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Chun-Zen Huang"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伯恩斯坦輕歌劇「憨第德」之音樂素材運用
    (2006) 薛雅琦; Ya-Chi Hsueh
    伯恩斯坦的《憨第德》為一齣在百老匯上演的輕歌劇作品,此劇開創出一種橫跨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劇的新形式,與伯恩斯坦一生致力於將古典音樂推廣普及化的想法不謀而合。其作品有輕歌劇中的詼諧對話、音樂劇華麗的服飾與場景、諷刺的劇情以及深刻的人物角色刻畫,並將伏爾泰的原著中的哲學思想簡化,以詼諧諷刺的方式探討人性中的弱點。 本文共包含五章,第一章探討《憨第德》的定義。第二章探討《憨》劇的創作背景與演出概況。第三章與第四章著重《憨》劇中音樂素材的運用與探討,包括充滿異國風情的舞曲素材以及其他素材的運用,顯示作曲家伯恩斯坦善用各種音樂素材的功力。第五章結論歸納作曲家所使用的音樂素材,以及此劇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在戲劇表現上,《憨》劇多元豐富的音樂素材易帶領觀眾進入劇情,也使得之後的重演獲得好評與讚賞,成為一齣具有音樂劇與輕歌劇血統的成功之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傑洛米‧肯恩 作品《戲船人生》 (Show Boat) 研究:其創作手法與美國流行歌謠音樂風格特徵之關聯
    (2007) 李韶齡; Shao-Ling Li
    《戲船人生》在諸多的文獻當中,顯示位處輕歌劇 (Operetta) 過渡到音樂喜劇 (Musical Comedy) 的時間點,正由於該劇扮演聯繫的角色,因而被賦予如同橋樑般的歷史地位。不過,本論文並不探究該劇所具備的輕歌劇或音樂劇的特徵為何?而是以文獻當中提及,傑洛米‧肯恩 (Jerome Kern, 1885-1945) 對音樂劇的創新看法:著重在音樂和劇情的結合,必須融合一體的理念驅動,為求能達成自我對音樂劇的理想,因而針對當時流行歌謠既有的旋律、形式、節奏,在吻合場景、劇中演員性格的前提下,加以適度地格革。同時,由於本劇將美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社會寫實呈現,讓總是不被論及的黑人奴隸、異族通婚,以及賭博酗酒等主題,在劇情當中不加矯飾的出現,超越音樂喜劇的既有印象,而讓「Musical」從原本的形容詞,轉而成為名詞,也就是現今我們對音樂劇的代稱。 本論文將以《戲船人生》的六大主軸歌曲,運用「美國流行歌謠」(American Popular Ballad) 的特徵,針對旋律、形式、節奏、和聲四大面向,討論肯恩的作曲手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述音樂在音樂劇所具備之功能,以及1920年代的美國流行音樂環境;第二章針對相關背景探討:著重作曲家簡介、戲船的發展、以及本劇由同名小說而搬上舞台的創作始末;第三章闡述美國流行歌謠之特徵,也就是當時盛行的慣例範本;第四章針對該劇當中的六大歌曲逐一分析,深入探討為求達到結合劇情和突顯人物性格的目標,肯恩如何將歌謠既有特徵沿襲和創新;第五章則為結論。藉由這樣的分析,不但知曉此作品在音樂劇發展史的前期,如何將當時的戲劇風格加以革新,更掀起後輩音樂家,對音樂劇前仆後繼的革命潮流!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高等專業音樂教育之領航者:師大音樂系1946~1985
    (2007) 蔣韻如; Yun-Ru Chiang
    台灣光復後,本土的教育體制及師資面臨一重大轉折,在日籍教師遣返與中國化政策的實施下,中小學師資嚴重短缺,而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即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所成立的專責師資培養機構。民國三十五年,省立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成立,為國內第一所高等專業音樂學府。三十七年八月,省立台灣師範學院音樂學系正式成立。六十年來,師大音樂系的教師以及所培養出上千位的畢業系友,廣佈於台灣的各個角落,除了擔任中等學校的音樂教師、各大專院校音樂相關科系之教授之外,國內外各大職業樂團或音樂機構等皆有著師大人的足跡。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的進步,師大音樂系亦在台灣的音樂史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直至今日,師大音樂系在台灣音樂界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及份量,亦是許多音樂學子們嚮往的目標,而這樣一所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不論是其萌芽時期,抑或是發展過程,這些歷史確實是值得被回溯保存及研究探討。 