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ing-Chih Kuo"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DISCOVER課程對提升國小資優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力之成效(2010) 蔡碩穎; Shou-Ying Tsai本研究旨在根據DISCOVER課程架構編擬一個適合資優生的主題課程,並經由教學實驗後,探討此三個單元的教學對增進國小資優生問題解決能力及創造力之成效。 本研究設計採用「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臺北縣兩所國小五年級一般智能資優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實驗組進行26次的實驗教學。研究工具包括:自編DISCOVER課程、多元智能量表乙式、新編問題解決測驗、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甲式、教學評量單、個別課程記錄單、作品評量單以及教學回饋問卷。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共變數分析及次數百分比加以探討。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實驗組在多元智能量表乙式的表現,以個別學生來看,具有一種優勢智能的有5位;兩種優勢智能的5位;三種優勢智能的2位;四種優勢智能的1位;五種優勢智能的2位;六種以上優勢智能的2位;沒有展現出優勢智能的10位。 二、實驗組在DISCOVER課程中展現的優勢智能,以個別學生來看,自評具有一種優勢智能的有5位;兩種優勢智能的有5位;三種優勢智能的有9位;四種優勢智能的有7位;六種以上優勢智能的有1位。 三、在DISCOVER課程中,實驗組學生在問題類型II、III、IV、V、VI前後測的表現上有顯著的差異。 四、經過DISCOVER課程教學後,實驗組學生在新編問題解決測驗的表現,變通性及全量表之後測成績顯著優於前測;以共變數分析之結果,實驗組學生在解決方法、界定原因、預防問題以及有效性的表現顯著優於對照組。 五、經過DISCOVER課程教學後,實驗組學生在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甲式的表現,流暢、獨創與全量表之後測成績顯著優於前測;以共變數分析之結果,實驗組學生在變通的表現顯著優於對照組。 六、實驗組學生在創造力作品中的新奇、問題解決、精進與統合、總分四個向度與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甲式中的流暢、獨創、變通、全量表四個向度之間的相關皆未達顯著水準。 七、實驗組在DISCOVER課程中選擇各問題類型活動的情形,從學生整體選擇的情形來看,以問題類型I至IV為主,占總選擇次數的92%,而問題類型V和VI則占總選擇次數的8%。 八、藉由教學回饋問卷可知,大部分學生對DISCOVER課程持肯定的態度。學生認為透過該課程可以提高自己在問題解決與創造力的能力。此外他們的收穫還包括資訊利用的能力、運用優勢能力進行學習、團隊合作、表達能力、動手操作的體驗。Item 公平與正義—低代表性資優群體的研究發展與趨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7-03-??) 李家兆; 郭靜姿; Chia-Chao Li; Ching-Chih Kuo資優教育的目標即是要達到公平與正義,讓人人盡展所能。本文主要論述低代表資優群體的研究發展,梳理美國與臺灣對低代表性資優群體的相關研究,包括美國政府Javits Grant 的研究補助案、傑出差異報告,以及我國科技部資優教育的相關研究,希望能透過此論述,讓臺灣資優教育更關注低代表性資優群體的需求。Item 國小美術班學生興趣、心流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2006) 陳彥瑋; Yen-Wei Chen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以國小五、六美術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目的在探討興趣、心流經驗與學習成就的關係。研究者以「學科興趣調查表」及「我的經驗記錄表」為主要研究工具,使用經驗取樣法(ESM)進行研究,共計有效樣本230人,有效問卷1372份,用以比較興趣、心流狀態及學習成就的關係。並選取30位學童進行訪談,以了解影響興趣及心流經驗的因素與心流經驗描述的一致性。問卷調查結果以因素分析、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統計考驗,訪談所得資料則以質化的方式加以分析歸納。茲就本研究之重要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 興趣影響美術學習時的主觀經驗感受 美術興趣組在「認知效能」、「情緒起伏」、「主動性」、「自尊」、「活動參與程度」、「活動重要性」、「控制感」的得分顯著高於非美術興趣組的受訪者,顯示美術興趣比其他興趣的受訪者的主觀經驗品質較佳。 二、興趣影響美術學習成就 美術興趣的受訪者「前一學期美術成績」與「單元美術成績」的得分顯著高於其他興趣組的受訪者。 三、興趣不影響參與美術學習時的經驗狀態 四、不同經驗狀態的主觀經驗感受不同 心流狀態為經驗感受的高點,而焦慮狀態經驗感受的低點。 五、不同經驗狀態的美術班學生在「前一學期美術成績」與「單元美術成績」得分沒有差異。 六、研究者分析影響美術興趣與心流經驗的因素大致包括:「早期的美術興趣」、「重要他人的影響」、「正式的美術訓練」、「就讀國小美術班的原因」、「就讀美術班前後的感覺差異」、「工作承諾」。 七、研究者分析受訪者美術心流經驗描述,大致與心流理論面向一致。Item 國小雙重特教需求學生之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2011) 李佩憶; Pei-I Lee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探討六位國小雙重特教需求學生在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的經驗與現況。