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un-Chia Chang"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從農業作物變遷看三芝鄉村發展(2012) 李昀穎; Yun-Yin Lee當代鄉村基於各鄉村資源、社會條件的不同,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結構轉變下發展出多元、分殊化的鄉村。本研究選定新北市三芝區,藉由鄉村發展理論的三個機制:商品化、政策去調節與再調節、網絡行動者空間,探究機制如何影響日治時期至今(2011年)三芝主要作物的變遷,並且如何進一步形塑三芝的鄉村發展。 研究發現從日治時期迄今,隨著農業政策轉變,過去主要生產水稻與茶的三芝區,在受到政策方針由生產到非以生產為本位的調節影響下,轉為生產茭白筍與甘藷。而商品的轉換過程中,水利相關建設、組織發生變化,同時也使原本農民的產銷社會關係網絡出現改變,並且從原本生產稻、茶相關的農事組織,轉變為強調銷售的新興產銷班組織。同時,農民與農會的關係越趨緊密,形成組織獨大、依賴集中化的現象。由於日治時期為生產至上的發展背景,因此當時出現大面積、大規模的土地生產,然現今在非以生產為本位的引導下,僅小規模、小面積的耕種茭白筍與甘藷,透過地方產業與鄉村景緻的結合,發展觀光農園、鄉村旅遊、民宿等遊憩型態,創造新的鄉村附加價值,因此出現從銷售農產品到販售整體鄉村的商品化過程。除此之外,三芝藉銷售農作物:水稻與茶到海外,本身鄉村已納入全球體系,但當主要作物的生產轉為茭白筍與甘藷後,銷售範圍縮減台灣北部區域,三芝的在地性質愈趨強烈。 整體而言,透過此理論概念中商品化、調節、網絡三者間的相互影響重組,可較全面性地了解三芝主要農作物的變遷,以及三芝鄉村現今發展的動態形塑歷程。Item 找尋所在‧逃避角落?──論溫師康個性咖啡館(2013) 陳玟璇; Wen-Hsuan Chen咖啡原為舶來品,如今卻逐漸攻佔台灣城市的大街小巷。1990年代跨國企業星巴克來台,於台北迅速展店,帶來消費符號與品味空間的想像;然而雖面對跨國企業競爭,台北街頭的「個性咖啡館」依舊如雨後春筍般湧出,藏身在城市的幽靜巷弄間。喝杯咖啡,或許已成為現代城市人的休閒方式之一;然而出現在個性咖啡館的消費族群,是否單純僅以「喝杯咖啡」作為目的?這些在城市中出現的咖啡館空間,對於現代人的生活來說,扮演著何種角色? 回顧前人研究,多半藉由量化的問卷調查做為研究取徑,並以符號消費作為詮釋。本研究試圖以人本主義地理學的角度切入,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選擇以個性咖啡館較多且富人文歷史意涵的台北「溫師康」作為研究區,透過流連此地咖啡館的人群做為訪談對象,了解其到咖啡館消費的行為動機及空間感受。此外,個性咖啡館有別於連鎖咖啡館之處在於店主試圖營造出自我特色,而FB粉絲團現今逐漸成為論述與行銷的管道,故本研究以個性咖啡館在FB粉絲團所傳遞的訊息做為分析對象,呈現店主所營造的咖啡館空間。再者,為避免現象學對於「place」討論上的限制,亦援引相關統計資料輔以說明社會背景,並以文獻資料梳理出咖啡文化的脈絡。 本研究發現,都市中的個性咖啡館具有家/辦公室、私人/公共的模糊特性,且因其店主所營造的不同空間特色而成為吸引某些人停駐的角落。現代的都市生活充滿著各式流動,無論是有形或抽象,都讓人在快速的節奏之中渴望停歇;而城市中的個性咖啡館因其物理環境與文化想像所營造的緩慢感,也成為都市人逃避流動生活的一個重要角落。Item 築夢/逐夢咖啡館:論「溫師康」個性咖啡館的所在意涵(地理學系, 2014-11-??) 陳玟璇; 張峻嘉; Wen-Hsuan Chen; Chun-Chia Chang咖啡原為舶來品,如今卻逐漸攻佔臺灣城市的大街小巷。雖然面對跨國企業競爭,臺北街頭的「個性咖啡館」依舊如雨後春筍般湧出,藏身在城市的幽靜巷弄間。喝杯咖啡,或許已成為現代城市人的休閒方式之一;然而流連於個性咖啡館中的消費族群,是否單純僅以「喝杯咖啡」做為目的?個性咖啡館的客觀空間,對於經營者和消費者而言,又具何意涵?回顧前人研究,多藉由量化的問卷調查做為研究取徑,並以符號消費做為詮釋方式。本研究試圖以人本主義地理學的角度切入,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並選擇以個性咖啡館較多、且富人文歷史意涵的臺北「溫師康」作為研究區,透過流連此地咖啡館的人群作為訪談對象,了解其至咖啡館消費的行為動機與空間感受。此外,個性咖啡館有別於連鎖咖啡館之處在於店主試圖營造出自我特色,而FB 粉絲團現今逐漸成為論述與行銷的管道,故本研究以個性咖啡館在FB 粉絲團所傳達出的訊息做為分析對象,呈現店主所營造的咖啡館空間。本研究試圖以Yi-Fu Tuan 關於「空間」與「所在」的論述為對話對象,梳理出消費者與經營者如何透過空間的感知與營造,逐漸將客觀的物理性空間轉變為具親切經驗的所在。Item 臺南東山山村生計活動與景觀之變遷(地理學系, 2014-05-??) 林思婷; 張峻嘉; Ssu-Ting Lin; Chun-Chia Chang本文主要在探討東山山村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變遷的過程,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一地區原本人地平衡的生計活動,面臨外部環境改變的刺激時,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也會隨之因應調整。除此之外,由於地區內各地原本的自然及人文環境不完全相同,使得外部環境的影響程度亦不同,而讓不同地區生計活動轉型程度有所差異。自日治時期開始,有許多政策及外部因素,如農產品價格的改變、臺灣經濟環境轉變所造成的勞力外移、農業政策的推廣等,影響著東山山村的生計活動,使原本自給自足的多樣化生計活動,漸漸趨向果樹專業區的生產模式。近年來臺灣的第一級產業面對外來農產品的競爭,及觀光休閒產業的興起,紛紛轉型與休閒產業結合,東山亦加入了此一產業轉型的潮流,舉行節慶並配合當地的觀光資源,希望為農業為主的東山帶來觀光遊憩的人潮。東山山村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可依主要農作而分為四期,依序為水稻甘蔗雜糧期、甘蔗果樹栽種期、果樹栽種期及休閒農業萌芽期。整體而言,地表景觀及生計方式都是由多樣化漸漸轉變為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