴成為安寧服務學習者及其服務歷程,藉此知悉安寧服務在自我決定理論的自主感、能力感、及人際關聯感之基本心理需求層面及內涵。本研究採半結構的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一對一的深度訪談蒐集資料,邀約訪問台灣安寧療護服務的五位安寧志工及兩位宗教師分享服務及心情歷程中,以理解安寧服務時基本心理需求的內涵,探尋安寧服務現況及調適,並提出研究分析與結論。Item 我國成人教學者自我評量表建構之研究(2010) 秦秀蘭; Chin, Hsiu-Lan本研究以成人教學專業化為主題,旨在透過成人教學者教學角色與行為的探究,建構我國成人教學者的自我評量表。研究的待答問題包括:我國成人教學者主要的教學角色與定位為何?我國成人教學包括那些教學向度?本次成人教學者自我評量表的信效度為何?因此,主要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包括:(1)成人教學者教學角色的定位分析,以多元尺度分析法(MDS)將國內成人教學者較常扮演的十種角色,繪製成教學角色的認知空間圖,是量表教師行為細目規劃的基礎;(2)針對成人教學者自我評量表的行為題組和細目,進行德懷術研究,以確定量表的內容;(3)進行量表施測,並以結構方程模式的驗證性因素分析(CFA)進行資料的分析。 主要的研究結果與發現包括:(1)發現我國成人教學者教學角色的多樣性與角色群集。本研究教學角色的認知空間圖顯示,十種教學角色均勻地落入四個象限,可分為四個角色群集。研究者將教學角色認知空間圖X軸的屬性界定為「師生互動程度」,代表教學互動或教師主導的特質,可呈現師生在互動程度上的差異;Y軸界定為「教學任務取向」,代表個人化指導或團體引導的特質,可呈現教學任務取向上的差異。同時選擇其中四種教學角色作為量表編製的構面,即學習引導者、善於提問者、學習催化者和課程規劃者。(2)發現成人教學的八個教學因素,並建構我國多向度的成人教學者自我評量表。其中,成人教學應包括八個教學因素,每個因素都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自評量表是一種「多向度量表」,共有八個分量表,包括:定向輔導、結構化、提問反思、教學楷模、應用、時間管理、教學情境規劃、教學評量等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再區分為三種不同的教師教學行為因素,即為教師教學次因素。量表編製時以德懷術研究進行量表的修刪,繼而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性因素分析針對量表的施測資料進行模式的評鑑與修正。量表最初規劃為32個題組,共128個行為細目,經修正後保留23個題組,共87個細目。最後則分別針對成人教育機構、成人教學者,以及後續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字:成人教學者、自我評量表、教學角色定位分析、 多元尺度分析、德懷術研究、驗證性因素分析Item 生命綠洲之旅:一位女性的靈性轉化學習歷程之自我敘說(2024) 謝佩蓉; Hsieh, Pei-Jung靈性學習是社會教育的重要一環,在不同的性別裡的轉化歷程也會有所其特色。屬於女性或少數群體的聲音在靈性轉化學習的道路上,往往會遇見可預期的阻礙,例如不知道如何與外界社會溝通、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有時常因為其特殊性與主流價值不同而處於邊陲的聲音。本篇研究探討一位女性的靈性學習者,在其個體轉化的歷程當中,所經驗到的靈性轉化學習,在面對自身所處的生命困境與難題之中,如何逐步自我成長、脫穎而出,不再受限於過去長年束縛住自己的力量,而能展開全新的人生藍圖,翻開下一個篇章。本篇研究所探討的靈性轉化學習內容,以個體化的歷程和不同的意識轉化階段為主體,以女英雄的旅程為時間軸的生命轉化與整全實踐的架構,描繪研究者自我敘說的精采豐富之內在轉化歷程。撰寫這篇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讓同樣處於靈性追求迷惘階段的同道人舉起一盞明燈,讓我們勇於帶著這個特別的自我踏入這個現實世界,也讓我們更有勇氣面對自己存在世間的意義。Item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課程規劃與管理構面及績效之研究(2021) 張鈴英; Chang, Ling-Ying研究以高齡者的角度檢視我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依計畫施行健康促進課程課程規劃及管理執行績效實施情形。主要研究工具參考相關文獻探討所編製成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課程規劃及管理執行績效量表」。