此篇論文將分成五章,除了第一章為緒論之外,第二章為時代背景之鋪陳,以及概述並比較四所間接影響了師大音樂系發展的音樂學校: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東京音樂學校(上野音樂學校)及武藏野音樂學校;第三章則是本論文之重點部份,以音樂系的歷屆系主任作為分期點分成六節論述,內容為師大音樂系的創立、發展及革新;第四章將從中等學校音樂教育師資培育、台灣早期及中生代重要音樂家之培養以及社會功能三方面,探討師大音樂系在台灣音樂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歷史定位;第五章結論則包含了音樂系六十年來的發展重要階段,並探究過去的種種危機和突破,以及結合受訪教師系友的期許與筆者淺見,對於現今所面臨的危機與未來展望給予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客家歌謠之多媒體於教學應用研究
    (2006) 黃立涵; Li-Han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客家歌謠多媒體於教學之應用研究。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分析了解客家歌謠的內涵特色、蒐集三位客家歌謠民族藝師的資料進行訪談。透過數位影像紀錄整合製作成多媒體教學媒材影片,編寫主題式教材設計教學案例。最後進行教學實驗紀錄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此研究理念為因應電子資訊多媒體時代來臨,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期待透過新嘗試的研究,落實九年一貫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目的,推展傳統藝術在音樂教學上的學習機會。本研究主要的成果與貢獻有四大特色:一為客家歌謠內涵特色探究、三位民族藝師的訪談紀錄、「我與客家山歌邂逅」多媒體影片DVD、教學實驗結果。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發現,透過教師製作之多媒體教學媒材,的確可以有效提昇中學階段學生對於傳統藝術客家歌謠的認識,以及對客家文化的正向接觸,教學過程師生互動關係良好。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小提琴在台灣的傳入與發展:以早期學習環境與李金土、司徒興城、楊子賢等前輩為例
    (2008) 陳皇志; Huang-Chih Chen
    小提琴這樣樂器的發展源自於歐洲,而後經過文化的傳承,開始普及於全世界,而台灣在何時有小提琴的身影、從何處傳來、傳來之後又是如何發展,均是本論文討論的內容之一。 目前在台灣,想要接觸到小提琴,是件容易的事情。許多父母親讓孩子們學習小提琴、欣賞小提琴演奏會、購買小提琴唱片等。然而,早在日治時期物資缺乏的年代中,能聽到小提琴演奏就是件困難的事,當然更不用說學習或是演奏。但隨著日本政府的大力提倡西式教育及台灣民眾的經濟水準提高,因此造就了第一位屬於台灣本土的小提琴教育家-張福興,而後陸續有多位的台灣小提琴人才,依循前人的腳步紛紛前往日本求學,其中有柯丁丑、李金土等人。這些日治時期所訓練出的人才,不僅在當時是推動小提琴最重要的推手外,在台灣光復,甚至到國民政府遷台後,均是當時音樂界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隨著政局轉換,台灣的小提琴界也隨之改變,大批的大陸音樂家隨著國民政府遷台,其中包括小提琴演奏家,著名的有戴粹倫、康謳、司徒興城等人,他們的到來深遠影響台灣未來西式音樂的走向,並大大提升了台灣小提琴學子們的技巧與演奏水準,當然這也造就出新一批的台灣本土小提琴演奏兼教育家,如李淑德、楊子賢、林東哲等人。台灣小提琴發展就在這永續的傳承之下,逐漸踏上國際舞台,看到諸多優秀台灣小提琴演奏家的演出,我們仍不要忘了這都是前輩們一點一滴所累積起來的成就,這樣的歷史與經驗是需要被保存與傳承的,這樣西式樂器能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並且茁壯,是值得我們好好去回顧與探討的。 本論文分為四章,第一章為續論之外,第二章陳述日治時期及光復後,小提琴在台灣的發展,從學習環境的變遷,如學校機構成立音樂系,到社會團體成立,如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台灣文化協進會成立,皆讓小提琴在台灣的發展蓬勃起來。筆者再從小提琴音樂會中去觀察整體水準,無論國外演奏家、曲目豐富性及演奏場地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從中一窺究竟的地方。在第三章中,筆者分別從三個時間點找出其代表人物,分別是日治時台灣第一位以小提琴主修留日的李金土,國民政府遷台時全能弦樂教育家司徒興城,以及六Ο年代時台灣新一代本土師資,並且堪稱台灣教學資歷最久的教育家楊子賢。從這三位小提琴教育家的身上去觀察其成長之環境變遷與習琴過程,並探究三位對於台灣小提琴界之影響;最後一章為結論,對於上述幾章不足之處作些許補充,並以小提琴發展至今之現象,期許未來有更寬廣的一片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康科德奏鳴曲》探討艾伍士的音樂創作與思維