研究者透過和六位研究對象與他們的主要照顧者、教師,共21位研究參與者,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訪談、互動,並運用文件、書籍、影片等方式搜集相關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優勢才能發展方面:1.早期觀察,培養優勢才能發展;2.學校為主要學習場域;3.興趣與得到肯定為持續發展動力。 二、學校適應方面:1.僅少數研究對象能同時滿足雙重特教需求;2.學習態度影響學業表現成果;3.良好師生互動關係為學習後盾;4.多數研究對象有互相扶持之同儕關係;5.感官障礙之研究對象較能接受自我障礙。 三、影響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因素: (一)個人方面:1.人格特質為最大影響主因;2.面對內在差異的不同反應;3.需要擁有成就感之舞台。 (二)家庭方面:1.父母以適合孩子特質之方式相處;2.父母的自我成長有助於孩子發展;3.父母對孩子的優勢才能發展給予高度支持。 (三)學校方面:1.多能根據雙重特教需求特質給予調整;2.對雙重特教需求學生之滿足能力不一;3.教師了解雙重特教需求學生狀況;4.優勢才能發展教師之專業與教學方法符合學生需要。 根據以上之研究結論,最後提出建議供給雙重特教需求學生、家有雙重特教需求孩子之父母、學校與相關實務工作人員參考。Item 大學推動資優教育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6-09-??) 郭靜姿; 李家兆; 宋沛寰; 黃琬純; Ching-Chih Kuo; Chia-Chao Li; Pei-Huan Sung; Wan-Chun Huang臺灣資優教育的發展已屆四十年,歷經萌芽、實驗、發展至穩定,然而,高等教育階段之資優教育卻與中小學斷層,高中資優學生的轉銜輔導於升上大學後幾乎中斷。本文作者由以下二個面向探討國外的做法: 1. 大學提供資優生的輔導方案及,2. 大學提供高中以下資優學生的充實方案,文末作者就以往國內大學提供資優生的輔導,提出未來國內大學推動資優教育的方向。Item 如何實施資優學生的區分性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3-06-??) 郭靜姿; Ching-Chih Kuo在常態編班及融合教育的安置型態下,教師普遍面臨到班級中學生能力殊異,教學無法兼顧不同學生需求的困境。然而當政府大力倡導融合教育之際,學校未能做好區分性教學,融合教育實淪為空談,十二年國教核心的「適性揚才」的教育目標更無以達成。是以,本文擬由「適性教學」的觀點出發,說明區分性教學的意義,並分由:一、區分性課程設計的實施歷程,二、資優學生的區分性教學,三、調整教學的原則,四、如何在普通班中實施區分性教學?五、區分性教學如何輕鬆起步?以及六、適合資優學生的區分性教學策略,提供教學現場可行的做法,盼能有助於教師落實區分性教學。Item 資優與障礙的融合學習:以「學前資優幼兒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能力充實方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1-09-??) 郭靜姿; Ching-Chih Kuo「學前資優幼見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能力充實方案」為國科會補助筆者的研究計畫,實施期程自2003年8 月至2006年7 月,對象為四歲及五歲的學前資優幼見,共培育了41 位正常資優及10位雙重需求幼見。作者於文中介紹融合教學情境下雙重需求幼見的表現,並提供六位雙重需求見童進入小學後優勢才能發展的情形。基於雙重學生表現良好,作者認為學前障礙資優幼見優勢能力的發展值得教育人員重視及推動,讀特殊教育學生融合學習的理想能在資優教育中實現。Item 開發社會資本:輕度自閉症青年的才能發展與支持系統建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9-??) 郭靜姿; Ching-Chih Kuo協助每一位具有潛能的學生充分發展才能,以能在進入社會後於職場表現優異並非易事,在資優教育群體中,弱勢群體資優學生可能基於種種不利因素而影響其才能發展,因此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況更受到教育人員重視。國教階段以後未在學、未就業的學生,更因失去了學校的輔導資源,在面臨各種學習與生涯抉擇問題時,少掉種種助力,他/她們需要更多社會機構、大學及家庭的協助。筆者自2012年開始利用假日時間提供輕度自閉症青年支持系統,以協助減低適應困難及親子磨擦等問題,本文乃就輔導概況提出報告。Item 高中數理能力優異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大腦結構及性別差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6-??) 郭靜姿; 林慶波; 張馨仁; 周坤賢; 曾琦芬; 張玉佩; 林燁虹; Ching-Chih Kuo; Ching-Po Lin; Hsin-Jen Chang; Kun-Hsien Chou; Christine Chi-Fen Tseng; Yu-Pei Chang; Yeh-Hong Lin本研究參與者包括36 位高中數理能力優異學生(16 男,20 女)及37 位普通學生(20 男,17 女)。研究工具含:「高中學校能力測驗」、「國中基測成績」與「磁振造影」(MRI)。MRI係以SPM的像素型態分析方法(VBM)進行統計。研究結果顯示:一、數優組與普通組在多個皮質區灰質容積有差異。數優組在IQ 及數理能力相關的皮質區灰質容積高於普通組;而普通組在動作及高級感覺皮質區灰質容積高於數理能力優異組。二、性別在多個皮質區灰質容積有差異。男生組在計算能力相關、訊息連結、負面情緒記憶等皮質區灰質容積顯著高於女生組;而女生組在認知、高級感覺等皮質區灰質容積顯著高於男生組。三、綜合能力與性別的比較,研究者推估先天能力與後天學習都與大腦發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