本研究的目的有四:1.瞭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課程規劃與管理的現況;2.瞭解高齡者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課程實施績效的影響因素;3.分析不同背景的高齡者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課程執行績效的觀點;4.依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未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課程規劃及管理參考。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參與臺北市中正區與大安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課程的高齡者為調查研究對象,共發出422份問卷,有效問卷416份,無效問卷6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98.59%。主要研究結果發現:1.據點女生受試人數高於男性受試者,受試者年齡以66至75歲者最多,教育程度以大學(專)者最多,參與健康促進課程年資以2至3年最多,自覺健康狀況「好」者居多,己婚且與配偶同住者比例較高。2.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課程規劃與管理執行績效,其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為:教師與教材、學員與環境、行政服務等三方面。3.不同人口變項中,僅不同教育程度與健康狀況的受試者,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課程規劃與管理執行績效觀點有顯著差異。4.教師與教材、學員與環境、行政服務等3個構面彼此間皆呈現正相關。本研究並針對中央主管機關、社區據點的課程規劃與管理,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一些建議。Item 臺北市公幼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之困境調查研究(2022) 呂祐慎; Lu, Yu-Shen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公幼教師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現場的教學信念、教師們個人背景與外在環境變項對運用社區資源方式的差異影響,以及教學信念與個人背景、外在環境變項與教學困境之關聯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紙本與電子問卷並行,總計回收有效問卷318份。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問卷「臺北市公幼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之困境調查研究」,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之結論如下:一、 在「運用社區資源的教學信念」方面,教師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有高度的教學信念,對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的態度為正向且支持。二、 在「運用社區資源的方式」方面,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的方式會受教師年齡與任教年資而有所差異。多數教師皆有運用社區資源帶入教室的相關經驗,且比起「將幼兒園延伸至社區」,更傾向運用「將社區資源帶入幼兒園」的方式。運用社區資源的教學方式上,會因班級規模數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將社區資源帶入幼兒園」的教學方式上,則不會因教師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三、 在「運用社區資源的困境」方面,教師使用社區資源時所遭遇到的困境,多數教師同意運用社區資源上會受家長影響,且因不同任教園所區域、不同班級規模數而有差異。