    (2006) 曾子嘉; Tzu-Chia Tseng
    《康科德奏鳴曲》(Piano Sonata No. 2: Concord, Mass., 1840-1860)是美國二十世紀作曲家艾伍士(Charles Edward Ives, 1874-1954)的重要創作,其歷史可追溯至1904年;經過近半世紀的時間終告定稿。為了闡述創作理念,作曲家並寫下一篇相關著作《寫在奏鳴曲之前》(Essays Before a Sonata, 1920)。在這首鋼琴奏鳴曲中,艾伍士以美國文學上的超越主義(Transcendentalism)思想當作圓心,引領當時風潮的文學家們為半徑,創作他認為真正具有美國特色的音樂。在四個音樂形象迥異卻被主題隱隱貫串的樂章中,作曲家投注無可言喻的深刻情感,透露出對於康科德精神的無限嚮往。 本論文將以《康科德奏鳴曲》以及《寫在奏鳴曲之前》為主軸,就此樂曲的首演、結構以及文字敘述,從不同角度討論艾伍士的音樂創作與思維。全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與第五章分別為緒論與結論;第二章以首演《康科德奏鳴曲》的鋼琴家科克派崔克為主,討論他彈奏此曲的過程,首演之後對作曲家造成的影響,以及他對艾伍士由認識、崇敬、進而為其盡心盡力的源由與貢獻;第三章針對《康科德奏鳴曲》的音樂本身,從文獻資料上,試論此曲的創作時間與素材來源,並就其樂曲主題與結構作一分析;第四章則從影響艾伍士甚鉅的超越主義為起點,探討此文學思潮與作曲家、作品之間的連結,進而就《寫在奏鳴曲之前》文字內容的六個部分逐一討論,探索作曲家內心最深沈的世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在地化融合爵士樂之音樂會導播與研究─以彭郁雯的樂壇經驗及《旋轉》音樂會為例
    (2012) 黃麗慈; Li-Tzu Huang
    當全球化的風潮席捲當代文化的同時,在地文化的自我認同紛紛在各個地區興起,為了展現民族或國家特色,在地文化更朝向全世界邁進,而產生「在地全球化」的現象,爵士音樂在臺灣的發展亦是如此,在地化融合的新聲響撼動著臺灣的聽眾,將熟悉的音樂元素融入即興演奏,讓這正成長茁壯的樂種更加風情萬種。 本研究以彭郁雯的樂壇經驗及《旋轉》音樂會為例,從在地融合樂的創作緣由到創組「絲竹空爵士樂團」的過程,探討臺灣在地化融合爵士樂的紀錄價值,並實地拍攝2010年之年度音樂會,實踐多媒體影音紀錄的導播方法及流程,以典藏紀錄的觀點來做影音紀錄,將可再現在地融合爵士的演出魅力,不僅能作為融合音樂創作者的學習典範,也是提供學術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日後於不同的時空之下,或許有其他應用機會或意想不到的啟發,而能延續其藝術價值;因此,筆者致力於導播方法及音樂本質間深思熟慮,製作出符應音樂展演主題意涵及音樂內容的多媒體影音紀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追憶「幸福」年代—回首合唱教育家林福裕的音樂人生
    (2008) 周嘉郁; Chia-Yu Chou
    台灣自1980年代開始,由於本土意識的抬頭,因而帶動了文學家投入台語詩文創作。此後的台語作品,更隨著執政當局對鄉土文化的推動與落實,與日俱增。以「母語」為主體的文學創作紛紛受到藝文界的重視,音樂家開始跟隨著文學家的腳步,重新審視台語之美,使得台語歌曲漸漸朝向藝術化,於是「台語藝術歌曲」儼然成型。 晚年創作出許多極富詩意的台語藝術歌曲,一生奉獻合唱教育的音樂家林福裕,一度因「版權」事件在音樂界備受爭議,甚至被有意和無意的「淡忘」,而台灣近代音樂發展史也總是將其輕描淡寫,甚至他在2004年辭世的消息也鮮少人知,本研究試圖從這位音樂活動跨足範圍寬廣的音樂家人生回顧中,就其生平、參與的重要音樂活動、音樂作品與創作手法、樂教的實踐及影響等,透過深入探討來呈現比較完整的面貌。希望此研究不只是「為林福裕蓋棺論定」,更期待去找尋這段被忽視的年代,以填補台灣音樂歷史上曾經遺漏的「缺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香港新音樂開創者─林樂培
    (2012) 林于琪; Yu-Chi Lin
    林樂培(1926年8月5日─)出生於澳門,在澳門聖若瑟修院接受音樂教育啟蒙,後移居香港持續參與音樂活動。1953-1964年先後至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與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進修。1964年返港至1994年間,林樂培活躍於香港文化界,更是香港樂壇的中堅份子,在作曲、指揮、教學、評論、推廣新音樂、製作電視、電臺音樂節目等,都有很高的成就與貢獻,也獲得許多獎項。 他畢生致力於中國新音樂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兩相歡》、《塵埃不見咸陽橋》、《東方之珠》、《突破》、《謝灶君》、《秋決》、《昆蟲世界》等,其創作「從傳統尋根,在前衛找路」,曾在51個城市演出。林樂培生平刊載於葛羅夫(Grove’s)音樂及音樂家辭典2001版本中,他對香港樂壇貢獻良多,其作品也啟發後輩作曲家,使他獲得「香港新音樂之父」的美譽。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