至於來自於教師與學校的困境,會因教師任教園所區域、班級規模數而有差異;來自於社區的困境會因教師的年齡而有差異。此外,整體教學困境與來自家長、課程規劃、教師與學校的困境之間具顯著相關。最後則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俾供幼教行政決策、師資培育、 教學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詩性智慧的踏雪尋梅】探究故事成長團體帶領者的生命之歌(2023) 連惠宜; Lien, Hui-I詩性,存在人類的內在本性中,一種感性理論思維,當受到外在環境刺激,所產生認知和因應的結果,為詩性智慧。新冠疫情發生這些年來,全球壟罩在無法預知未來,何時會結束的陰霾和氛圍中,所有人不得不重新省思,突如其來的外在考驗和衝擊,我們生而為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究竟是什麼?不可預期的狀況造成的生存危機,什麼是我們心底能堅定把持的信念?本研究運用詩性智慧的引導啟發,探討5位故事成長團體帶領者,其內在自我建構.生命敘說.生命轉化的感召,對自我和相關成員帶來的影響,應用在自身生活,及擴大到團體的帶領和經營。研究中採半結構方式,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以一對一的深度訪談,蒐集個人的生命故事和人生歷程軌跡,採用了相關的文獻,並以U型理論解析了成長團體帶領者,其生命經驗過程結合U型旅程,在每個生命階段狀況的自我調節,和迎向未來可能的探索。Item 走出生命的幽谷-重生與褪變 一位乳癌存活者的疾病經驗與生命意義之創造(2023) 蘇雅稜; Su, Ya-Leng癌症是人類面臨最嚴峻的難題,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更是快速竄升。研究者以親身陪伴好友經歷罹癌至抗癌成功的完整歷程,探討罹癌者如何因應調適確診罹癌後身心所受到的巨大衝擊有哪些?罹癌者在疾病經驗中,啟發有別於過去的人生觀與生命意義為何?因此得到病後重生的心靈覺醒有哪些?依據文獻探討,正向心理學的正向人格特質可產生正向情緒與正向意義,能延長罹癌者的生命,更能促進癒後良好的生活品質。為此,本研究目的為:一、了解乳癌存活者罹癌前的個人成長與生活背景。二、探討乳癌存活者罹癌當下,個人生理與心理上的重大改變。三、探究乳癌存活者罹癌後,個人生活態度的改變與因應策略。四、分析乳癌存活者罹癌後,個人生命意義的創造與重生歷程。本研究運用敘說分析的個人經驗法與個人自傳法,以敘說主題為蒐集資料的工具,透過敘說者的個人生命經驗的敘說,了解抗癌過程生理與心理面臨的挑戰,罹癌前後生活態度的差異與轉變,並發現罹癌經驗創造了不同以往的生命意義。最後,本研究以正向心理學理論,分析敘說者如何走出低潮的歷程,如何開創嶄新的生命意義,並提出建議,作為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關鍵字:正向心理學、生命意義、生活態度、乳癌存活者、敘說分析Item 關懷據點餐飲服務執行者心理資本之探究(2023) 簡靜嵐; CHIEN, Jing-Lan醫療照護的進步,使得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走向長期照顧體系是有其必要性的需求。本研究旨在長期照顧體系下的社區關懷據點餐飲服務的執行者,在都會區為高齡者的餐飲服務需求上,由亞健康的高齡者邁向輕中度失智、失能的高關懷服務中,是憑藉何種的心理資本讓據點內的高齡者在生命的老年期階段依然能夠享有尊嚴與幸福的生活。本研究以都會區三位社區關懷照顧據點餐飲服務執行者為訪談對象,研究發現她們對據點的餐飲服務涵蓋高齡者的健康餐飲服務外,更積極的投入軟食技巧學習,對於照顧高齡者的吞嚥困難、生活習性轉化、據點的制度、人力運用上都必須投入精力學習與改變,她們能夠持續投入高齡者的餐飲服務,秉持的就是「積極的助人行為」與「感恩的價值信念」的心理資本。三位受訪者從服務中的經驗中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涵括:1.學習增加自我能力,改變自己對老化觀念的迷思。2.拓展自己助人的格局,提升生命的廣度。3.積極尋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夥伴,繼續照顧高齡者。4.從照顧服務他人的境界中滋養出的生命意義;來增長累積自我的心理資本。三位受訪者的屬性不同,卻能在發心助人的特質上激發出不同的服務理念,她們皆認為正向的心理資本是支持他們提供餐飲服務的最佳力量,尤其在「自我效能」的歸因上,她們為高齡者的付出就像是為自己的父母盡孝,展現出無比的耐心與毅力,雖然老化帶來了無力感,但是多年來累積的心理資本使得他們在「樂觀」的歸因上仍能積極往前邁進。同時,在心理資本中呈現「積極」與「感恩」的共同特質,對她們在餐飲服務的服務過程中,處理困境及排除挫折感產生莫大的效用。本研究依據結論對政府部門及經營社區關懷據點餐飲服務的執行者提出建言,對於高齡者的飲食照顧除了中國傳統的孝道外,更需要心靈上的社會支持與關懷,儘管各種心理資本的累績、運用,確實是據點餐飲服務執行者的強力後盾;但是,關懷據點的工作繁細而緊湊,若能制定服務內涵流程,並按部就班的實踐,不僅能減輕工作量,更能漸次累積個人的心理資本。Item 高齡學習者從事旅遊活動個體化歷程之研究(2022) 魏彩密; Wei, Tsai-Mi旅人的故事發生在旅途上,是一場與自我、他人、情境的對話,觸發的媒介雖是旅途中的人、事、物,改變的動力卻不只是此時此地的心情,更多的覺察來自於彼時彼地的默會學習。本研究目的在探究英文班高齡學員,參與海外旅遊活動,在歷程中促發生命之覺察與轉化。研究取徑以立意抽樣選擇四位高齡旅遊英文班學員為研究參與者,研究方法則以深度訪談為主,輔以教學記錄、教學省思、Line群組、臉書等網路互動的蒐集資料協助分析;藉由Joseph Campbell與Christopher Vogler的英雄旅程,勾勒四位研究參與者「啟程—啟蒙—回歸」的十二道歷程,並以Carl Jung個體化理論與視角,詮釋與分析高齡學習者參與旅遊活動中,經由他人、情境,與自身經驗互動之歷程成長與轉化。研究發現,旅遊對於結束前半生任務的高齡者,具有開展生活視野的學習經驗,甚至藉此發展退休後的第二職涯,從而找到生命中更具自我的意義。梳理研究結果如下:1.參與旅遊活動是高齡學習者面向自我的英雄之旅。四位研究參與者藉由「啟程–啟蒙–回歸」,見證歷程中面對挑戰與困境,不受年齡局限的能動性。2. 終身學習提供高齡者旅遊體驗的覺察與反思能力。觸發改變的媒介雖是人、事、物,改變的發生卻來自覺察的力量,說明高齡者的學習需要實用知識,但高齡者也需要啟發教育,可以和默會知識融合,產生創新思維或新的動能。3. 旅行促成高齡者面對內在自我與生命轉化。發掘我們內在深層力量的機會,會在生命最具挑戰性的時刻到來。旅人總在通過黑暗幽谷的考驗中照見真實自我,高齡者也不例外。四位研究參與者在通過旅程最艱困的歷程後,均獲得可貴的寶藏,並將人生推向更精彩的第二生涯。由此可見對高齡者而言,旅遊可以和默會知識融合,產生創新思維或新的動能,對於活躍老化、成功老化、生產老化甚至是超越老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Item 高齡者家鄉味及多元飲食型態之研究(2023) 徐米棋; Hsu, Mi-Chi研究者以高齡者的視角去探索高齡者家鄉味多元飲食的關係,研究工具主要參考相關文獻探討所編製的「高齡者家鄉味多元飲食量表」並藉由問卷調查及統計資料分析下,期能探究高齡者身心特質與家鄉味多元飲食之間的關聯,本研究主要目的為:1.探討高齡者「家鄉味多元飲食型態」之現況。2.探討不同背景高齡者在「家鄉味多元飲食量表」上的表現與差異情形。3.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供高齡者相關教育、社政、衛政及勞政等行政機關參考之運用。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選取年滿55歲以上在多元社區照顧服務環境能動性高的社區大學、樂齡大學、樂齡學習中心、高齡自主學習團體、社區關懷據點及原住民族健康站的高齡者為研究對象,共發出332份,回收有效樣本321份,回收率96.68%。根據研究分析結果發現:1.參與者的分布上,女性人數高於男性;以66至74歲者;以大專或大學以上;自覺健康部分以我的身體狀況普通;以與配偶及其他親人同住;群族以閩南人;社區關懷據點及臺北市參與者最多。2.高齡者最喜歡的餐桌形狀是「圓型」。3.高齡者對彩虹餐盤不同菜色選擇部分,年齡層越高、自覺健康程度越低者因生理老化,以重口味、軟質性、易咀嚼、好消化優先;會因同居住人數影響菜餚可切片數量的選擇;教育程度愈高者,對於飲食的選擇更多元化及減少醃製食物的頻繁食用。至於原住民菜色,口味較重,皆深受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所影響。4.高齡者對彩虹餐盤不同菜色份量選擇部分,女性對於飲食營養知識優於男性,隨著年齡增長、健康程度越高者會優先增加蔬菜、蛋白質等攝取量;與配偶及其他親人同住者綠色菜餚占每日三餐比例最高,顯見家庭具有高度的重要性機制;不同居住縣市與族群參與者在彩虹餐盤菜色分量選擇上也有顯著差異,顯見在多元飲食的選擇上,皆會深受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所影響。最後則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高齡者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